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介质和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35695发布日期:2019-01-16 06:59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标签介质和盒的制作方法

以下公开涉及一种标签介质和盒,所述盒用于形成将在诸如电缆的被缠绕的构件上进行缠绕和保持的标签。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布特开2017-64925)公开了一种打印在具有粘合剂层的打印带上的标签。标签具有标签主部和缠绕部。基于打印数据在标签主部上打印信息。沿着穿孔对标签主部进行山折,使得标签主部的后表面通过粘合剂层彼此粘附。缠绕部折回并缠绕在诸如电缆的被缠绕的构件上。由此,缠绕部的后表面由粘合剂层结合到被缠绕的构件上,同时缠绕部的后表面通过粘合剂层彼此结合。



技术实现要素:

上述标签通过粘合剂层而结合到被缠绕的构件上。这导致难以将标签从被缠绕的构件移除以及难以改变标签所保持在被缠绕的构件上的位置。

因此,本公开的一种形态涉及一种标签介质和一种包含标签介质的盒,其用于产生相对于被缠绕的构件容易改变位置并且易于从被缠绕的构件上移除的标签。

本公开的一种形态涉及一种标签介质,包括:安装片;以及标签,所述标签粘附到所述安装片,并且所述标签包括:(i)第一指示部和第二指示部,每一个指示部包括区域,信息能够打印在所述区域上;(ii)在被缠绕的构件上缠绕的第一缠绕部和第二缠绕部;(iii)第一贯通部,所述第一贯通部包括第一孔或第一狭缝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指示部和所述第二指示部穿过所述第一孔或所述第一狭缝;以及(iv)第二贯通部,所述第二贯通部包括第二孔或第二狭缝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指示部和所述第二指示部穿过所述第二孔或所述第二狭缝,其中所述第一指示部和所述第二指示部在与所述安装片的表面平行且与第二方向相反的第一方向上以所述第一指示部和所述第二指示部的顺序布置,并且所述第一指示部和所述第二指示部经由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线彼此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指示部、所述第二缠绕部和所述第二贯通部彼此连接,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以所述第二指示部、所述第二缠绕部和所述第二贯通部的顺序布置,其中所述第一缠绕部和所述第一贯通部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以所述第一缠绕部和所述第一贯通部的顺序布置,其中(a)一对所述第一缠绕部和所述第二缠绕部与(b)一对所述第一贯通部和所述第二贯通部中的至少一对经由第二线彼此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指示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指示部的至少一部分关于沿着所述第一线延伸的第一假想线对称,其中所述第一缠绕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缠绕部的至少一部分关于沿着所述第二线延伸的第二假想线对称,其中所述第一贯通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贯通部的至少一部分关于所述第二假想线对称,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孔或所述第一狭缝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孔或所述第二狭缝的至少一部分关于所述第二假想线对称。

本公开的另一种形态涉及一种盒,所述盒包含通过绕卷轴卷绕标签介质而形成的卷,其中所述标签介质包括:安装片;以及标签,所述标签粘附到所述安装片,并且所述标签包括:(i)第一指示部和第二指示部,每一个指示部包括区域,信息能够打印在所述区域上;(ii)在被缠绕的构件上缠绕的第一缠绕部和第二缠绕部;(iii)第一贯通部,所述第一贯通部包括第一孔或第一狭缝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指示部和所述第二指示部穿过所述第一孔或所述第一狭缝;以及(iv)第二贯通部,所述第二贯通部包括第二孔或第二狭缝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指示部和所述第二指示部穿过所述第二孔或所述第二狭缝,其中所述第一指示部和所述第二指示部在与所述安装片的表面平行且与第二方向相反的第一方向上以所述第一指示部和所述第二指示部的顺序布置,并且所述第一指示部和所述第二指示部经由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线彼此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指示部、所述第二缠绕部和所述第二贯通部彼此连接,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以所述第二指示部、所述第二缠绕部和所述第二贯通部的顺序布置,其中所述第一缠绕部和所述第一贯通部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上以所述第一缠绕部和所述第一贯通部的顺序布置,其中(a)一对所述第一缠绕部和所述第二缠绕部与(b)一对所述第一贯通部和所述第二贯通部中的至少一对经由第二线彼此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指示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指示部的至少一部分关于沿着所述第一线延伸的第一假想线对称,其中所述第一缠绕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缠绕部的至少一部分关于沿着所述第二线延伸的第二假想线对称,其中所述第一贯通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贯通部的至少一部分关于所述第二假想线对称,其中所述第一孔或所述第一狭缝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孔或所述第二狭缝的至少一部分关于所述第二假想线对称,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指示部、所述第二指示部、所述第二缠绕部和所述第二贯通部在从所述标签介质的两个相反端中的一端指向所述标签介质的所述两个相反端中的另一端的方向上以所述第一指示部、所述第二指示部、所述第二缠绕部和所述第二贯通部的顺序布置,所述标签介质的所述两个相反端中的所述一端被连接到所述卷轴。

在所述标签介质中,标签从安装片剥离并沿着第一线和第二线弯曲。作为结果,第一指示部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指示部的至少一部分被布置成一个叠在另一个上,第一缠绕部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缠绕部的至少一部分被布置成一个叠在另一个上,并且第一贯通部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贯通部的至少一部分被布置成一个叠在另一个上。第一指示部和第二指示部在这种状态下穿过第一贯通部和第二贯通部的孔或狭缝,由此标签的缠绕部被缠绕并保持在诸如电缆的被缠绕的构件上。在这种情况下,标签不结合到被缠绕的构件,使得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将标签相对于被缠绕的构件移动,并且容易地从被缠绕的构件去除标签。

第一线设置在标签的第一指示部和第二指示部彼此连接的部分处。第二线设置在以下至少一处:(i)标签的第一缠绕部和第二缠绕部彼此连接的部分;以及(ii)标签的第一贯通部和第二贯通部彼此连接的部分。因此,当标签沿着第一线和第二线弯曲时,能够减少第一指示部与第二指示部之间的未对准、第一缠绕部与第二缠绕部之间的未对准以及第一贯通部与第二贯通部之间的未对准。

在所述标签介质中,所述第二线在与所述第三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能够在第一方向上布置第一贯通部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贯通部的至少一部分。该构造减小了标签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宽度),导致标签介质的宽度减小。

在所述标签介质中,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观察时,所述第一指示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指示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缠绕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缠绕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贯通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贯通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

该构造减小了标签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宽度),导致标签介质的宽度减小。

在所述标签介质中,所述第二线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的方向上延伸。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当标签沿着第二线弯曲时,能够减少第一缠绕部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缠绕部的至少一部分之间的未对准以及第一贯通部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贯通部的至少一部分之间的未对准。

在所述标签介质中,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观察时,所述第一指示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一缠绕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观察时,所述第二指示部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缠绕部的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

该构造减小了标签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宽度),导致标签介质的宽度减小。

在所述标签介质中,在所述第一缠绕部上设置重叠部,并且当所述标签沿着所述第一线和所述第二线弯曲时,所述重叠部与所述第一指示部和所述第二指示部中的每一个指示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这种构造增加了标签的第一指示部与第一缠绕部彼此连接的部分的强度。

