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远程答疑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文档序号:11409350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远程答疑方法和系统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教育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远程答疑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教学和远程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远程教育被认为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可以利用网络中的丰富资源,提供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而且有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降低学习成本。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远程教育中网络教学的优势在于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使得学习的便利性极大增强,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升。

在远程教学中,在线答疑系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环节。目前答疑系统都能够起到远程交互、协助教学的目的,但这些系统并非专为答疑设计,具有用户身份不突出、缺乏消息的及时推送、答疑方式单一和答案单一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答疑方式单一和答案单一的问题,提供一种远程答疑方法和系统。

一种远程答疑方法,包括:验证用户的身份,并将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对该用户进行分类,其中用户分类包括学生和老师;接收已登录学生上传的问题,将所述问题发送至数据库进行保存;将所述问题推送至在线的教师用户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将在线教师用户的答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的答案均发送给提问学生,其中,还将在线教师用户的答案进行指定的标记,并将所述标记展示给提问学生。

优选地,接收已登录学生上传的问题,将所述问题发送至数据库进行保存的步骤包括:将所述问题按照预设分类规则进行分类编号,并将所述问题按照类别编号进行保存。

优选地,接收已登录学生上传的问题,将所述问题发送至数据库进行保存的步骤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问题的分类编号查询数据库;若在数据库查询到所述问题的答案,则将所述答案推送给提问学生。

优选地,将在线教师用户的答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的答案均推送给提问学生的步骤还包括:将回答问题的在线教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的身份信息对应的推送给提问学生;其中身份包括专业、回答数量、注册时间。

优选地,将在线教师用户的答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的答案均推送给提问学生的步骤之后包括:将在线教师用户的答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的答案保存在数据库中,同时将所述答案和对应的问题相互关联。

一种远程答疑系统,包括:用户身份验证单元、问题接收单元、答案推送单元和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包括资源存储单元;所述用户身份验证单元,用于验证登陆所述系统的用户身份,所述用户包括老师、学生;所述问题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学生上传的问题,并将所述问题发送到服务器的资源存储单元进行保存;所述服务器,用于将所述问题推送至在线的教师用户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将在线教师用户的答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的答案均发送给答案推送单元,其中,还将在线教师用户的答案进行指定的标记,并将所述标记展示给提问学生。所述答案推送单元,用于将在线教师用户的答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的答案均推送给提问学生。

优选地,还包括:问题分类单元;所述问题分类单元,用于将所述问题按照预设分类规则进行分类编号,并将所述问题按照类别编号进行保存。

优选地,所述服务器,还用于根据所述问题的分类编号查询数据库;若在数据库查询到所述问题的答案,则将所述答案发送给答案推送单元。

优选地,所述服务器,还用于对回答问题的在线教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的身份信息对应的发送给答案推送单元;其中身份包括专业、回答数量、注册时间。

优选地,所述资源存储单元,还用于将在线教师用户的答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的答案保存在数据库中,同时将所述答案和对应的问题相互关联。

上述远程答疑方法,通过将所述问题推送至在线的教师用户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然后将在线教师用户的答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的答案均发送给提问学生;同时根据所述问题的分类编号查询数据库;若在数据库查询到所述问题的答案,则将所述答案推送给提问学生。提问学生可以根据表达方式和角度不同的多种答案完整的理解所提的问题。或者在老师用户不在线的情况下,提问学生还能根据数据库保存的答案和在线学生针对所述问题做的回答,及时的解决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远程答疑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远程答疑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方案的远程答疑方法和系统适用于远程教育系统。通过将所述问题推送至在线的教师用户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以及根据所述问题的分类编号查询数据库,提问学生的答案来源可以来自于在线教师用户、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和数据库保存的答案,在老师用户不在线的情况下,提问学生还能根据数据库保存的答案和在线学生针对所述问题做的回答,及时的解决问题。此外,提问学生还可以根据表达方式和角度不同的多种答案完整的理解所提的问题。很好的解决了答疑方式单一和答案单一的问题。

图1为一实施例的远程答疑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1所述,一种远程答疑方法,包括:

s11,验证用户的身份,并将根据所述身份信息对该用户进行分类,其中用户分类包括学生和老师;

