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及一种保护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48536发布日期:2019-08-27 21:55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及一种保护膜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及一种保护膜。



背景技术:

柔性显示模组出厂前通常会在柔性显示面板表面设置一层保护玻璃层,以防止柔性显示面板在运输过程中与外界环境发生碰撞,造成柔性显示面板破裂。

但在特殊情况下柔性显示模组需要以缺少保护玻璃层的状态进行包装和运输,亟需一种新的保护柔性显示面板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及一种保护膜,通过保护膜对柔性显示面板进行保护,并且在柔性显示面板周围设置防护层,避免柔性显示面板在运输过程中与外界环境发生碰撞,造成柔性显示面板破裂,实现了对柔性显示面板进行保护。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包括:

柔性显示面板和保护膜;

所述保护膜具有第一表面;

所述保护膜的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围绕所述第一区域;

所述保护膜的第一区域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贴合;其中,所述柔性显示面板在所述保护膜上的垂直投影部分位于所述保护膜的第一区域内;

所述保护膜的第二区域设置有防护层。

可选地,所述防护层的厚度大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厚度。

可选地,所述防护层的弹性模量大于所述保护膜的第一区域的弹性模量。

可选地,所述第二区域为所述第一区域的边框,所述边框的宽度为d,其中2mm≤d≤5mm。

可选地,所述保护膜的第一区域通过第一连接层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贴合;所述保护膜的第二区域通过第二连接层与所述防护层贴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层包括第一胶水,所述第二连接层包括第二胶水,所述第一胶水的粘度值为c1,10cps≤c1≤30cps,所述第二胶水的粘度值为c2,c2>c1。

可选地,还包括:控制芯片,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的绑定端子部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在第一方向上与所述柔性显示面板相邻;所述保护膜的第二区域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还包括延长区域,所述控制芯片在所述保护膜上的垂直投影部分位于所述延长区域。

可选地,所述延长区域沿第二方向的两端具有开口,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可选地,还包括:柔性电路板,与所述控制芯片连接;所述保护膜的第一表面还具有第三区域,与所述柔性电路板贴合。

可选地,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保护膜的第三区域通过至少一个胶带粘合。

可选地,所述保护膜的第三区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柔性电路板大d,其中,4mm≤d≤10mm。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保护膜,包括:

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围绕所述第一区域;

所述第二区域设置有防护层。

可选地,所述防护层的弹性模量大于所述保护膜的第一区域的弹性模量。

可选地,所述保护膜的第一区域覆盖有第一连接层,所述保护膜的第二区域通过第二连接层与所述防护层贴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层包括第一胶水,所述第二连接层包括第二胶水,所述第一胶水的粘度值为c1,10cps≤c1≤30cps,所述第二胶水的粘度值为c2,c2>c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及一种保护膜,通过保护膜对柔性显示面板进行保护,并且在柔性显示面板周围设置防护层,避免柔性显示面板在运输过程中与外界环境发生碰撞,造成柔性显示面板破裂,实现了对柔性显示面板进行保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对应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沿z方向的视图;

图4为图3中沿虚线a-a’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柔性显示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沿z方向的视图;

图7为图6中沿虚线b-b’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又一种柔性显示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沿z方向的视图;以及

图10为图9中沿虚线c-c’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实施例所描述的“基本上”、“近似”、“大约”、“约”、“大致”“大体上”等词语,是指在合理的工艺操作范围内或者公差范围内,可以大体上认同的,而不是一个精确值。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显示区,但这些显示区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显示区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显示区也可以被称为第二显示区,类似地,第二显示区也可以被称为第一显示区。

柔性显示模组相比于传统显示模组更加脆弱,易损伤,本申请所提供的柔性显示模组的保护方案充分考虑了柔性显示模组的特性,并针对性地设计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本申请所提供的保护方案通过保护膜和防护层,来实现对缺少保护玻璃层的柔性显示面板在运输过程中进行保护。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柔性显示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模组包括柔性显示屏110和保护膜10。

