一种模拟除颤及心肺复苏训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23543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拟除颤及心肺复苏训练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现代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人们很容易处于亚健康的状态,出现突发性猝死的概率因而大大提高。因此,能够大幅提高生存率的第一时间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和除颤操作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对模拟除颤及心肺复苏训练系统的研究已成为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拟除颤及心肺复苏训练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对操作人员模拟除颤及心肺复苏的培训工作,帮助操作人员尽快掌握模拟除颤及心肺复苏的正确操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模拟除颤及心肺复苏训练系统,该系统包含:

上位机;

与上位机连接的模拟人,及,

与模拟人连接的模拟除颤仪;

所述上位机向模拟人发送模拟除颤仪状态信息及模拟人体征状态信息,并对模拟人反馈的模拟除颤操作信息及心肺复苏操作信息进行评价;

所述模拟人向模拟除颤仪发送接收自上位机的模拟除颤仪状态信息,并将模拟除颤操作信息,心肺复苏操作信息发回至上位机;

所述模拟除颤仪用于对模拟人进行心脏除颤操作。

上述的模拟除颤及心肺复苏训练系统,其中,所述模拟人设置有WIFI模块,其用于与上位机实现无线网络连接。

上述的模拟除颤及心肺复苏训练系统,其中,所述模拟人及模拟除颤仪分别设置有蓝牙模块,其用于实现模拟人及模拟除颤仪蓝牙连接。

上述的模拟除颤及心肺复苏训练系统,其中,所述模拟人还包含:

瞳孔模块,用于模拟瞳孔正常/散大;

脉搏模块,用于模拟颈动脉搏动,及,

心电图模块,用于模拟真实的心电图波形。

上述的模拟除颤及心肺复苏训练系统,其中,所述模拟人还包含按压传感器及吹气传感器,其用于记录心肺复苏操作信息,并传送至上位机。

上述的模拟除颤及心肺复苏训练系统,其中,所述模拟除颤仪还包含遥控器,其用于设置模拟除颤仪状态信息。

上述的模拟除颤及心肺复苏训练系统,其中,所述模拟除颤仪还包含液晶显示屏,其用于显示心电图波形。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的上位机与模拟人通过无线连接,模拟人与模拟除颤仪通过蓝牙连接,因而该系统可实现实时通讯。上位机可向模拟人及模拟除颤仪发送指令信息,同时还可以实时评价操作人员的操作反馈情况,帮助实现对操作人员的客观评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模拟除颤及心肺复苏训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并不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模拟除颤及心肺复苏训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该系统包含上位机;与上位机连接的模拟人,及,与模拟人连接的模拟除颤仪。

模拟人上设置有Wifi模块并设为AP模式,上位机连接模拟人的热点并通过IP地址以TCP协议实现通讯;模拟人和模拟除颤仪还设置有蓝牙模块,模拟人上的蓝牙模式设为从模式,模拟除颤仪上的蓝牙设为主模式,对码由模拟除颤仪发起,搜索到模拟人的蓝牙后绑定,实现模拟人和模拟除颤仪的蓝牙连接。

上位机向模拟人发送模拟除颤仪状态信息(比如是否需要除颤、是否触碰病人、心电图等信息)及模拟人体征状态信息(心律,呼吸音,血氧,血压,呼吸,血气分析,瞳孔等),并对模拟人反馈的模拟除颤操作信息及心肺复苏操作信息进行评价。

模拟人向模拟除颤仪发送接收自上位机的模拟除颤仪状态信息,并将模拟除颤操作信息,心肺复苏操作信息发回至上位机。模拟人包含瞳孔模块,脉搏模块及心电图模块,可模拟瞳孔正常/散大、颈动脉搏动及真实的心电图波形,且能承受10~360V真实放电。模拟人处于瞳孔大、无脉搏时,即需要进行五个循环的心肺复苏操作(按压30次然后吹气2次为一个循环)。完成心肺复苏操作后,模拟人瞳孔变小,有脉搏(需按脉);未完成心肺复苏操作时,模拟人则瞳孔大,无脉搏。该模拟人还包含按压传感器及吹气传感器,其用于记录心肺复苏操作信息,并传送至上位机。

模拟除颤仪具有模拟电击功能,用于对模拟人进行心脏除颤操作,且其操作过程不使用高电压,确保了训练过程的安全性。模拟除颤仪设置有高分辨率液晶显示屏,其可以显示心电图波形(窦性、室颤、心搏停止、死亡心律等)。模拟除颤仪由锂电池供电,具有高效持久的特点,支持更长的培训课时。该模拟除颤仪完全符合真实的除颤仪的操作界面,设有开关键,除颤键。模拟除颤仪还包含遥控器,其用于设置模拟除颤仪的状态信息(电极片未贴好、需要除颤、不需要除颤、模拟电池电量低、模拟仪器故障状态等),训练操作人员解决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上位机与模拟人,模拟人与模拟除颤仪的实时通讯可准确客观地评价操作人员模拟除颤及心肺复苏的操作情况,帮助操作者尽快掌握正确的模拟除颤及心肺复苏的方法。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