在步骤s11之前,用户还需要注册,即将个人信息上传到服务器进行保存,个人信息内容包括用户id,用户姓名,用户身份,密码,e-mail等。如果用户按照规定格式填写了注册信息,并通过了系统验证,则把用户信息录入到服务器的用户信息数据库中。

s12,接收已登录学生上传的问题,将所述问题发送至数据库进行保存;

学生完成登陆后,提出自己的问题,可以以文字形式提出问题。提交之后,问题即存储到数据库中,并同时显示到主界面中。除文字表达外,还可以使用贴图、语音等多种形式进行辅助表示,也可以增加其它形式的附件。

作为一优选实施例步骤s12包括:将所述问题按照预设分类规则进行分类编号,并将所述问题按照类别编号进行保存。

作为一优选实施例,步骤s12之后还包括:根据所述问题的分类编号查询数据库;若在数据库查询到所述问题的答案,则将所述答案推送给提问学生。

s13,将所述问题推送至在线的教师用户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

学生提交问题的同时系统自动发送消息给该在线教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以便在线教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能够及时回答问题。

s14,将在线教师用户的答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的答案均发送给提问学生,其中,还将在线教师用户的答案进行指定的标记,并将所述标记展示给提问学生。

优选的,其中教师的回答会以一个明显的星形标志进行特殊标识。

作为一优选实施例,步骤s14还包括:将回答问题的在线教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的身份信息对应的推送给提问学生;其中身份包括专业、回答数量、注册时间。

作为一优选实施例,步骤s14之后包括:将在线教师用户的答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的答案保存在数据库中,同时将所述答案和对应的问题相互关联。

上述远程答疑方法,通过将所述问题推送至在线的教师用户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然后将在线教师用户的答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的答案均发送给提问学生;同时根据所述问题的分类编号查询数据库;若在数据库查询到所述问题的答案,则将所述答案推送给提问学生。提问学生可以根据表达方式和角度不同的多种答案完整的理解所提的问题。或者在老师用户不在线的情况下,提问学生还能根据数据库保存的答案和在线学生针对所述问题做的回答,及时的解决问题。

图2为一实施例的远程答疑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2所示,一种远程答疑系统,包括:用户身份验证单元11、问题接收单元12、答案推送单元14和服务器13;所述服务器13包括资源存储单元131;所述用户身份验证单元11,用于验证登陆所述系统的用户身份,所述用户包括老师、学生;所述问题接收单元12,用于接收学生上传的问题,并将所述问题发送到服务器的资源存储单元进行保存;所述服务器13,用于将所述问题推送至在线的教师用户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将在线教师用户的答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的答案均发送给答案推送单元14,其中,还将在线教师用户的答案进行指定的标记,并将所述标记展示给提问学生。所述答案推送单元,用于将在线教师用户的答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的答案均推送给提问学生。

作为一优选实施例,还包括:问题分类单元;所述问题分类单元,用于将所述问题按照预设分类规则进行分类编号,并将所述问题按照类别编号进行保存。

作为一优选实施例,所述服务器13,还用于根据所述问题的分类编号查询数据库;若在数据库查询到所述问题的答案,则将所述答案发送给答案推送单元。

作为一优选实施例,所述服务器13,还用于对回答问题的在线教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的身份信息对应的发送给答案推送单元;其中身份包括专业、回答数量、注册时间。

作为一优选实施例,所述资源存储单元131,还用于将在线教师用户的答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的答案保存在数据库中,同时将所述答案和对应的问题相互关联。

所述远程答疑方法适用所述远程答疑系统,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上述远程答疑系统,所述服务器将所述问题推送至在线的教师用户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然后将在线教师用户的答案和除自身以外的学生用户的答案均发送给提问学生;同时根据所述问题的分类编号查询数据库;若在数据库查询到所述问题的答案,则将所述答案推送给提问学生。提问学生可以根据表达方式和角度不同的多种答案完整的理解所提的问题。或者在老师用户不在线的情况下,提问学生还能根据数据库保存的答案和在线学生针对所述问题做的回答,及时的解决问题。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