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6007发布日期:2018-06-20 00:05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简称为OLED)具有自发光、驱动电压低、发光效率高、响应时间短、清晰度与对比度高、视角宽,可实现柔性显示与大面积全色显示等诸多优点,被业界公认为是最有发展潜力的显示技术。

有源矩阵型OLED(英文名称为Active Matrix OLED,简称AMOLED),利用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简称为TFT)搭配电容存储信号,来控制OLED的亮度和灰阶表现。每个单独的OLED与对应的薄膜晶体管电连接,形成像素矩阵。薄膜晶体管形成的阵列电路,决定像素的发光情况,进而决定图像的构成。AMOLED可大尺寸化,较省电,高解析度,面板寿命较长,通常用作高清晰度的大尺寸显示装置。

目前,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子产品已经进入智能时代。由于指纹图案具有唯一性,为了提高使用电子产品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很多电子产品都配备有指纹模识别组,以加强设备的安全性。

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全高清及以上的高PPI AMOLED屏体,像素密度大,像素单元透光孔有效面积小,造成屏体整体透光率不足,进而造成光学屏下指纹识别灵敏度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显示装置的指纹模组透光率低的缺陷。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层叠设置的显示层和驱动层,所述显示层包括若干在同一平面阵列排布的显示单元,所述驱动层包括若干在同一平面阵列排布的驱动单元,各所述显示单元与各所述驱动单元一一对应;

所述显示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

沿垂直于所述显示单元所在平面方向,各所述显示单元对应所述第一电极层的区域和对应所述第二电极层的区域在所述显示单元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不全重合;

和/或,

各所述驱动单元中不全包括用于驱动各所述显示单元的驱动电路。

可选地,所述显示单元包括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沿垂直于所述基板方向,所述第一单元对应所述第一电极层的区域和对应所述第二电极层的区域在所述基板上的投影全部重合,所述第二单元对应所述第一电极层的区域和/或对应的所述第二电极层的区域为开口。

可选地,所述驱动单元包括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所述第三单元包括所述驱动电路,所述第四单元不包括所述驱动电路。

可选地,所述显示层包括第一显示区域和第二显示区域;所述第一显示区域包括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

可选地,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单元连续排列形成第一单元行,所述第二单元连续排列形成第二单元行;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中,若干所述第一单元行和若干所述第二单元行沿第二方向连续排列;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可选地,n行所述第一单元行和m行所述第二单元行间隔连续排列;m≥1,n≥1。

可选地,m和n相等。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中,所述第一单元和所述第二单元,在沿第一方向和/或第二方向上间隔排列;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垂直。

可选地,同一所述第二单元行中的各所述第二单元仅对应所述第一电极层区域为开口;

或,仅对应所述第二电极层区域为开口;

或,对应所述第一电极层区域和对应所述第二电极层区域均为开口。

可选地,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中所述第一单元垂直对应的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所述第四单元。

可选地,所述第一单元为形状相同的多边形;所述第二单元为形状相同的多边形。

可选地,所述显示层还包括夹设在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的有机发光层。

可选地,所述第二显示区域包括所述第一单元。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在显示层的固定区域中去除显示单元中对应于第一电极层的区域和/或第二电极层的区域的电极部分,和/或,将对应于显示单元的部分驱动单元中的驱动电路省略,达到提升显示层特定区域透光率的效果。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隔行去除显示装置中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层和/或第二电极层,当第一显示区域为指纹识别区时,实现了指纹识别区域透光率提高的目的,从而提升了指纹模组的识别率。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隔点去除显示装置中第一显示区域的第一电极层和/或第二电极层,当第一显示区域为指纹识别区时,提高了指纹识别区域的整体透光率;同时,该显示装置整体光线透过比较均匀,从而使得后续的指纹识别算法处理比较方便。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将第一单元设置为形状相同的多边形,第二单元设置为形状相同的多边形,保证了透光区域按规则均匀分布,即从透光区域射出的光线均匀分布,不但能够简化后续的指纹识别算法处理步骤,还能使显示装置具有较高的显示清晰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纵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a)-图2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a)-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4a)-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5a)-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显示装置的纵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Ⅰ-第一显示区域;Ⅱ-第二显示区域;10-第一电极层;20-有机发光层;30-第二电极层;40-显示单元;41-第一电极单元;42-第二电极单元;43-开口;50-驱动层;51-第三单元;52-第四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行”仅用于描述沿某一方向,而不能理解为沿水平方向。

