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显示屏及绑定方法、显示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54353发布日期:2018-06-08 22:48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一种柔性显示屏及绑定方法、显示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柔性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显示屏及绑定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柔性显示器是一种可弯曲的显示设备,其使用电致发光技术实现画面显示,具有比较高的像素,使得柔性显示器窄边框化。常见的柔性显示器包括柔性基板,以及形成在柔性基板上的显示器件阵列。

如图1和图2所示,显示器件阵列通过边框区域的柔性引线1与电路板2绑定在一起。一般来说,各个引线层呈交错式层叠设置,使得电路板2与柔性引线1的顶部绑定,以实现各个引线层与电路板2绑定;而由于柔性引线1沿着边框区域的宽度方向布置,使得各个引线层与电路板2绑定时,各个引线层与电路板2绑定所需的导电件沿着边框区域的宽度方向布置。

然而,随着柔性显示技术的发展,柔性显示器的像素越来越高,这使得柔性显示器的边框区域进一步窄化,导致柔性显示器的边框宽度比较小,难以保证有足够的空间使得各个引线层与电路板绑定所需的导电件沿着边框宽度方向布置,使得柔性引线与电路板难以完全绑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柔性显示屏及绑定方法、显示装置,以在不增加显示装置边框宽度的同时,保证柔性引线与电路板实现完全绑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柔性显示屏,该柔性显示屏包括电路板和柔性引线,所述电路板具有多个绑定面,多个所述绑定面呈阶梯状排布;所述柔性引线包括多个柔性沿着柔性引线厚度方向开设的多个引线接触面,多个所述引线接触面呈阶梯状排布,多个所述绑定面与多个所述引线接触面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引线接触面与对应的所述绑定面绑定在一起。

与现有技术性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柔性显示屏中,柔性引线包括沿着柔性引线厚度方向开设的多个引线接触面,多个引线接触面呈阶梯状排布,而电路板具有多个绑定面,多个绑定面呈阶梯状排布,电路板与柔性引线绑定在一起时,每个引线接触面与对应的绑定面绑定在一起,这使得柔性引线中各个引线接触面与电路板绑定所需的导电件只需沿着边框厚度方向布置,就可以实现柔性引线与电路板绑定,而无需使得柔性引线中各个引线接触面与电路板绑定所需的导电件沿着边框宽度方向延伸。换句话说,在显示器件阵列所引出的引线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多组柔性引线与电路板进行绑定,本发明提供的柔性显示屏应用于柔性显示装置,能够使得每组柔性引线中各个引线接触面与电路板绑定所需的导电件沿着边框厚度方向布置,从而在柔性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各组柔性引线与电路板实现完全绑定。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绑定方法,该绑定方法包括:

提供一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具有多个绑定面,多个所述绑定面呈阶梯状排布;

提供一柔性引线,所述柔性引线包括多个引线接触面,多个所述引线接触面呈阶梯状排布,多个所述绑定面与多个所述引线接触面一一对应;

将所述电路板中每个绑定面与所述柔性引线中对应引线接触面绑定在一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绑定方法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柔性显示屏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所述的柔性显示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柔性显示屏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柔性显示屏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弹性导电件的分布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引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弹性导电件的分布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一种弯曲方向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在第一种弯曲方向下的状态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二种弯曲方向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在第二种弯曲方向下的状态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绑定方法的流程框图。

附图标记:

1-柔性引线, 10-柔性基板;

101-第一柔性衬底, 102-第一缓冲层;

103-第二柔性衬底, 104-第二缓冲层;

11-引线部, 111-第一引线层;

1110-第一引线接触面, 112-第二引线层;

1120-第二引线接触面, 113-第三引线层;

1130-第三引线接触面, 12-绝缘部;

121-第一绝缘层, 122-第二绝缘层;

2-电路板, 20-卡接结构;

21-第一绑定面, 22-第二绑定面;

23-第三绑定面, A-第一组弹性导电件;

B-第二组弹性导电件, C-第三组弹性导电件;

D-第四组弹性导电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3-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包括显示区域和边框区域,边框区域设有柔性引线1和电路板2,电路板2具有多个绑定面,多个绑定面呈阶梯状排布,柔性引线1包括多个引线接触面,多个引线接触面呈阶梯状排布,多个绑定面与多个引线接触面一一对应,每个引线接触面与对应的绑定面绑定在一起。

