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射电望远镜演示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4853发布日期:2019-10-15 17:39阅读:1158来源:国知局
一种射电望远镜演示模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天文科普教育用具的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射电望远镜模型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射电望远镜(radio telescope)是指观测和研究来自天体的射电波的基本设备,可以测量天体射电的强度、频谱及偏振等量。包括收集射电波的定向天线,放大射电信号的高灵敏度接收机,信息记录处理和显示系统等。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取得了四项非常重要的发现:脉冲星、类星体、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分子,被称为"四大发现",这四项发现都与射电望远镜有关。

计划在新疆奇台建设的110米射电望远镜(简称QTT)将位居国际一流大科学装置之列,成为世界最大的全向可转动射电望远镜。QTT在引力波探测、黑洞发现、恒星形成、星系起源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并可发展应用于深空探测,如探月工程和火星、金星探测。QTT设计方案考虑多种科学目标的需求,其关键技术包括:大口径天线结构设计技术、天线主动面技术、大惯量机架精密伺服控制技术、超宽带馈源技术、低噪声放大器技术、多波束接收技术等。QTT关键技术的突破与应用,将促进我国信息、精密机械加工和自动控制等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QTT各系统建设将以自主创新为主,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和采用相关尖端技术完成。

脉冲星作为宇宙中自然天体,其稳定的周期特性为天文学家提供了非常精确的参考信息。脉冲星分布于天空各个方向,通过到达时间观测,可以建立高精度的时空参考架。基于脉冲星时空参考架可作为目前卫星基导航系统的备份,而且对深空航天器提供独立的廉价的导航守时服务。最稳定的毫秒脉冲星,其周期稳定度可以与地球上最稳定的原子钟媲美,甚至更高。以高稳定度毫秒脉冲为时间基准的研究成为国际前沿脉冲星应用研究,也将是QTT重要应用目标。

目前,天文台在引导学生进行科普参观时,只能让学生观察射电望远镜模型,观察星体运转,同时工作人员人工讲解,缺乏天文科普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为了解决目前天文台在引导学生进行科普参观时,只能让学生观察射电望远镜模型,观察星体运转,同时工作人员人工讲解,缺乏天文科普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射电望远镜演示模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模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环形台、传送带、承载机构和控制箱实现导引球的环绕转动,增加科普趣味性,导引球上设置颜色标识,当望远镜主体识别后,环形台内的无线外放设备实时播放语音进行讲解,减少工作人员工作量,在天文科普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射电望远镜演示模型,包括环形台、承载机构和望远镜主体,望远镜主体两侧设置无线外放设备,环形台围绕望远镜主体设置,环形台两侧分别设置打印机和控制箱,环形台上设置传送带,传送带上间隔设置多组承载机构,承载机构中,底架上设置连接杆,连接杆上活动设置自拍杆,连接杆顶端设置导引球,导引球上设置颜色标识;望远镜主体中,底座内一侧设置电源组件和信号接收器,信号接收器与电源组件电性连接,无线外放设备和信号接收器分别与控制箱相匹配设置,底座上方设置望远镜面板,望远镜面板的碗形体内底部设置馈源,馈源上设置摄像头,碗形体内的支撑柱呈三脚架设置,支撑柱顶端设置副反射面,馈源与电源组件和信号接收器分别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望远镜主体中,底座两侧上方设置A形架,A形架间设置上支架,上支架上方设置望远镜面板,上支架下方的A形架间设置齿轮组件,齿轮组件顶端与望远镜面板连接,齿轮组件与A形架一侧的电机一通过轴一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齿轮组件包括圆齿轮和月牙形支撑体,月牙形支撑体外弧形部分设置与圆齿轮相适应的啮合齿,圆齿轮上设置与轴一相适应的轴孔,月牙形支撑体上设置安装孔,上支架下方的A形架间设置支撑板,支撑板中部垂直设置支撑板一,支撑板一与安装孔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底座外两侧分别设置被动轮和主动轮,主动轮通过底座的内置电机和齿轮机构与电源组件的轴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被动轮通过固定板和活动板与底架连接,固定板和活动板通过轴销连接,活动板一侧设置被动轮,固定板与底座通过螺栓固定。

本实用新型中,自拍杆与连接杆通过环形套连接,环形套与连接杆卡扣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望远镜主体与真实望远镜的比例为1:200。

