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及内脏神经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2822发布日期:2019-02-01 19:42阅读:597来源:国知局
脊髓及内脏神经模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教学模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脊髓及内脏神经模型。



背景技术:

人的脊髓及内脏神经的内部结构是非常精密和复杂的,研究和学习脊髓及内脏神经的内部结构及其与相邻结构的毗邻关系,是各大医学院和医疗结构关于神经解剖的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或为了便于学术研究,在实践中,研究人员或者教师想尽各种方法采用不同方式来展示人体脊髓及内脏神经的结构,以给其它人员或学生提供一种方便易行的学习材料。通常的做法是采用彩色挂图、3D虚拟模型和脊髓切片,但均有缺点:彩色挂图虽然比较直观,但由于其材料导致易受潮变形而导致视图字迹不清晰甚至损坏,使用时间较短,这样增加了研究和教学的成本,另外,虽然彩色挂图能够展示脊髓各个平面的结构,但还是需要人将各个视角的结构加以联系才能得到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立体形状的结构;部分3D虚拟模型虽然可以展示一个立体的结构,但是现有虚拟模型大多不能体现脊髓的内部纤维,而且虚拟模型不能为学生所触摸,仍较为抽象;脊髓切片虽能很好的展示脊髓内部细胞、纤维,但和彩色挂图一样,不能提供各个视角之间的立体结构,也不能提供内脏神经与脊髓的关系,而且脊髓切片的制作工艺、标本来源较为特殊。可见,现有的展示脊髓的模型并不能满足现有的教学的需要,急需提供一种能够以简明、直观和三维立体的模式来展示脊髓及内脏神经的立体内部结构的模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脊髓及内脏神经模型,从而解决了在现实的研究和学习中缺乏立体的脊髓及内脏神经模型的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脊髓及内脏神经模型,包括:外壳,其具有中空空间,在所述外壳的中空空间内部四周设置有支撑柱以支撑所述外壳;模型主体,其容置在所述外壳的中空空间内部,所述模型主体包括脊髓模拟件和内脏神经模拟件;其中,所述脊髓模拟件包括由从上至下相互平行设置的两层延髓平面模拟件和七层脊髓平面模拟件形成的框架,以及设置于所述框架内部的核团模拟件和神经传导束模拟件;所述内脏神经模拟件连接于所述框架的外部,所述内脏神经模拟件包括交感链模拟件、气管模拟件、主动脉模拟件、肺动脉模拟件、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模拟件和盆丛模拟件,所述交感链模拟件与所述气管模拟件、所述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模拟件和所述盆丛模拟件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两层延髓平面模拟件分别为丘系交叉平面模拟件和锥体交叉平面模拟件;所述七层脊髓平面模拟件分别为C5平面模拟件、T2平面模拟件、T10平面模拟件、L1平面模拟件、L3平面模拟件、S1平面模拟件和S3平面模拟件。

进一步地,所述气管模拟件、所述主动脉模拟件和所述肺动脉模拟件均连接于所述框架的外部,位于所述C5平面模拟件的右侧。

进一步地,所述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模拟件设置于所述框架的外部,位于所述L3平面模拟件的右侧。

进一步地,所述交感链模拟件连接于所述框架的外部左侧,所述交感链模拟件包括颈上神经节模拟件、颈中神经节和颈下神经节。

优选地,所述交感链模拟件发出的神经纤维与所述肺动脉模拟件连接,形成胸内脏神经模拟件;所述颈上神经节模拟件、所述颈中神经节和所述颈下神经节发出神经纤维与所述主动脉模拟件上的心深丛模拟件相连接,分别形成心上支模拟件、心中支模拟件、心下支模拟件。

可选地,在所述框架的内部的中央,垂直设置有中央管模拟件。

可选地,所述核团模拟件和所述神经传导束模拟件包括:脊髓前角细胞柱模拟件,其设置于所述框架内部的右侧,由上至下贯穿所述C5平面模拟件至所述S3平面模拟件;胸核模拟件和中间外侧核模拟件,二者设置于所述框架内部的左侧,由上至下贯穿T2平面模拟件至L3平面模拟件;骶副交感核模拟件,设置于所述框架内部的左侧,贯穿所述S3平面模拟件。

优选地,所述外壳为长方体形,其高度为75cm,长度为41cm,宽度为31cm。

优选地,所述C5平面模拟件与所述外壳的顶板的间距为4cm,所述S3平面模拟件与所述外壳的底板的间距为4cm,从上至下相互平行设置的所述两层延髓平面模拟件和所述七层脊髓平面模拟件两两间的间距从上至下分别为4cm、12cm、10cm、12cm、10cm、4cm、6cm、4cm。

