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滑动折叠黑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51202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滑动折叠黑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黑板,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滑动折叠黑板。



背景技术:

黑板是目前最为常见的教学用具之一,传统黑板受到板面大小的限制,并且教师书写的内容也较多,因此上课时需要多次擦拭黑板,粉尘污染严重,在影响师生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会影响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滑动折叠黑板,能够有效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板面利用率较低以及由此带来的粉尘污染严重等缺陷。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新型滑动折叠黑板,包括滑轨和挡板,所述滑轨上插有销轴,所述滑轨之间设有第一黑板,所述挡板的一端通过直角铰链与第二黑板相连,所述挡板的另一端通过直角铰链与第三黑板相连,所述挡板、第二黑板、第三黑板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与所述滑轨配合的滑块,位于所述第二黑板、第三黑板顶部的滑块上设有与所述销轴配合的定位孔,位于所述挡板、第二黑板、第三黑板底部的滑块上固定有轮架,所述轮架上设有滚轮。

优选地,所述第二黑板、第三黑板均为双面黑板。

优选地,所述滑轨设有两个。

优选地,所述滑轨上下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滑块呈“T”形。

优选地,所述销轴设于顶部滑轨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定位孔均设于远离挡板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定位孔对称设置。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新型滑动折叠黑板在第一黑板前设置有能够沿滑轨滑动的第二黑板和第三黑板,当第二黑板和第三黑板的正面书写满后,可将其滑动到第一黑板的一端并沿着挡板折叠,即可在第二黑板或第三黑板的反面进行书写,有效增大了书写板面的面积,提高了板面的利用率,减少了擦拭黑板的次数,有效降低粉尘污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三黑板沿挡板折叠后的A向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滑轨;2、第一黑板;3、第二黑板;4、挡板;5、第三黑板;6、直角铰链;7、滑块;8、轮架;9、滚轮;11、销轴;12、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新型滑动折叠黑板,如图1、图2所示,包括滑轨1和挡板4,滑轨1上插有销轴11,滑轨1之间设有第一黑板2,挡板4的一端通过直角铰链6与第二黑板3相连,挡板4的另一端通过直角铰链6与第三黑板5相连,挡板4、第二黑板3、第三黑板5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与滑轨1配合的滑块7,位于第二黑板3、第三黑板5顶部的滑块7上设有与销轴11配合的定位孔12,位于挡板4、第二黑板3、第三黑板5底部的滑块7上固定有轮架8,轮架8上设有滚轮9。

第二黑板3、第三黑板5均为双面黑板,滑轨1设有两个,滑轨1上下对称设置,滑块7呈“T”形,销轴11设于顶部滑轨1的中部,定位孔12均设于远离挡板4的一端,定位孔12对称设置。

使用时,教师可先在第一黑板2上进行书写,当第一黑板2书写满后便可在第二黑板3和第三黑板5的正面进行书写,当第二黑板3和第三黑板5的正面书写满后,教师可利用滑块7上的滚轮9将第二黑板3和第三黑板5滑动到第一黑板2的一端。在滑动过程中,顶部滑轨1上的插销11会因重力作用落入经过的定位孔12中,将其固定住,此时只需沿着挡板4折叠即可在第二黑板3或第三黑板5的反面进行书写。将销轴11从定位孔12中抽出便可再次滑动第二黑板3和第三黑板5。原来只有第一黑板2的正面可以书写,这种滑动折叠黑板将书写板面扩大到原来的三倍,有效提高了板面的利用率,减少了擦拭黑板的次数,有效降低粉尘污染。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新型滑动折叠黑板在第一黑板前设置有能够沿滑轨滑动的第二黑板和第三黑板,当第二黑板和第三黑板的正面书写满后,可将其滑动到第一黑板的一端并沿着挡板折叠,即可在第二黑板或第三黑板的反面进行书写,有效增大了书写板面的面积,提高了板面的利用率,减少了擦拭黑板的次数,有效降低粉尘污染。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会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