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平台挤压体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20026阅读:699来源:国知局
升降平台挤压体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拟实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升降平台挤压体验装置。



背景技术:

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09年度全国建筑施工各类型事故死亡人数比例。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58.23%。坍塌20.32%。其他伤害9.61%。起重伤害6.48%。机具伤害5.36%。在很多城市建筑事故已成为仅次于交通事故的第二大杀手!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直接与脚手架相关,改变现有脚手架人工高危搭设作业、零散、繁杂、难以密封的现状已刻不容缓!升降平台实现了脚手架机械化施工、消除了高处危险搭设作业、高空作业环境密封严密。有效降低高处坠落和物体打击事故率,绿色施工节材低碳效果惊人!但是在乘坐升降平台的过程中,如果乘坐人员没有安全意识,随意把身体部位伸出平台框架外部。很容易被升降平台和其外部的其他物体挤压,给乘坐人员带来非常严重的危险。所以增加乘坐升降平台人员的安全意识,使其对升降平台在升降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挤压危险有切身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安全教育。对施工人员安全教育一般采用口头宣传、书面宣传等知识,但是效果不明显,对施工人员的教育印象不深刻。而正常运行的升降平台用来进行教育,存在着许多不便。如升降过程不便于操作,人员无法直观的看清整个升降平台的工作过程等等。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升降平台挤压体验装置,其可以对户外工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户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升降平台挤压体验装置,所述升降平台挤压体验装置包括支撑装置、承载装置和传动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底座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限位轨道。所述承载装置包括底盘和垂直于底盘的承载杆,所述承载杆上设置有从动杆和限位柱。所述传动装置位于支撑架上部,所述传动装置包括传动链条、减速电机和传动杆,所述链条通过传动杆连接减速电机。所述限位柱位于限位轨道内,所述从动杆固定连接传动链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平台挤压体验装置,所述传动链条包括第一传动链条和第二传动链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平台挤压体验装置,所述传动杆穿过减速电机,且两端分别安装有直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链条和第二传动链条分别与直齿轮相啮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平台挤压体验装置,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压杠,所述压杠通过弹簧固定连接支撑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平台挤压体验装置,所述支撑架下端两侧安装有带座轴承导向柱和带座球轴承,所述带座轴承导向柱位于带座球轴承内部,且与传动链条相啮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平台挤压体验装置,所述支撑架上安装有限位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升降平台挤压体验装置,所述压杠上安装有限位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升降平台挤压体验装置,所述升降平台挤压体验装置包括支撑装置、承载装置和传动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底座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限位轨道,用来对承载装置升降方向进行限制,防止承载装置出现偏移现象。所述承载装置包括底盘和垂直于底盘的承载杆,所述承载杆上设置有从动杆和限位柱,从动杆固定连接从动链条,可以保证带动承载装置与传动链条实现同步运行。所述传动装置位于支撑架上部,所述传动装置包括传动链条、减速电机和传动杆,所述链条通过传动杆连接减速电机,通过减速电机带动传动杆旋转,从而带动传动链条实现运转,保证可以带动承载装置实现升降。所述限位柱位于限位轨道内,所述从动杆固定连接传动链条。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承载装置对人体模型的挤压,使户外工作人员能够正确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了户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能够加深户外工作人员的认知,从而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承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承载装置停止时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支撑装置,11-底座,12-支撑架,13-限位轨道,14-压杠,15-弹簧,16-带座轴承导向柱,17-带座球轴承,18-限位梁,2-承载装置,21-底盘, 22-承载杆,23-从动杆,24-限位柱,25-横梁,3-传动装置,31-传动链条,32- 减速电机,33-传动杆,34-第一传动链条,35-第二传动链条,4-人体模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升降平台挤压体验装置,该升降平台挤压体验装置包括支撑装置1、承载装置2和传动装置3。所述支撑装置1包括底座 11和支撑架12,所述支撑架12上设有限位轨道13,用来对承载装置2升降方向进行限制,防止承载装置2出现偏移现象。所述承载装置2包括底盘21和垂直于底盘21的承载杆22,所述承载杆22上设置有从动杆23和限位柱24,从动杆23固定连接从动链条31,可以保证带动承载装置2与传动链条31实现同步运行。所述传动装置3位于支撑架12上部,所述传动装置3包括传动链条31、减速电机32和传动杆33,所述传动链条31通过传动杆33连接减速电机32,通过减速电机32带动传动杆33旋转,从而带动传动链条31实现运转,保证可以带动承载装置2实现升降。所述限位柱24位于限位轨道13内,所述从动杆 23固定连接传动链条31。

