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04394发布日期:2020-04-24 17:46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量子点(quantumdot,qd)技术由于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色彩饱和度而被广泛应用到显示面板中。

在实际应用中,量子点彩色滤光片是采用蓝光激发量子点发出红光和绿光。然而,由于量子点彩色滤光片对蓝光的转换效率不高,会导致大部分的蓝光被浪费,蓝光利用率低。并且,未转换的蓝光可以透过量子点彩色滤光片射出,从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可以提高显示面板的蓝光利用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像素界定层,所述像素界定层限定出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单元;

彩膜基板,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相对设置,所述彩膜基板包括黑色矩阵层,所述黑色矩阵层围设成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区域,所述像素区域与所述发光单元对应,所述像素区域包括层叠设置的量子点层和彩膜层,所述量子点层和所述彩膜层之间设置有折射层,所述量子点层设置于所述彩膜基板靠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多个蓝色有机发光二极管。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像素区域包括蓝光单元、绿光单元或红光单元,所述量子点层包括第一透明材料层、绿光量子点层或红光量子点层,所述彩膜层包括第二透明材料层、绿光彩膜层或红光彩膜层,所述折射层包括第一折射层、第二折射层或第三透明材料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折射层和所述第二折射层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1.5。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折射层和所述第二折射层的材料包括氮气、氮化硅或氧化硅。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蓝光单元第一透明材料层和第二透明材料层,所述第一透明材料层和所述第二透明材料层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三透明材料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绿光单元包括所述绿光量子点层和所述绿光彩膜层,所述绿光量子点层和所述绿光彩膜层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一折射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红光单元包括所述红光量子点层和所述红光彩膜层,所述红光量子点层和红光彩膜层之间设置有所述第二折射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彩膜基板还包括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设置于所述彩膜基板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所述衬底基板的折射率为1.5至1.6。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衬底基板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的全反射临界角为26°至38°。

由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像素界定层,所述像素界定层限定出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单元;彩膜基板,所述彩膜基板与所述阵列基板相对设置,所述彩膜基板包括黑色矩阵层,所述黑色矩阵层围设成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区域,所述像素区域与所述发光单元对应,所述像素区域包括层叠设置的量子点层和彩膜层,所述量子点层和所述彩膜层之间设置有折射层,所述量子点层设置于所述彩膜基板靠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本方案通过在彩膜基板的像素区域的量子点层和彩膜层之间设置折射层,可以使量子点层与折射层接触界面发生全反射,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蓝光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光传播路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以下将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20。需要说明的是,该显示面板100包括但不限于以上结构。该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其他结构,比如液晶、框胶等。

其中,阵列基板10可以包括像素界定层11和衬底层12。该像素界定层11可以限定出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单元111。

其中,彩膜基板20与阵列基板10相对设置。该彩膜基板20可以包括黑色矩阵层21和衬底基板22。该黑色矩阵层可以围设成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区域211。需要说明的是,该像素区域211与发光单元111对应。需要说明的是,黑色矩阵层21设置于彩膜基板20靠近阵列基板10的一侧。

其中,该像素区域211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量子点层212和彩膜层213。并且,在该量子点层212和彩膜层213之间设置有折射层214。需要说明的是,该量子点层212设置于彩膜基板20靠近阵列基板10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单元111可以包括多个蓝色有机发光二极管,该蓝色有机发光二极管可以用于提供蓝色光源。该像素区域211可以包括蓝光单元215、绿光单元216或红光单元217中的任意一个。该量子点层212可以包括第一透明材料层2121、绿光量子点层2122或红光量子点层2123的任意一个。该彩膜层213可以包括第二透明材料层2131、绿光彩膜层2132或红光彩膜层2133的任意一个。该折射层214可以包括第三透明材料层2141、第一折射层2142或第二折射层2143的任意一个。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透明材料层2121、第二透明材料层2131和第三透明材料层2141均是由无色透明材料构成。第一透明材料层2121、第二透明材料层2131和第三透明材料层2141无法对蓝光形成阻挡或吸收,蓝光可以直接通过第一透明材料层2121、第二透明材料层2131和第三透明材料层2141从衬底基板22射出。可以理解的是,第三透明材料层2141设置于第一透明材料层2121和第二透明材料层2131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绿光量子点层2122可以对蓝光进行转换,使得蓝光转换为绿光。绿光彩膜层2132仅供绿光通过。红色量子点层2123可以对蓝光进行转换,使得蓝光转换为红光。红光彩膜层2133仅供红光通过。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光单元111为蓝色发光二极管,可以直接提供蓝光光源。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蓝光单元215可以由第一透明材料层2121、第二透明材料层2131和第三透明材料层2141构成。蓝光可以直接通过第一透明材料层2121、第二透明材料层2131和第三透明材料层2141从衬底基板22射出,以提供显示面板100的蓝色显示光源。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显示面板100的蓝色显示光源可以直接由发光单元111提供,无需再进行转换等步骤,无需蓝光量子点层和蓝光彩膜层等器件结构,可以节省显示面板100的制造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减少制作工序,节省人力资源,第一透明材料层2121、第二透明材料层2131和第三透明材料层2141可以直接一体成型,无需制造成多个部分再进行组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绿光单元216可以将发光单元111发射的蓝光转换为绿光从衬底基板22射出,以提供显示面板100的绿色显示光源。具体的,发光单元111发射的蓝光可以由绿光量子点层2122转换为绿光,然后再通过绿光彩膜层2132从衬底基板22射出,从而提供显示面板100的蓝色显示光源。可以理解的是,绿光量子点层2122对蓝光的转换率无法达到100%,蓝光通过绿光量子点层2122后可以分为绿光和部分蓝色,若是绿光和部分蓝色直接从衬底基板22射出,会对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绿光量子点层2122和衬底基板22之间设置了绿光彩膜层2132,该绿光彩膜层2132可以吸收除绿光以外的其他光源,仅供绿光通过。此时通过绿光单元216从衬底基板22射出的光源只有绿光,可以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红光单元217可以将发光单元111发射的蓝光转换为红光从衬底基板22射出,以提供显示面板100的红色显示光源。具体的,发光单元111发射的蓝光可以由红光量子点层2123转换为红光,然后再通过红光彩膜层2133从衬底基板22射出,从而提供显示面板100的红色显示光源。可以理解的是,红光量子点层2123对蓝光的转换率并不高,蓝光通过红光量子点层2123后可以分为红光和部分蓝色,若是红光和部分蓝色直接从衬底基板22射出,会对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红光量子点层2123和衬底基板22之间设置了红光彩膜层2133,该红光彩膜层2133可以吸收除红光以外的其他光源,仅供红光通过。此时通过红光单元217从衬底基板22射出的光源只有绿光,可以提升显示面板100的显示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绿光量子点层2122和红光量子点层2123对蓝光的转换率并不高,因此大部分未被转换的蓝光会被绿光彩膜层2132或红光彩膜层2133吸收,导致大部分蓝光被浪费,从而导致显示面板100的功耗增加。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绿光量子点层2122和绿光彩膜层2132之间设置有第一折射层2142。在红光量子点层2123和红光彩膜层2133之间设置有第二折射层2143。以此增加蓝光利用率。

