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标牌及具有该标牌的服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65725发布日期:2020-06-12 14:18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一种标牌及具有该标牌的服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装设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标牌。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标牌的服装。



背景技术:

常规标牌用在牛仔裤边、衣服边缘等地方用作装饰作用,也可以用来压面料,或者服装破洞了也可以用标牌打住,既可以装饰又可以弥补产品的漏洞。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点:

1、对面料厚度要求严格,一款标牌的脚长和搭配的面料厚度有关;

2、常规标牌为单面标牌,机打后背面是产品的脚,摸起来割手且不美观;

3、常规标牌为单面标牌,依靠产品的脚与面料卡接,机打后不容易压住面料,面料容易扯出来,切对面料要求高,空隙大的面料不能用,比如针织衫、真丝材质等。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适用类型不受面料厚度影响的标牌,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标牌,该标牌的使用不受面料厚度的影响,可以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面料。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标牌的服装。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标牌,包括相对扣合的承载件和扣合件;所述扣合件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支脚,沿所述第一支脚的伸出方向、所述第一支脚的直径或宽度渐缩;

所述承载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支脚相对应的第二支脚和倾斜面,沿所述第二支脚伸出方向、所述第二支脚的直径或宽度渐缩;

压合连接的所述承载件和所述扣合件,所述第二支脚向所述倾斜面弯折呈钩状,所述第一支脚与所述倾斜面接触弯折呈钩状、并与所述第二支脚相互卡接固定;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支脚的弯折方向具有夹角。

优选的,所述扣合件具有用于在压合时接触所述第二支脚、以使所述第二支脚弯折呈钩状的端面,所述第一支脚设置于所述端面,并位于所述端面的内环位置。

优选的,所述端面具有用于使所述第二支脚向所述承载件的内部弯折的配合倾斜面。

优选的,所有所述倾斜面均朝向其所在位置的所述承载件的外缘方向,每一个所述第二支脚均位于其对应的所述倾斜面的外缘位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支脚沿所述承载件的外缘均匀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脚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支脚的长度,用于使所述第一支脚穿过面料实现与所述第二支脚的卡接。

优选的,所述倾斜面为环形倾斜面,倾斜面方向朝向所述承载件的外缘。

优选的,所述第一支脚与所述扣合件的连接部垂直于所述扣合件的平面,所述第二支脚与所述承载件的连接部垂直于所述承载件的平面。

一种服装,包括面料和设置在所述面料上的标牌,所述标牌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标牌。

本申请提供的标牌是一种通过两个部件扣合形成的标牌,扣合件和承载件上分别设置有支脚,并且在承载件上设置能够使第一支脚向第二支脚方向弯折的倾斜面,从而使得在扣合件与承载件扣合后,第一支脚和第二支脚卡钩连接,形成扣合件和承载件的稳定安装。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标牌的服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标牌的扣合件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扣合件的正剖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标牌的承载件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承载件的正剖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标牌安装过程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标牌的安装完成示意图。

图1-6中:

1为扣合件、11为端面、12为第一支脚、2为承载件、21为第二支脚、22为倾斜面、3为面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标牌,该标牌的使用不受面料厚度的影响,可以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面料。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标牌的服装。

请参考图1至图6,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标牌的扣合件的俯视图;图2为扣合件的正剖图;图3为标牌的承载件的俯视图;图4为承载件的正剖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标牌安装过程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标牌的安装完成示意图。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标牌,包括相对扣合的承载件2和扣合件1;扣合件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支脚12,沿第一支脚12的伸出方向、第一支脚12的直径或宽度渐缩;

承载件2上设置有与第一支脚12相对应的第二支脚21和倾斜面22,沿第二支脚21伸出方向、第二支脚21的直径或宽度渐缩;

压合连接的承载件2和扣合件1,第二支脚21向倾斜面22弯折呈钩状,第一支脚12与倾斜面22接触弯折呈钩状、并与第二支脚21相互卡接固定;至少两个第一支脚12的弯折方向具有夹角。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标牌是一种双面的标牌,包括扣合连接的扣合件1和承载件2,二者通过扣合实现固定连接。

扣合件1和承载件2均为片状结构,在扣合件1上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支脚12,用于在压合过程中与承载件2上的倾斜面22接触后形成弯折,承载件2上设置有第二支脚21,用于在压合过程中形成弯折,第二支脚21的弯折方向与第一支脚12的弯折方向相对,从而第二支脚21与上述第一支脚12相互卡钩连接,也可以称为卡接固定连接。

扣合件1包括平面件和设置在平面件上的第一支脚12,承载件2包括平面件和设置在平面件和设置在平面件上的第二支脚21。第一支脚12的延伸方向与扣合件1的平面件的主要平面垂直,第二支脚21的延伸方向与承载件2的平面件的主要平面垂直。

在位置对应上,第一支脚12与倾斜面22对应,使得,第一支脚12能够在扣合过程中形成准确方向的弯折,能够朝向确定的方向弯折,以确保和第二支脚21形成卡接。至少两个第一支脚的弯折方向具有夹角,从而形成扣合件1和承载件2之间的固定。