优选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传动链条31包括第一传动链条34和第二传动链条35,能够使承载装置2两端同步运动,防止承载装置2出现偏移现象。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架12上设置有压杠14,所述压杠14通过弹簧15 固定连接支撑架12,使压杠14与承载装置2挤压过程中具有缓冲力,减少压杠 14和承载装置2的损坏。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架12下端两侧安装有带座轴承导向柱16和带座球轴承17,所述带座轴承导向柱16位于带座球轴承17内部,且与传动链条31相啮合,在保证传动链条31实现上下运转的同时,能够减小传动链条31 的运转阻力,使其运转更顺畅。

更好的,本实用新型的压杠14上安装有限位传感器,可以对上升过程中承载装置2的位置进行感应,从而对减速电机32进行控制,使承载装置2上升到预定位置时能够停止。

本实用新型在实施过程中,将人体模型4的手臂放置在承载装置2的横梁 25上,启动减速电机32,使传动杆33顺时针旋转,传动链条31包括第一传动链条34和第二传动链条35。支撑架12下端两侧安装有带座轴承导向柱16和带座球轴承17,所述带座轴承导向柱16位于带座球轴承17内部,且与传动链条 31相啮合。传动杆33穿过减速电机32,且两端分别安装有直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链条34和第二传动链条35分别与直齿轮相啮合,如图2所示,直齿轮与带座球轴承17保证了第一传动链条34和第二传动链条35能够形成回转,传动杆33的旋转带动第一传动链条34和第二传动链条35进行顺时针旋转。承载杆 22上设有从动杆23,从动杆23位于两侧的承载杆22上,且分别与第一传动链条34和第二传动链条35固定连接,并且两从动杆23之间呈水平设置,如图3 所示,传动链条31顺时针旋转时带动从动杆23上升,从而带动承载装置2实现上升。支撑架12上设有限位轨道13,承载杆22上设有限位柱24,且限位柱 24位于限位轨道13内,可以保证承载装置2能够垂直上升。限位轨道13分为四条,承载杆22上对应设有四个限位柱24,可以确保承载装置2上升过程的平稳性,也可以在支撑架12中间设置两条限位轨道13,承载杆22中间设置两个限位柱24,同样能够保证承载装置2上升方向。承载装置2上设置有横梁25,横梁25位于承载装置2上方,支撑架12上安装有压杠14,压杠14通过弹簧 15固定连接支撑架12,可以使压杠14与横梁25挤压时产生缓冲力,从而延长横梁25的使用寿命。传动链条31旋转带动承载装置2不断上升,上升过程中压杠14与横梁25会接触,从而使人体模型4的手臂受到压杠14与横梁25的挤压。压杠14上设置有限位传感器,当感应到压杠14与横梁25接触时,限位传感器将信号传输到减速电机32的接收装置上,使减速电机32停止运转,可以将人体模型4的手臂抽出。如果限位传感器发生故障时,承载装置2会继续上升,当限位柱24与支撑架12上的限位梁18接触时,限位柱24会被限位梁 18卡主,如图4所示,从而使承载装置2不会上升,此时可以抽出人体模型4 的手臂。使减速电机32反转,带动传动链条31逆时针运转,从而带动承载装置2下降到支撑架12的底座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升降平台挤压体验装置,所述升降平台挤压体验装置包括支撑装置、承载装置和传动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底座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限位轨道,用来对承载装置升降方向进行限制,防止承载装置出现偏移现象。所述承载装置包括底盘和垂直于底盘的承载杆,所述承载杆上设置有从动杆和限位柱,从动杆固定连接从动链条,可以保证带动承载装置与传动链条实现同步运行。所述传动装置位于支撑架上部,所述传动装置包括传动链条、减速电机和传动杆,所述链条通过传动杆连接减速电机,通过减速电机带动传动杆旋转,从而带动传动链条实现运转,保证可以带动承载装置实现升降。所述限位柱位于限位轨道内,所述从动杆固定连接传动链条。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承载装置对人体模型的挤压,使户外工作人员能够正确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了户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能够加深户外工作人员的认知,从而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