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显示屏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55672发布日期:2018-12-12 00:25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显示屏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显示屏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行业最常用的显示屏为tft(thinfilm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显示屏,它是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器)的一种。tft显示屏不同于amoled(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面板)显示屏的屏幕自发光,其主要依靠背光灯为其提供光源。背光灯在本质上是一串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灯,因此背光灯是显示屏的主要热源。显示屏的另一个热源,是其驱动ic(integratedcircuit,集成电路)。由于空间结构上,背光灯和驱动ic在显示屏的垂直方向的投影有一定的重合度,如图1所示,因此对显示屏来说热源较为集中。随着全面屏的到来,需要的背光亮度越来越大,带来的是背光灯发热和驱动ic的功耗也越来越大,因此,解决显示屏的散热问题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显示屏及移动终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屏热源集中处的散热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显示屏,包括:

所述背光显示屏的驱动集成电路;

设置于所述驱动集成电路下方的背光源;

与所述驱动集成电路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所述柔性电路板折弯成一u形,包括:铺设于所述背光源朝向所述驱动集成电路一侧的第一部分、弯曲成弧形的第二部分和铺设于所述背光源背离所述驱动集成电路一侧的第三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三部分之间;

散热膜,所述散热膜包括: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所述第一散热部与所述驱动集成电路背离所述背光源的侧面贴合设置,所述第二散热部与所述柔性电路板的外表面贴合设置,其中,所述第二散热部至少与所述背光源在所述柔性电路板的第三部分上的正投影区域相贴合。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显示屏。

本发明实施例,为了解决驱动集成电路和背光源的散热问题,在驱动集成电路背离背光源的侧面和柔性电路板的外表面贴合设置散热膜,以通过散热膜增大散热面积,从而实现快速导热,提高散热效率,避免热量过于集成而引起局部高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显示屏的示意图;

图2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显示屏的示意图之一;

图3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显示屏的示意图之二;

图4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显示屏的示意图之三;

图5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膜的示意图;

图6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显示屏的示意图之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背光显示屏。

如图2所示,该背光显示屏包括:背光显示屏的驱动集成电路1、背光源2、与驱动集成电路1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3以及散热膜4。

本发明实施例中,驱动集成电路1设置于显示屏盖板的下方,是显示屏成像系统的主要部分,具有驱动显示器和控制驱动电流等功能。背光源2设置于驱动集成电路1的下方(即驱动集成电路1背离显示屏盖板的一侧)。驱动集成电路1和背光源2构成背光显示屏的两个主要热源。

本发明实施例中,柔性电路板3折弯成一u形,其一端与驱动集成电路1电连接,另一端向远离驱动集成电路1的方向延伸,并延伸至背光源2的下方,与移动终端内的主板电连接。具体的,可将该柔性电路板3分成三个部分看待,即:铺设于背光源2上方(即背光源2朝向驱动集成电路1一侧)的第一部分301、弯曲成弧形的第二部分302和铺设于背光源2下方(即背光源2背离驱动集成电路1一侧)的第三部分303,第二部分302处于第一部分301与第三部分303之间。其中,背光源2在该背光显示屏的垂直方向上的正投影与柔性显示屏的第三部分303重叠。

本发明实施例中,散热膜4包括:与驱动集成电路1背离背光源2的侧面(即朝向显示屏盖板的侧面)贴合设置的第一散热部和与柔性电路板3的外表面(即背离背光源2的一面)贴合设置的第二散热部,驱动集成电路1辐射出的热量能够直接传导至散热膜4上,背光源2辐射出的热量可通过柔性电路板3传导至散热膜4上。由于散热膜4具有很高的导热性能,适用于将点热源转换为面热源,因此,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散热膜4对驱动集成电路1和背光源2进行散热,将驱动集成电路1和背光源2辐射出的热量均摊到更大的面积上,以进行快速热传导,提高散热效率。

其中,对于第二散热部,其至少覆盖背光源2在柔性电路板3的第三部分303上的正投影区域,以便背光源的热量能够直接且快速地将热量传到至散热膜上。

优选地,对于第一散热部,其将驱动集成电路1背离背光源2的侧面全部覆盖,并需尽量扩大其在驱动集成电路1周围的覆盖面积,以提高散热效率,保证散热效,如图3所示;对于第二散热部,也应尽量扩大其在柔性电路板3上的覆盖面积,以提高散热效率,保证散热效果,如图4所示。

本发明实施例,为了解决驱动集成电路1和背光源2的散热问题,在驱动集成电路1背离背光源2的侧面和柔性电路板3的外表面贴合设置散热膜4,以通过散热膜4增大散热面积,从而实现快速导热,提高散热效率,避免热量过于集成而引起局部高温。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散热膜4较薄,因此能够利用背光显示屏结构中的原有间隙来布置散热膜4,例如对于驱动集成电路1而言,其朝向显示屏盖板的侧面与显示屏盖板之间原本具有一定间隙(以下称为第一间隙),且该第一间隙大于散热膜4的厚度,因此,可将散热膜4铺设于该第一间隙中,以提高对移动终端空间的利用率。再例如,对于柔性电路板3而言,其第三部分303的外表面与移动终端的中框之间也原本具有一定间隙(以下称为第二间隙),且该第二间隙大于散热膜4的厚度,因此,可将散热膜4铺设于该第二间隙中,以提高对移动终端空间的利用率。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散热膜4,并不额外占用移动终端的厚度方向上的空间,因此,不会增加整机厚度,有利于移动终端薄型化发展。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散热部还与柔性电路板3的第二部分302贴合设置。其中,贴合设置于所述柔性电路板3的第二部分302上的第二散热部,其两侧分别开设有开槽403。

