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求救信号的智能疏散标志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04615发布日期:2020-01-31 16:12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求救信号的智能疏散标志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求救信号的智能疏散标志灯。



背景技术:

目前,消防疏散指示系统在发生火灾时提供可靠的清晰的逃生方向指引及辅助的应急照明,其主要用于各类建筑物,如大型购物中心、博览中心、会议中心、博物馆、医院、体育场馆、大型酒店、地铁、机场、高铁站、学校、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等,在发生火灾等灾难性突发事件时,为建筑内的人员疏散提供更安全、准确、迅速的疏散指引。

但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的消防应急标志灯具,只能对逃生人员指示逃生疏散方向。由于火灾现场的环境复杂,消防应急标志灯具虽能够在火灾发生时指示逃生路线,人们还是会由于火灾环境和自身的原因无法及时逃离火灾现场而被迫受困。由于消防应急标志灯具不能准确地进行人员定位,消防人员到达火灾现场,无法知道哪里还有生存者,只能大海捞针,错过最佳救援时间,实用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求救信号的智能疏散标志灯,解决现有技术中消防应急标志灯具不能准确地进行定位、实用性较低的问题,能够准确地进行人员定位、实用性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求救信号的智能疏散标志灯,包括灯体及安装于所述灯体内部的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包括电源控制电路、mcu处理器电路、求救信号检测电路及通讯控制电路,所述电源控制电路、求救信号检测电路及通讯控制电路均与所述mcu处理器电路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通讯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二极管d1、第一芯片、电容c4、电容c6及三极管q1,所述电阻r1的一端及电阻r2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芯片的第六引脚连接,所述电阻r2的另一端及二极管d1的阳极均与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经电容c4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经电阻r5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经电阻r4与第一芯片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第一芯片的第三引脚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6的另一端及电容c6的一端均与第一芯片的第一引脚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第一芯片的第八引脚及电容c6的另一端均接地。

优选地,所述电源控制电路包括稳压二极管dw1、电容c10、电容c11及第三芯片,所述稳压二极管dw1的阳极及电容c10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三芯片的第二引脚连接,所述电容c11的一端与第三芯片的第三引脚连接,所述电容c10的另一端、电容c11的另一端及第三芯片的第一引脚均接地。

优选地,所述mcu处理器电路包括第二芯片、电阻r3、电容c3、电容c5、电容c7、电容c8、电容c9、晶振y1及地址烧写确认按钮s1,所述电阻r3的一端及电容c3的一端均与第二芯片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电容c5的一端及晶振y1的一端均与第二芯片的第五引脚连接,所述电容c7的一端及晶振y1的另一端均与第二芯片的第六引脚连接,所述电容c8的一端与第二芯片的第八引脚连接,所述电容c9的一端与第二芯片的第九引脚连接,所述第二芯片的第十二引脚经所述地址烧写确认按钮s1接地,所述电容c3的另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电容c7的另一端、电容c8的另一端、电容c9的另一端及第二芯片的第七引脚均接地。

优选地,所述求救信号检测电路包括地址烧写确认按钮s2及检测开关test1,所述地址烧写确认按钮s2的一端及检测开关test1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二芯片的第十六引脚连接,所述地址烧写确认按钮s2的另一端及检测开关test1的另一端均接地。

优选地,所述控制电路板还包括接口j1,所述接口j1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接口j1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第二芯片的第十八引脚连接,所述接口j1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第二芯片的第四引脚连接,所述接口j1的第五引脚所述第二芯片的第八引脚连接,所述接口j1的第二引脚接地。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求救信号的智能疏散标志灯,该智能疏散标志灯中的控制电路板安装于灯体内部,该电源控制电路、求救信号检测电路及通讯控制电路均与mcu处理器电路电连接,通过该求救信号检测电路检测人体的感应信号传送该感应信号,该mcu处理器电路接收到该求救信号检测电路传送的感应信号时,控制该通讯控制电路向消防疏散指示系统主机发送定位信号,消防疏散指示系统主机收到后即可显示具体的智能疏散标志灯的物理位置,即人员所在位置,进而能够准确地进行人员定位,实用性高,并且该智能疏散标志灯将疏散指示和人员定位二合为一,从而提高人员救援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求救信号的智能疏散标志灯中灯体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求救信号的智能疏散标志灯中控制电路板的结构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求救信号的智能疏散标志灯中控制电路板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1-电源控制电路、2-mcu处理器电路、3-求救信号检测电路、4-通讯控制电路、u1-第一芯片、u2-第二芯片、u3-第三芯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求救信号的智能疏散标志灯的主视图中,该智能疏散标志灯包括灯体,结合图1和图2,该智能疏散标志灯还包括安装于该灯体内部的控制电路板,该控制电路板包括电源控制电路1、mcu处理器电路2、求救信号检测电路3及通讯控制电路4,该电源控制电路1、求救信号检测电路3及通讯控制电路4均与该mcu处理器电路2电连接。可以理解的,该电源控制电路1用于为该智能疏散标志灯提供工作电源,该电源控制电路1的输出端及求救信号检测电路3的输出端均与mcu处理器电路2的输入端电连接,该mcu处理器2的输出端与通讯控制电路4的输入端电连接;该求救信号检测电路3用于检测受困人员人体的感应信号传送该感应信号,该mcu处理器电路2用于根据该感应信号控制该通讯控制电路4向消防疏散指示系统主机发送定位信号,该消防疏散指示系统主机收到后即可显示具体的灯具的物理位置。