为了更加清楚地展示保护膜10的结构,以及保护膜10上设置的防护层120,本申请还提供了图1对应的图2。如图2所示,保护膜10具有第一部分130和第二部分140。此外,保护膜10还具有第一表面,保护膜10的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其中,第一区域为保护膜10的第一部分130在第一表面对应的区域,第二区域为保护膜10的第二部分140在第一表面对应的区域。保护膜10的第一区域与柔性显示面板110贴合,保护膜10的第二区域设置有防护层120,用于保护柔性显示面板110,避免其在运输过程中受碰撞而发生破裂。

具体地,柔性显示面板110在保护膜10上的垂直投影位于保护膜10的第一区域内。也就是说,柔性显示面板110与保护膜10贴合固定的一面包括在保护膜10的第一区域内。

图3为图2中沿z方向的视图。如图3所示,保护膜10的第二部分140围绕着保护膜10的第一部分130,相应地,第二区域围绕着第一区域,防护层120也围绕着柔性显示面板110。

上述结构通过保护膜10与柔性显示面板110的贴合固定,将防护层120设置在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周围,并将防护层120和柔性显示面板110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从而在横向上对柔性显示面板110进行了保护。

也就是说,当柔性显示面板110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横向移动时,将该移动通过保护膜10传递给防护层120,于是柔性显示面板110、保护膜10和防护层120一起移动。

现有技术中,在显示面板验证或者出货运输中,通常会将显示面板直接放置在一种名叫tray盘的运输装置中。在运输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10发生横向移动时,就会与tray盘的挡墙发生碰撞,造成柔性显示面板110的破裂。

对于本申请所提供的柔性显示模组来说,将柔性显示面板110与保护膜10的第一区域进行贴合固定之后,放置在与tray盘结构相类似的运输装置中。在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生横向移动,则柔性显示面板110、保护膜10和防护层120一起移动。当与tray盘的挡墙发生碰撞时,由于柔性显示面板110贴合固定在保护膜10上,发生碰撞时,防护层120与tray盘直接碰撞接触,从而保护了柔性显示屏110。

此外,防护层120和柔性显示面板110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以便于柔性显示面板110与保护膜10的贴合固定和分离。

进一步地,为了防止柔性显示面板110被纵向挤压,如图4所示,防护层120的厚度大于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厚度。当柔性显示面板110在z方向被挤压时,防护层120会先于柔性显示面板110受力,并形成支撑结构,从而避免柔性显示面板110被挤压、碰撞导致显示不良。

为了让防护层120更好地发挥保护作用,防护层120的弹性模量大于所述保护膜10的第一区域的弹性模量。可以理解的,防护层120在受到横向碰撞或者受到纵向挤压时,可以通过自身形变来对外界受力进行缓冲和能量释放。

物体在受到外界压力后,会发生形变,在弹性形变阶段,所受压力与形变成正比例关系,不同材料对应的正比例关系不同,因此在受到相同大小的外力时,发生的形变也不相同。

上述的正比例关系的数值大小通过弹性模量进行衡量,弹性模量越大的材料,在受到相同大小的外力时,产生的形变越小。

因此,防护层120的弹性模量需要大于保护膜10的第一区域的弹性模量,才能够更好地保护柔性显示面板110。通常来说,防护层120的弹性模量越大,在横向碰撞或者受到纵向挤压时,越能够更好地发挥支撑作用,实现对柔性显示面板110的保护。

可选的,防护层120可以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塑料(pet塑料)等硬质材料,pet塑料的弹性模量>4000mpa,表面硬度高,具有优良的耐磨耗摩擦性和尺寸稳定性。与外界环境发生碰撞时,pet塑料形变较小,将碰撞的冲击力快速释放,也不会出现破裂,对柔性显示面板110进行可靠的保护。

此外,防护层120的材料还可以为硬质泡沫塑料等冲击吸收性强的材料,硬质泡沫塑料的弹性模量>700mpa,且具有优良的冲击、振动能量的吸收性,能够将与外界环境发生碰撞时产生的冲击进行吸收,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考虑到工业生产中的实际情况,为了节省成本,同时便于将硬质材料加工成与保护膜10的第二区域140匹配的形状,可以将硬质塑料作为防护层120中的硬质材料使用。