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获得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射电望远镜演示模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环形台、传送带、承载机构和控制箱实现导引球的环绕转动,增加科普趣味性,导引球上设置颜色标识,当望远镜主体识别后,环形台内的无线外放设备实时播放语音进行讲解,减少工作人员工作量,承载机构上设有自拍杆,环形台一侧设置打印机,方便参观人员拍照打印,加深参观人员科普印象,在天文科普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望远镜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齿轮机构结构示意图。

在图1-3中:1—环形台,11—打印机,12—传送带,13—无线外放设备,14—控制箱,2—承载机构,21—底架,22—环形套,23—自拍杆,24—连接杆,25—导引球,3—望远镜主体,31—底座,311—上支架,312—A形架,313—支架一,32—活动板,321—被动轮,322—固定板,33—支撑板,34—支撑板一,35—齿轮组件,351—圆齿轮,352—轴孔,353—月牙形支撑体,354—安装孔,36—望远镜面板,361—碗形体,362—支撑柱,363—副反射面,364—馈源,4—电机一,41—轴一,5—电源组件,6—信号接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3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装置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一种射电望远镜演示模型中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是根据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是依据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打印机11、传送带12、无线外放设备13、控制箱14、自拍杆23、导引球25、颜色标识、被动轮321、主动轮、齿轮机构、内置电机、圆齿轮351、副反射面363、馈源364、电机一4、轴一41、电源组件5和信号接收器6均可通过公共渠道购买或定制。

参考附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射电望远镜演示模型,包括环形台1、承载机构2和望远镜主体3,望远镜主体3两侧设置无线外放设备13,环形台1围绕望远镜主体3设置,环形台1两侧分别设置打印机11和控制箱14,环形台1上设置传送带12,传送带12上间隔设置多组承载机构2,承载机构2中,底架21上设置连接杆24,连接杆24上活动设置自拍杆23,连接杆24顶端设置导引球25,导引球25上设置颜色标识;望远镜主体3中,底座31内一侧设置电源组件5和信号接收器6,信号接收器6与电源组件5电性连接,无线外放设备13和信号接收器6分别与控制箱14相匹配设置,底座31上方设置望远镜面板36,望远镜面板36的碗形体361内底部设置馈源364,馈源364上设置摄像头,碗形体361内的支撑柱362呈三脚架设置,支撑柱362顶端设置副反射面363,馈源364与电源组件5和信号接收器6分别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望远镜主体3中,底座31两侧上方设置A形架312,A形架312间设置上支架311,上支架311上方设置望远镜面板36,上支架311下方的A形架312间设置齿轮组件35,齿轮组件35顶端与望远镜面板36连接,齿轮组件35与A形架312一侧的电机一4通过轴一41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齿轮组件35包括圆齿轮351和月牙形支撑体353,月牙形支撑体353外弧形部分设置与圆齿轮351相适应的啮合齿,圆齿轮351上设置与轴一41相适应的轴孔352,月牙形支撑体353上设置安装孔354,上支架311下方的A形架312间设置支撑板33,支撑板33中部垂直设置支撑板一34,支撑板一34与安装孔354通过螺栓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底架21外两侧分别设置被动轮321和主动轮,主动轮通过底架21的内置电机和齿轮机构与电源组件5的轴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被动轮321通过固定板322和活动板32与底座31连接,固定板322和活动板32通过轴销连接,活动板32一侧设置被动轮321,固定板322与底座31通过螺栓固定。

本实用新型中,自拍杆23与连接杆24通过环形套22连接,环形套22与连接杆24卡扣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望远镜主体3与真实望远镜的比例为1:200。

在适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射电望远镜演示模型时,工作人员操作控制箱14,环形台1上的传送带12开始缓慢移动,望远镜主体3面板对准某一方向,当扫描到导引球25上的颜色标识时,无线外放设备13开始播放语音讲解,下一个承载机构2进入到望远镜主体3识别区域后,无线外放设备13根据颜色标识播放对应的语音讲解,实现连续讲解,利用控制台暂停传送带12,参观人员用自拍杆23拍照后,利用打印机11可以打印照片,配合语音讲解文字稿加深参观人员的天文科普印象。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射电望远镜演示模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环形台1、传送带12、承载机构2和控制箱14实现导引球25的环绕转动,增加科普趣味性,导引球25上设置颜色标识,当望远镜主体3识别后,环形台1内的无线外放设备13实时播放语音进行讲解,减少工作人员工作量,承载机构2上设有自拍杆23,环形台1一侧设置打印机11,方便参观人员拍照打印,加深参观人员科普印象,在天文科普教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如上所述,即可较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