在所述标签介质中,在所述第一指示部上设置重叠部,并且当所述标签沿着所述第一线和所述第二线弯曲时,所述重叠部与所述第一缠绕部和所述第二缠绕部中的每一个缠绕部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该构造增加了标签的第一指示部和第一缠绕部彼此连接的部分的强度。

在所述标签介质中,所述第一指示部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孔或所述第一狭缝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指示部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孔或所述第二狭缝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使用者能够容易地使第一指示部穿过第一贯通部并且容易地使第二指示部穿过第二贯通部。

在所述标签介质中,所述第一孔或所述第一狭缝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长度等于所述第一指示部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所述长度。所述第二孔或所述第二狭缝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长度等于所述第二指示部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所述长度。

这种构造减小了孔或狭缝的尺寸,从而保持了第一贯通部和第二贯通部的强度。

在所述标签介质中,所述第一缠绕部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孔或所述第一狭缝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缠绕部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孔或所述第二狭缝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长度。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能够在第一缠绕部穿过第一贯通部的状态下减少第一缠绕部的弯曲。而且,能够在第二缠绕部穿过第二贯通部的状态下减少第二缠绕部的弯曲。

在所述标签介质中,所述第一孔或所述第一狭缝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所述长度等于所述第一缠绕部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所述长度。所述第二孔或所述第二狭缝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所述长度等于所述第二缠绕部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所述长度。

这种构造减小了孔或狭缝的尺寸,从而保持了第一贯通部和第二贯通部的强度。

在所述标签介质中,所述第一缠绕部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指示部和所述第一贯通部中的每一个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长度。所述第二缠绕部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指示部和所述第二贯通部中的每一个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长度。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第一指示部和第二指示部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相对较大,导致可打印区域的面积较大。而且,第一贯通部和第二贯通部在第三方向上的长度相对于第一缠绕部和第二缠绕部的长度较大。即使在形成孔和狭缝中的至少一个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第一贯通部和第二贯通部的强度。

在所述标签介质中,在所述安装片和所述标签之间设置粘合剂。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使用者能够沿着线弯曲标签以将第一指示部和第二指示部彼此粘附,第一缠绕部和第二缠绕部彼此粘附,并且第一贯通部和第二贯通部彼此连接。

在所述标签介质中,所述安装片具有伸长形状。所述标签介质进一步包括每一个均作为所述标签的多个标签,所述多个标签被布置在所述安装片的伸长方向上且被粘附到所述安装片。所述安装片的所述伸长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能够有效地将标签布置在安装片上。

在所述标签介质中,所述第一线和所述第二线中的每一个是穿孔。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使用者能够容易地沿着线弯曲标签。

在所述标签介质中,所述第一指示部和所述第二指示部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所述第一缠绕部和所述第二缠绕部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所述第一贯通部和所述第二贯通部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当标签沿着线弯曲时,第一指示部和第二指示部能够被布置成一个叠在另一个上而不会出现未对准,第一缠绕部和第二缠绕部能够被布置成一个叠在另一个上而不会出现未对准,并且第一贯通部和第二贯通部能够被布置成一个叠在另一个上而不会出现未对准。

在所述标签介质中,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观察时,所述第一缠绕部和所述第一孔或所述第一狭缝的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观察时,所述第二缠绕部和所述第二孔或所述第二狭缝的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造,当标签沿着线弯曲时,第一孔或第一狭缝以及第二孔或第二狭缝能够布置成一个叠在另一个上而不会出现未对准。

在盒中,在盒被安装在打印设备中并被使用的情况下,在标签的缠绕部和贯通部经过靠近头的位置之后,标签的指示部经过靠近头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当指示部经过靠近头的位置时,打印设备在指示部上打印信息。根据这种构造,即使在打印设备在刚输送标签后不能打印的情况下,打印设备也能够适当地对指示部进行打印。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阅读下面对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将会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

图1是从其右下后侧观察的打印装置的透视图;

图2是盖打开的打印装置的透视图;

图3是部分剖开的保护器的平面图;

图4是去除了上壳体的带盒的平面图;

图5a和图5b是第一标签介质的视图;

图6a至图6d是示出将标签附接到被缠绕的构件的方法的视图;

图7a和图7b是第二标签介质的视图;并且

图8a至图8d是示出将另一标签附接到被缠绕的构件的方法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附图用于解释本公开中可采用的技术特征。应该理解,附图中示出的构造不限制本公开,并且仅仅是一个示例。

打印设备的整体构造

将参考图1至图3描述打印设备1的整体构造。在图1中的上侧、下侧、右下侧、左上侧、右上侧和左下侧分别被定义为打印设备1的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侧和下侧。

如图1所示,打印设备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打印设备1包括主体外壳2和盖5。主体外壳2和盖5由树脂形成。键盘11被设置在主体外壳2的上表面的下部上。例如,键盘11用于输入字符。功能键组12被设置在键盘11的上侧上。功能键组12例如用于打开和关闭电源并且控制打印键和打印设备1。液晶显示器13被设置在功能键组12的上侧上。例如,液晶显示器13被构造成显示由使用者输入的字符和符号。盖5可打开地附接到主体外壳2的下部。

如图2和图3所示,电池保持器21被设置在主体外壳2的右下角部分处。三个电池能够安装在电池保持器21中并且能够从电池保持器21移除。盒保持器22被设置在电池保持器21的上侧上以便与电池保持器21连续。带盒6能够通过带盒保持器的后部安装在盒保持器22中并且能够从该盒保持器22移除。钩251从盒保持器22的下端部向后突出。钩252从盒保持器22的上端部向后突出。钩251、252能够与安装在盒保持器22上的带盒6接合。

主体外壳2的上部具有标签输出开口26。切割旋钮14被设置在位于标签输出开口26右侧的角部上。可动刀片141被设置在标签输出开口26中。当向内推动切割旋钮14时,切割旋钮14将可动刀片141朝向固定刀片142移动,以切割已打印的标签介质60(见图4)。通过固定刀片142和可动刀片141切割的已打印的标签介质60从标签输出开口26排出。

如图3中所示,盒保持器22设有例如热敏头29、压辊30、带子辊31、带驱动辊轴32和色带卷取轴33。压辊30被设置在热敏头29的右侧上。带子辊31被设置在压辊30的上部附近。带驱动辊轴32被设置在带子辊31的左侧。色带卷取轴33被设置在盒保持器22的大致中央处。

热敏头29被设置在面向右方的头保持器291的表面上。头保持器291被设置在盒保持器22上,以便与在带盒6的头插入部62中输送标签介质60的方向基本上正交。

色带卷取轴33能够旋转地装配在设置于带盒6上的色带卷取卷轴631中。带驱动辊轴32能够旋转地装配在设置于带盒6上的带输送辊632中。色带卷取轴33和带驱动辊轴32旋转,使得标签介质60和墨色带613(见图4)以相同的速度输送。

如图2中所示,在主体外壳2的右端部处设置保护器36,保护器36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主体外壳2的基本上中心的上侧上。保护器36向左侧开口。保护器36具有两个通孔,即凸轮引导孔361和凸轮引导孔362。在保护器36的前方,图3中所示的压板保持器38被支撑以便能够绕枢轴37枢转。压辊30和带子辊31由压板保持器38支撑,以便在平面图中能够沿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未示出的弹簧推压压板保持器38,使得压板保持器38绕枢轴37向右枢转。

