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475227发布日期:2019-01-02 23:31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显示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一些显示装置中,为了满足实际需求,一般需要设置两层显示面板,以智能手表为例,现有的一种智能手表包括下层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上层的单色液晶显示面板。智能手表的单色液晶显示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在不同的工作模式下分时显示,例如,在智能系统休眠或关闭的情况下,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关闭,单色液晶显示面板显示系统时间、系统日期和用户体征数据等基础信息;在智能系统启动的情况下,单色液晶显示面板关闭,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根据智能系统的指令显示相应的信息,如系统的桌面或应用的操作界面等。

现有技术中,单色液晶显示面板是以有机发光显示面板表面的金属电极所反射的环境光作为背光源。一般来说,环境光的亮度越高,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所反射的环境光的亮度就越高,使得单色液晶显示面板具备较高的显示对比度,保证单色液晶显示面板具备较佳的显示效果,用户很容易识别到单色液晶显示面板上显示的信息;相反地,当环境光的亮度较低时,例如在光线较弱的室内或者夜晚的室外,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所反射的环境光的亮度不足以使得单色液晶显示面板具备期望的显示对比度,导致单色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较差,用户不易识别到单色液晶显示面板上显示的信息,造成用户的体验度不佳。

综上所述,在进行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显示设备上层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易受环境光亮度的限制,导致用户在环境光亮度较低时不易识别到单色液晶显示面板上显示的信息,造成用户的体验度不佳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及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能够避免上层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易受到环境光的限制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显示面板、第二显示面板、主控制器和协控制器;第一、二显示面板分别设置于显示装置内部、表面,两者正对且第一显示面板的发光层靠近第二显示面板;主控制器与第一显示面板电连接;协控制器分别与第一、二显示面板电连接;协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二显示面板进行显示;

主控制器用于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或者,用于向协控制器传输待判断信息,协控制器用于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或者,协控制器用于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

主控制器或者协控制器用于确定满足背光条件时,控制第一显示面板发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的背光源。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协控制器控制第二显示面板进行显示;

主控制器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或者,主控制器向协控制器传输待判断信息;协控制器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或者,协控制器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

主控制器或者协控制器确定满足背光条件时,控制第一显示面板发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的背光源。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主控制器或协控制器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当确定满足背光条件时,控制第一显示面板发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的背光源。因此,该显示装置不再仅以第一显示面板所反射的环境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的背光源,第一显示面板也可以主动发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的背光源,这就避免了第二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易受到环境光的限制的问题。因此,当环境光的亮度较低,第一显示面板所反射的环境光不足以使得第二显示面板具备期望的显示对比度时,主控制器或协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一显示面板发光,提高第二显示面板的显示对比度,保证第二显示面板具备较高的显示效果,方便用户识别第二显示面板上显示的信息,为用户提供较佳的使用体验。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种显示装置的扩展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二种显示装置的扩展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第三种显示装置的扩展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1-第一显示面板;2-第二显示面板;3-主控制器;

4-协控制器;5-光传感器;6-运动传感器;

7-触摸面板;8-按键;9-背光模式设置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在现有技术中,上层的液晶显示面板仅以环境光作为背光源,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是由环境光的亮度决定的,因此在环境光的亮度较低时,就易导致用户不易被识别上层显示面板上显示的信息。

基于上述发现,本申请的发明人考虑到,如果能够在显示装置中设置一个可控的发光装置,控制该发光装置在任意时间内都可以发出期望亮度的光作为液晶显示面板背光源,即可以避免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易受环境光的亮度限制的问题,保证液晶显示面板始终可以具备较高的显示效果。发明人进一步考虑到,在具有双层显示面板的显示设备中,其下层的有机发光面板就是一种发光装置,因此就不必设置一个额外的发光装置,可以直接将下层的有机发光面板发出的光作为上层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光源。

基于上述考虑,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第一显示面板1、第二显示面板2、主控制器3和协控制器4。

第一、二显示面板分别设置于显示装置内部、表面,两者正对且第一显示面板1的发光层靠近第二显示面板2。主控制器3与第一显示面板1电连接,协控制器4分别与第一、二显示面板电连接。