具体地,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带求救信号的智能疏散标志灯中控制电路板的电路原理图,结合图2和图3,该通讯控制电路4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4、电阻r5、电阻r6、二极管d1、第一芯片u1、电容c4、电容c6及三极管q1,该电阻r1的一端及电阻r2的一端均与该第一芯片u1的第六引脚连接,该电阻r2的另一端及二极管d1的阳极均与该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该二极管d1的阴极经电容c4接地,该三极管q1的发射极经电阻r5接地,该三极管q1的基极经电阻r4与第一芯片u1的第五引脚连接,该第一芯片u1的第三引脚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该电阻r6的另一端及电容c6的一端均与第一芯片u1的第一引脚连接,该电阻r1的另一端、第一芯片u1的第八引脚及电容c6的另一端均接地。

具体地,该电源控制电路1包括稳压二极管dw1、电容c10、电容c11及第三芯片u3,该稳压二极管dw1的阳极及电容c10的一端均与该第三芯片u3的第二引脚连接,该电容c11的一端与第三芯片u3的第三引脚连接,该电容c10的另一端、电容c11的另一端及第三芯片u3的第一引脚均接地;该mcu处理器电路2包括第二芯片u2、电阻r3、电容c3、电容c5、电容c7、电容c8、电容c9、晶振y1及地址烧写确认按钮s1,该电阻r3的一端及电容c3的一端均与第二芯片u2的第四引脚连接,该电容c5的一端及晶振y1的一端均与第二芯片u2的第五引脚连接,该电容c7的一端及晶振y1的另一端均与第二芯片u2的第六引脚连接,该电容c8的一端与第二芯片u2的第八引脚连接,该电容c9的一端与第二芯片u2的第九引脚连接,该第二芯片u2的第十二引脚经该地址烧写确认按钮s1接地,该电容c3的另一端、电容c5的另一端、电容c7的另一端、电容c8的另一端、电容c9的另一端及第二芯片u2的第七引脚均接地;该求救信号检测电路3包括地址烧写确认按钮s2及检测开关test1,该地址烧写确认按钮s2的一端及检测开关test1的一端均与该第二芯片u2的第十六引脚连接,该地址烧写确认按钮s2的另一端及检测开关test1的另一端均接地;该控制电路板还包括接口j1,该接口j1的第一引脚与该电阻r3的另一端连接,该接口j1的第三引脚与该第二芯片u2的第十八引脚连接,该接口j1的第四引脚与该第二芯片u2的第四引脚连接,该接口j1的第五引脚该第二芯片u2的第八引脚连接,该接口j1的第二引脚接地。

可以理解的,该带求救信号的智能疏散标志灯的工作原理包括:通过该求救信号检测电路3检测人体的感应信号并传送该感应信号至mcu处理器电路2,该mcu处理器电路2接收到该求救信号检测电路3传送的感应信号时,输出控制信号控制该通讯控制电路4向消防疏散指示系统主机发送定位信号,消防疏散指示系统主机收到后即可显示具体的智能疏散标志灯的物理位置,即受困人员所在位置。

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构造独特,当发生火灾时,受困人员按压该智能疏散标志灯的求救按钮,该智能疏散标志灯生成感应信号并上传至消防疏散指示系统主机,在消防疏散指示系统主机中显示其具体的物理位置,能够准确地进行人员定位,实用性高,并且该智能疏散标志灯将疏散指示和人员定位二合为一,从而提高人员救援的准确率和时效性。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