带盒6的整体构造

接下来将说明带盒6的整体构造。在下面的说明中,图4中的下侧、上侧、右侧和左侧以及图4中的纸张的前表面和后表面被分别定义为带盒6的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侧和下侧。

如图2中所示,带盒6形成为平面图中呈大致长方形的箱状。带盒6包括上壳体671和下壳体672。如图4中所示,带盒6具有支撑孔711、支撑孔712和支撑孔713。支撑孔711支撑带卷轴72使得带卷轴72可枢转。标签介质60卷绕在带卷轴72上。带卷轴72保持通过卷绕标签介质60而形成的卷600。支撑孔712支撑色带卷取卷轴631。色带卷取卷轴631从色带卷轴74上卷取墨色带613。带卷轴72和色带卷轴74分别能够旋转地装配在盒凸台751和卷盘凸台752上。盒凸台751和卷盘凸台752竖直设置在下壳体672的下表面上。支撑孔713支撑带输送辊632,使得带输送辊632能够旋转。带输送辊632和带子辊31(参见图3)从设置在带卷轴72周围的辊600抽出标签介质60。

在带盒6的前表面部分上设置臂状突出的臂65。头插入部62由臂65和与臂65相对的侧壁781形成,使得头插入部62在平面图中大致呈u形。头保持器291(参见图3)插入到头插入部62中。

在带输送辊632的前部附近设置一对上部导向件和下部导向件69。在相应导向件69的后部附近设置色带分离器76。在臂65的前壁70与臂65的离头插入部62比该前壁70离头插入部62近的背壁783之间的中央区域处,设置形如薄板的分离壁782。臂开口79形成在分离壁782的左端部附近。

打印程序

如图2、图3和图4中所示,色带卷取轴33和带驱动辊轴32分别装配在设置于带盒6上的色带卷取卷轴631和带输送辊632中,头保持器291插入到头插入部62中。竖立地设置在带盒保持器22的底表面部分上的定位凸台41装配在盒凸台751中。作为结果,在盒带6被定位的状态下,带盒6被按压,因此将带盒6安装在盒保持器22上。在盒带6被安装在盒保持器22上之后,盖5关闭。在盖5关闭的情况下,设置在盖5上的未示出的辊保持器凸轮装配在凸轮引导孔361中。辊保持器凸轮向左按压压板保持器38。压板保持器38克服未图示的弹簧的推压力向左侧枢转。

标签介质60从带卷轴72经由引导销732输送通过分离壁782与臂65的前壁70之间的区域。墨色带613经由引导销733从色带卷轴74输送通过分离壁782与臂65的背壁783之间的区域。墨色带613和标签介质60布置成一个叠在另一个上,并从臂开口79输送到头插入部62。标签介质60和墨色带613然后被压辊30压到热敏头29上。由热敏头29产生的热从墨色带613的上侧加热墨色带613。作为结果,通过热将墨转印到标签介质60,使得在标签介质60上打印诸如字符等信息。

墨色带613通过色带分离器76与标签介质60分离。分离的墨色带613通过引导销731输送并由色带卷取卷轴631卷取。通过色带分离器76使墨色带613与已打印的标签介质60分离,在通过引导件69限制已打印的标签介质60的上下移动的状态下将其输送到带输送辊632。然后,已打印的第一标签介质60a通过带子辊31按压到带输送辊632上,由带驱动辊轴32旋转该带输送辊632。通过带输送辊632的旋转,将已打印的标签介质60从标签输出开口26排出。

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标签介质60a

接下来将参考图5a和图5b说明根据标签介质60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标签介质60a。第一标签介质60a包括伸长基板511(参见图5a)和伸长安装片512(参见图5b)。基板511和安装片512具有相同的形状。基板511包括框架部50和标签51a、51b、51c等(下文可统称为“标签51”)。标签51a、51b、51c等被布置在第一标签介质60a的伸长(纵向)方向上。墨从墨色带613转印到标签51上。安装片512是使用标签51时分离的离型纸。基板511(标签51和框架部50)和安装片512堆叠在彼此上。将粘合剂施加到基板511和安装片512的面对表面上。粘合剂被设置在基板511与安装片512之间。标签51和框架部50利用粘合剂粘附到安装片512。图5a和图5b中的左右方向与第一标签介质60a的基板511和安装片512的表面平行,并且与第一标签介质60a的伸长方向一致。图5a中的第一标签介质60a的右端部被连接到带卷轴72。第一标签介质60a被输送经过热敏头29附近的区域,然后被打印,并从图5a中的第一标签介质60a的左端部开始通过标签输出开口26排出。

作为第一标签介质60a的伸长方向的相反方向中的一个方向是朝向第一标签介质60a的与其连接到带卷轴72的端部相反的端部的方向。该方向在下文中可以被称为与图5a和图5b中的左方向一致的“第一方向”。作为第一标签介质60a的伸长方向的相反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是指指向第一标签介质60a的连接到带卷轴72的端部的方向。该方向在下文中可以被称为“第二方向”,与图5a和图5b中的右方向一致。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与第一标签介质60a的伸长方向平行。以下将与第一标签介质60a的伸长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正交方向”。作为正交方向(图5a和图5b中的向上方向)的相反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可以在下文中被称为“第三方向”。作为正交方向(图5a和图5b中的向下方向)的相反方向中的另一个方向可以在下文中被称为“第四方向”。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平行于正交方向。

如图5a中所示,标签51包括第一指示部521、第二指示部522、第一缠绕部531、第二缠绕部532、第一贯通部541、第二贯通部542和重叠部56。第一指示部521和第二指示部522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第一缠绕部531和第二缠绕部532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第一贯通部541和第二贯通部542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第一指示部521和第二指示部522在下文中可统称为“指示部52”。在下文中,第一缠绕部531和第二缠绕部532可以统称为“缠绕部53”。在下文中,第一贯通部541和第二贯通部542可统称为“贯通部54”。

指示部52具有大致正方形的形状。第一指示部521和第二指示部522布置在第一标签介质60a的伸长方向上(即,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更具体而言,第一指示部521和第二指示部522在第一方向上依次布置。第一指示部521位于第二指示部522的第二方向侧上。第一指示部521的第一方向侧端部及第二指示部522的第二方向侧端部分别在第一线551处彼此连接。第一线551与正交方向(即,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平行地延伸。即,第一线551是作为基板511的一部分的线,其中形成有将在下文描述的穿孔,第一线551使第一指示部521的第一方向侧端部和第二指示部522的第二方向侧端部彼此连接。第一线551具有伸长形状,并且第一线551的伸长方向平行于第一标签介质60a的宽度方向(即,正交方向)并平行于第三方向。第一线551包括形成在基板511中的穿孔,并且第一线551的伸长方向与穿孔延伸的方向彼此平行。形成在第一线551处的穿孔位于第一指示部521的第一方向侧端部与第二指示部522的第二方向侧端部之间。穿孔延伸的方向平行于第一标签介质60a的宽度方向(即正交方向)并且平行于第三方向。第一指示部521和第二指示部522关于沿着第一线551在正交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假想线551a对称。也就是说,第一假想线551a是在第一标签介质60a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经过第一线551的假想线。第一假想线551a是与第一指示部521和第二指示部522等距且在第一标签介质60a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指示部52在正交方向(即,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上的长度是长度a1。第一假想线551a是经过在第一线551处形成的穿孔在第一标签介质60a的宽度方向(即,正交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注意,第一线551也用作第一指示部521的第一方向侧端部与第二指示部522的第二方向侧端部之间的边界线。

