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04372发布日期:2020-04-24 17:46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基于柔性显示面板的可卷曲显示器,其展开的显示面板部分不易定型成平面,并且展平的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能够改善显示装置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展平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壳体、柔性显示面板以及多个塑形体。柔性显示面板包括相对的卷曲端以及自由端,柔性显示面板绕卷曲端卷曲收纳于壳体中,并且柔性显示面板能够相对壳体伸出。多个塑形体固定于柔性显示面板背离其显示面的一侧,并且多个塑形体在柔性显示面板上自卷曲端至自由端依次排列设置。其中,伸出壳体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塑形体共面设置,使得伸出壳体的柔性显示面板呈平面展开,并且伸出壳体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塑形体之间具有保持柔性显示面板展平的作用力。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自卷曲端延伸至自由端的牵引线,牵引线依次穿过多个塑形体,并且牵引线能够相对塑形体滑动,在柔性显示面板相对壳体伸出的过程中,牵引线处于绷紧状态,使得伸出壳体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塑形体共面设置,其中由处于绷紧状态的牵引线提供伸出壳体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塑形体之间保持柔性显示面板展平的作用力。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卷线电机以及卷线轴,卷线电机以及卷线轴设于壳体中,并且牵引线卷绕于卷线轴上,卷线电机连接卷线轴,用于驱动卷线轴转动,以在柔性显示面板相对壳体伸出的过程中收卷牵引线,使得牵引线处于绷紧状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卷屏轴,柔性显示面板的卷曲端固定于卷屏轴,进而卷曲于卷屏轴上,其中卷线电机以及卷线轴固定于卷屏轴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引导轮,引导轮设于卷屏轴且靠近柔性显示面板的卷曲端设置,牵引线通过引导轮连接至卷线轴,用于引导牵引线的收放。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多个塑形体中的每个塑形体上分别设有贯穿的过线孔,牵引线的一端固定于柔性显示面板的自由端,并且牵引线依次穿过多个塑形体上的过线孔。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若干牵引线,若干牵引线在柔性显示面板上沿预定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其中预定方向垂直于自卷曲端至自由端的方向,并且每个塑形体上分别设有对应数量的过线孔,以使得每个牵引线能够依次穿过每个塑形体上对应的过线孔。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塑形体具有磁性,并且相邻塑形体相对的磁极的磁性相反,以在柔性显示面板相对壳体伸出的过程中,相邻塑形体相互吸引、靠近,使得伸出壳体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塑形体共面设置,其中由伸出壳体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塑形体之间的磁力提供保持柔性显示面板展平的作用力。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塑形体包括与柔性显示面板接触的塑形部,在伸出壳体且展平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塑形体中,相邻塑形体的塑形部相对的表面相互抵接。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柔性显示面板背离其显示面的一侧还设有柔性补强件,柔性补强件相对塑形体靠近柔性显示面板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卷曲收纳于其中的柔性显示面板,柔性显示面板背离其显示面的一侧固定有多个塑形体。其中,伸出壳体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塑形体共面设置,使得伸出壳体的柔性显示面板呈平面展开。并且,伸出壳体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塑形体之间具有保持柔性显示面板展平的作用力,使得伸出壳体的柔性显示面板具有较好的展平效果,因而能够改善显示装置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展平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的概念。

图1是本发明显示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牵引线展平柔性显示面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显示装置一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显示装置另一局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显示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显示装置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可卷曲显示器的柔性显示面板展平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壳体、柔性显示面板以及多个塑形体。柔性显示面板包括相对的卷曲端以及自由端,柔性显示面板绕卷曲端卷曲收纳于壳体中,并且柔性显示面板能够相对壳体伸出。多个塑形体固定于柔性显示面板背离其显示面的一侧,并且多个塑形体在柔性显示面板上自卷曲端至自由端依次排列设置。其中,伸出壳体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塑形体共面设置,使得伸出壳体的柔性显示面板呈平面展开,并且伸出壳体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塑形体之间具有保持柔性显示面板展平的作用力。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显示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壳体1以及卷曲收纳于壳体中的柔性显示面板2,柔性显示面板2能够相对壳体1伸出或收回。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显示装置实质也是个可卷曲显示器。壳体1作为柔性显示面板2以及其它相关元件的载体。

具体地,柔性显示面板2包括相对的卷曲起始端21以及自由端22,柔性显示面板2绕其卷曲起始端21卷曲收纳于壳体1中,柔性显示面板2的自由端22则提供给用户拉伸柔性显示面板2,以将柔性显示面板2拉出壳体1,即柔性显示面板2能够相对壳体1伸出,同时柔性显示面板2还能够相对壳体1收回,回复收卷于壳体1内的状态。

