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线圈本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56857发布日期:2018-12-21 21:04阅读:2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线圈本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圈本。



背景技术:

线圈本是一种通过线圈将纸固定的本子,而线圈本由上封面、下封面以及设于上封面与下封面之间的若干纸张组成,而上封面、下封面与纸张皆设有互为对应的穿孔,而线圈则通过穿过这三处穿孔将上封面、下封面与纸张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本子,这种连接方式使得翻页便利,但是由于线圈为环形结构,因此线圈上部则会凸出至上封面的穿孔上方,线圈下部则会凸出至下封面的穿孔下方,导致线圈本在正常摆放时,下封面则无法与桌面完美贴合,导致线圈本出现倾斜,若是在线圈本上方放置其它笔记本或书籍,线圈上部则会顶于其它笔记本或书籍的底部一侧位置,这种不平衡的状态会导致线圈本的线圈局部受力不均匀,从而使线圈本的线圈出现局部受力变形,影响使用。在实际生活中,习惯于对笔记本或书籍进行纵向叠放,从而节约空间,但线圈本若是夹杂于叠放的笔记本或书籍之间,易导致叠放的笔记本或书籍出现倾倒的情况,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若是叠放多本相同的线圈本,难以叠加摆放,会导致叠放重心偏移滑落,需要分开进行摆放,极占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线圈本,它能够在翻页便利的同时,保证线圈本的线圈不会影响其正常叠放,使其在纵向叠放时,能够始终保证其上封面、下封面与位于其上下方的笔记本或书籍完美贴合,并有效保护线圈不受外力变形。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新型线圈本,包括上封面、下封面以及设于上封面与下封面之间的若干纸张,上封面、下封面与若干纸张之间通过线圈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封面下表面左侧边沿位置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隐形槽;所述隐形槽具有左隐形槽口,左隐形槽口位于上封面左侧侧壁;所述上封面下表面左侧设有若干与隐形槽相贯通的导引孔;所述纸张左部设有若干与导引孔位置相对应的穿孔;所述下封面下表面左侧边沿位置设有若干与隐形槽位置相对应的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具有左收纳槽口、下收纳槽口,左收纳槽口位于下封面左侧侧壁,下收纳槽口位于下封面下表面侧壁,左收纳槽口与下收纳槽口于下封面下表面左侧边沿相交并互为贯通;所述下封面上表面左侧设有若干与收纳槽位置相对应的通孔,通孔与收纳槽相贯通,通孔位置与穿孔位置相对应;所述线圈的首端首先穿入左隐形槽口并进入隐形槽内,接着依次穿过导引孔、穿孔、通孔,然后穿入收纳槽内,最后从左收纳槽口穿出,与线圈的尾端相接触。

所述隐形槽具有下隐形槽口,下隐形槽口位于上封面下表面侧壁;所述上封面下表面左侧设有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将下隐形槽口覆盖,导引孔均匀的设于第一盖板上,导引孔位置与下隐形槽口位置相对应;所述收纳槽具有上收纳槽口,上收纳槽口位于下封面上表面;所述下封面上表面左侧设有第二盖板,第二盖板将上收纳槽口覆盖;所述通孔设于第二盖板上。

所述线圈首端形成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卡槽,线圈卡于卡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新型线圈本可通过隐形槽与收纳槽将线圈上部与下部进行隐藏和收纳,使线圈上部不会凸出至上封面上方,使线圈下部不会凸出至下封面下方,使上封面上表面与下封面下表面皆能保持在平整的状态,能够轻松的与其它笔记本或书籍进行纵向叠放,不会出现线圈上下部凸出线圈本上下封面导致线圈本上方叠放的其它笔记本或书籍出现倾斜的情况,有效避免线圈本造成其它笔记本或书籍倾斜导致一叠笔记本或书籍倾倒的情况,并有效杜绝线圈本的线圈在局部受力的情况下出现变形的问题,且随着线圈被隐藏于上封面与下封面之间,使线圈本形成一个类似方体的形态,具有一定的美观性的同时,能够通过线圈轻松对线圈本进行翻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新型线圈本的第一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部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新型线圈本的第二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B部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新型线圈本的第三个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线圈本,包括上封面1、下封面2以及设于上封面1与下封面2之间的若干纸张3,上封面1、下封面2与若干纸张3之间通过线圈4相连接,所述上封面1下表面左侧边沿位置设有若干均匀分布的隐形槽5;所述隐形槽5具有左隐形槽口6,左隐形槽口6位于上封面1左侧侧壁;所述上封面1下表面左侧设有若干与隐形槽5相贯通的导引孔7;所述纸张3左部设有若干与导引孔7位置相对应的穿孔8;所述下封面2下表面左侧边沿位置设有若干与隐形槽5位置相对应的收纳槽9;所述收纳槽9具有左收纳槽口10、下收纳槽口11,左收纳槽口10位于下封面2左侧侧壁,下收纳槽口11位于下封面2下表面侧壁,左收纳槽口10与下收纳槽9口于下封面2下表面左侧边沿相交并互为贯通;所述下封面2上表面左侧设有若干与收纳槽9位置相对应的通孔12,通孔12与收纳槽9相贯通,通孔12位置与穿孔8位置相对应;所述线圈4的首端首先穿入左隐形槽口6并进入隐形槽5内,接着依次穿过导引孔7、穿孔8、通孔12,然后穿入收纳槽9内,最后从左收纳槽口10穿出,与线圈4的尾端相接触。