本实用新型原材料来源充足,各模拟件制作简单,安装后较为牢固,不易损坏,能充分显示较真实的脊髓内部结构及联系,方便学习重复使用。教师只需简单介绍即可让学生明白记忆。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以三维立体脊髓模式的方式能够简明、直观地展示脊髓的内部结构以及与毗邻结构的连接方式,简单易行,并且提高了研究和教学的效率,大大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脊髓及内脏神经模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a至图2i: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脊髓及内脏神经模型的两层延髓平面模拟件和七层脊髓平面模拟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为丘系交叉平面模拟件,图2b锥体交叉平面模拟件,图2c为C5平面模拟件,图2d为T2平面模拟件,图2e为T10平面模拟件,图2f为L1平面模拟件,图2g为L3平面模拟件,图2h为S1平面模拟件,图2i为S3平面模拟件。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脊髓及内脏神经模型的气管模拟件、主动脉模拟件、肺动脉模拟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脊髓及内脏神经模型的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模拟件和盆丛模拟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脊髓及内脏神经模型的交感链模拟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气管模拟件

2-主动脉模拟件

3-肺动脉模拟件

4-头臂动脉模拟件

5-左颈总动脉模拟件

6-左锁骨下动脉模拟件

7-右肺动脉模拟件

8-左肺动脉模拟件

9-右锁骨下动脉模拟件

10-心浅丛模拟件

11-心深丛模拟件

12-左迷走神经模拟件

13-右迷走神经模拟件

14-右喉返神经模拟件

15-左喉返神经模拟件

16-咽丛模拟件

17-迷走神经前干模拟件

18-迷走神经后干模拟件

19-迷走神经后干肝支模拟件

20-迷走神经后干内脏支模拟件

21-迷走神经后干神经节支模拟件

22-迷走神经前干胃支模拟件

23-颈上神经节模拟件

24-颈内动脉丛模拟件

25-心上支模拟件

26-心中支模拟件

27-心下支模拟件

28-胸内脏神经模拟件

29-内脏大神经模拟件

30-内脏小神经模拟件

31-内脏最小神经模拟件

32-腰内脏神经模拟件

33-骶内脏神经模拟件

34-盆内脏神经模拟件

35-盆丛模拟件

36-腹下神经模拟件

37-上腹下神经丛模拟件

38-腹主动脉丛模拟件

39-肠系膜下丛模拟件

40-肾丛模拟件

41-肠系膜上丛模拟件

42-腹腔丛模拟件

43-脊髓前角细胞柱模拟件

44-胸核模拟件

45-中间外侧核模拟件

46-骶副交感核模拟件

47-中央管模拟件

48-脊髓丘脑前束模拟件

49-脊髓丘脑侧束模拟件

50-脊髓小脑前束模拟件

51-脊髓小脑后束模拟件

52-薄束模拟件

53-楔束模拟件

54-薄束核模拟件

55-楔束核模拟件

56-皮质脊髓侧束模拟件

57-红核脊髓束模拟件

58-皮质脊髓前束模拟件

59-锥体交叉模拟件

60-锥体束模拟件

61-内弓状纤维模拟件

62-内侧丘系模拟件

63-内侧纵束模拟件

64-交感节前纤维模拟件

65-副神经脊髓根模拟件

66-交感链模拟件

67-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模拟件

68-前根模拟件

69-后根模拟件

70-前支模拟件

71-后支模拟件

72-灰交通支模拟件

73-白交通支模拟件

74-腹腔神经节模拟件

75-肠系膜上神经节模拟件

76-主动脉肾神经节模拟件

77-肠系膜下神经节模拟件

78-脊髓后角神经元模拟件

79-脊神经节模拟件

101-C5平面模拟件

102-T2平面模拟件

103-T10平面模拟件

104-L1平面模拟件

105-L3平面模拟件

106-S1平面模拟件

107-S3平面模拟件

201-丘系交叉平面模拟件

202-锥体交叉平面模拟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应当了解,所附附图并非按比例地绘制,而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的各种特征的适当简化的画法。本文所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外形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

