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显示屏、以及控制显示屏显示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84484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终端、显示屏、以及控制显示屏显示的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结构设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终端、显示屏、以及控制显示屏显示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同时可穿戴式电子产品变得越来越流行,例如智能腕表。按照传统的设计理念,腕表的形状设计大部分都是倾向于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的。然而目前大部分智能腕表的形状都是采用方形或类方形设计,失掉了传统的味道。因为如果将智能手机或者智能腕表制成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的智能腕表则难以克服屏幕边缘出现令人感觉不佳的锯齿感,影响视觉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一种终端、显示屏、以及控制显示屏显示的方法,能够改善屏幕边缘出现锯齿感,优化视觉效果。

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控制显示屏显示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显示屏的靠近边缘位置设定第一圆弧辅助线、第二圆弧辅助线和第三圆弧辅助线,所述第一圆弧辅助线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圆弧辅助线的一端与第一圆弧辅助线的第一端相切,另一端与相对所述第二端更靠近所述显示屏中心;所述第三圆弧辅助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圆弧辅助线的第二端相切,另一端相对所述第一端更靠近所述显示屏的中心;且所述第二、第三圆弧辅助线相交设置,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圆弧辅助线将显示屏划分为完全显示区、非显示区以及过渡显示区,且,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圆弧辅助线的圆心位于所述完全显示区内;其中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圆弧辅助线中的至少一条相交的或者位于所述第二、第三圆弧辅助线之间的多个过渡像素单元形成过渡显示区;

设定所述过渡显示区中的过渡像素单元的像素开口率大于0小于所述完全显示区中像素单元的开口率。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屏,包括:

位于所述显示屏中央位置的完全显示区、位于所述显示屏的边缘位置的非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完全显示区和所述非显示区之间的过渡显示区;

所述过渡显示区中多个相邻的过渡像素单元形成圆弧状,且所述过渡显示区中的过渡像素单元的开口率如以上所述的方法确定。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终端,所述终端包括如以上所述的显示屏。

以上方案通过在显示屏上位于中间的完全显示区和位于边缘的非显示区之间形成了过渡显示区,该过渡显示区包括多个过渡像素单元,其中过渡像素单元的开口率大于0小于1。通过以上方法设定过渡显示区的像素单元亮度逐渐增大能够很好平滑和改善屏幕边缘出现锯齿感,优化视觉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控制显示屏显示的方法一实施方式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显示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的显示屏的一部分通过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呈现的显示效果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显示屏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2所示的过渡显示区中有效过渡像素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另一实施例中过渡显示区中有效过渡像素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又一实施例中过渡显示区中有效过渡像素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申请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参见图1,为本申请控制显示屏显示的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同时参见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显示屏1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101:在显示屏100的靠近边缘位置设定第一圆弧辅助线10、第二圆弧辅助线10a和第三圆弧辅助线10b,以将显示屏划分为完全显示区20、非显示区30以及过渡显示区40,且第一、第二、第三圆弧辅助线10、10a、10b的圆心位于完全显示区20内。

具体的,参见图2,一实施例中第一圆弧辅助线10包括第一端12和第二端14,第二圆弧辅助线10a的一端与第一圆弧辅助线10的第一端12相切,第二圆弧辅助线10a的另一端相对第一圆弧辅助线10的第二端14更靠近显示屏100的中心。第三圆弧辅助线10b的一端与第一圆弧辅助线10的第二端14相切,第三圆弧辅助线10b的另一端相对第一圆弧辅助线10的第一端12更靠近显示屏100的中心,且第二、第三圆弧辅助线10、10a、10b相交设置。其中与第一、第二、第三圆弧辅助线10、10a、10b中的至少一条相交的多个过渡像素单元42或者同时和没有与第一、第二、第三圆弧辅助线10、10a、10b中的任意一条相交的的多个过渡像素单元42形成过渡显示区40。

具体的,显示屏100可以是手机、摄像机、ipad、手表或者其他智能穿戴设备的显示屏。对应不同的终端产品,显示屏100可以具有不同的形状,比如矩形、圆形、类圆形、椭圆形或者其他形状。其中非显示区30位于显示屏100的边缘位置,其下方可用于布线等。