指示部52具有区域52a,在该区域52a上用从墨色带613转印的墨来打印信息。第一指示部521的区域52a将被称为“区域521a”,并且第二指示部522的区域52a将被称为“区域522a”。

第二缠绕部532被连接到第二指示部522的第一方向侧端部。第二缠绕部532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第二缠绕部532的纵向方向与伸长方向一致。第二缠绕部532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指示部52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a1。第二缠绕部532从第二指示部522的第一方向侧端部在正交方向上的中央部向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缠绕部532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是长度b1。

第二贯通部542被连接到第二缠绕部532的第一方向侧端部。第二贯通部542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第二贯通部542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与指示部52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a1相等,且大于第二缠绕部532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b1。第一贯通部541位于第二贯通部542的第一方向侧上。第一贯通部541的第二方向侧端部和第二贯通部542的第一方向侧端部在第二线552处彼此连接。第二线552平行于正交方向延伸。即,第二线552是作为基板511的一部分的线,其中形成有将在下面描述的穿孔,并且第二线552使第一贯通部541的第二方向侧端部和第二贯通部542的第一方向侧端部彼此连接。第二线552具有伸长形状,并且第二线552的伸长方向平行于第一标签介质60a的宽度方向(即,正交方向)并平行于第三方向。第二线552包括形成在基板511中的穿孔,并且第二线552的伸长方向和穿孔延伸的方向彼此平行。在第二线552处形成的穿孔位于第一贯通部541的第二方向侧端部与第二贯通部542的第一方向侧端部之间。穿孔延伸的方向平行于第一标签介质60a的宽度方向(即正交方向)且与第三方向平行。第一贯通部541和第二贯通部542关于沿着第二线552在正交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假想线552a对称。即,第二假想线552a是在第一标签介质60a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经过第二线552的假想线。第二假想线552a是与第一贯通部541和第二贯通部542等距且在第一标签介质60a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第二假想线552a是通过在第二线552处形成的穿孔在第一标签介质60a的宽度方向(即,正交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注意,第二线552也用作第一贯通部541的第二方向侧端部与第二贯通部542的第一方向侧端部之间的边界线。

第一缠绕部531被连接到第一贯通部541的第一方向侧端部。第一缠绕部531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第一缠绕部531的纵向方向与伸长方向一致。第一缠绕部531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是长度b1。第一缠绕部531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指示部52和贯通部54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a1。第一缠绕部531从第一贯通部541的第一方向侧端部在正交方向上的中央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第一缠绕部531和第二缠绕部532关于第二假想线552a对称。

重叠部56被设置在第一缠绕部531的第一方向侧端部上。重叠部56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重叠部56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略大于缠绕部53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

第一指示部521、第二指示部522、第二缠绕部532、第二贯通部542、第一贯通部541、第一缠绕部531以及重叠部56在第一方向依次布置。即,第一指示部521、第二指示部522、第二缠绕部532、第二贯通部542、第一贯通部541、第一缠绕部531以及重叠部56在指向第一标签介质60a的一个端部的方向上依次布置,所述第一标签介质60a的一个端部与第一标签介质60a的被连接到带卷轴72的端部相反。第一缠绕部531和第一贯通部541在第二方向上依次布置。第一指示部521、第二指示部522、第二缠绕部532、第二贯通部542、第一贯通部541、第一缠绕部531以及重叠部56在它们在正交方向上的相应区域(包括它们相应的中心)处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重叠。也就是说,当在第一方向上观察时,第一指示部521的至少一部分、第二指示部522的至少一部分、第二缠绕部532的至少一部分、第二贯通部542的至少一部分、第一贯通部541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一缠绕部531的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当在第一方向上观察时,第一指示部521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一缠绕部531的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当在第一方向上观察时,第二指示部522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缠绕部532的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

第一贯通部541具有第一狭缝541a,第二贯通部542具有第二狭缝542a。第一狭缝541a和第二狭缝542a中的每一个狭缝在正交方向上延伸。第一狭缝541a和第二狭缝542a关于第二假想线552a对称。第一狭缝541a和第二狭缝542a中的每一个狭缝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d1等于缠绕部53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b1。以下将第一狭缝541a和第二狭缝542a统称为“狭缝54a”。狭缝54a、第一缠绕部531和第二缠绕部532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重叠。也就是说,当在第一方向上观察时,第一缠绕部531和第一狭缝541a的至少一部分彼此重叠,并且当在第一方向上观察时,第二缠绕部532和第二缠绕部532的至少一部分狭缝542a彼此重叠。

第一狭缝541b形成为在第一贯通部541的一部分和第一缠绕部531的一部分上延伸。第一狭缝541b在第一方向上从第一狭缝541a在正交方向上的中心延伸,经过第一贯通部541和第一缠绕部531在正交方向上的相应中心。第二狭缝542b形成为在第二贯通部542的一部分和第二缠绕部532的一部分上延伸。第二狭缝542b在第二方向上从第二狭缝542a在正交方向上的中心延伸经过第二贯通部542和第二缠绕部532在正交方向上的相应中心。第一狭缝541b和第二狭缝542b关于第二假想线552a对称。第一狭缝541b和第二狭缝542b中的每一个狭缝在伸长方向上的长度c1等于指示部52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a1。以下将第一狭缝541b和第二狭缝542b统称为“狭缝54b”。狭缝54b、第一缠绕部531和第二缠绕部532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重叠。

框架部50是除了标签51之外的基板511的整个区域。狭缝沿着框架部50与每一个标签51之间的边界形成在基板511中。使用者可以沿着狭缝将基板511分离以仅从安装片512剥离标签51。在该操作中,框架部50保持粘附到安装片512。

如图5b中所示,安装片512具有在伸长方向上笔直延伸的穿孔51z。穿孔51z分别延伸经过安装片512上的分别与标签51a、51b、51c的第一线551相对的位置。也就是说,穿孔51z形成在安装片512中,以便与每一个标签51的假想线550相对。

接下来将参考图5a-图6d说明将标签51附接到以电缆的形式的被缠绕的构件k上的方法。打印设备1将信息打印在图5a所示的标签51的指示部52的区域52a上。图5a-图6d省略了打印信息的图示。使用者沿着形成在安装片512中的穿孔51z弯曲第一标签介质60a,并使第一标签介质60a展开到其原始形状。该操作在基板511上的第一线551和第二线552上形成弯曲线。弯曲线使第一标签介质容易弯曲。如图6a中所示,使用者将标签51从第一标签介质60a的安装片512剥离。