在所附多个附图中,同样的或等同的部件(元素)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标引。

在本实用新型中定义图1的左侧为脊髓及内脏神经模型的左侧,图1的右侧为脊髓及内脏神经模型的右侧,图1的上侧为脊髓及内脏神经模型的顶端,图1的下侧为脊髓及内脏神经模型的底端。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脊髓及内脏神经模型包括:外壳,其具有中空空间,在所述外壳的中空空间内部四周设置有支撑柱以支撑所述外壳;模型主体,其容置在所述外壳的中空空间内部,所述模型主体包括脊髓模拟件和内脏神经模拟件,其中,脊髓模拟件包括由从上至下相互平行设置的两层延髓平面模拟件和七层脊髓平面模拟件形成的框架,以及设置于框架内部的核团模拟件和神经传导束模拟件。

如图1和图3和图4所示,所述内脏神经模拟件连接于所述框架的外部,其包括交感链模拟件66、气管模拟件1、主动脉模拟件2、肺动脉模拟件3、头臂动脉模拟件4、左颈总动脉模拟件5、左锁骨下动脉模拟件6、右肺动脉模拟件7、左肺动脉模拟件8、右锁骨下动脉模拟件9、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模拟件67、盆丛模拟件35、腹下神经模拟件36。所述交感链模拟件66与所述气管模拟件1、所述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模拟件67和所述盆丛模拟件35连接。

优选地,脊髓及内脏神经模型的外壳为长方体形,其高度为75cm,长度为41cm,宽度为31cm。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两层延髓平面模拟件从上至下分别为丘系交叉平面模拟件201和锥体交叉平面模拟件202。

在本实施例中,七层脊髓平面模拟件从上至下分别为C5平面模拟件101、T2平面模拟件102、T10平面模拟件103、L1平面模拟件104、L3平面模拟件105、S1平面模拟件106和S3平面模拟件107。由从上至下相互平行设置的两层延髓平面模拟件和七层脊髓平面模拟件形成的框架的中心垂直贯穿有中央管模拟件47。

其中,C5平面模拟件与外壳的顶板的间距为4cm,S3平面模拟件与外壳的底板的间距为4cm。从上至下相互平行设置的两层延髓平面模拟件和七层脊髓平面模拟件两两间的间距从上至下分别为4cm、12cm、10cm、12cm、10cm、4cm、6cm、4cm。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丘系交叉平面模拟件201的横径为21cm,宽度为19cm;锥体交叉平面模拟件202的横径为17.5cm,宽度为17cm;C5平面模拟件101横径2.5cm,宽度14cm;T2平面模拟件102横径24cm,宽度13cm;T10平面模拟件103横径18cm,宽度15cm;L1平面模拟件104横径19cm,宽度15cm;L3平面模拟件105横径18cm,宽度15cm;S1平面模拟件106横径14.5cm,宽度12cm;S3平面模拟件107横径11cm,宽度8cm。

其中,核团模拟件由各种神经细胞模拟件聚集在一起或细胞柱模拟件组成,各神经细胞模拟件与细胞柱模拟件在模型中置于对称位置,两种模拟件在解剖学中作用相同。神经传导束模拟件由各种神经纤维模拟件聚集起来形成。由于在人的脊髓中的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出大小和形态,所以肉眼可见的核团和传导束实际是由这些神经细胞集合而成的类似形状。

如图2a至图2i所示,其中核团模拟件包括:脊髓前角细胞柱模拟件43、胸核模拟件44、中间外侧核模拟件45、骶副交感核模拟件46、薄束核模拟件54、楔束核模拟件55、脊髓后角神经元模拟件78。神经传导束模拟件包括:脊髓丘脑前束模拟件48、脊髓丘脑侧束模拟件49、脊髓小脑前束模拟件50、脊髓小脑后束模拟件51、薄束模拟件52、楔束模拟件53、皮质脊髓侧束模拟件56、红核脊髓束模拟件57、皮质脊髓前束模拟件58。

如图2a和图2b所示,在丘系交叉平面模拟件201中,设置有锥体束模拟件60,其神经纤维起自丘系交叉平面模拟件201的左侧,一部分纤维向下延伸形成锥体交叉模拟件59,延伸至锥体交叉平面模拟件202的右侧,组成皮质脊髓侧束模拟件56(图2b),其余纤维不交叉,在同侧向下延伸组成皮质脊髓前束模拟件58,皮质脊髓前束模拟件58依次贯穿七层脊髓平面模拟件。

