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互感无线充电科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83770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理科技展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互感无线充电科普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的原理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首先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即周围磁场的变化将使电线中产生电流。到了19世纪90年代,爱迪生光谱辐射能研究项目的一名助手,也是后来的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证实了无线传输电波的可能性,并申请了首个专利。目前无线充电存在四种不同的商用技术,电磁感应技术、无线电波技术和电磁共振技术、电场耦合技术,几种技术各有特点。

本展品设置两组线圈进行互动,通过移动次级感应线圈和原线圈之间距离,让参与者直接互动演示,了解无线充电的原理,以及耦合感应电动势与距离的关系;通过手机和汽车无线充电,展示其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参与者对电磁学的兴趣,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展示效果良好的一种电磁互感无线充电科普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磁互感无线充电科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置台,放置台上方设有观测台,观测台上设有线圈组,线圈组通过连接杆连接在连接板观测台上,所述线圈组旁设有充电区,充电区旁设置有控制区,所述观测台上设有槽口,所述放置台旁设有升降台;

所述线圈组设有两个线圈,其中一个固定,另一个在观测台上的槽口移动;

所述充电区设有手机无线充电感应区和汽车无线充电感应区;

所述连接杆上设有线圈连通指示灯,线圈连通指示灯连接线圈组中的固定的线圈;

所述控制区设有一个按钮区和一个手动调节区;

所述手动调节区上设有槽口,槽口上设有手动拨片,拨片通过连接杆连接线圈组中的移动的线圈,带动其移动,连杆设在观测台内;

所述升降台下端连接有电动伸缩杆,升降台上设有凹槽,凹槽为脚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现在无线充电技术已经比较普遍了,但是对其了解的人还是不多,希望通过这个展项可以向更多的人展示这项技术的原理。也喜欢能激发小朋友对无线充电的兴趣,长大以后能对这项技术提升和运用。通过内部的电路的连接,能够展示无线充电的好处,而本实用新型的结构非常的简单且合理,便于观察,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通俗易懂,通过升降台能够保证小朋友的观察和操作。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使用方便、展示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一种电磁互感无线充电科普装置,包括放置台1,放置台1上方设有观测台2,观测台2上设有线圈组3,线圈组3通过连接杆4连接在连接板观测台2上,所述线圈组3旁设有充电区,充电区旁设置有控制区5,所述观测台2上设有槽口6,所述放置台1旁设有升降台7;

所述线圈组3设有两个线圈,其中一个固定,另一个在观测台2上的槽口6移动;

所述充电区设有手机无线充电感应区8和汽车无线充电感应区9;

所述连接杆4上设有线圈连通指示灯10,线圈连通指示灯10连接线圈组3中的固定的线圈;

所述控制区5设有一个按钮区11和一个手动调节区12;

所述手动调节区12上设有槽口6,槽口6上设有手动拨片,拨片通过连接杆连接线圈组3中的移动的线圈,带动其移动,连杆设在观测台2内;

所述升降台7下端连接有电动伸缩杆13,升降台7上设有凹槽14,凹槽14为脚的形状。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