具体可以如图2所示,比如,当发光单元111发射的蓝光经过绿光单元216时,蓝光经过绿光量子点层2122完成光色转换后,由绿光量子点层2122射向第一折射层2142,部分光源可以在绿光量子点层2122与第一折射层2142的接触界面发生全反射,反射光再次射入绿光量子点层2122,未被转换的蓝光进行光色转换,然后再从绿光量子点层2122射出。可以理解的是,此时可以提高蓝光的转换率,从而提高蓝光的利用率,节省显示面板100的功耗。可以理解的是,当蓝光通过红光单元217时,其具体流程如蓝光经过绿光单元216时的具体流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第一折射层2142和第二折射层2143可以由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1.5等材料构成。比如,氮气、氮化硅或氧化硅等折射率为1的无机材料,或折射率在1-1.5之间的有机小分子或有机高分子材料。也即,该第一折射层2142和第二折射层2143的折射率大于或等于1,且小于或等于1.5。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提高绿光量子点层2122与第一折射层2142的接触界面的全反射或红光量子点层2123与第二折射层2143的接触界面的全反射效率,可以将绿光量子点层2122和红光量子点层2123的折射率调整至1.6-1.8。可以理解的是,绿光量子点层2122与第一折射层2142或红光量子点层2123与第二折射层2143的折射率差别越大,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越小。此时,绿光量子点层2122与第一折射层2142的接触界面或红光量子点层2123与第二折射层2143的接触界面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33°-69°。

可以理解的是,当光源从彩膜基板20的衬底基板22射出时,同样会在衬底基板22与空气的接触界面发生全反射,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光源的损耗。

为了降低光源在衬底基板22与空气的接触界面发生全反射时所造成的损耗,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衬底基板22可以为玻璃基板或聚酰亚胺基板,此时,该衬底基板22的折射率为1.5-1.6,该衬底基板22与空气的接触界面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为26°-38°。也即,该衬底基板22远离阵列基板10一侧的全反射临界角为26°-38°。

此时,比如当衬底基板22与空气的接触界面的全反射临界角为38°,绿光量子点层2122与第一折射层2142的接触界面或红光量子点层2123与第二折射层2143的接触界面的全反射临界角为38°时,经过绿光量子点层2122或红光量子点层2123转换的光源在绿光量子点层2122与第一折射层2142的接触界面或红光量子点层2123与第二折射层2143的接触界面的入射角会小于38°,这部分光源在衬底基板22与空气的接触界面不会再发生全反射。从而降低了光源在衬底基板22与空气的接触界面发生全反射时所造成的损耗。

由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包括阵列基板10,所述阵列基板10包括像素界定层11,所述像素界定层11限定出阵列分布的多个发光单元111;彩膜基板20,所述彩膜基板20与所述阵列基板10相对设置,所述彩膜基板20包括黑色矩阵层21,所述黑色矩阵层21围设成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区域211,所述像素区域211与所述发光单元111对应,所述像素区域211包括层叠设置的量子点层212和彩膜层213,所述量子点层212和所述彩膜层213之间设置有折射层214,所述量子点层212设置于所述彩膜基板20靠近所述阵列基板10的一侧。本方案通过在彩膜基板20的像素区域211的量子点层212和彩膜层213之间设置折射层214,可以使量子点层212与折射层214接触界面发生全反射,从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蓝光利用率。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