首先,使用者沿着第二线552弯曲标签51,并将标签51的相应缠绕部53的涂有粘合剂的表面彼此粘附,并将标签51的相应的贯通部54的涂有粘合剂的表面彼此粘附。这里,第一缠绕部531和第二缠绕部532关于延伸经过第二线552的第二假想线552a(参见图5a)对称,并且第一贯通部541与第二贯通部542同样是关于第二假想线552a对称。因此,第一缠绕部531和第二缠绕部532彼此粘附而不会出现未对准,并且第一贯通部541和第二贯通部542彼此粘附而不会出现未对准。因此,缠绕部53和贯通部54的涂有粘合剂的表面不会暴露。另外,第一狭缝541a和第二狭缝542a关于第二假想线552a对称,第一狭缝541b和第二狭缝542b关于第二假想线552a对称。因此,第一贯通部541和第二贯通部542彼此粘附而不会出现第一狭缝541a与第二狭缝542a之间的未对准,也不会出现在第一狭缝541b与第二狭缝542b之间的未对准。重叠部56被粘附到第二指示部522的连接到第二缠绕部532的部分上。

然后使用者沿着第一线551弯曲标签51。如图6b中所示,标签51的指示部52的涂有粘合剂的表面彼此粘附。这里,第一指示部521和第二指示部522关于延伸经过第一线551的第一假想线551a(参见图5a)对称。因此,第一指示部521与第二指示部522是彼此粘在一起而不会出现未对准。因此,指示部52的涂有粘合剂的表面不被暴露。而且,第一指示部521的连接到第一缠绕部531的部分粘附到重叠部56,重叠部56粘附到第二指示部522的连接到第二缠绕部532的部分。即,重叠部56与(i)第一指示部521的与第一缠绕部531连接的部分和(ii)第二指示部522的与第二缠绕部532连接的部分重叠并且夹在这些部分之间。

然后使用者将缠绕部53放置在被缠绕的构件k上。如图6c所示,使用者通过扭转使缠绕部53弯曲,并使指示部52穿过贯通部54的狭缝54b。作为结果,缠绕部53缠绕在被缠绕的构件k的周围。如图6d所示,使用者然后解开缠绕部53,并使缠绕部53穿过贯通部54的狭缝54a。然后,使用者牵拉指示部52和缠绕部53以将缠绕部53拉紧在被缠绕的构件k上。作为结果,标签51到被缠绕的构件k的附接就完成了。在缠绕部53在被缠绕的构件k上缠绕的状态下,标签51被保持在被缠绕的构件k上。

应该注意的是,使用者可以松开在被缠绕的构件k上拉紧的缠绕部53,以改变标签51保持在被缠绕的构件k上的位置。使用者可以将指示部52和缠绕部53从贯通部54的狭缝54a、54b将标签51从被缠绕的构件k上去除。

第一实施例的效果

在第一标签介质60a中,标签51的第一指示部521和第二指示部522关于延伸经过第一线551的第一假想线551a对称。第一缠绕部531和第二缠绕部532关于延伸经过第二线552的第二假想线552a对称,第一贯通部541与第二贯通部542关于第二假想线552a对称,并且第一狭缝541a、541b和第二狭缝542a、542b关于第二假想线552a对称。因此,在标签51从安装片512剥离之后,在第一次将标签51沿着第二线552弯曲的情况下,第一缠绕部531与第二缠绕部532彼此叠置,第一贯通部541与第二贯通部542彼此叠置,第一狭缝541a、541b和第二狭缝542a、542b彼此对准。在标签51然后沿着第一线551弯曲的情况下,第一指示部521和第二指示部522彼此叠置。在这种状态下,使用者使指示部52穿过贯通部54的狭缝54a、54b,并且将缠绕部53缠绕在线缆的形式的被缠绕的构件k上。作为结果,标签51被保持在被缠绕的构件k上。在这种情况下,标签51没有用粘合剂结合到被缠绕的构件k,使得容易在被缠绕的构件k上移动标签51并且从被缠绕的构件k去除标签51。

第一线551位于标签51的第一指示部521和第二指示部522彼此连接的部分。第二线552位于标签51的第一贯通部541和第二贯通部542彼此连接的部分处。因此,在标签51沿着第一线551和第二线552弯曲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第一指示部521与第二指示部522之间的未对准以及第一贯通部541与第二贯通部542之间的未对准。

位于标签51的第一贯通部541与第二贯通部542彼此连接的部分处的第二线552在正交方向上延伸。因此,第一贯通部541和第二贯通部542在伸长方向上布置,第二线552插入在第一贯通部541和第二贯通部542之间。该构造减小了标签51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导致第一标签介质60a的所需宽度减小。

第一指示部521、第二指示部522、第一缠绕部531、第二缠绕部532、第一贯通部541以及第二贯通部542在它们在正交方向上相应区域(包括它们的相应中心)处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重叠。该构造减小了标签51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导致第一标签介质60a的所需宽度减小。

在标签51中,重叠部56被设置在第一缠绕部531上。在标签51沿着第二线552弯曲的情况下,重叠部56被放置在第二指示部522上。在标签51然后沿着第一线551弯曲的情况下,第一指示部521被放置成与重叠部56重叠。重叠部56被放置在指示部52的连接到缠绕部53的部分上。通过这种构造,重叠部56提高了标签51的指示部52和缠绕部53彼此连接的部分的强度。

贯通部54的狭缝54b在伸长方向上的长度c1与指示部52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a1相等。这种构造允许使用者将标签51穿过狭缝54b,在使用者将标签51附接到被缠绕的构件k上的过程中,呈指示部52被拉伸的状态。因此,使用者使指示部52能够容易地穿过狭缝54b,由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将标签51附接到被缠绕的构件k上。在考虑贯通部54的强度的情况下,狭缝54b的长度优选地较小。由于在本实施例中,贯通部54的狭缝54b的长度c1与显示部52的长度a1相同,所以能够在指示部52被拉伸的状态下穿过狭缝54b并减小狭缝54b的尺寸。因此,贯通部54的强度保持在第一标签介质60a中。

贯通部54的狭缝54a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d1与缠绕部53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b1相同。这种构造在使用者将标签51附接于被缠绕的构件k的过程中,使缠绕部53在被拉伸的状态下穿过缠绕部53。因此,使用者容易地使缠绕部53穿过狭缝54a,由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将标签51附接到被缠绕的构件k上。也可以在标签51被保持在被缠绕的构件k上的状态下减少缠绕部53的弯曲。因此,使用者能够将标签51牢固地保持在被缠绕的构件k上。在考虑贯通部54的强度的情况下,狭缝54a的长度优选较小。由于在本实施例中,贯通部54的狭缝54a的长度c1与缠绕部53的长度b1相同,所以能够在缠绕部3被拉伸的状态下将缠绕部53附接到被缠绕的构件k上,并且减小狭缝54a的大小。因此,贯通部54的强度保持在第一标签介质60a中。

缠绕部53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b1小于指示部52和贯通部54中每一个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a1。利用这种构造,指示部52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较大,导致在打印装置1上打印信息的区域52a的面积变大。另外,贯通部54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相对较大,由此,在形成狭缝54a、54b的状态下保持贯通部54的强度。

