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屏驱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63057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屏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显示屏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LED显示屏作为一种平板显示设备,因其使用寿命长、成本低、功耗低等特点而在显示屏领域占有重要的市场地位,其通过控制半导体发光二极管(即:LED)亮度的方式来实现诸如文字、图形、视频等信息的显示。通常情况下,LED的亮度取决于流过它的正向电流(即:驱动电流),而驱动电流是否稳定是保证LED显示屏显示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保持LED亮度一致以及显示屏的显示质量,就需要LED驱动装置具有稳定的输出电流。然而,由于电源电压的变化、温度的变化、LED本身性能的变化都会因造成电压的波动而引起流经LED的正向电流的变化,从而对LED显示屏的性能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LED显示屏的驱动系统提出改进方案,以期通过提高电流稳定性的方式来保证显示屏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屏驱动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显示屏驱动系统,它包括一用于将输入的电压进行转换以输出基准电压的带隙基准电压源和一用于根据带隙基准电压源输出的基准电压产生基准电流以对显示屏的LED元件的工作电流进行调节的恒流驱动模块;所述恒流驱动模块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二运算放大器、调节电阻、电流第八晶体管、电流第九晶体管、电流第十晶体管、电流第十一晶体管和电流第十九晶体管,源极连为一体的电流第一晶体管、电流第二晶体管、电流第三晶体管、电流第四晶体管、电流第五晶体管、电流第六晶体管和电流第七晶体管以及源极同时接地的电流第十二晶体管、电流第十三晶体管、电流第十四晶体管、电流第十五晶体管、电流第十六晶体管、电流第十七晶体管和电流第十八晶体管;

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连接带隙基准电压源的基准电压输出端、输出端连接电流第九晶体管的栅极,所述调节电阻同时与第一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和电流第九晶体管的源极相连,所述电流第九晶体管的漏极同时连接电流第一晶体管的漏极和栅极、电流第二晶体管的栅极及电流第三晶体管的栅极;

所述电流第二晶体管的漏极连接电流第十晶体管的源极,所述电流第四晶体管的栅极和电流第三晶体管的漏极同时连接电流第八晶体管的源极,所述电流第四晶体管的漏极和电流第五晶体管的栅极同时连接电流第十一晶体管的源极,所述电流第五晶体管的漏极和电流第六晶体管的栅极同时连接电流第十四晶体管的漏极,所述电流第六晶体管的漏极同时连接电流第十五晶体管的漏极和电流第八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电流第七晶体管的栅极和漏极同时连接电流第十六晶体管的漏极,所述电流第八晶体管的漏极同时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电流第十八晶体管的栅极以及电流第十七晶体管的栅极和漏极,所述电流第十晶体管的栅极、电流第十一晶体管的栅极和漏极同时连接电流第十三晶体管的漏极,所述电流第十晶体管的漏极同时连接电流第十二晶体管的漏极和栅极以及电流第十三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电流第十四晶体管的栅极和漏极、电流第十五晶体管的栅极和漏极以及电流第十六晶体管的栅极和漏极同时串接为一体,所述电流第十八晶体管的漏极同时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和电流第十九晶体管的源极,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连接电流第十九晶体管的栅极,所述电流第十九晶体管的漏极作为驱动电流输出端。

优选地,所述带隙基准电压源包括第三运算放大器、第四运算放大器、电压第十晶体管、电压第十一晶体管、电压第十二晶体管、电压第十三晶体管、第一三极管和第四三极管,源极连为一体的电压第一晶体管、电压第二晶体管、电压第三晶体管、电压第四晶体管、电压第五晶体管、电压第六晶体管、电压第七晶体管、电压第八晶体管、电压第九晶体管,以及基极和集电极同时接地的第二三极管、第三三极管和第五三极管;

所述电压第十晶体管的漏极通过第一电容连接电压第二晶体管的源极并通过将电压第二晶体管的栅极、电压第三晶体管的栅极、电压第四晶体管的栅极、电压第五晶体管的栅极、电压第六晶体管的栅极和第三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串接为一体,所述电压第十晶体管的栅极同时连接电压第一晶体管的漏极和电压第十一晶体管的漏极,所述电压第十晶体管的源极、电压第十一晶体管的源极和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接地;