所述隐形槽5具有下隐形槽口13,下隐形槽口13位于上封面1下表面侧壁;所述上封面1下表面左侧设有第一盖板14;所述第一盖板14将下隐形槽口13覆盖,导引孔7均匀的设于第一盖板14上,导引孔7位置与下隐形槽口13位置相对应;所述收纳槽9具有上收纳槽口15,上收纳槽口15位于下封面2上表面;所述下封面2上表面左侧设有第二盖板16,第二盖板16将上收纳槽口15覆盖;所述通孔12设于第二盖板16上。

所述线圈4首端形成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卡槽17,线圈4卡于卡槽17内。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隐形槽5的存在能够将线圈4上部隐藏于上封面1上表面下方,线圈4无法凸出至上封面1上表面上方,只能通过左隐形槽口6向着左侧方向凸出,不会对上封面1上表面的上方造成任何影响,从而保证了上封面1的平整性,上封面1可与放置其上方的其它笔记本或书籍完美贴合。

当本实用新型的线圈本放置在平整的桌面上时,线圈本自身的重量则会将线圈4下部直接压入收纳槽内,由于左收纳槽口10与下收纳槽口11于下封面2下表面左侧边沿相交并互为贯通,因此当线圈4下部的部分通过下收纳槽口11被压入收纳槽9后,线圈4下部其余的部分便会可顺着左收纳槽口10与下收纳槽口11之间相贯通的位置进入到左收纳槽口10,最终通过左收纳槽口10向左侧方向凸出,使线圈4下部不会凸出至下封面2的下表面下方,从而保证下封面2下表面能够与桌面齐平贴合。

综上所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可通过隐形槽5与收纳槽9将线圈4上部与下部进行隐藏和收纳,使线圈4上部不会凸出至上封面1上方,使线圈4下部不会凸出至下封面2下方,使上封面1上表面与下封面下表面皆能保持在平整的状态,能够轻松的与其它笔记本或书籍进行纵向叠放,不会出现线圈4上下部凸出线圈本上下封面导致线圈本上方叠放的其它笔记本或书籍出现倾斜的情况,有效避免线圈本造成其它笔记本或书籍倾斜导致一叠笔记本或书籍倾倒的情况,并有效杜绝线圈本的线圈在局部受力的情况下出现变形的问题,且随着线圈4被隐藏于上封面1与下封面2之间,使线圈本形成一个类似方体的形态,具有一定的美观性的同时,能够通过线圈4轻松对线圈本进行翻页。

隐形槽5具有下隐形槽口13,下隐形槽口13位于上封面1下表面侧壁,上封面1下表面左侧设有第一盖板14,第一盖板14将下隐形槽口13覆盖,导引孔7均匀的设于第一盖板14上,导引孔7位置与下隐形槽口13位置相对应,收纳槽9具有上收纳槽口15,上收纳槽口15位于下封面2上表面,下封面2上表面左侧设有第二盖板16,第二盖板16将上收纳槽口15覆盖,通孔12设于第二盖板16上,第一盖板14与第二盖板16能够起到隔垫的效果,使最上面的纸张3与上封面1之间、最下面的纸张3与下封面2之间具有缓冲间距,在线圈本叠加时,避免上下封面直接对纸张3进行压迫,避免纸张3受损,同时第一盖板14与第二盖板16的存在能够限制线圈4向右侧凸出,避免线圈4对纸张3造成破坏,且随着隐形槽5与收纳槽9的出现,上封面1与下封面2的左部强度随之降低,而第一盖板14与第二盖板16能够有效的提高上封面1与下封面2左部的强度,延长线圈本的使用寿命。

线圈4首端形成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卡槽17,线圈4尾端卡于卡槽17内,这种首尾相连的方式利于对线圈4首尾端的分离,从而令使用人员能够轻松添加新的纸张或拿出纸张,同时更对上封面1与下封面2进行更换,选择自己喜爱类型的上封面与下封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