粘合剂被施加在安装片512与包括标签51和框架部分50的基板511之间。通过这种构造,使用者从安装片512剥离标签51,并沿着第一线551和第二线552弯曲标签51,由此第一指示部521和第二指示部522通过粘合剂彼此粘附,第一缠绕部531和第二缠绕部532通过粘合剂彼此粘附,并且第一贯通部541和第二贯通部542通过粘合剂彼此粘附。

基板511和安装片512中的每一个具有伸长形状。标签51a、51b、51c等在伸长方向上布置在安装片512上。在标签51中,指示部52、缠绕部53和贯通部54在伸长方向上布置。利用这种构造,与标签51a,51b,51c等在正交方向上布置的情况相比,标签51a、51b、51c等被有效地布置在安装片512上。

第一线551和第二线552中的每一个是形成在基板511中的穿孔。这种构造使得使用者能够容易地沿着第一线551和第二线552弯曲标签51。

在标签51中,第一指示部521和第二指示部522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第一缠绕部531和第二缠绕部532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第一贯通部541和第二贯通部542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因此,当标签51由使用者沿着第一线551和第二线552弯曲时,第一指示部521和第二指示部522被布置成一个叠在另一个上而不会出现未对准,第一缠绕部531与第二缠绕部532被布置成一个叠在另一个上而不会出现未对准,并且第一贯通部541与第二贯通部542被布置成一个叠在另一个上而不会出现未对准。

第一狭缝541a、541b和第一缠绕部531被布置在伸长方向上。类似地,第二狭缝542a、542b和第二缠绕部532被布置在伸长方向上。因此,第一狭缝541a、541b和第一缠绕部531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重叠,并且第二狭缝542a、542b和第二缠绕部532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重叠。这种构造使得使用者能够通过在使用者将标签51附接到被缠绕的构件k的过程中通过在伸长方向上弯曲缠绕部53而使缠绕部53穿过贯通部54的狭缝54b。由于缠绕部53弯曲的方向和被缠绕的构件k延伸的方向彼此正交,所以可以增加缠绕部53与被缠绕的构件k的接触面积,使得使用者能够标签51稳定地附接到被缠绕的构件k上。

在某些情况下,打印装置1在打印开始时不能够在位于热敏头29附近位置的下游的第一标签介质60a的部分(即,第一标签介质的位于靠近热敏头29的位置与靠近标签输出口26的位置之间部分60a)上进行打印。这是因为第一标签介质60a的上述部分已经经过靠近热敏头29的位置并位于靠近热敏头29的位置的下游。这种情况不是优选的,因为打印装置1不能有效地使用第一标签介质60a。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标签介质60a的标签51的第一指示部521、第二指示部522、第二缠绕部532,第二贯通部542、第一贯通部541和第一缠绕部531在第一方向上依次布置。也就是说,在打印中输送第一标签介质60a的过程中,在标签51的贯通部54和缠绕部53经过热敏头29附近的位置之后标签51的指示部52经过靠近热敏头29的位置。这种构造减少了第一标签介质60a的位于热敏头29附近位置下游的部分在打印开始时包括指示部52的可能性。因此,打印装置1可以有效地使用第一标签介质60a来在指示部52的区域52a上打印信息。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二标签介质60b

接下来将参照图7a和图7b说明根据标签介质60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二标签介质60b。应当注意,与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被用于指示第二实施例的相对应的元件,并且省略其解释。基板511包括框架部50和标签81a、81b、81c等(以下可统称为“标签81”)。标签81a、81b、81c等被布置在第二标签介质60b的伸长方向上。

如图7a中所示,标签81包括第一指示部821、第二指示部822、第一延伸部801(第一缠绕部831和第一贯通部841),第二延伸部802(第二缠绕部832和第二贯通部842)以及重叠部86。第一指示部821和第二指示部822(以下统称为“指示部82”)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相同尺寸。而且,标签51的第一指示部821和第二指示部822以及第一指示部521和第二指示部522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第一延伸部801和第二延伸部802(以下可统称为“延伸部80”)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第一缠绕部831和第二缠绕部832(以下统称为“缠绕部83”)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第一贯通部841和第二贯通部842(以下统称为“贯通部84”)具有相同的形状和相同的尺寸。

第一指示部821和第二指示部822在第一方向上依次布置。第一指示部821位于第二指示部822的第二方向侧。第一指示部821的第一方向侧端部及第二指示部822的第二方向侧端部分别于在正交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线851处彼此连接。第一线851平行于正交方向(即,第三方向和第四方向)延伸。即,第一线851是作为基板511的一部分的线,其中形成有将在下文描述的穿孔,第一线851使第一指示部821的第一方向侧端部与第二指示部822的第二方向侧端部彼此连接。第一线851具有伸长形状,并且第一线851的伸长方向平行于第二标签介质60b的宽度方向(即,正交方向)并平行于第三方向。第一线851包括形成在基板511中的穿孔,并且第一线851的伸长方向和穿孔延伸的方向彼此平行。在第一线851处形成的穿孔位于第一指示部821的第一方向侧端部与第二指示部822的第二方向侧端部之间。穿孔延伸的方向平行于第二标签介质60b的宽度方向(即正交方向)并且平行于第三方向。第一指示部821和第二指示部822关于在正交方向上沿着第一线851延伸的第一假想线851a对称。也就是说,第一假想线851a是在第二标签介质60b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经过第一线851并且与第一指示部821和第二指示部822等距的假想线。指示部82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是长度a2。而且,第一假想线851a穿过在第一线851处形成的穿孔在第二标签介质60b的宽度方向(即,正交方向)上延伸。注意,第一线851还用作第一指示部821的第一方向侧端部与第二指示部822的第二方向侧端部之间的边界线。利用从墨色带613转印的墨在第一指示部821的区域821a和第二指示部822的区域822a上打印信息。在下文中,第一指示部821的区域821a和第二指示部822的区域822a可以统称为“区域82a”。

重叠部86位于第一指示部821的第二方向侧上。重叠部86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第一指示部821的第二方向侧端部具有位于第一指示部821在正交方向上中心的第四方向侧的部分,并且重叠部86从这个部分在第二方向上延伸。重叠部86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是长度e2。长度e2是指示部82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a2的一半。

第二延伸部802被连接到第二指示部822的第一方向侧端部。第二延伸部802具有大致矩形的形状。第二延伸部802的纵向方向与伸长方向一致。第二指示部822的第一方向侧端部具有位于第二指示部822在正交方向上的中心的第四方向侧的部分,第二延伸部802从这个部分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位于第二延伸部802的在伸长方向上的中心的第二方向侧上的第二延伸部802的部分对应于第二缠绕部832。位于第二延伸部802在伸长方向的中心的第一方向侧上的第二延伸部802的部分对应于第二贯通部842。因此,第二缠绕部832被连接到第二指示部822的第一方向侧端部,并且第二贯通部842被连接到第二缠绕部832的第一方向侧端部。第二延伸部802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是长度b2。第二缠绕部832和第二贯通部842中每一个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是长度b2。长度b2是指示部82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a1的一半,与重叠部86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e2相等。