所述电压第一晶体管的栅极和电压第十一晶体管的栅极同时与电压第二晶体管的漏极及第三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相连并同时通过第一电阻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和电压第三晶体管的漏极同时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同时连接电压第四晶体管的漏极、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和第四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四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电压第五晶体管的漏极、集电极接地;

所述电压第六晶体管的漏极和电压第七晶体管的漏极同时作为基准电压的输出端并同时通过第二电阻连接第五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电压第八晶体管的漏极连接第四运算放大器的同相输入端并同时通过第三电阻与电压第十二晶体管的栅极和漏极相连,所述电压第八晶体管的栅极和电压第九晶体管的栅极以及电压第七晶体管的栅极同时连接第四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四电阻连接电压第十三晶体管的漏极并同时与电压第九晶体管的漏极和电压第十三晶体管的栅极相连,所述电压第十三晶体管的源极和电压第十二晶体管的源极同时接地。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恒流驱动模块的电路结构的改进,可以以提高电流镜的输出电阻的方式来提高整个驱动系统的驱动性能的稳定性,可有效提升显示屏的显示性能;整个系统的电子元器件的种类相对单一、数量少,电路结构相对简单,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控制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屏驱动系统,它包括一用于将输入的电压进行转换以输出基准电压的带隙基准电压源和一用于根据带隙基准电压源输出的基准电压产生基准电流以对显示屏的LED元件的工作电流进行调节的恒流驱动模块;其中,恒流驱动模块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A1、第二运算放大器A2、调节电阻Rt、电流第八晶体管M8、电流第九晶体管M9、电流第十晶体管M10、电流第十一晶体管M11和电流第十九晶体管M19,源极连为一体的电流第一晶体管M1、电流第二晶体管M2、电流第三晶体管M3、电流第四晶体管M4、电流第五晶体管M5、电流第六晶体管M6和电流第七晶体管M7以及源极同时接地的电流第十二晶体管M12、电流第十三晶体管M13、电流第十四晶体管M14、电流第十五晶体管M15、电流第十六晶体管M16、电流第十七晶体管M17和电流第十八晶体管M18;

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同相输入端连接带隙基准电压源的基准电压输出端Vref、输出端连接电流第九晶体管M9的栅极,调节电阻Rt同时与第一运算放大器A1的反相输入端和电流第九晶体管M9的源极相连,电流第九晶体管M9的漏极同时连接电流第一晶体管M1的漏极和栅极、电流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及电流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电流第二晶体管M2的漏极连接电流第十晶体管M10的源极,电流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和电流第三晶体管M3的漏极同时连接电流第八晶体管M8的源极,电流第四晶体管M4的漏极和电流第五晶体管M5的栅极同时连接电流第十一晶体管M11的源极,电流第五晶体管M5的漏极和电流第六晶体管M6的栅极同时连接电流第十四晶体管M14的漏极,电流第六晶体管M6的漏极同时连接电流第十五晶体管M15的漏极和电流第八晶体管M8的栅极,电流第七晶体管M7的栅极和漏极同时连接电流第十六晶体管M16的漏极,电流第八晶体管M8的漏极同时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同相输入端、电流第十八晶体管M18的栅极以及电流第十七晶体管M17的栅极和漏极,电流第十晶体管M10的栅极、电流第十一晶体管M11的栅极和漏极同时连接电流第十三晶体管M13的漏极,电流第十晶体管M10的漏极同时连接电流第十二晶体管M12的漏极和栅极以及电流第十三晶体管M13的栅极,电流第十四晶体管M14的栅极和漏极、电流第十五晶体管M15的栅极和漏极以及电流第十六晶体管M16的栅极和漏极同时串接为一体,电流第十八晶体管M18的漏极同时连接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反相输入端和电流第十九晶体管M19的源极,第二运算放大器A2的输出端连接电流第十九晶体管M19的栅极,电流第十九晶体管M19的漏极作为驱动电流输出端ILED