如图2b至图2d所示,红核脊髓束模拟件57设置于框架的内部右侧,贯穿各七层脊髓平面模拟件,并与各层的脊髓神经元模拟件相连。

如图2c至图2e所示,各层的后根模拟件69由脊神经节模拟件79发出(其余各层脊髓平面模拟件相同),后根模拟件69神经纤维进入框架后,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纤维直接上行,位于T10平面模拟件103及以下的纤维连接至薄束模拟件52,位于T2平面模拟件102及以上的纤维连接至楔束模拟件53,如图2a、图2b所示,薄束模拟件52和楔束模拟件53分别延续成薄束核模拟件54、楔束核模拟件55(在对侧展示),并如图2a所示,薄束核模拟件54、楔束核模拟件55发出纤维形成内弓状纤维模拟件61,在丘系交叉平面模拟件201交叉至对侧,上行组成内侧丘系模拟件62。其中,如图2a和图2b所示,薄束核模拟件54设置于框架内部的右侧,贯穿丘系交叉平面模拟件201和锥体交叉平面模拟件202。

第二部分纤维(图2c所示)与各脊髓平面模拟件中的脊髓后角神经元模拟件78相连。脊髓后角神经元模拟件78发出纤维,其中一些交叉至对侧之后上行,形成脊髓丘脑侧束模拟件49,余下一些不交叉,直接上行,形成脊髓丘脑前束模拟件48。脊髓后角神经元模拟件78位于脊髓平面模拟件各节段相应位置。

第三部分纤维(如图2f所示)再分为两组:一组与脊髓后角神经元模拟件78相连,接着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后上行,形成脊髓小脑前束模拟件50;另一组与胸核模拟件44相连,发出纤维连接脊髓小脑后束模拟件51。

如图2c所示,脊髓前角细胞柱模拟件43以及和它对称设置的神经细胞模拟件发出的神经纤维分别汇合形成同侧的前根模拟件68(其余各层脊髓平面模拟件相同)。

图2b所示脊髓平面模拟件左侧向上发出神经纤维形成副神经脊髓根模拟件65。

七层脊髓平面模拟件的前根模拟件68和后根模拟件69的纤维汇合后,分成两股,分别为七层脊髓平面模拟件的前支模拟件70和后支模拟件71。

如图2a-图2i所示,具体地,脊髓前角细胞柱模拟件43设置于框架内部的右侧,由上至下贯穿C5平面模拟件101至S3平面模拟件107。脊髓前角神经细胞模拟件设置于框架内部左侧,与脊髓前角细胞柱模拟件43相称的位置,贯穿相同的平面模拟件。

如图2d至图2g所示,胸核模拟件44和中间外侧核模拟件45设置于框架内部的左侧,由上至下贯穿T2平面模拟件102至L3平面模拟件105。胸核神经细胞模拟件设置于框架内部右侧,与胸核模拟件44相称的位置,贯穿相同的平面模拟件。脊髓前角细胞柱模拟件43设置于框架内部右侧,与中间外侧核模拟件45相称的位置,贯穿相同的平面模拟件。

如图2i所示,骶副交感核模拟件46设置于框架内部的左侧,S3平面模拟件107相应位置。脊髓前角细胞柱模拟件43设置于框架内部的右侧,与骶副交感核模拟件46相对应的位置,贯穿相同的平面模拟件。

参见图1,交感链模拟件66连接于由从上至下相互平行设置的两层延髓平面模拟件和七层脊髓平面模拟件形成的框架的外部左侧。优选地,交感链模拟件66的长度为51cm,其左缘与外壳左侧的距离为8cm。

参见图4和图5,所述交感链模拟件66由多个神经节相连,从上至下分别是:颈上神经节模拟件23、颈中神经节、颈下神经节、C1-C8、T1-T12、L1-L5、骶部交感神经节模拟件。

参见图2d-图2g和图5,其中,颈上神经节模拟件23向框架延伸形成白交通支模拟件73和灰交通支模拟件72,均与前支模拟件70相连。交感链模拟件66与中间外侧核模拟件45通过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模拟件64相连。

参见图1、图3和图5,颈上神经节模拟件23向上发出神经纤维,形成颈内动脉丛模拟件24,颈上神经节模拟件23、颈中神经节和颈下神经节发出神经纤维与主动脉模拟件2上的心深丛模拟件11相连接,分别形成心上支模拟件25、心中支模拟件26、心下支模拟件27。