第一延伸部801位于第二延伸部802的第三方向侧上并且位于第二指示部822的第一方向侧上。第一延伸部801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是长度b2。第一延伸部801、第一指示部821和第二指示部822的第三方向侧端部在正交方向上的位置相同。位于第二延伸部802的第二缠绕部832的第三方向侧上的第一延伸部801的一部分对应于第一缠绕部831。位于第二延伸部802的第二贯通部842的第三方向侧上的第一延伸部801的一部分对应于第一贯通部841。

第一延伸部801的第四方向侧端部与第二延伸部802的第三方向侧端部在第二线852处彼此连接。第二线852平行于伸长方向。第二线852由形成在基板511上的穿孔形成。换句话说,第一贯通部841的第四方向侧端部与第二贯通部842的第三方向侧端部在第二线852处彼此连接。第一缠绕部831的第四方向侧端部与第二缠绕部832的第三方向侧端部在第二线852处彼此连接。即第二线852是作为基板511的一部分并且其中形成有穿孔的线,第二线852将第一贯通部841的第四方向侧端部与第二贯通部842的第三方向侧端部彼此连接,将第一缠绕部831的第四方向侧端部与第二缠绕部832的第三方向侧端部彼此连接。第二线852具有伸长形状,并且第二线852的伸长方向平行于第二标签介质60b的伸长方向并平行于第一方向。而且,第二线852包括形成在基板511中的穿孔,并且第二线852的延伸方向与穿孔延伸的方向彼此平行。形成在第二线852处的穿孔位于第一贯通部841的第四方向侧端部与第二贯通部842的第三方向侧端部之间以及第一缠绕部831的第四方向侧端部与第二缠绕部832的第三方向侧端部之间,并且穿孔延伸的方向与第二标签介质60b的伸长方向平行且与第一方向平行。第一延伸部801的第二方向侧端部与第二指示部822的第一方向侧端部不彼此连接。即,第一缠绕部831的第二方向侧端部与第二指示部822的第一方向侧端部不彼此连接。

第一延伸部801与第二延伸部802关于沿着第二线852在正交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假想线852a对称。更具体地,第一贯通部841与第二贯通部842关于第二假想线852a对称,并且第一缠绕部831与第二缠绕部832关于第二假想线852a对称。也就是说,第二假想线852a是在第二标签介质60b的伸长方向上延伸经过第二线852并且与第一贯通部841和第二贯通部842等距的假想线,并且第二假想线852a与第一缠绕部831和第二缠绕部832等距,并且在第二标签介质60b的伸长方向上延伸。第二假想线852a是经过形成在第二线852处的穿孔在第二标签介质60b的伸长方向上延伸的假想线。应注意,第二线852还用作第一贯通部841的第四方向侧端部与第二贯通部842的第三方向侧端部之间的边界线并且还用作第一缠绕部831的第四方向侧端部与第二缠绕部832的第三方向侧端部之间的边界线。

第一指示部821、第二指示部822、第二缠绕部832以及第二贯通部842在第一方向上依次布置。第一指示部821、第二指示部822、第一缠绕部831以及第一贯通部841在第一方向上依次布置。即,第一指示部821、第二指示部822、第二缠绕部832及第二贯通部842在指向第二标签介质60b的一个端部的方向上依次布置,所述第二标签介质60b的所述一个端部与第二标签介质60b连接到带卷轴72的端部相反。第一指示部821、第二指示部822、第一缠绕部831和第一贯通部841在指向第二标签介质60b的一个端部的方向上依次布置,所述第二标签介质60b的所述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二标签介质60b连接到带卷轴72的端部相反。第一缠绕部831、第一贯通部841以及第一指示部821和第二指示部822的位于它们在正交方向上的中心的第三方向侧上的部分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重叠。第二缠绕部832、第二贯通部842以及第一指示部821和第二指示部822的位于它们在正交方向上的中心的第四方向侧上的部分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重叠。

第一贯通部841具有第一狭缝841a。第二贯通部842具有第二狭缝842a。第一狭缝841a和第二狭缝842a在伸长方向上笔直地延伸。第一狭缝841a和第二狭缝842a关于第二假想线852a对称。第一狭缝841a和第二狭缝842a中的每一个狭缝在伸长方向上的长度c2等于指示部82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a2。第一缠绕部831的一部分与第一狭缝841a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重叠,第二缠绕部832的一部分与第二狭缝842a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重叠。以下将第一狭缝841a和第二狭缝842a统称为“狭缝84a”。

如图5b中所示,安装片512具有穿孔811z、812z。穿孔811z延伸经过安装片512上分别与相应标签81a、81b、81c的第一线851相对的位置。也就是说,穿孔811z形成在安装片512中以便与相应的第一假想线851a相对。穿孔812z延伸经过安装片512上分别与相应标签81a、81b、81c的第二线852相对的位置。即,穿孔812z位于安装片512上,以便与第二假想线852a相对。

接下来将参考图7a-图8d说明将标签81附接到电缆的形式的被缠绕的构件k的方法。图7a-图8d省略了打印信息的图示。使用者沿着形成在安装片512中的穿孔811z、812z弯曲第一标签介质60a,并使第一标签介质60a展开到其原始形状。该操作在基板511上的第一线851和第二线852上产生弯曲线。如图8a中所示,使用者从第二标签介质60b的安装片512剥离标签81。

首先,使用者沿着第一线851弯曲标签81。标签81的指示部82的涂有粘合剂的表面彼此粘附。这里,第一指示部821和第二指示部822关于沿着第一线851延伸的第一假想线851a(参照图7a)对称。因此,第一指示部821与第二指示部822彼此粘附,而不会出现未对准。因此,指示部82的涂有粘合剂的表面不被暴露。重叠部86在其位于第二缠绕部832与第二指示部822彼此连接的位置附近的部分粘附到第二缠绕部832。

使用者沿着第二线852弯曲标签81。如图8b所示,使用者将标签81的相应缠绕部83的涂有粘合剂的表面彼此粘附,并且将标签81的相应贯通部的涂有粘合剂的表面84彼此粘附。这里,第一缠绕部831和第二缠绕部832关于延伸经过第二线852的第二假想线852a(参见图7a)对称,并且第一贯通部841与第二贯通部842关于第二假想线852a对称。因此,第一缠绕部831和第二缠绕部832彼此粘附而不会出现未对准,并且第一贯通部841和第二贯通部842彼此粘附而不会出现未对准。因此,缠绕部83和贯通部84的涂有粘合剂的表面不被暴露。而且,第一狭缝841a和第二狭缝842a关于第二假想线852a对称。因此,第一贯通部841和第二贯通部842在第一狭缝841a和第二狭缝842a之间彼此粘附而不会出现在第一狭缝841a与第二狭缝842a之间的未对准。第一缠绕部831粘附到第二缠绕部832的粘有重叠部86的部分。即,重叠部86与第一缠绕部831的一部分和第二缠绕部832的一部分重叠。

如图8c所示,使用者然后将缠绕部83放置在被缠绕的构件k上并使缠绕部83弯曲。在这个操作中,使用者通过扭转使缠绕部83弯曲,并使指示部82穿过贯通部84的狭缝84a。因此,缠绕部83绕被缠绕的构件k缠绕。如图8d中所示,使用者牵拉指示部82和缠绕部83以将缠绕部83拉紧在被缠绕的构件k上。因此,标签81与被缠绕的构件k的附接完成。