由于电源电压的波动、温度的变化、负载的大小都可能影响到整个显示屏的性能;因此,利用第一运算放大器A1和电流第九晶体管M9可构成一基准电流产生单元a,利用电流第一晶体管M1至电流第八晶体管M8以及电流第十晶体管M10至电流第十六晶体管M16可构成一高输出阻抗电流镜单元b,利用第二运算放大器A2以及电流第十七晶体管M17至电流第十九晶体管M19则可构成一电流调节模块c;其中,在高输出阻抗电流镜单元b中,电流第一晶体管M1至电流第三晶体管M3可与电流第九晶体管M9组合成一共源共栅电流镜,而电流第十晶体管M10至电流第十三晶体管M13可则为电流镜精度的提高提供保障,电流第八晶体管M8和电流第四晶体管M4至电流第六晶体管M6则可组合成一个负反馈电路,利用负反馈电路可有效提高整个恒流驱动模块的输出阻抗;基于此,通过对整个恒流驱动模块的电路结构的改进,以通过提高电流镜的输出电阻的方式来提高整个驱动系统的驱动性能的稳定性,可有效提升显示屏的显示性能;整个系统的电子元器件的种类相对单一、数量少,电路结构相对简单。

为保证整个系统具有稳定的基准电压输出,进而为基准电流的输出稳定性提供保障,本实施例的带隙基准电压源包括第三运算放大器A3、第四运算放大器A4、电压第十晶体管N10、电压第十一晶体管N11、电压第十二晶体管N12、电压第十三晶体管N13、第一三极管Q1和第四三极管Q4,源极连为一体的电压第一晶体管N1、电压第二晶体管N2、电压第三晶体管N3、电压第四晶体管N4、电压第五晶体管N5、电压第六晶体管N6、电压第七晶体管N7、电压第八晶体管N8、电压第九晶体管N9,以及基极和集电极同时接地的第二三极管Q2、第三三极管Q3和第五三极管5;其中,电压第十晶体管N10的漏极通过第一电容C1连接电压第二晶体管N2的源极并通过将电压第二晶体管N2的栅极、电压第三晶体管N3的栅极、电压第四晶体管N4的栅极、电压第五晶体管N5的栅极、电压第六晶体管N6的栅极和第三运算放大器A3的输出端串接为一体,电压第十晶体管N10的栅极同时连接电压第一晶体管N1的漏极和电压第十一晶体管N11的漏极,电压第十晶体管N10的源极、电压第十一晶体管N11的源极和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地;电压第一晶体管N1的栅极和电压第十一晶体管N11的栅极同时与电压第二晶体管N2的漏极及第三运算放大器A3的同相输入端相连并同时通过第一电阻R1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和电压第三晶体管N3的漏极同时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第三运算放大器A3的反相输入端同时连接电压第四晶体管N4的漏极、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和第四三极管Q4的基极;第四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电压第五晶体管N5的漏极、集电极接地;

电压第六晶体管N6的漏极和电压第七晶体管N7的漏极同时作为基准电压的输出端Vref并同时通过第二电阻R2连接第五三极管Q5的发射极,电压第八晶体管N8的漏极连接第四运算放大器A4的同相输入端并同时通过第三电阻R3与电压第十二晶体管N12的栅极和漏极相连,电压第八晶体管N8的栅极和电压第九晶体管N9的栅极以及电压第七晶体管N7的栅极同时连接第四运算放大器A4的输出端,第四运算放大器A4的反相输入端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电压第十三晶体管N13的漏极并同时与电压第九晶体管N9的漏极和电压第十三晶体管N13的栅极相连,电压第十三晶体管N13的源极和电压第十二晶体管N12的源极同时接地。

由此,利用电压第一晶体管N1、电压第十晶体管N10和电压第十一晶体管N11可组成一启动电路单元d,利用第三运算放大器A3、第一三极管Q1至第五三极管Q5以及电压第二晶体管N2至电压第六晶体管N6则可构成一核心带隙电路单元e,利用第四运算放大器A4以及其他晶体管则可构成一对整个带隙基准电压源进行温度补偿的温度补偿电路单元f;其中,在核心带隙电路单元e中,利用五个三极管之间的配合可有效减小第三运算放大器A3的失调电压对整个带隙基准电压源的输出电压的影响,利用各个电阻则可实现对电压源输出电压的高精度调节,从而为整个系统的电流的高精度稳定输出提供保证,进而提升显示屏的显示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