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的下壳结构及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23981发布日期:2020-02-04 10:41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的下壳结构及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的下壳结构及侧入式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显示器是图像内容显示装置,是现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重要的信息读取和交互设备。显示器的主要结构包括背光模组、显示面板、主板等,背光模组即作为背光源为显示面板提供光源,也作为整个显示器的支撑结构,显示面板固定在背光模组前侧,主板固定在背光模组后侧。下壳是背光模组的支撑结构,也作为显示器的主要支撑结构,下壳一般为硬质的金属材质,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等光扩散结构安装在其内部,在颠簸或震动环境中,导光板等光扩散结构容易与硬质的下壳碰撞损坏;而且主板固定在下壳背面与金属材质的下壳接触面积大,存在短路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解决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下壳结构及侧入式背光模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的下壳结构,下壳为金属壳体结构,下壳的底部设置有多道向背面凸出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填充有缓冲胶垫,所述凹槽背面的凸出位置粘接有绝缘双面胶。

进一步地,所述凹槽包括中部凹槽和外侧凹槽,所述中部凹槽在下壳的中部设置一圈,所述外侧凹槽在下壳的外侧设置一圈。

进一步地,所述中部凹槽包括多道不连续的凹槽;所述外侧凹槽紧靠下壳的侧壁内侧设置,且为一圈连续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下壳还设置有侧挡结构,所述侧挡结构设置在下壳内部靠近侧壁处。

进一步地,所述侧挡结构包括侧挡块和定位柱,所述侧挡块通过冲压成型,所述定位柱通过铆接安装在下壳上。

进一步地,所述下壳的侧壁顶部设置有定位凸块,所述侧壁外侧设置有螺孔和卡块。

一种包括前述下壳结构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下壳、侧入式光源、光扩散组件和上框;所述侧入式光源固定在下壳内侧壁上;所述光扩散组件设置在下壳内,且支撑在缓冲胶垫上;所述上框固定在下壳上,并且将光扩散组件固定在下壳内。

进一步地,所述光扩散组件包括依次叠设的反光片、导光板、散光片和增光片,所述反光片、导光板、散光片和增光片外侧均设置有定位开口和定位孔;所述下壳内设置侧挡块和定位柱,所述定位开口与侧挡块匹配,所述定位孔与定位柱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上设置有定位凸块,所述上框侧面设置有定位插孔,所述定位凸块插接在定位插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上框相邻侧边连接处外侧设置有加强块。

本实用新型的下壳结构实现的有益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下壳内设置凹槽,凹槽内填充有缓冲胶垫,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增光片等安装在下壳内通过缓冲胶垫支撑,在颠簸震动环境中使用时,可以避免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增光片等与硬质的下壳直接撞击,可以保护下壳内部的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增光片等,从而使得下壳可以作为颠簸震动等特殊环境中使用的背光模组下壳使用。凹槽背面的凸出位置外侧粘接有绝缘双面胶,用来粘接固定终端显示器的主板,即方便主板的固定,也可以避免主板与金属材质的下壳直接接触,从而避免短路风险;而且通过向下壳背面凸出的凹槽顶起主板,主板大部分不与主板背面直接接触,也可以降低短路风险;另外,向下壳背面凸出的凹槽结构还可以作为下壳的加强筋,提高下壳的结构强度。

本实施例的背光模组采用前述的下壳,可以提高坑震动颠簸性能,而且具有更高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下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下壳结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下壳结构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背光模组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背光模组的下壳与光扩散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e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背光模组的下壳与上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f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1中g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1中h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阅图1~6,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的下壳结构,下壳1为金属壳体结构,可以采用铁壳、铝壳等,壳体结构为上部开口、四周有侧壁、下部有底的结构。下壳1的底部设置有多道向背面凸出的凹槽11,可以并列设置多道凹槽11,也可以设置一圈凹槽11;凹槽11可以采用冲压的方式成形。

参阅图1~6,所述凹槽内填充有缓冲胶垫14,可以采用硅胶单面胶填充,缓冲胶垫14最好稍高于下壳1底部,从而其缓冲作用更好。通过下壳1底部的缓冲胶垫14,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增光片等安装在下壳1内通过缓冲胶垫支撑,在颠簸震动环境中使用时,可以避免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增光片等与硬质的下壳1直接撞击,可以保护下壳1内部的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增光片等,从而使得下壳可以作为颠簸震动等特殊环境中使用的背光模组下壳使用。所述凹槽背面的凸出位置外侧粘接有绝缘双面胶15,绝缘双面胶15用来粘接固定终端显示器的主板,即方便主板的固定,也可以避免主板与金属材质的下壳直接接触,从而避免短路风险;而且通过向下壳背面凸出的凹槽11顶起主板,主板大部分不与主板背面直接接触,也可以降低短路风险;另外,向下壳背面凸出的凹槽结构还可以作为下壳的加强筋,提高下壳的结构强度。