交感链模拟件66发出神经纤维与肺动脉模拟件3连接,形成胸内脏神经模拟件28。

参见图1、图4和图5,T5-T9神经节模拟件发出神经纤维与腹主动脉丛模拟件38上的腹腔神经节模拟件74相连,形成内脏大神经模拟件29。

T10-T11神经节模拟件发出神经纤维与腹腔神经节模拟件74、肾丛模拟件40相连,形成内脏小神经模拟件30。

T12神经节发出内脏最小神经模拟件31,连接至肠系膜上丛模拟件41。

L1-L3神经节模拟件发出神经纤维与肠系膜下神经节模拟件77及肠系膜下丛模拟件39相连,形成腰内脏神经模拟件32;

骶部交感神经节模拟件与盆丛模拟件35、上腹下神经丛模拟件37相连,形成盆内脏神经模拟件34。

参见图1和图3,气管模拟件1、主动脉模拟件2、肺动脉模拟件3连接于框架的外部,C5平面模拟件101的右侧。肺动脉模拟件3分别向左、右延伸成为左肺动脉模拟件8、右肺动脉模拟件7。主动脉模拟件2顶端发出三根动脉,从右向左分别是左锁骨下动脉模拟件6、左颈总动脉模拟件5、头臂动脉模拟件4,其中头臂动脉模拟件4向右上方延续形成右锁骨下动脉模拟件9。气管模拟件1、主动脉模拟件2、肺动脉模拟件3连接有心深丛模拟件11、心浅丛模拟件10。

左迷走神经模拟件12从外壳的顶端右侧下行,左迷走神经模拟件12的分枝下行至主动脉模拟件2的下方穿过后,反折向上行,形成左喉返神经模拟件15,左迷走神经模拟件12的主干继续下行,形成迷走神经前干模拟件17,迷走神经前干模拟件17发出三条纤维,一条与腹腔神经节模拟件74连接,另外两条向前方游离,形成迷走神经前干胃支模拟件22。

参见图3和图4,右迷走神经模拟件13从外壳的顶端中央下行,右迷走神经模拟件13的分支经过右锁骨下动脉模拟件9后,反折向上行,形成右喉返神经模拟件14,右迷走神经模拟件13的主干神经向下行,形成迷走神经后干模拟件18,迷走神经后干模拟件18发出三条纤维,一条为迷走神经后干神经节支模拟件21与腹腔神经节模拟件74,另外两条向前右方游离,分别形成迷走神经后干肝支模拟件19、迷走神经后干内脏支模拟件20。迷走神经前干模拟件17与迷走神经后干模拟件18以纤维相连,形成咽丛模拟件16。

参见图1和图4,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模拟件67设置于框架的外部,L3平面模拟件105的右侧。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模拟件67连接有腹腔神经节模拟件74、肠系膜上神经节模拟件75、主动脉肾神经节模拟件76、肠系膜下神经节模拟件77、腹主动脉丛模拟件38、肠系膜上丛模拟件41、肠系膜下丛模拟件39、肾丛模拟件40、腹腔丛模拟件42、上腹下神经丛模拟件37、盆丛模拟件35、腹下神经模拟件36。

优选地,气管模拟件1、主动脉模拟件2、肺动脉模拟件3的长度为10cm,三者距离外壳的顶端约16cm,腹主动脉及髂总动脉模拟件67的长度为17cm,与其上方的气管模拟件1、主动脉模拟件2、肺动脉模拟件3相距约23cm,距离外壳底部约10cm,距离外壳右侧边界的距离为12cm。

传导束、神经元、细胞柱模拟件通过不同的颜色来识别,其中,脊髓前角细胞柱模拟件43为红色,中间外侧核模拟件45、骶副交感核模拟件46、交感神经链66、腹腔神经节模拟件74、肠系膜上神经节模拟件75、主动脉肾神经节模拟件76、肠系膜下神经节模拟件77、腹主动脉丛模拟件38、肠系膜上丛模拟件41、肠系膜下丛模拟件39、肾丛模拟件40、腹腔丛模拟件42、上腹下神经丛模拟件37、盆丛模拟件35、腹下神经模拟件36为黄色,胸核模拟件44、脊神经节模拟件79、脊髓小脑前束50、脊髓小脑后束模拟件51、薄束52楔束模拟件53为蓝色,脊髓后角神经元模拟件78、脊髓丘脑前束48、脊髓丘脑侧束模拟件49为绿色,白交通支模拟件73、交感节前纤维模拟件64和中央管模拟件47为白色,内侧纵束模拟件63为紫色。

以上示例性实施方式所呈现的描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想要成为毫无遗漏的,也不想要把本实用新型限制为所描述的精确形式。显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教导作出很多改变和变化都是可能的。选择示例性实施方式并进行描述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便于理解、实现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及其各种选择形式和修改形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意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形式所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