同时参见图3,以手机或者ipad的显示屏为例,该显示屏100为矩形,包括四个边角,且四个边角位置均包括非显示区30和过渡显示区40。完全显示区20位于显示屏100的中间位置,也占据了显示屏100的大部分面积,过渡显示区40位于完全显示区20与非显示区30之间。显示屏100的显示区由完全显示区20和过渡显示区40构成。过渡像素单元42均与第一圆弧辅助线10相交,因此该显示屏100的显示区至少四个边角位置的边缘为圆弧状。

参见图4,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例中,例如圆形手表,则整个显示区的边缘均为圆弧状,即过渡显示区40围设成一环周,具体可以是圆形或者椭圆形等。

具体的,一实施例中,根据以下公式计算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圆弧辅助线10、10a、10b的半径:

l=r1/h;

r2=l×h;

其中r1为第一圆弧辅助线10的目标半径,r2为第一圆弧辅助线10的实际半径;或者r1为第二圆弧辅助线10a的目标半径,r2为第二圆弧辅助线10a的实际半径;或者r1为第三圆弧辅助线10b的目标半径,r2为第三圆弧辅助线10b的实际半径;h为像素单元的高度,如图5所示。目标半径即为用户根据实际产品形状所提出的半径。可选地,一实施例中,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圆弧辅助线10、10a、10b的半径相等。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圆弧辅助线10、10a、10b的半径也可以不相等。

102:设定过渡显示区40中的过渡像素单元42的像素开口率大于0小于完全显示区20中像素单元的开口率。

通过以上方法所形成显示屏100包括位于显示屏100中间的完全显示区20和位于边缘的非显示区30之间形成了过渡显示区40。该过渡显示区40包括多个过渡像素单元42,能够很好平滑和改善屏幕边缘出现锯齿感,优化视觉效果,显示屏100的一部分应用以上控制方法后呈现的显示效果如图5所示。

继续参见图2,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过渡像素单元42包括三种,第一种:仅与第一圆弧辅助线10相交的过渡像素单元42a。第二种是同时仅与第一、第二圆弧辅助线10、10a相交,或者同时仅与第一、第三圆弧辅助线10、10b相交的过渡像素单元42b,或者同时与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圆弧辅助线10、10a、10b相交的过渡像素单元42b。第三种是仅与第二圆弧辅助线10a或者仅与第三圆弧辅助线10b相交的过渡像素单元42c,或者是同时仅与第二圆弧辅助线10a和第三圆弧辅助线10b相交的过渡像素单元42c。

具体的,第一圆弧辅助线10将每一与第一圆弧辅助线10相交的过渡像素单元42分割为靠近完全显示区20的第一部分422和靠近非显示区30的第二部分424。若第一部分422的面积占该过渡像素单元42自身总面积的第一比例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则定义该像过渡素单元42为有效过渡像素单元,否则定义该过渡像素单元42为无效过渡像素单元。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预设值为20%。可选地,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预设值为20%-40%中的任意一个值。

一实施例中,对于以上所定义的第一种过渡像素单元42a,若过渡像素单元42a的第一比例大于等于第一预设值则设定第一比例为该过渡像素单元42a的开口率。

一实施例中,对于以上所定义的第二种过渡像素单元42b,若过渡像素单元42b位于第一、第二圆弧辅助线10、10b之间的或者位于第一、第三圆弧辅助线10、10c之间的面积占该过渡像素单元42b自身总面积的第二比例大于等于第二预设值,则定义第二比例为该过渡像素单元42b的开口率;否则,同时若该过渡像素42b是与第一圆弧辅助线10相交的有效的过渡像素单元42b,则该过渡像素单元42b的开口率等于第一部分的面积占该过渡像素单元42b自身总面积的比例。对于无效过渡像素单元,其开口率为0。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二预设值为20%。可选地,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预设值为20%-40%中的任意一个值。