参阅图1~6,所述凹槽11包括中部凹槽111和外侧凹槽112,所述中部凹槽111在下壳1的中部设置一圈,可以设置为连续的一圈环状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多道不连续的凹槽,本实施例以后者为例进行说明。所述外侧凹槽112可以设置在下壳1的部分侧边附近,也可以在下壳1的外侧紧靠侧壁13内侧设置一圈连续的凹槽,本实施例中采用后者。各个中部凹槽111中最好都填充缓冲胶垫14,以增强缓冲性能。外侧凹槽112一般在除了固定安装侧入式光源外的其他侧设置,也可以选择性的设置部分。中部凹槽111背面凸出部分表面最好均粘接绝缘双面胶15,以更好的固定主板。可以只在外侧凹槽112背面凸出部分表面一侧粘接绝缘双面胶15,用来粘接固定显示面板的pcb板。

参阅图1~6,所述下壳1还设置有侧挡结构,所述侧挡结构设置在下壳1内部靠近侧壁13处,用来在光扩散组件外侧对光扩散组件定位固定,侧挡结构可在背光模组组装时顶住上框上设置的定位槽口,从而可以在光扩散组件上方对光扩散组件定位固定。所述侧挡结构包括侧挡块121和定位柱122,可以在下壳的长边设置定位柱122、短边设置侧挡块121,定位柱需要光扩散组件上的定位孔配合,侧挡块121只需要侧面开口配合即可,采用侧挡块121和定位柱122配合的方式,即可以满足光扩散组件的定位安装要求,也可以方便光扩散组件的安装。所述侧挡块121可以通过冲压成型,所述定位柱122可以通过铆接安装在下壳1上。

参阅图1~6,所述下壳1的侧壁13顶部设置有定位凸块131,用来与背光模组的上框定位安装,上框上设置有对应的定位槽。所述侧壁13外侧设置有螺孔132和卡块133,螺孔132预留作为终端显示器前框的固定螺孔,卡块133用作与模组的上框卡接,上框上设置有对应的卡孔。

实施例二

参阅图1~14,一种基于实施例包括实施例一种下壳结构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下壳1、侧入式光源2、光扩散组件3和上框4。所述侧入式光源2固定在下壳1内侧壁上,一般通过导热双面胶21粘接固定,侧入式光源2可以采用led灯条。灯条线22通过下壳上设置的孔引出到下壳外部,并通过固定胶23粘接固定在下壳1背面。灯条线22可以直接焊接在灯条的pcb板上,也可以通过插座与插头结构可插拔设置。所述光扩散组件3设置在下壳1内,且局部支撑在缓冲胶垫上。所述上框4固定在下壳1上,可以通过上框4侧边设置的卡孔44与下壳1侧边的卡块133卡接。下壳与上框连接后可以在上方阻挡固定光扩散组件3,将光扩散组件3压固在下壳1内。

参阅图7~14,所述光扩散组件3包括依次叠设的反光片31、导光板32、散光片33和增光片34,本实施例中增光片34设置三层,以提高背光模组的亮度。所述反光片31、导光板32、散光片33和增光片34外侧均设置有定位开口35和定位孔36;所述下壳1内设置侧挡块121和定位柱122,所述定位开口35与侧挡块121匹配,所述定位孔36与定位柱122匹配,从而可以实现光扩散组件3的进一步固定。

参阅图7和图12,所述下壳1上设置有定位凸块131,所述上框4侧面设置有定位插孔41,所述定位凸块131插接在定位插孔41内,从而可以避免上框4在下壳1上内扒或外扒。

参阅图7~14,所述上框4相邻侧边连接处外侧(即四角)设置有加强块42,避免上框4发生断裂。另外,下壳4背面冲压侧挡块121时形成的冲孔外侧最好粘贴防尘胶16;导光板外侧最好设置硅胶块17,进一步将导光板卡固在下壳1内部;上框上面设置胶垫43,方便后续安装显示面板。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