本申请提供的标牌是一种通过两个部件扣合形成的标牌,扣合件1和承载件2上分别设置有支脚,并且在承载件2上设置能够使第一支脚12向第二支脚21方向弯折的倾斜面,从而使得在扣合件1与承载件2扣合后,第一支脚12和第二支脚21卡钩连接,形成扣合件1和承载件的稳定安装。

上述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扣合时第二支脚21与布料形成扣合,以布料的压力使第二支脚21弯折。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扣合件1具有用于在压合时接触第二支脚21、以使第二支脚21弯折呈钩状的端面11,第一支脚12设置于端面11,并位于端面11的内环位置。

扣合件1的平面件具有与端面,端面的位置与第一支脚12相对应,从而在扣合过程中,能够确保第一支脚12的弯折方向的稳定,朝向第二支脚21,并能够与第二支脚21相互卡钩固定。扣合件1为圆形时,端面11为圆形,第一支脚12位于圆形端面11的内圆环位置;扣合件1为矩形结构时,第一支脚12位于矩形端面11的内矩形环状位置。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端面11具有用于使第二支脚21向承载件2的内部弯折的配合倾斜面。

为了使第二支脚21的弯折方向确定,因此,上述端面上同样需要设置倾斜面,称为配合倾斜面,配合倾斜面的设置方式与上述设置在承载件2上的倾斜面22的类型类似。

可旋的,上述配合倾斜面的角度需要满足使得第二支脚21的弯折方向朝向承载件2的内部,即与第一支脚12配合连接的方向。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上述所有倾斜面22均朝向其所在位置的承载件2的外缘方向,每一个第二支脚21均位于其对应的倾斜面22的外缘位置。

请参考图4,其中第二支脚21位于承载件2的外缘位置,倾斜面22朝向外缘位置,且为与其距离最近的外缘方向,即朝向与其距离最近的第二支脚21。

倾斜面22与第二支脚21之间具有预设空间,该空间用于第一支脚12插入,并在与倾斜面22相抵折弯后,用于放置形成的弯折结构,同样第二支脚21形成弯折结构后也将一定程度的向上述空间内移动,请参考图6,其中,第一支脚12与倾斜面22接触受压,向第二支脚21方向弯折,形成弯折结构。

可选的,第二支脚21沿承载件2的外缘均匀设置。需要相应的,第一支脚12沿扣合件1的周向均匀设置,使二者能够相应配合。由于标牌的类型多样,尺寸形式多样,需要能够稳定连接扣合件1和承载件2,优选为在二者的周向均匀设置上述成对的支脚,在各个方向上均能够稳定连接。

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一支脚12的长度大于第二支脚21的长度,用于使第一支脚12穿过面料3实现与第二支脚21的卡接。

请参考图5,其中第一支脚12的长度大于第二支脚21的长度,方便实现第一支脚12穿过面料3,并形成钩状结构。

可选的,第一支脚12的端部为尖角,以便穿过面料3,第二支脚21的端部可以为较钝的端部,以便和面料3或扣合件1的边缘接触后形成弯折。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倾斜面22为环形倾斜面22,倾斜面22方向朝向承载件2的外缘。

由于倾斜面22的作用是使第一支脚12呈现弯折,而在实际生产时,第一支脚12的位置可能存在不确定性,因而,可以将倾斜面22设置为环形结构,保证第一支脚12产生弯折。

可选的,上述配合倾斜面也可以为环形的倾斜面。

为了进一步确保第一支脚12与第二支脚21能够准确卡接,二者之一可以为片状结构,例如第二支脚21为片状支脚,能够扩大其可能与第一支脚12接触的面积,即使第一支脚12的位置有偏移,也能够准确卡接。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第一支脚12与扣合件1的连接部垂直于扣合件1的平面,第二支脚21与承载件2的连接部垂直于承载件2的平面。

本申请中扣合件1上的第一支脚12与常规脚的构造不同,其沿延伸方向减缩,形成图2中上大下小的结构,便于扣合的机打过程可以与承载件2配合是折叠进去,请参考图5和图6。

承载件2的改进点在于第二支脚21的部位,比常规标牌的支脚复杂一些,多了倾斜面22以便形成第一支脚12的弯折,同时形成一个凹槽去放置第一支脚12,防止第一支脚12露外面不美观。本申请所提供的标牌在组装时,

将扣合件1和承载件2打在面料3上,机打前是第一支脚12为笔直设置的,承载件2的凹槽边缘也是笔直的,机打后有图6可以看出,扣合件1的第一支脚12形成弯曲,承载件2的凹槽边缘也形成弯曲,扣合件1的第一支脚12设置在承载件2的上述凹槽空间位置,从而使面料3也可以压的更加紧,同时降低了对面料3的要求。

由于扣合结构的内贴合面上设置支脚,因而在设置支脚的背面可以做各种造型,可以是纯光面,也可以是其他纹理,不割手的同时更加美观,这种支脚的设置更加牢固,解决常规标牌容易脱落的问题;

另外,对面料3厚度的把控比常规标牌的严格程度降低,面料可以厚度增加到常规尾夹的2倍面料厚度,面料密度也可以放宽很多,市面上大部分面料都通用。

除了上述各个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标牌以及标牌的连接和制作方式,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实施例公开的标牌的服装,该服装的其他各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标牌以及服装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