其中,当柔性电路板3的第二部分302贴合设置有散热膜4时,由于第二部分302弯曲成弧形,随第二部分302弯曲的散热膜4上的应力会比较集中,而背光显示屏单层玻璃在高应力区变形较大,影响背光显示屏的显示效果和可靠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发明实施例选择在该散热膜4的两侧分别开设有开槽,以减小散热膜4弯曲部分的应力。此外,本发明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减小散热膜4弯曲部分的应力,还可以在贴合设置在柔性电路板3的第二部分302的散热膜4上开设有多个通孔404。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可以使用一片散热膜4(即第一散热部与第二散热部为一体成型)覆盖在驱动集成电路1背离背光源2的侧面和柔性电路板3的外表面,即将散热膜4贴附于驱动集成电路1上,并延伸贴附于柔性电路板3上。也可以使用至少两片散热膜4(即第一散热部和第二散热部为分离的两部分,且第二散热部还可以包括至少两个分离的子散热部)分别覆盖在驱动集成电路1背离背光源2的侧面和柔性电路板3的外表面,具体情况,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的散热膜可以是单独的金属薄膜,也可以是贴合设置在一起的金属薄膜401与石墨散热膜402(如图5所示)。在同一背光显示屏中,可以仅采用单独的金属薄膜作为散热膜进行散热,也可以仅采用贴合设置在一起的金属薄膜401与石墨散热膜402作为散热膜进行散热,还可以既采用单独的金属薄膜,还采用贴合设置在一起的金属薄膜401与石墨散热膜402,作为散热膜进行散热,具体情况,可根据实际需求确定。

其中,该金属薄膜401包括但不限于:铝箔、铜箔、银箔或金箔等。本发明实施例中,该金属薄膜401优选为铜箔,铜箔与铝箔相比导热性能更好,与银箔或金箔相比成本低,且铜箔是电路结构中常用的导电介质,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优选使用铜箔。

优选地,考虑到接地问题以及为了防止石墨散热膜402中的石墨的分层引起石墨粉掉粒,对于贴合在一起的金属薄膜401与石墨散热膜402,本发明实施例将金属薄膜401设置在内侧,将石墨散热膜402设置在外侧,即金属薄膜401与驱动集成电路1和柔性电路板3的外表面直接贴合,石墨散热膜402贴附于金属薄膜401的外表面。

具体地,第一散热部包括:金属薄膜401和/或贴合设置在一起的金属薄膜401与石墨散热膜402;第二散热部包括:金属薄膜401和/或贴合设置在一起的金属薄膜401与石墨散热膜402。

其中,当第二散热部包括:贴合设置在一起的金属薄膜401与石墨散热膜402时,金属薄膜401弯折成一与柔性电路板3的形状相适配的u形,分别与柔性电路板3的第一部分301、第二部分302和第三部分303贴合设置;石墨散热膜402至少与贴合设置于柔性电路板3的第三部分303上的金属薄膜401,贴合设置。

由于驱动集成电路1辐射出的热量相比于背光源2较少,因此,可只在驱动集成电路1上贴合设置金属薄膜401,而对于辐射热量较多的背光源2,则在柔性电路板3既贴合设置金属薄膜401,又在金属薄膜401上贴合设置石墨散热膜402,以提高散热效果。当第一散热部与第二散热部为一体成型时,铺设于驱动集成电路1上的金属薄膜401与铺设于柔性电路板上的金属薄膜401也一体成型,即该金属薄膜401可弯折成一与柔性电路板3的形状相适配的u形,分别与驱动集成电路1背离背光源2的侧面以及柔性电路板3的第一部分301、第二部分302和第三部分303贴合设置。

进一步地,本发明实施例中,散热膜4与驱动集成电路1之间还设置有一层塑胶膜(如pet膜),以对硬度较大的散热膜4和驱动集成电路1之间起到缓冲作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显示屏中,在驱动集成电路1背离背光源2的侧面和柔性电路板3的外表面贴合设置有散热膜4,以通过散热膜4增大散热面积,从而实现快速导热,提高散热效率,避免热量过于集成而引起局部高温。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显示屏。

其中,本发明实施例中,由于散热膜4较薄,因此能够利用背光显示屏结构中的原有间隙来布置散热膜4,例如对于驱动集成电路1而言,其朝向显示屏盖板的侧面与显示屏盖板之间原本具有一定间隙(以下称为第一间隙),且该第一间隙大于散热膜4的厚度,因此,可将散热膜4铺设于该第一间隙中,以提高对移动终端空间的利用率。再例如,对于柔性电路板3而言,其第三部分303的外表面与移动终端的中框之间也原本具有一定间隙(以下称为第二间隙),且该第二间隙大于散热膜4的厚度,因此,可将散热膜4铺设于该第二间隙中,以提高对移动终端空间的利用率。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散热膜4,并不额外占用移动终端的厚度方向上的空间,因此,不会增加整机厚度,有利于移动终端薄型化发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中,在背光显示屏的驱动集成电路1上和柔性电路板3的外表面贴合设置有散热膜4,以通过散热膜4增大散热面积,从而实现快速导热,提高散热效率,避免热量过于集成而引起局部高温。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