第二实施例的效果

在第二标签介质60b中,第二线852被连接在第一缠绕部831与第二缠绕部832之间并且被连接在第一贯通部841与第二贯通部842之间。第二线852在伸长方向上延伸。也就是说,缠绕部83和贯通部84延伸的方向与第二线852延伸的方向彼此平行。利用这种构造,在标签81沿着第二线852弯曲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第一缠绕部831与第二缠绕部832之间的未对准以及第一贯通部841与第二贯通部842之间的未对准。

第一缠绕部831、第一贯通部841以及第一指示部821和第二指示部822的位于它们在正交方向上的中心的第三方向侧上的部分在第一方向彼此重叠。第二缠绕部832、第二贯通部842以及第一指示部821和第二指示部822的位于它们在正交方向上的中心的第四方向侧上的部分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重叠。该构造减小了标签81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导致第二标签介质60b的宽度减小。

重叠部86在第二方向上设置在第一指示部821的第二方向侧上。当标签81沿第一线851和第二线852弯曲时,重叠部86与第一缠绕部831和第二缠绕部832的相应部分重叠。这种构造增加了标签81的指示部82和缠绕部83连接的部分处的强度。

变型

尽管在上文中已经描述了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不限于所示实施例的细节,而是可以在不偏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利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各种改变和变型来实施。除非另有说明,下面的说明是以第一实施例中的第一标签介质60a(标签51)作为例子提供的。然而,类似的变型可以适用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第二标签介质60b(标签81)。

例如,在上述说明中,“等于”的措词不仅包括措词“完全等于”,而且包括措词“基本上等于”。因此,指示部52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a1与贯通部54的狭缝54a在伸长方向上的长度c1仅需彼此大致相等即可,例如也可以严格地不同。同样地,缠绕部53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b1和贯通部54的狭缝54b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d1只需要彼此大致相等,并且可以彼此严格地不同。类似地,措词“关于第一假想线551a(或第二假想线552a)对称”不仅包括“关于第一假想线551a(或第二假想线552a)严格对称”的措辞,而且还包括“关于第一假想线551a(或第二假想线552a)基本对称”的措辞。因此,例如,第一指示部521和第二指示部522的形状可以与关于第一假想线551a的对称形状稍微不同。同样,第一缠绕部531和第二缠绕部532的形状可以略微不同于关于第二假想线552a对称。这可以适用于第一贯通部541和第二贯通部542、第一狭缝541a和第二狭缝542a以及第一狭缝541b和第二狭缝542b。

指示部52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a1可以小于贯通部54的狭缝54b在伸长方向上的长度c1。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可以更容易地使指示部52穿过贯通部54的狭缝54a。缠绕部53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b1可以小于贯通部54的狭缝54a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d1。这种构造可以在缠绕部53穿过贯通部54的状态下减小缠绕部53的弯曲。

可以形成孔而不是狭缝54a、54b。这些孔中的每一个在伸长方向上的长度可以等于或大于指示部52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a1。这些孔中每一个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可以等于或大于缠绕部53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b1。

安装片512可以具有狭缝而不是穿孔51z。基板511不需要具有框架部50。也就是说,只有标签51可以被粘附到安装片512上。在这种情况下,安装片512具有:第一区域,在该第一区域处标签51粘附到安装片512上;以及第二区域,在该第二区域处,标签51未粘附到安装片512上。这种构造使得使用者能够容易地将标签51从安装片512剥离。

第一指示部521与第二指示部522仅需要至少部分地关于第一假想线551a对称。第一指示部521与第二指示部522的形状可以彼此不同。第一缠绕部531与第二缠绕部532只需要至少部分地关于假想线550对称。第一缠绕部531与第二缠绕部532可以彼此形状不同。第一贯通部541和第二贯通部542仅需要至少部分地关于第二假想线552a对称。第一贯通部541和第二贯通部542的形状可以彼此不同。第一狭缝541a和第二狭缝542a的形状仅需要至少部分地关于第二假想线552a对称。同样,第一狭缝541b和第二狭缝542b仅需要至少部分地关于第二假想线552a对称。第一狭缝541a和第二狭缝542a的形状可以彼此不同,并且第一狭缝541b与第二狭缝542b的形状可以彼此不同。贯通部54除了狭缝54a、54b之外还可以具有孔。

缠绕部53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可以是长度a1,长度a1为指示部52和贯通部54中每一个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也就是说,指示部52、缠绕部53和贯通部54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彼此相等。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指示部521、第一缠绕部531和第一贯通部541在它们在正交方向上的相应整个区域处沿第一方向彼此完全重叠。第二指示部522、第二缠绕部532和第二贯通部542在它们在正交方向上的整个相应区域处在第一方向上彼此完全重叠。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二线552可以在与正交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二线852可以在与伸长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延伸。

第一实施例中的重叠部56可以被设置在第一指示部521的第二方向侧端部上。在这种情况下,在标签51沿着第一线551和第二线552弯曲的情况下,重叠部56可以与第一缠绕部531的第一方向侧端部重叠。第二实施例中的重叠部86可以被设置在第一缠绕部831的第二方向侧端部上。在这种情况下,在标签81沿着第二线852弯曲的情况下,重叠部86可以与第二指示部822的一部分重叠。可以不设置重叠部56、86。

在第二实施例中,贯通部84还可以具有在正交方向上延伸的狭缝。该狭缝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大于或等于缠绕部83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更优选地,该狭缝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可以等于缠绕部83在正交方向上的长度。

标签51a、51b、51c等可以被布置在正交方向上。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指示部521、第二指示部522、第二缠绕部532、第二贯通部542、第一贯通部541和第一缠绕部531可以在正交方向上依次布置。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指示部821、第二指示部822、第二缠绕部832和第二贯通部842可以在正交方向上依次布置。类似地,第一指示部821、第二指示部822、第一缠绕部831和第一贯通部841可以在正交方向上依次布置。标签81a、81b、81c可以布置在正交方向上。第一线551和第二线552中的每一个不限于穿孔。例如,第一线551和第二线552中的每一个可以是预先打印在基板511上的直线或虚线。

在第一实施例中,指示部52以及缠绕部53和贯通部54中的每一个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彼此不重叠。第一缠绕部531与第一贯通部541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彼此不重叠。第二缠绕部532与第二贯通部542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彼此不重叠。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指示部821和第一缠绕部831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彼此不重叠。第二指示部822与第二缠绕部832可以在第一方向上彼此不重叠。

在第二实施例中,只有第一贯通部841和第二贯通部842可以在第二线852处彼此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缠绕部831与第二缠绕部832可以不彼此连接。或者,也可以仅在第二线852处将第一缠绕部831和第二缠绕部832彼此连接。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贯通部841和第二贯通部842可以不彼此连接。可以在第一缠绕部831与第一贯通部841之间形成在正交方向上延伸的穿孔。可以在第二缠绕部832与第二贯通部842之间形成在正交方向上延伸的穿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