为实现伸出壳体1的柔性显示面板2的自动展平,本实施例的柔性显示面板2背离其显示面23的一侧固定有多个塑形体3,并且该多个塑形体3在柔性显示面板2上自卷曲起始端21至自由端22依次排列设置。

柔性显示面板2的显示面23为柔性显示面板2向用户展示内容的一侧表面。显示装置还包括卷屏轴11,柔性显示面板2的卷曲起始端21固定于卷屏轴11,进而卷曲于卷屏轴11上。其中,柔性显示面板2的显示面23相对柔性显示面板2背离显示面23的表面靠近卷屏轴11设置,而上述多个塑形体3即设于柔性显示面板2背离其显示面23的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壳体1中收卷的柔性显示面板2的塑形体3异面设置,而伸出壳体1的柔性显示面板2的塑形体3共面设置,使得伸出壳体1的柔性显示面板2呈平面展开,以向用户提供良好的显示效果。并且,伸出壳体1的柔性显示面板2的塑形体3之间具有保持柔性显示面板2展平的作用力,使得伸出壳体1的柔性显示面板2具有较好的展平效果,因而能够改善显示装置的柔性显示面板2的展平效果,进一步向用户提供更好的显示效果。

以下对保持柔性显示面板2展平的作用力的具体设计方式进行阐述。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设计方式并不局限于下文所述,仅为论述需要。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自卷曲端21延伸至自由端22的牵引线4。牵引线4依次穿过多个塑形体3,并且牵引线4能够相对塑形体3滑动,以便于收紧或放松牵引线4。

具体地,在柔性显示面板2相对壳体1伸出的过程中,牵引线4处于绷紧状态。柔性显示面板2一旦伸出壳体1,摆脱了收卷状态,伸出壳体1的柔性显示面板2上的塑形体3就会在绷紧的牵引线4的作用下,产生类似杠杆的作用而自行共面设置,进而使得伸出壳体1的柔性显示面板2自动展平,如图2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由处于绷紧状态的牵引线4提供伸出壳体1的柔性显示面板2的塑形体3之间保持柔性显示面板2展平的作用力,以保证伸出壳体1的柔性显示面板2的展平效果。其中,一旦相邻的塑形体3具有偏离共面设置的趋势,绷紧的牵引线4即会将其拉回共面的状态,因而能够保持柔性显示面板2展平。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还包括卷线电机12以及卷线轴13。卷线电机12以及卷线轴13设于壳体1中,并且牵引线4卷绕于卷线轴13上,卷线电机12连接卷线轴13,用于驱动卷线轴13转动,进而实现牵引线4的收放。

具体地,在柔性显示面板2相对壳体1伸出的过程中,卷线电机12驱动卷线轴13转动,以收卷牵引线4,使得牵引线4处于绷紧状态,从而使得伸出壳体1的柔性显示面板2上的塑形体3自行共面设置,进而使得伸出壳体1的柔性显示面板2自动展平。同理,在柔性显示面板2相对壳体1收回的过程中,卷线电机12驱动卷线轴13转动,以释放牵引线4,使得收回壳体1的柔性显示面板2上的塑形体3回复异面设置的状态,即柔性显示面板2重新收卷于卷屏轴11。

进一步地,卷线电机12以及卷线轴13固定于卷屏轴11上。也就是说,卷线电机12、卷线轴13二者在卷屏轴11上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如此一来,便于卷线电机12以及卷线轴13控制牵引线4的收放。

进一步地,显示装置还包括引导轮14。引导轮14设于卷屏轴11且靠近柔性显示面板2的卷曲端21设置。牵引线4通过引导轮14连接至卷线轴13。引导轮14起到引导、导向的作用,其用于引导牵引线4的收放。

请参阅图1、3-4,图3是图1所示显示装置一局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显示装置另一局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显然,图3展示的是柔性显示面板2上的塑形体3异面设置时的情况。

在一实施例中,柔性显示面板2上的每个塑形体3分别设有贯穿的过线孔31。牵引线4的一端固定于柔性显示面板2的自由端22,并且牵引线4依次穿过柔性显示面板2上的每个塑形体3的过线孔31。如此一来,一旦牵引线4绷紧,柔性显示面板2伸出壳体1的部分的塑形体3之间即会自行共面设置,进而自动展平柔性显示面板2伸出壳体1的部分。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牵引线4展平柔性显示面板2的效率以及效果,显示装置包括若干牵引线4,该若干牵引线4在柔性显示面板2上沿预定方向依次排列设置,其中预定方向垂直于自柔性显示面板2的卷曲端21至自由端22的方向。预定方向即图1、3-4中箭头x所示的方向。