在实现柔性引线1和电路板2绑定的时候,可在水平方向上(与引线接触面平行的方向)减小电路板2与柔性引线1之间的距离,然后使得各个绑定面与对应的引线接触面相对,最后将各个绑定面与对应的引线接触面绑定在一起。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电路板2一般为柔性电路板。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柔性引线1一般设置在柔性基板10的边框区域,而柔性基板10的显示区域设置显示器件阵列;显示器件阵列不仅限于发光器件阵列,还包括用于驱动发光器件发光的薄膜晶体管阵列。

基于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中,柔性引线1包括沿着柔性引线1厚度方向开设的多个引线接触面,多个引线接触面呈阶梯状排布,而电路板2具有多个绑定面,多个绑定面呈阶梯状排布,电路板2与柔性引线1绑定在一起时,每个引线接触面与对应的绑定面绑定在一起,这使得柔性引线1中各个引线接触面与电路板2绑定所需的导电件只需沿着边框厚度方向布置,就可以实现柔性引线1与电路板2绑定,而无需使得柔性引线1中各个引线接触面与电路板2绑定所需的导电件沿着边框宽度方向延伸。换句话说,在显示器件阵列所引出的引线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多组柔性引线1与电路板2进行绑定,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应用于柔性显示装置,能够使得每组柔性引线1中各个引线层与电路板2绑定所需的导电件沿着边框厚度方向布置,从而在柔性显示装置的边框宽度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保证各组柔性引线1与电路板2实现完全绑定。

当然,从柔性引线1沿着边框宽度方向延伸的角度来说,现有柔性引线1中各个引线层要与电路板2均实现绑定,需要沿着边框方向充分延伸,才能够实现各个引线层与电路板2的绑定,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中,柔性引线1中各个引线接触面与电路板2绑定所需的导电件沿着边框厚度方向布置,这样就无需使得柔性引线1沿着边框宽度方向充分延伸,就可以实现柔性引线1中各个引线接触面与电路板2的绑定;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这种柔性显示屏可以充分减小柔性引线1在边框宽度方向的延伸长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每个引线接触面与对应的绑定面绑定在一起时,一般所使用的导电件为弹性导电件,以保证柔性显示屏在受到震动的情况下,通过弹性导电件使得电路板2与柔性引线1具有一定的相对位移空间,以减弱震动过程中,电路板2和柔性引线1的绑定位置所产生的应力。弹性导电件可以为导电银胶、弹性胶带或导电泡棉胶,或者说导电银胶或导电泡棉胶制作的弹性导电件。

具体的,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引线1包括引线部11,引线部11包括多个叠置在一起的引线层,多个引线层与多个绑定面一一对应;多个引线层呈阶梯状排布,每个引线层作为阶梯台面的表面为引线接触面。当柔性显示屏应用于显示装置中,显示装置中显示器件阵列所引出的引线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多组柔性引线1与电路板2进行绑定,每组柔性引线1中引线层的数量决定了各组柔性引线1与电路板2绑定所需的导电件在边框宽度方向的布置数量。

示例性的,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柔性显示屏的柔性引线1包括三个引线层,分别为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引线层111、第二引线层112和第三引线层113,电路板2只与第三引线层113连接,而要使得第一引线层111和第二引线层112与电路板2绑定,还需要使得柔性引线1沿着边框宽度方向延伸;这种情况下如图2所示,第三引线层113、第二引线层112、第一引线层111绑定电路板2所需的导电件沿着边框宽度方向组成一组弹性导电件。当边框宽度方向设置了4组柔性引线1时,4组柔性引线1中各个引线层绑定电路板2所需的导电组件沿着边框宽度方向组成四组弹性导电件,分别为第一组弹性导电件A、第二组弹性导电件B、第三组弹性导电件C和第四组弹性导电件D。图4中第一组弹性导电件A、第二组弹性导电件B、第三组弹性导电件C和第四组弹性导电件D沿着边框宽度方向布置。

示例性的,如图3-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中,柔性引线1包括三个引线层,分别为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引线层111、第二引线层112和第三引线层113,第一引线层111、第二引线层112和第三引线层113呈阶梯状排布,第一引线层111作为第一阶梯台面的表面为第一引线接触面1110,第二引线层112作为第二阶梯台面的表面为第二引线接触面1120,第三引线层113作为第三阶梯台面的表面为第三引线接触面1130;与此同时,电路板2包括第一绑定面21、第二绑定面22和第三绑定面23,第一绑定面21通过第一导电件与第一引线接触面1110绑定在一起,第二绑定面22通过第二导电件与第二引线接触面1120绑定在一起,第三绑定面23通过第三导电件与第三引线接触面1130绑定在一起;而由于第一引线接触面1110、第二引线接触面1120和第三引线接触面1130沿着柔性引线1厚度方向分布,这使得第一导电件、第二导电件和第三导电件沿着边框厚度方向分布,具体如图6所示的每组弹性导电件中三个导电件的排布方向。当边框宽度方向设置了4组柔性引线1时,4组柔性引线1中各个引线层绑定电路板2所需的导电组件沿着边框宽度方向组成四组弹性导电件,分别为第一组弹性导电件A、第二组弹性导电件B、第三组弹性导电件C和第四组弹性导电件D。其中,图6中每组弹性导电件中三个导电件沿着边框厚度方向布置,第一组弹性导电件A、第二组弹性导电件B、第三组弹性导电件C和第四组弹性导电件D沿着边框宽度方向布置。