协控制器4用于控制第二显示面板2进行显示;主控制器3用于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或者,主控制器3还与协控制器4电连接,主控制器3用于向协控制器4传输待判断信息,协控制器4用于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或者,协控制器4用于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主控制器3或者协控制器4用于确定满足背光条件时,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2的背光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不再仅以第一显示面板1所反射的环境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2的背光源,第一显示面板1也可以主动发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2的背光源,即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确定接收的待判断信息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时,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2的背光源,这就避免了第二显示面板1的显示效果易受到环境光的限制的问题。因此,当环境光的亮度较低,第一显示面板1所反射的环境光不足以使得第二显示面板2具备期望的显示对比度时,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可以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提高第二显示面板2的显示对比度,保证第二显示面板2具备较高的显示效果,方便用户识别第二显示面板2上显示的信息,为用户提供较佳的使用体验。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第一显示面板1所反射的环境光依然可以作为第二显示面板2的背光源。

应当进一步说明的是,发明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发现,现有技术中,以智能手表为例,当控制器控制点亮下层的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时,就意味着该智能手表进入可人机交互的智能模式,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显示人机交互界面,如解锁界面、系统桌面或应用操作界面等,此时控制器的功耗较高。基于上述发现,发明人出于节省控制器功耗的考虑,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第一显示面板1作为第二显示面板2的背光源而发光时,第一显示面板1仅实现发光功能即可,显示装置不必进入智能模式,以降低功耗。为实现上述降低功耗的目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主控制器3和协控制器4,并且协控制器4的功耗低于主控制器3的功耗,在此基础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至少3种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作为第二现实面板的背光源的方式,具体如下:

第一种:如图1所示,主控制器3与第一显示面板1电连接,协控制器4分别与第一、二显示面板电连接。协控制器4用于控制第二显示面板2进行显示。协控制器4用于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确定满足背光条件时,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2的背光源。在这种控制方式中,主控制器3无需工作,而协控制器4本身就具备较低的功耗,因此利用协控制器4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即可以实现降低功耗的目的。

第二种:如图2所示,主控制器3与第一显示面板1电连接,协控制器4分别与第一、二显示面板电连接。协控制器4用于控制第二显示面板2进行显示。主控制器3用于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确定满足背光条件时,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2的背光源。在这种控制方式中,主控制器3中可以设置发光模块,仅使用该发光模块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无需启动主控制器3的其他模块,显示装置不用进入智能模式,从而实现降低主控制器3功耗的目的。

第三种:如图3所示,主控制器3,分别与协控制器4和第一显示面板1电连接。协控制器4分别与第一、二显示面板电连接。协控制器4用于控制第二显示面板2进行显示。主控制器3用于向协控制器4传输待判断信息,协控制器4用于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确定满足背光条件时,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2的背光源。在这种控制方式中,主控制器3仅作为待判断信息的中继器,将待判断信息转送至协控制器4,因此其功耗较低;而协控制器4本身就具备较低的功耗,因此利用协控制器4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即可以实现降低功耗的目的。

应当说明的是,在第二显示面板2不需要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作为背光源时,主控制器3可以开启并使得显示装置进入可人机交互的智能模式,第一显示面板1可以显示人机交互界面,如解锁界面、系统桌面或应用操作界面等。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光传感器5和运动传感器6。