基于前述说明可以知道,如图3所示,保护膜的第二区域围绕着第一区域,即第二区域为第一区域的边框。以现有显示面板运输中采用tray盘进行运输为例,通常tray盘的挡墙围成的区域会设计得比柔性显示面板110稍大一些,为了既能够对柔性显示面板110进行保护,又能够在运输过程中将柔性显示面板110、防护层120和保护膜10全部放入运输装置中,可以将上述第一区域的边框的宽度d进行设置,2mm≤d≤5mm,宽度d太小,对防护层120的防护效果有影响,不能较好的缓冲碰撞,实现对柔性显示面板110的保护;宽度d太大,则可能造成与保护膜10贴合固定的柔性显示模组无法放入运输装置中。

可以理解,在使用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110在运输开始前需要与保护膜10的第一区域贴合固定,在运输结束后需要与保护膜10的第一区域分离以便根据需要对柔性显示面板110进行后续的加工或验证过程。

与此不同的是,防护层120属于保护膜10结构的一部分,防护层120需要与保护膜10的第二区域永久贴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保护膜10对柔性显示面板110进行保护是在测试或者运输过程中,当测试或者运输完成后,就需要将保护膜10与柔性显示面板110分离。

而分离后的保护膜10可以重复利用,与其他需要进行测试或者运输的柔性显示面板进行贴合固定。也就是说,防护层120与保护膜10的第二区域的贴合是永久性的,而柔性显示面板110与保护膜10的第一区域的贴合固定是临时性的。

因此,二者采用的贴合方式不相同。如图4所示,保护膜10的第一区域通过第一连接层150与柔性显示面板110贴合固定,保护膜10的第二区域通过第二连接层160与防护层120贴合。

为了便于柔性显示面板110与保护膜10的第一区域的贴合固定与分离,同时不对柔性显示面板110造成损伤,可以采用胶水作为连接层进行贴合。具体地,第一连接层150包括第一胶水,第二连接层160包括第二胶水,其中,第一胶水的粘度值为c1,10cps≤c1≤30cps,第二胶水的粘度值为c2,c2>c1。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胶水的粘度值设置为10cps≤c1≤30cps时,可以使柔性显示面板110与保护膜10的第一区域保持足够的粘性,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横向移动时,能够让柔性显示面板110和保护膜10保持相对静止,不与周围的防护层120发生碰撞。同时,在运输结束后,不会因为胶水粘性过大而在分离过程中对柔性显示面板110造成损伤。

此外,还可以采用胶带作为连接层进行贴合。具体地,第一连接层150包括第一胶带,第二连接层160包括第二胶带,其中,第一胶带的粘度值为c1,10cps≤c1≤30cps,第二胶带的粘度值为c2,c2>c1。

进一步地,柔性显示面板需要控制芯片来进行显示信号的控制,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柔性显示模组的保护方案,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另一种柔性显示模组。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柔性显示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柔性显示模组还包括控制芯片210,与柔性显示面板110的绑定端子部电连接,控制芯片210在第一方向上与柔性显示面板110相邻。

相应地,如图6所示,为了对控制芯片210以及柔性显示面板110的绑定端子部进行保护,保护膜10的第二区域沿第一方向延伸还包括延长区域220,控制芯片210在保护膜10上的垂直投影部分位于延长区域220。此外,防护层120对应于延长区域220在第一方向上也可以进行延伸,使得防护层120能够对控制芯片210进行支撑和保护。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考虑到控制芯片210与柔性显示面板110的相对位置关系,控制芯片210在防护层120的对应区域的厚度减少为柔性显示面板110的厚度,以使防护层120与控制芯片210之间具有适合的高度关系,增加整个显示模组的稳定性。

应当理解,在运输过程中,防护层120与周边硬质结构碰撞受到的力会通过保护膜10传递给柔性显示面板110,而柔性显示面板110的拐角处较易受损。为了对防护层120的尖角受力进行缓冲,如图6所示,在延长区域220沿第二方向的两端具有开口230,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从而,当防护层120的尖角受力后,保护膜10在开口230发生形变,将能量释放,实现对尖角受力的缓冲,避免应力向内传递,对柔性显示面板的拐角造成损失。

为了解决防护层120的尖角受力过大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将防护层120的尖角改为拐角。可以理解,当防护层120的拐角与周边硬质结构碰撞受力后,防护层120可以带动柔性显示模组发生偏移,从而减小柔性显示模组与周边硬质结构碰撞时的受力。