通过对比图2和图6可以发现,现有技术中沿着边框宽度方向布置的导电件数量为12个,沿着边框厚度方向布置的导电件数量为1个;而本发明实施例中沿着边框宽度方向布置的导电件数量为4个,沿着边框厚度方向布置的导电件数量为3个,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在进行导电件布线时,可以充分利用边框厚度方向的空间,以减小沿着边框宽度方向布置导电件的数量,这样就能够在不增加显示装置边框宽度的同时,保证柔性引线1与电路板2实现完全绑定。换句话说,边框宽度一定的情况下,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应用于柔性显示装置,能够使得显示器件阵列所引出的引线更多的实现绑定。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引线层所传输的信号可根据柔性显示屏所应用的环境不同。例如: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应用于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中,柔性引线1中各个引线层所传输的信号为源漏极信号。

而为了使得柔性引线1中各个引线层不发生短路,多个引线层之间相互绝缘。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引线1不仅包括引线部11,而且还包括绝缘部12,绝缘部12具体包括相邻两个引线层之间具有绝缘层,每个绝缘层位于引线层引出端的端面结构为绝缘斜面,每个引线层的引出端的端面结构为导电斜面,引线层的导电斜面与引线层背离阶梯台面的表面所接触的绝缘层的绝缘斜面形成连接斜面,相邻两个引线层的阶梯台面之间具有一个连接斜面,由此可见,本发明实施例柔性引线1中,相邻两个绑定面之间的电路板斜面对应与相邻两个引线层的阶梯台面之间的连接斜面相对,以使得柔性引线1与电路板2发生相互作用时,可以通过电路板斜面将柔性引线1作用在电路板2上的作用力分成垂直方向(垂直于电路板2的绑定面)和水平方向的作用力,从而减少电路板2在水平方向上发生的位移,同时通过连接斜面将电路板2作用在柔性引线1上的作用力分成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作用力,从而减少柔性引线1在水平方向上发生的位置。

考虑到柔性引线1的稳定性,如图3所示,在多个引线层呈现阶梯状排布时,多个引线层形成在柔性基板10的板面上,在柔性基板10的板面正投影面积最大的引线层为基本引线层,基本引线层与柔性基板10的板面接触,换句话说,在垂直于柔性基板10的板面方向上,沿着远离柔性基板10的板面方向,引线层在柔性基板10的板面正投影面积逐渐减小,使得在柔性基板10的板面正投影面积最大的引线层为基本引线层,为其他引线层提供形成基础,从而保证叠置在一起的多个引线层能够稳固的形成在柔性基板10上。

除此之外,如图3-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路板2还包括卡接结构20,卡接结构20设在与基本引线层的台面绑定在一起的绑定面;卡接结构20的卡接面与基本引线层的引出端相对,这样就能够利用卡接结构20的卡接面与基本引线层的引出端相配合,使得在柔性引线1与电路板2发生相对位移时,通过基本引线层的引出端和卡接结构20的卡接面相互限位,以避免柔性引线1与电路板2之间发生较大的相对位移。

目前随着柔性显示技术的发展,柔性显示装置的弯曲度越来越大,而随着柔性显示装置的弯曲,柔性显示装置中柔性引线1的顶部的电路板2也随之弯曲,但这也使得电路板2所产生的应力容易发生弯曲而产生作用力。基于此,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中,相邻两个绑定面之间的电路板斜面对应与相邻两个引线层的阶梯台面之间的连接斜面相对,相邻两个绑定面之间的电路板斜面对应与相邻两个引线层的阶梯台面之间的连接斜面具有调节缝隙。