光传感器5用于采集的环境亮度信息,运动传感器6用于采集的运动状态信息。

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与光传感器5以及运动传感器6电连接,用于接收光传感器5采集的环境亮度信息以及运动传感器6采集的运动状态信息;在确定环境亮度信息中的亮度低于预设亮度阈值、运动状态信息中的运动动作符合预设运动规则、且检测到第二显示面板2处于显示状态时,确定满足背光条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光传感器5可以采用环境光传感器5,环境光传感器5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亮度向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输出对应强度值的电信号,当电信号的强度值低于预设的强度值,即表明环境亮度低于预设亮度阈值。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预设亮度阈值,例如,在仅以第一显示面板1所发射的环境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2的背光源,而第二显示面板2所显示的信息无法被用户在期望时间内快速识别时,将该情况下的环境光的亮度值作为预设亮度阈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运动传感器6可以根据被测物体的运动速度、运动加速度、运动路径或运动结束后的位置状态等运动状态的不同,向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输出对应的电信号,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接收该电信号,并根据该电信号判断被测物体的运动动作是否符合预设运动规则。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预设运动规则,以智能手表为例,智能手表一般被佩戴在用户的手腕上,运动传感器6用于采集用户手腕的运动状态信息。因此,可以将用户的抬手并翻腕的动作作为预设运动规则;或者,将用户的手腕以指定速度范围持续运动预设时间作为预设运动规则;又或者,将用户的手腕以指定加速度运动作为预设运动规则。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设置了三个确定满足背光条件的判断条件,分别为:环境亮度信息中的亮度低于预设亮度阈值、确定运动状态信息中的运动动作符合预设运动规则、以及检测到第二显示面板2处于显示状态,只有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时,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才确定满足背光条件,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因此,该显示装置的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可以保证仅在用户的期望下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避免因第一显示面板1在用户不需要的情况下发光而导致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的功耗被浪费。应当说明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原理的前提下,可以继续增加判断条件,这些增加的判断条件也应视为本申请保护范围。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触摸面板7。触摸面板7用于采集的触摸信息。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与触摸面板7电连接,用于接收触摸面板7采集的触摸信息;在确定触摸信息中的触摸动作符合预设触摸规则时,确定满足背光条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摸面板7根据用户的不同触摸动作向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输出对应的电信号,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接收该电信号,并根据该电信号判断触摸动作符合预设触摸规则。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预设触摸规则,例如,将用户连续点击触摸面板7指定次数作为预设触摸规则;或者,将用户在触摸面板7的指定区域内点击触摸面板7作为预设触摸规则,又或者,将用户在触摸面板7上持续触摸并按指定路径移动作为预设触摸规则。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摸面板7可以设置于第二显示面板2上方,也可以设置于第一显示面板1和第二显示面板2之间,还可以夹设于第二显示面板2中的膜层之间。应当说明的是,触摸面板7是透明的,并不会阻挡第一显示面板1发出的光照射至第二显示面板2。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按键8。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与按键8电连接,用于接收到按键8发送的触发信息时,确定满足背光条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通过点击按键8向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发送触发信息,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接收到按键8发送的触发信息时,即确定满足背光条件,并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模式设置键9。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与背光模式设置键9电连接,用于通过背光模式设置键9预设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的时长、亮度和颜色中的至少一项。

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通过背光模式设置键9预先设置第一显示面板1的发光时长、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例如,发光时长可以设置为3-10秒范围内的任意时长;发光颜色可以选择灰白色、红色、绿色、蓝色、黄色和紫色中的任意一种;可以将发光亮度设置为多个亮度等级,用户根据需要选择任意一个亮度等级。当然,第一显示面板1也可以执行系统默认的发光时长、亮度和颜色。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主控制器3通过第一总线与第一显示面板1电连接,协控制器4通过第二总线与第一显示面板1电连接,协控制器4通过第三总线与第二显示面板2电连接。例如,第一显示面板1包括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如amoleddisplayscreen(active-matrix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或oleddisplayscreen(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有机发光半导体显示面板),主控制器3通过mipi(mobileindustryprocessorinterface,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总线与该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实现通信,协控制器4通过spi(serialperipheralinterface,串行外设接口)总线与该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实现通信。第二显示面板2包括有液晶显示面板,协控制器4通过第三总线与该液晶显示面板的串行外设接口实现通信,或者协控制器4通过i2c(inter-integratedcircuit,两线式串行总线)与该液晶显示面板实现通信。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是任意一种电子显示设备,例如可以为:智能手表、台式电脑、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pda、gps、车载显示、投影显示、摄像机、数码相机、计算器、电子仪器、仪表、液晶面板、电子纸、电视机、显示器、数码相框或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可应用于公共显示和虚幻显示等多个领域。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包括:s1:协控制器4控制第二显示面板2进行显示。s2:主控制器3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或者,主控制器3向协控制器4传输待判断信息;协控制器4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或者,协控制器4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s3:主控制器3或者协控制器4确定满足背光条件时,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2的背光源。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中,s2中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背光条件,具体包括如下实施方式:

其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为:接收光传感器5采集的环境亮度信息以及运动传感器6采集的运动状态信息;在确定环境亮度信息中的亮度低于预设亮度阈值、运动状态信息中的运动动作符合预设运动规则、且检测到第二显示面板2处于显示状态时,确定满足背光条件。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为:接收触摸面板7采集的触摸信息,在确定触摸信息中的触摸动作符合预设触摸规则时,确定满足背光条件。

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为:接收到按键8发送的触发信息时,确定满足背光条件。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中,s3中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具体包括如下实施方式:

其中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为: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并持续预设时长。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为: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出预设亮度的光。

又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为: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出预设颜色的光。

下面介绍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的多个实施例。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了第一种显示装置的扩展控制方法,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5所示,包括下述步骤:

s11:协控制器4控制第二显示面板2进行显示。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协控制器4控制第二显示面板2显示系统时间、系统日期和用户体征数据等基础信息。

s12:协控制器4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协控制器4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背光条件,具体包括如下方式中的一种:

第一种方式:接收光传感器5采集的环境亮度信息以及运动传感器6采集的运动状态信息,在确定环境亮度信息中的亮度低于预设亮度阈值、运动状态信息中的运动动作符合预设运动规则、且检测到第二显示面板2处于显示状态时,确定满足背光条件。

具体地,在上述第一种方式中,光传感器5采集环境亮度信息输出至协处理器,运动传感器6采集运动状态信息传输至协处理器,协处理器采集第二显示面板2的状态;协处理器在确定环境亮度信息中的亮度低于预设亮度阈值、运动状态信息中的运动动作符合预设运动规则、且检测到第二显示面板2处于显示状态时,确定满足背光条件。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光传感器5可以采用环境光传感器5,环境光传感器5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亮度向协控制器4输出对应强度值的电信号,协控制器4接收该电信号,并根据该电信号判断环境亮度信息中的亮度是否低于预设亮度阈值。当该电信号的强度值低于预设的强度值,即表明环境亮度低于预设亮度阈值。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预设亮度阈值,例如,在仅以第一显示面板1所发射的环境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2的背光源,而第二显示面板2所显示的信息无法被用户在期望时间内快速识别时,将该情况下的环境光的亮度值作为预设亮度阈值。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一中,运动传感器6可以根据被测物体的运动速度、运动加速度、运动路径或运动结束后的位置状态等运动状态的不同,向协控制器4输出对应的电信号,协控制器4接收该电信号,并根据该电信号判断被测物体的运动动作是否符合预设运动规则。

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预设运动规则,以智能手表为例,智能手表一般被佩戴在用户的手腕,运动传感器6用于采集用户手腕的运动状态信息。因此,可以将用户的抬手并翻腕的动作作为预设运动规则;或者,将用户的手腕以指定速度范围持续运动预设时间作为预设运动规则;又或者,用户的手腕以指定加速度运动作为预设运动规则。

为了尽可能保证协控制器4仅在用户的期望下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避免因第一显示面板1在用户不需要的情况下发光而导致协控制器4的功耗被浪费,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显示装置设置了三个确定满足背光条件的判断条件,分别为:环境亮度信息中的亮度低于预设亮度阈值、确定运动状态信息中的运动动作符合预设运动规则、以及检测第二显示面板2处于显示状态,只有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时,协控制器4才确定满足背光条件,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应当说明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原理的前提下,可以继续增加判断条件,这些增加的判断条件也应视为本申请保护范围。

可选地,协控制器4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背光条件的第二种方式:接收触摸面板7采集的触摸信息,在确定触摸信息中的触摸动作符合预设触摸规则时,确定满足背光条件。

在上述第二种方式中,触摸面板7采集的触摸信息输出至协控制器4,协控制器4在确定触摸信息中的触摸动作符合预设触摸规则时,确定满足背光条件。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一中,触摸面板7根据用户的不同触摸动作向主控制器3或协控制器4输出对应的电信号,协控制器4接收该电信号,并根据该电信号判断触摸动作符合预设触摸规则,若符合,则确定满足背光条件。