也就是说,该若干牵引线4分布于柔性显示面板2的整个幅面,在柔性显示面板2相对壳体1伸出的过程中,该若干牵引线4一起展平柔性显示面板2,使得柔性显示面板2各个位置的展平效果较为一致,进一步改善柔性显示面板2的展平效果。

具体地,每个塑形体3上分别设有对应数量的过线孔31,以使得每个牵引线4能够依次穿过每个塑形体3上对应的过线孔31。如图3-4所示,图4展示了塑形体3在预定方向上的剖面视角,其上设有多个过线孔31。在本实施例中,塑形体3沿上述预定方向延伸,并且每个塑形体3上过线孔31的数量等于牵引线4的数量,即一根牵引线4穿过每个塑形体3上的一个过线孔31。当然,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牵引线4的数量也可以是每个塑形体3上过线孔31数量的多倍,例如2倍、3倍等。也就是说,多根牵引线4同时穿过每个塑形体3上的一个过线孔31,在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装置还可以设有传感器(图未示),用于感测柔性显示面板2相对壳体1伸出或收回的动作。在柔性显示面板2相对壳体1伸出时,触发传感器,进而卷线电机12工作,绷紧牵引线4;而在柔性显示面板2相对壳体1收回时,同样触发传感器,进而卷线电机12工作,释放牵引线4,使得柔性显示面板2重新收卷。

请参阅图5,图5是本发明显示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替代实施例中,不同于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绷紧的牵引线4实现柔性显示面板2的展平,本实施例中塑形体3具有磁性,例如可以是强磁体,并且相邻塑形体3相对的磁极的磁性相反,使得相邻塑形体3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其中,由伸出壳体1的柔性显示面板2的塑形体3之间的磁力提供保持柔性显示面板2展平的作用力。本实施例所阐述的显示装置,产品结构简单,更易于实现,并且可靠性更好。

如此一来,在柔性显示面板2相对壳体1伸出的过程中,相邻塑形体3之间相互吸引、靠近,使得伸出壳体1的柔性显示面板2的塑形体3共面设置,进而使得伸出壳体1的柔性显示面板2呈平面展开。而在柔性显示面板2相对壳体1收回的过程中,柔性显示面板2卷曲的动作,使得原本吸合的相邻塑形体3再次分开,重新回复异面设置的状态,但相邻塑形体3之间仍存在相互吸引的磁力。

在一实施例中,塑形体3包括塑形部32。在柔性显示面板2伸出壳体1且展平的部分中,相邻塑形体3的塑形部32相对的表面相互抵接,以稳定保持柔性显示面板2展平的状态,提高柔性显示面板2展平状态的稳定性。

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牵引线4的实施例,塑形体3包括沿靠近柔性显示面板2方向依次设置的过线部33以及塑形部32,塑形体3的过线孔31设于过线部33,如图2所示。而对于上述实施例中塑形体3具有磁性的实施例,塑形体3的自身即为塑形部32,如图5所示。

请参阅图1、6,图6是图1所示显示装置a区域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受显示装置的整机实现设计以及柔性显示面板2的影响,柔性显示面板2整体反映出的强度较差,柔性显示面板2相对壳体1伸出后,容易受损、刺穿。有鉴于此,本实施例在柔性显示面板2背离其显示面23的一侧还设有柔性补强件5,并且柔性补强件5相对塑形体3靠近柔性显示面板2设置。

柔性补强件5表现为柔性,是为了配合柔性显示面板2收卷的动作,以允许柔性补强件5随柔性显示面板2一同收卷。而柔性补强件5还表现出良好的强度,以对柔性显示面板2的整体强度进行补强。

可选地,柔性补强件5可以是超薄钢板等,其厚度在100μm左右。该厚度尺寸下的超薄钢板,既表现出柔性,同时又表现出良好的强度,非常适合于对柔性显示面板2的整体强度进行补强。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其显示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卷曲收纳于其中的柔性显示面板,柔性显示面板背离其显示面的一侧固定有多个塑形体。其中,伸出壳体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塑形体共面设置,使得伸出壳体的柔性显示面板呈平面展开。并且,伸出壳体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塑形体之间具有保持柔性显示面板展平的作用力,使得伸出壳体的柔性显示面板具有较好的展平效果,因而能够改善显示装置的柔性显示面板的展平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层叠”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