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接触供电的LED发光标志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80292发布日期:2018-07-07 09:34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日常家电,尤其涉及到一种非接触供电的LED发光标志牌。



背景技术:

现有的LED 发光标志牌、LED 照明产品等,通常采用有线方式供电、充电,因而需要通过接口和导线进行有线方式供电、充电,需要在发光标志牌、照明设备上安装接口及导线,导致设备整体防水、防漏气性能低且不可靠,无法长期使用、安装、储存在恶劣的环境中,如水中、矿井中或者连续潮湿的环境中。

因此,现有技术存有缺陷和不足,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非接触供电的LED发光标志牌,提高了LED 标志牌的使用寿命,减少了维修量,增加了实用性和安全可靠系数,具有高度可靠的防水、防漏电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非接触供电的LED发光标志牌,由内部非接触供电电能接收单元、充电电池、LED、LED 驱动电路、系统控制电路、柔性电路板、外封装透明胶套构成;所述内部非接触供电电能接收单元、充电电池、系统控制电路、LED 驱动电路、LED依次电连接并固定所述柔性电路板上,所述柔性电路板外封透明胶套。

进一步,所述电能接收单元采用VOXRl0接收模块芯片,所述电能发送单元采用VOX330MP05S发射模块芯片。

进一步,所述LED 与一个电阻串联后组成一个基本单元,若干个基本单元之间可以采用串联、并联、混联的方式进行连接;多个LED 以阵列的形式安装在一块平面上组成LED 点阵屏,点阵屏有各种颜色,分为单色、双色、三色。

进一步,所述LED 呈矩阵状均匀布满于柔性电路板上,可以排列组合成指标或警示性的图标发光显示。

进一步,所述电能发送单元可以对多个内部电能接收单元发射电磁波进行充电。

进一步,所述充电电池采用锂电池,在有易燃易爆气体及物品的环境中采用镍氢电池。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电能接收端置入LED标志牌,用透明胶套把LED 标志牌牢靠密封,采用非接触供电技术,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提高了LED 标志牌的使用寿命、防爆性能、抗静电性能,降低了LED 标志牌的报废率,减少了维修量,增加了实用性和安全可靠系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内部非接触供电电能接收单元,2-充电电池,3-系统控制驱动电路,4-LED,5-电阻,6-柔性电路板,7-外封装透明胶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如图1所示,一种非接触供电的LED发光标志牌,由内部非接触供电电能接收单元、充电电池、LED、LED 驱动电路、系统控制电路、柔性电路板、外封装透明胶套构成;所述内部非接触供电电能接收单元、充电电池、系统控制电路、LED 驱动电路、LED依次电连接并固定所述柔性电路板上,所述柔性电路板外封透明胶套。

进一步,所述电能接收单元采用VOXRl0接收模块芯片,所述电能发送单元采用VOX330MP05S发射模块芯片。

进一步,所述LED 与一个电阻串联后组成一个基本单元,若干个基本单元之间可以采用串联、并联、混联的方式进行连接;多个LED 以阵列的形式安装在一块平面上组成LED 点阵屏,点阵屏有各种颜色,分为单色、双色、三色。

进一步,所述LED 呈矩阵状均匀布满于柔性电路板上,可以排列组合成指标或警示性的图标发光显示。

进一步,所述电能发送单元可以对多个内部电能接收单元发射电磁波进行充电。

进一步,所述充电电池采用锂电池,在有易燃易爆气体及物品的环境中采用镍氢电池。

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电能接收端置入LED 标志牌,选择适当的LED 驱动技术,即可实现对LED标志牌的非接触供电或充电;用透明胶套把LED 标志牌牢靠密封,即可提高LED标志牌的防水、防漏电性能,解决无法长期在恶劣的环境中使用、安装、储存的问题。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高了LED 标志牌的使用寿命、防爆性能、抗静电性能,降低了LED 标志牌的报废率,减少了维修量,增加了实用性和安全可靠系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并且,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