一实施例中,对于以上定义的第三种过渡像素单元42c,第二或者第三圆弧辅助线10a、10b将每一仅与第二圆弧辅助线或者仅与第三圆弧辅助线相交过渡单元42c分割为靠近完全显示区20的第三部分426和靠近非显示区30的第四部分428,第三部分426和第四部分428中面积较大的一个与该过渡像素单元42c自身总面积的占比确定该过渡像素单元42c的开口率。由于第二圆弧辅助线10a和第三圆弧辅助线10b邻近完全显示区20设置,因此仅与第二圆弧辅助线10a相交或者仅与第三圆弧辅助线10b相交的过渡像素单元42c邻近的像素单元中有一个像素单元的开口率为1,即位于完全显示区20内的像素单元,因此采用这样的方法能够避免仅与第二圆弧辅助线10a相交或者仅与第三圆弧辅助线10b相交的过渡像素单元42c开口率与开口率1相差较远,避免邻近的像素单元之间开口率出现骤变的现象,以更好地消除显示屏边缘出现的锯齿感。

更进一步,另一实施例中,如果第三比例大于等于第三预设值则定义该过渡像素单元42c的开口率为1。可选地,第三预设值75%-85%中的任意一个值。

具体的,对于同时仅与第二、第三圆弧辅助线10a、10b相交的过渡像素单元42c,该过渡像素单元42c的开口率以仅与第二圆弧辅助线10a相交或者仅与第三圆弧辅助线10b相交的类型同样的方法设定,即选择第二圆弧辅助线10a或者第三圆弧辅助线10b为界限进行判断和设定均可,此不赘述。

同时参见图6,另一实施例中,相对图2所示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显示屏100a中第二圆弧辅助线10a的另一端相对第一圆弧辅助线10的第二端14之间的间距更大,第三圆弧辅助线10b的另一端相对第一圆弧辅助线10的第一端12之间的间距更大。这种情况下,相对图2所示的实施例,还出现另外一种过渡像素单元42,其中第四种是:没有与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圆弧辅助线10、10a、10b中的任意一条相交的过渡像素单元42d。

一实施例中,对于以上定义的第四种过渡像素单元42d,该过渡像素42d的开口率大于同一列靠近非显示区30的第一个过渡像素单元42的开口率,同时小于同一列最靠近完全显示区20的过渡像素单元42c的开口率。进一步,可选地,以上这三种过渡像素单元42、42d、42c的开口率等差变化。

同时参见图7,一实施例中,对于过渡显示区40中的有效过渡像素单元42,以每一过渡像素单元42位于圆弧辅助线10靠近非显示区30的面积,即第二部分424的位置设置黑矩阵,以降低该有效过渡像素单元42的开口率。

同时参见图8,另一实施例中,有效过渡像素单元42采用2条黑矩阵50a交叉遮挡靠近非显示区30的部分,以降低该有效过渡像素单元42的开口率。

同时参见图9,又一实施例中,有效过渡像素单元42,以黑矩阵50b遮挡有效过渡像素单元42中的任意部分面积。被遮挡的面积等于有效过渡像素单元42位于圆弧辅助线10靠近非显示区30的面积即可。

同理,对于过渡像素单元42a、42b、42c、42d,均可采用以黑矩阵50b遮挡该过渡像素单元42a、42b、42c、42d中的任意部分面积,被遮挡的面积与该过渡像素单元42a、42b、42c、42d总面积的占比等于该过渡像素单元42a、42b、42c、42d的开口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屏100,如图2-6所示。该显示屏100如以上各实施例所描述,该显示屏100上过渡显示区40中各过渡像素单元42是否为有效像素单元,以及对于有效过渡像素单元42的开口率由以上实施例介绍的方法设定。

具体的,对于显示区为圆弧状的显示屏100,整个终端也做成具有圆弧状边缘的外观,此时矩形的显示屏100边角为切角或者形成圆弧倒角,以配合终端的形状。当然如果终端用于放置显示屏的位置足够大,也可以不对矩形的显示屏的边角做切角或倒圆角处理。

参见图10,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300,该终端300包括上述显示屏100。具体的终端300可以手机、ipad、智能穿戴设备、数字音视频播放器、电子阅读器、手持游戏机和车载电子设备、数码相机以及打印机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