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曲面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6821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超薄曲面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薄曲面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显示面板相关的电子产品身材变得越来越薄,重量也变得越来越轻。超极本、超薄手机、平板电脑,超薄显示器、超薄电视,凡是与“超薄、超轻”有关的产品,都是备受用户的偏爱。

从CRT到LCD再到LED背光,显示面板不断进化着,同时在外观上也越做越薄。对于显示面板的外观,用户一直在追求如“刀锋”般的极致轻薄。事实上,显示面板与人一样,外观是第一印象,一款外观优秀的超薄显示面板首先可以让使用者有一个愉悦的使用体验。

如今,为了追求更佳的观看效果,曲面电视应运而生,与平面电视相比,曲面电视具有更流畅的弧形外观造型、更出色的对比度、更广泛的视角、更逼真的画面临场感等一系列优势,然而,目前市场上的超薄曲面一体机竞争激烈,随着厚度越来越薄,机构件强度越来越弱,在使用过程中显示面板极易与导光板发生错位回弹而造成曲率改变,导致超薄曲面电视维持曲率变成难题,从而导致产品无法做到极致薄。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维持恒定曲率的超薄曲面显示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超薄曲面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光学膜片组、导光板以及外框,所述光学膜片组贴合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所述导光板与所述显示面板具有不同的弯曲曲率,且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翘起的两相对端与所述显示面板上翘起的两相对端分别相对固定,所述外框将所述显示面板、所述光学膜片组和所述导光板包围于其中。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上翘起的两相对端与所述显示面板上翘起的两相对端通过透明的胶体粘贴在一起。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光学膜片组在翘起方向上的宽度小于所述导光板的宽度,使得所述光学膜片组的边缘与所述导光板的翘起的端部之间存在间隔。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外框包括四周的环形侧壁、盖设在所述侧壁一侧的弧形的前盖板以及盖设在所述侧壁另一侧的弧形的后盖板;所述前盖板为环形的板体,贴合在所述显示面板的边缘,所述导光板弹性推压所述后盖板使所述显示面板翘起的端面抵接在所述侧壁内表面。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超薄曲面显示装置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贴合在所述导光板远离出光侧的一面。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超薄曲面显示装置还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贴合在所述反射片表面,与所述导光板背向设置。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后盖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散热板穿设于所述通孔内。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散热板的端面不凸出于所述后盖板。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的超薄曲面显示装置还包括压紧螺栓,所述后盖板上开设有供所述压紧螺栓穿设的螺纹孔,所述压紧螺栓穿设于所述螺纹孔内并朝所述显示面板推压所述导光板。

本发明通过将显示面板与导光板分别弯曲,使二者具有不同的曲率,并将二者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一起,利用二者之间产生的绷紧力来维持显示装置的曲率,使得超薄的曲面显示装置仍能可靠地维持恒定的曲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超薄曲面显示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超薄曲面显示装置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外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的超薄曲面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光学膜片组20、导光板30以及起保护和限位作用的外框100,光学膜片组20贴合在导光板30的出光面上,导光板30与显示面板10具有不同的弯曲曲率,且导光板30的出光面上翘起的两相对端与显示面板10上翘起的两相对端分别相对固定,外框100将显示面板10、光学膜片组20和导光板30包围于其中,并对显示面板10和导光板30的位置和形状进行限定。

显示面板10的两相对端相对于显示面板10的中部翘起,导光板30的两相对端相对于导光板30的中部翘起,而且导光板30与显示面板10具有不同的弯曲曲率,当导光板30的两端相应固定到显示面板10的背部后,导光板30与显示面板10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而外框100将导光板30和显示面板10同时容纳于其中,通过对导光板30、显示面板10端部的限位,可以辅助维持二者的曲率不再变化,弯曲的导光板30与外框100配合产生的反弹力使得显示面板10的曲率可以维持恒定。当光学膜片组20贴合到导光板30表面后,其中部与显示面板10之间仍存在一定间隙。

作为其中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导光板30的出光面上翘起的两相对端与显示面板10上翘起的两相对端通过透明的胶体粘贴在一起,例如,使用光学胶粘贴。这里,光学膜片组20在翘起方向上的宽度小于导光板30的宽度,使得光学膜片组20的边缘与导光板30的翘起的端部之间存在间隔,方便导光板30的两端与显示面板10贴合固定,即光学膜片组20的边缘与导光板30形成台阶状结构,透明的胶体填充在该台阶状结构与显示面板10之间。

如图3所示,外框100包括四周的环形侧壁101、盖设在侧壁101一侧的弧形的前盖板102以及盖设在侧壁101另一侧的弧形的后盖板103;前盖板102为环形的板体,贴合在显示面板10的边缘,导光板30弹性推压后盖板103使显示面板10翘起的端面抵接在侧壁101内表面。显示面板10的显示面的边缘抵接在前盖板102内表面,前盖板102、侧壁101和后盖板103将导光板30的边缘和显示面板10的边缘夹持于其中。从而,前盖板102与侧壁101围成保护显示面板10的前框,后盖板103与侧壁101围成保护导光板30的后框。

为了提升光线利用率,超薄曲面显示装置还具有反射片40,该反射片40贴合在导光板30远离出光侧的一面,也容纳于外框100内。并且,在反射片40的表面还贴合有一层散热板50,该散热板50与导光板30背向设置,并靠近光源所在侧,便于更好地散发光源产生的热量。

在外框100的背部,后盖板103上开设有通孔103a,散热板50穿设于通孔103a内,优选散热板50的端面不凸出于后盖板103,避免显示装置内的结构件暴露在外而易受外力干涉带动导光板30等光学部件,造成显示缺陷。

如图3,后盖板103上还开设有供压紧螺栓110穿设的螺纹孔,压紧螺栓110穿设于螺纹孔内并朝显示面板10推压导光板30,优选压紧螺栓110为多个,对称设置在后盖板103的两翘起端。在必要时,可以通过拧紧两侧的压紧螺栓110而进一步压紧导光板30与显示面板10的翘起端,使得二者可以牢固结合而不会发生相对错位。侧壁101最好是如图3所示,与观看方向垂直,压紧螺栓110拧紧后,导光板30与显示面板10的翘起端端部完全贴合在侧壁101内表面。

本发明通过将显示面板与导光板分别弯曲,使二者具有不同的曲率,并将二者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一起,利用二者之间产生的绷紧力来维持显示装置的曲率,使得超薄的曲面显示装置仍能可靠地维持恒定的曲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