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预设触摸规则,例如,将用户连续点击触摸面板7指定次数作为预设触摸规则;或者,将用户在触摸面板7的指定区域内点击触摸面板7作为预设触摸规则,又或者,将用户在触摸面板7上持续触摸并按指定路径移动作为预设触摸规则。

可选地,协控制器4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背光条件的第三种方式:接收到按键8发送的触发信息时,确定满足背光条件。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用户通过点击按键8向协控制器4发送触发信息,主协控制器4接收到按键8发送的触发信息时,即确定满足背光条件。

s13:协控制器4确定满足背光条件时,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2的背光源。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协控制器4可以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执行如下至少一种发光模式:

第一种发光模式:协控制器4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并持续预设时长。

第二种发光模式:协控制器4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出预设亮度的光。

第三种发光模式:协控制器4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出预设颜色的光。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通过背光模式设置键9预先设置第一显示面板1的发光时长、发光亮度和发光颜色。例如,发光时长可以设置为3-10秒范围内的任意时长;发光颜色可以选择灰白色、红色、绿色、蓝色、黄色和紫色中的任意一种;可以将发光亮度设置为多个亮度等级,用户根据需要选择任意一个亮度等级。当然,第一显示面板1也可以执行系统默认的发光时长、亮度和颜色。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可以仅执行一种发光模式,也可以同时执行3种发光模式,例如,协控制器4可以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出亮度等级为5级的蓝色光,并持续5秒。

实施例二

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了第二种工显示装置的扩展控制方法,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6所示,包括下述步骤:

s21:协控制器4控制第二显示面板2进行显示。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协控制器4控制第二显示面板2显示系统时间、系统日期和用户体征数据等基础信息。

s22:主控制器3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

s23:主控制器3确定满足背光条件时,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2的背光源。

与本申请实施例一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接收待判断信息、确定待判断信息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以及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的执行对象都是主控制器3。本申请实施例二中s22、s23的具体方法,分别与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一中s12、s13的具体方法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三

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了第三种工显示装置的扩展控制方法,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7所示,包括下述步骤:

s31:协控制器4控制第二显示面板2进行显示。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协控制器4控制第二显示面板2显示系统时间、系统日期和用户体征数据等基础信息。

s32:主控制器3向协控制器4传输待判断信息。

s33:协控制器4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

s34:协控制器4确定满足背光条件时,控制第一显示面板1发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2的背光源。

与本申请实施例一相比,本申请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待判断信息不是直接输送至协控制器4,而是以主控制器3作为信号中继器,待判断信息通过主控制器3输送至协控制器4。本申请实施例三中s33的具体方法,与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一中s12、s13的具体方法类似;本申请实施例三中s34的具体方法,与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一中s13的具体方法一致,此处不再赘述。

应用本申请实施例,至少能够实现如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根据接收的待判断信息,确定是否满足预设的背光条件,当确定满足背光条件时,控制第一显示面板发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的背光源。因此,该显示装置不再仅以第一显示面板所反射的环境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的背光源,第一显示面板也可以主动发光作为第二显示面板的背光源,这就避免了第二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易受到环境光的限制的问题。因此,当环境光的亮度较低,第一显示面板所反射的环境光不足以使得第二显示面板具备期望的显示对比度时,主控制器或协控制器可以控制第一显示面板发光,提高第二显示面板的显示对比度,保证第二显示面板具备较高的显示效果,方便用户识别第二显示面板上显示的信息,为用户提供较佳的使用体验。

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中,第一显示面板作为第二显示面板的背光源而发光时,第一显示面板仅实现发光功能即可,显示装置不必进入智能模式,以降低功耗。

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设置了三个确定满足背光条件的判断条件,分别为:环境亮度信息中的亮度低于预设亮度阈值、确定运动状态信息中的运动动作符合预设运动规则、以及检测第二显示面板处于显示状态,只有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时,主控制器或协控制器才确定满足背光条件,控制第一显示面板发光。该显示装置的主控制器或协控制器可以保证仅在用户的期望下控制第一显示面板发光,避免因第一显示面板在用户不需要的情况下发光而导致主控制器或协控制器的功耗被浪费。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其可以以其他的顺序执行。而且,附图的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其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他步骤或者其他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以上所述仅是本申请的部分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