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施,而不应该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是彻底和完整的,并且将把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本实用新型将仅由权利要求来限定。在附图中,为了清晰起见,会夸大层和区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应当理解的是,当元件例如层、区域或基板被称作“形成在”或“设置在”另一元件“上”或“层叠”时,该元件可以直接设置在所述另一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形成在”或“直接设置在”另一元件上或“直接层叠”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层叠设置的显示层和驱动层50。其中,显示层包括若干在同一平面阵列排布的显示单元40,驱动层50包括若干在同一平面阵列排布的驱动单元;各显示单元与驱动单元一一对应设置。

其中,该显示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层10、有机发光层20和第二电极层30。其中,第一电极层10包括若干第一电极单元41,第二电极层30包括若干第二电极单元42。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下文的描述中,第一电极层10和第二电极层30以4×4的电极单元组成的电极层为例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第一电极层10和第二电极层30中电极单元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设置,即第一电极层10和第二电极层30中所划分的电极单元的行数和列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有机发光层20由设置在第一电极层10上的像素限定层分割形成若干有机发光单元,与第一电极层10和第二电极层30中对应的电极单元形成独立发光的显示单元40。

此外,如图1所示,显示层分为第一显示区域Ⅰ和第二显示区域Ⅱ,在本实用新型下文的描述中,第一显示区域Ⅰ为指纹识别区域,第二显示区域Ⅱ为该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所有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包括第一显示区域Ⅰ和第二显示区域Ⅱ),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显示单元40包括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在下文的描述中,第一单元为完整有机发光二极管单元,包括叠置的第一电极单元41、有机发光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42;第二单元为非完整有机发光二极管单元,包括有机发光单元,或者还包括第一电极单元41和第二电极单元42中的任一个;即对应第一电极层10和/或第二电极层30形成开口的区域。因此,应当理解的,本实用新型中的“显示单元”并不表示该单元具有显示功能,而表示该单元为显示层中的一个模块或单元。所有第一电极单元41为独立的形状相同的四边形;第二电极层30为形成有开口43的连续膜层,也可以为,同层制备的形状相同的独立的第二电极单元42。其中,第一单元为形状相同的多边形,第二单元为形状相同的多边形,保证了透光区域按规律均匀分布,即从透光区域射出的光线均匀分布,不但能够简化后续的指纹识别算法处理步骤,还能使显示装置具有较高的显示清晰度。

其中,当第一显示区域Ⅰ为指纹识别区域,第二显示区域Ⅱ为正常显示区域时,第一显示区域Ⅰ包括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第二显示区域Ⅱ仅包括第一单元。从而在提高指纹识别区域透光率的同时,并不影响显示装置中显示区域Ⅱ的透光率。但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第二显示区域Ⅱ也可以既包括第一单元,也包括第二单元。

如图1所示,驱动层50中的驱动单元包括第三单元51和第四单元52,其中第三单元51包括有驱动电路,第四单元52不包括驱动电路。因此,应当理解的,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驱动单元不全包括用于驱动各所述显示单元的驱动电路”表示:部分驱动单元含有驱动电路,部分驱动单元不含有驱动电路;本实用新型中的“驱动单元”并不表示该单元具有驱动功能,而表示该单元为驱动层中的一个模块或单元。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所示,该显示装置包括由若干在同一平面阵列排布的显示单元40形成的显示层,该显示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层10、有机发光层20和第二电极层30。

对应于指纹识别区域Ⅰ的显示单元40包括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第一单元为完整有机发光二极管单元,包括叠置的第一电极单元41、有机发光单元和第二电极单元42;第二单元为非完整有机发光二极管单元,包括有机发光单元,或者还包括第一电极单元41和第二电极单元42中的任一个;即对应第一电极层10和/或第二电极层30形成开口的区域。

由于金属电极具有一定阻光性,在第一显示区域Ⅰ的显示层中,通过去除显示单元40中对应于第一电极层10的区域和第二电极层30的区域的电极单元(形成缺电极的二极管结构的第二单元),能够形成透光区域。同时,显示层中去除电极单元后的第一电极层10和第二电极层30在垂直于平面方向上的投影仍具有全部重合的部分(即在第一显示区域Ⅰ内仍包括具有完整二极管结构的第一单元)。当第一显示区域Ⅰ为指纹识别区时,用于识别指纹的光线能够从透光区域射出,识别灵敏度高。而且,第一显示区域Ⅰ中还包括具有完整二极管结构的第一单元,不影响第一显示区域Ⅰ的显示功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所示,第一电极层10和第二电极层30分别包括4行4列的电极单元。图中的1、2、3、4分别表示第一电极层10和第二电极层30中沿y方向上排列的电极单元的行,A、B、C、D分别表示第一电极层10和第二电极层30中沿x方向上排列的电极单元的列。其中,图2a)和图2b)分别为第一电极层10和第二电极层30的结构示意图,第一电极层10和第二电极层30的电极单元的划分方式相同。例如,图2a)中的第一行第一列中的电极单元用A1表示,那么对应于图2a)中的A1区域,图2b)中同样用A1表示。