进一步地,柔性显示面板需要柔性电路板来进行显示信号的输入,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柔性显示模组的保护方案,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又一种柔性显示模组。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又一种柔性显示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柔性显示模组还包括柔性电路板310,与控制芯片210连接。

相应地,如图8所示,柔性电路板310与柔性显示面板110的绑定端子部电连接,考虑到柔性电路板310的特性,需要对其进行位置固定。否则柔性电路板310一旦发生碰撞或者受到扰动,会造成柔性电路板310与柔性显示面板110的绑定端子部之间的电连接出现故障。

为了对柔性电路板310进行位置固定,避免故障的产生,保护膜10还具有第三部分320,保护膜10的第一表面还具有第三区域,第三区域为保护膜10的第三部分320在第一表面对应的区域,第三区域与柔性线路板310贴合。

如图10所示,和柔性显示面板110不同的是,柔性电路板310粘上胶水后难以去除,影响使用,因此柔性电路板310与保护膜10的第三区域通过至少一个胶带330粘合,便于在运输结束后,将柔性电路板310与保护膜10的第三区域分离,且不影响柔性电路板310的使用。

和保护膜10的第二区域即边框宽度的说明相类似,一方面为了使保护膜10的第三区域能够对柔性线路板310进行保护,另一方面为了减小整个显示模组所占的空间区域,可以将保护膜10的第三区域在第二方向上的长度进行设置,比柔性电路板310大d,其中,4mm≤d≤10mm。

应当理解,柔性电路板310在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都需要保护膜10的第三区域进行保护,因此d(=d1+d2)。

可以理解,柔性线路板310在保护膜110上的垂直投影位于保护膜10的第三区域内,保护膜10的第三区域比柔性电路板310的垂直投影大的区域可以对柔性线路板310进行进一步保护。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柔性显示模组的保护方案,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保护膜10,包括:第一表面,第一表面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二区域围绕第一区域,第二区域设置有防护层120。

保护膜10的第一区域与被保护对象贴合固定,从而使得防护层120能够围绕被保护对象,对被保护对象进行保护。

当被保护对象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横向移动时,将该移动通过保护膜10传递给防护层120,于是被保护对象、保护膜10和防护层120一起移动。

在与外界环境发生碰撞时,由防护层120与外界环境直接碰撞接触,从而保护了被保护对象。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保护膜的保护效果,防护层120的弹性模量大于保护膜10的第一区域的弹性模量。

可以理解,防护层120需要与外界环境直接碰撞接触,因此防护层120的弹性模量需要大于保护膜10的第一区域的弹性模量才能对被保护对象进行有效保护。

此外,保护膜10的第一区域覆盖有第一连接层150,保护膜的第二区域通过第二连接层160与防护层120贴合,被保护对象通过第一连接层150与保护膜的第一区域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保护膜10对被保护对象进行保护是在运输过程中,当运输完成后,就需要将保护膜10与被保护对象分离。

而分离后的保护膜10可以重复利用,与其他需要进行运输的被保护对象进行贴合固定。也就是说,防护层120与保护膜10的第二区域的贴合是永久性的,而被保护对象与保护膜10的第一区域的贴合固定是临时性的。

因此,二者采用的贴合方式不相同。具体地,保护膜10的第一区域通过第一连接层150与柔性显示面板110贴合固定,保护膜10的第二区域通过第二连接层160与防护层120贴合。

为了便于被保护对象的贴合和分离,同时不对被保护对象造成损伤,可以采用胶水作为连接层进行贴合。具体地,第一连接层150包括第一胶水,第二连接层包括第二胶水,第一胶水的粘度值为c1,10cps≤c1≤30cps,第二胶水的粘度值为c2,c2>c1。

第一胶水的粘度值设置为10cps≤c1≤30cps时,可以使被保护对象与保护膜10的第一区域保持足够的粘性,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横向移动时,能够让被保护对象和保护膜10保持相对静止,不与周围的防护层120发生碰撞。同时,在运输结束后,不会因为胶水粘性过大而在分离过程中对被保护对象造成损伤。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