如图7和图8所示,当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应用于显示装置中,在显示装置朝着背离显示面的方向弯曲(弯曲方向如图7箭头方向所示)时,柔性引线1的各个引线接触面向电路板2对应的各个绑定面所施加的作用力方向朝着图8的左上方向,而按照力的分解可知,图8中朝向左上方向的作用力可以分解为向上的作用力,以及向左的作用力,而由于相邻两个绑定面之间的电路板斜面对应与相邻两个引线层的阶梯台面之间的连接斜面具有调节缝隙,使得电路板2受到图8左上方向的作用力时,能够将所受到的作用力转换为促使电路板2向图8左侧移动的作用力,使得调节缝隙的缝隙宽度减小,这样就能够降低电路板2因为显示装置弯曲所产生的应力。

如图9和图10所示,当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应用于显示装置中,在显示装置朝着显示面所在方向弯曲时(弯曲方向如图9箭头方向所示),柔性引线1的各个引线接触面向电路板2对应的各个绑定面所施加的作用力方向朝着图10的右上方向,而按照力的分解可知,图10中朝向右上方向的作用力可以分解为向上的作用力,以及向右的作用力,而由于相邻两个绑定面之间的电路板斜面对应与相邻两个引线层的阶梯台面之间的连接斜面具有调节缝隙,使得电路板2受到图10右上方向的作用力时,能够将所受到的作用力转换为促使电路板2向图10右侧移动的作用力,使得调节缝隙的缝隙宽度增大,这样就能够降低电路板2因为显示装置弯曲所产生的应力。

考虑到相邻两个绑定面之间的电路板斜面对应与相邻两个引线层的阶梯台面之间的连接斜面相对时,相邻两个绑定面之间的电路板斜面对应与相邻两个引线层的阶梯台面之间的连接斜面具有调节缝隙,可以降低显示装置弯曲时电路板2所产生的应力,而在引线层的引出端面积增大的情况下,在显示装置朝着背离显示面的方向弯曲时,即使电路板2的电路板斜面与对应连接斜面接触,也能够减小电路板2对引线层的引出端的冲击力。另外,当引线层的引出端面积增大的情况下,相当于增加了引线层的横截面,使得每个引线层的电阻减小,从而提高信号传输的准确性。

如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中,当柔性引线1中所给出的引线层数量为三个时,绝缘层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绝缘层121和第二绝缘层122,第一绝缘层121位于第一引线层111和第二引线层112之间,第二绝缘层122位于第二引线层112与第三引线层113之间;第二引线层112的导电斜面与第一绝缘层121的绝缘斜面形成第一连接斜面,第三引线层113的导线斜面与第二绝缘层122的绝缘斜面形成第二连接斜面,电路板2包括三个绑定面和一个卡接结构20,分别为第一绑定面21、第二绑定面22、第三绑定面23,第一绑定面21和第二绑定面22通过第一电路板斜面连接,第二绑定面22和第三绑定面23通过第二电路板斜面连接;其中,第一连接斜面与第一电路板斜面相对,第二连接斜面与第二电路板斜面相对,卡接结构20的卡接面与第一引线层111的导电斜面相对。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引线1形成在柔性基板10上,如图3所示,该柔性基板10包括叠置在一起的第一柔性衬底101和第二柔性衬底103,柔性衬底一般采用聚酰亚胺制作,第一柔性衬底101与第二柔性衬底103之间形成有第一缓冲层102,第二柔性衬底103背离第一缓冲层102的表面形成有第二缓冲层104,柔性引线1形成在第二缓冲层104背离第二柔性衬底103的表面。当然,该柔性基板10也可以包括多个叠制在一起的柔性衬底,不仅限于两个。

如图3、图6和图1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绑定方法,该绑定方法包括:

步骤S100:提供一电路板2,电路板2具有多个绑定面,多个绑定面呈阶梯状排布;提供一柔性引线1,柔性引线1包括多个引线接触面,多个引线接触面呈阶梯状排布,多个绑定面与多个引线接触面一一对应;

步骤S300:将电路板2中每个绑定面与柔性引线1中对应引线接触面绑定在一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绑定方法的有益效果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柔性显示屏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具体的,如图3和图4所示,柔性引线1包括多个叠置在一起的引线层,多个引线层与多个绑定面一一对应;多个引线层呈阶梯状排布,每个引线层作为阶梯台面的表面为引线接触面;与对应的绑定面绑定在一起;

将电路板2中每个绑定面与所述柔性引线1中对应引线接触面绑定在一起前,上述实施例绑定方法还包括:

步骤S200:沿着引线层的引出方向所在直线,逐渐减小电路板2与柔性引线1之间的距离,使得电路板2中每个绑定面与柔性引线1中对应引线接触面相对。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屏的方法相同,在此不做赘述。

其中,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或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