如图2所示,沿x方向上,构成第一电极层10第一行以及第三行全部为第一电极单元41,构成第二电极层30第一行以及第三行全部为第二电极单元42,其余区域均为开口43。

通过4个连续排列的开口43构成第一单元行、4个连续排列的第一电极单元41/第二电极单元42构成第二单元行,且第一单元行和第二单元行间隔排布,形成以4×4的电极单元组成的第一电极层10和第二电极层30;即在指纹识别区域Ⅰ中,通过规律性隔行去除第一电极层10和第二电极层30中对应位置的电极单元,实现了提高第一显示区域Ⅰ透光率的目的,从而提升了指纹模组的识别灵敏度。

其中,在第一显示区域Ⅰ中与第一单元垂直对应的驱动单元为第三单元51,对应于第二单元的驱动单元为第四单元52;第三单元51包括有驱动电路,第四单元52不包括驱动电路。通过将驱动层50中,第二单元(不具有完整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的驱动电路去除,从而可以保证光线能够无阻碍地从透光区域射出,识别灵敏度高。

作为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可替换实施方式,第一单元行以及第二单元行的数量不限于此,即具体数量的设置可以根据显示装置的实际尺寸以及显示清晰度要求相应设置。

作为本实施例的替换实施方式,第一电极单元41、第二电极单元42的形状不限于此,可以为任意多边形;为了简化工艺,第二电极层30还可以为形成有开口43的连续膜层,也可以为,同层制备的形状相同的独立的第二电极单元4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替换实施方式,在第一显示区域Ⅰ中,对应于第一单元41的驱动单元部分为第三单元51,部分为第四单元52,只需保证第一显示区域Ⅰ中有正常发光的显示单元即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对应于第一显示区域Ⅰ的显示单元40中,沿y方向上的每一行的电极单元的类型相同,即每一行中的电极单元全部为第一单元,或全部为第二单元;只需保证去除电极后的显示层的第一电极层10和第二电极层30在垂直于平面方向上的投影具有重合的部分。

具体地,图3(a)中第2行、第4行所示的第一电极单元41与图3(b)中第2行、第4行所示的第二电极单元42重合,实现第一显示区域Ⅰ中第2行、第4行的第一单元具有完整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第1行和第3行分别仅含一个电极,无法发光并具有一定的光线透过率,可达到提升第一显示区域Ⅰ整体透光率的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中,与各显示单元40对应的驱动单元均为第三单元5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可替换实施方式,亦可与第二单元对应的驱动单元均为第四单元52,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显示区域Ⅰ的整体透光率。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沿x方向和y方向上,第一电极层10中第一电极单元41和开口43间隔排列,第二电极层30中第二电极单元42和开口43间隔排列。

通过规律性间隔排列的第一电极单元41/第二电极单元42和开口43,形成以4×4的电极单元组成的第一电极层10和第二电极层30。即在第一显示区域Ⅰ中,通过隔点去除第一电极层10和第二电极层30中对应位置的电极单元,即显示层中去除电极单元后的第一电极层10和第二电极层30,在垂直于平面方向上的投影全部重合,提高了第一显示区域Ⅰ的整体透光率;同时,该显示装置整体光线透过比较均匀,不但能够简化后续的指纹识别算法处理步骤,而且能够独立发光的显示单元40分布均匀,具有较高的显示清晰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中,与各显示单元40对应的驱动单元均为第三单元51。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如图5所示,与实施例3的区别在于:第一电极层10中第一电极单元41和开口43间隔排列,即通过隔点去除电极单元的方式形成第一电极层10;第二电极30中第二电极单元42和开口43间隔或连续排列。只需保证去除电极后的显示层的第一电极层10和第二电极层30在垂直于平面方向上的投影具有重合的部分,即可达到提升第一显示区域Ⅰ整体透光率的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中,与各显示单元40对应的驱动单元均为第三单元51。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第一显示区域Ⅰ和第二显示区域Ⅱ中,第一电极层10和第二电极层20重合,各显示单元40均为完成有机发光二极管结构。

而将与第一显示区域Ⅰ对应驱动层50中的驱动单元间隔设置为第三单元51和第四单元52。由于驱动单元中的金属结构(导线、源漏电极、栅极、电容极板等)具有一定阻光性,将驱动层50中的部分驱动单元设置为第四单元52,而第四单元52中不包括驱动电路,从而在显示装置中形成透光区域。当第一显示区域Ⅰ为指纹识别区时,用于读取指纹的光线容易从该透光区域射出,指纹识别灵敏度高。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可替换实施方式,驱动层50中的驱动单元的类型任意设置,只需保证驱动层50中的至少一个驱动单元为第四单元52,以形成透光区域。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