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88171发布日期:2020-08-07 20:38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电子装置的显示屏正往大屏化、全屏化方向发展,以使用户具有更好的视觉体验。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为例,由于这些电子装置需要结合摄像头、光线传感器等部件,而这些部件通常占据显示屏的显示区,由此导致显示屏难以实现全屏化设计。

随着近年来移动显示技术发展迅猛,全面屏的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有的刘海屏、水滴屏、aahole等设计由于不能实现全面屏显示,已逐渐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解决屏下摄像头摄像头屏下设置以及全面屏显示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第一显示区域,包括阵列设置的多个发光器件;

第二显示区域,包括阵列设置的多个像素电路单元;

连接走线,被配置为连接所述发光器件以及所述像素电路单元,且所述像素电路单元通过所述连接走线驱动所述发光器件;

第一信号线,包括第一信号线主体部以及第一信号线延伸部;所述第一信号线主体部被配置为与所述像素电路单元连接,用于为所述像素电路单元提供第一驱动信号;所述第一信号线延伸部沿所述第一信号线主体部延长的方向延伸。

可选的,还包括:

第三显示区域,包括阵列设置的多个第三像素单元;

集成电路单元,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信号线连接,用于提供所述第一驱动信号。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号线延伸部与所述第三像素单元连接,用于为所述第三像素单元提供第二驱动信号;

所述集成电路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三显示区域的一端且远离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设置,并与所述第一信号线延伸部连接,用于生成所述第二驱动信号。

可选的,还包括:

第二信号线,包括第二信号线主体部以及第二信号线延伸部,所述第二信号线主体部及所述第一信号线主体部对应于同一列所述像素电路单元设置,所述第二信号线延伸部及所述第一信号线延伸部对应于同一列所述第三像素单元设置;

所述第二信号线延伸部与所述第三像素单元连接,用于为所述第三像素单元提供第三驱动信号。

可选的,所述第二信号线主体部与所述第二信号线延伸部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以及所述第三显示区域的交界处断开;

所述集成电路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三显示区域的一端且远离所述第一显示区域设置,且与所述第二信号线延伸部连接,用于生成所述第三驱动信号。

可选的,还包括:

第三信号线,设置于所述第三显示区域且在所述第三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交界处断开;所述第三信号线与所述第三像素单元连接,用于为所述第三像素单元提供第四驱动信号;

所述集成电路单元与所述第三信号线连接,用于生成所述第四驱动信号。

可选的,所述第一信号线主体部与所述第一信号线延伸部在所述第二显示区域以及所述第三显示区域的交界处断开;

所述集成电路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的一端且远离所述第三显示区域设置。

可选的,还包括:

第四信号线,所述第四信号线包括第四信号线主体部以及第四信号线延伸部,所述第四信号线主体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域且与所述发光器件对应设置;所述第四信号线延伸部延伸至所述第三显示区域并与所述第三像素单元连接,用于为所述第三像素单元提供第五驱动信号;

所述集成电路单元与所述第四信号线主体部连接,用于生成所述第五驱动信号。

可选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域还包括阵列设置的多个第二像素单元,且多个所述第二像素单元和多个所述像素电路单元交替布置。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将第一像素阵列中的发光器件和像素电路单元进行物理分离,将发光器件设置于第一显示区域以实现该区域的透光显示,将用于驱动发光器件的像素电路单元设置于第二显示区域,从而实现了第一显示区域的透光显示,同时提高了第一显示区域的透光率,可以实现更好的全面屏显示通能。同时,用于给像素电路单元提供第一驱动信号的第一信号线沿像素列的方向延伸,而不经过第一显示区域,从而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域的开口率,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区域的透光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本说明书一个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1b为本说明书另一个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说明书第一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的走线排布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说明书第二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的走线排布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说明书第三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的走线排布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说明书第四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的走线排布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公开进一步详细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用于安装传感器(例如图像传感器、红外传感器、距离传感器)等部件的部分显示区设计为透光显示区,由此该透光显示区可以在实现显示功能的同时,为安装传感器等部件提供便利,从而在基本不影响透光显示区的显示功能的情形下,这些传感器能够通过透光显示区执行例如成像、红外感应、距离感应等功能,由此有助于实现具有全面屏的电子设备。

例如,图1a为本说明书一个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图1b为本说明书另一个实施例显示面板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a、图1b所示,该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显示区域1以及第二显示区域2。其中,第一显示区域1为透光显示区,本实施例中该透光显示区可用于放置摄像头。第二显示区域2为非透光显示区,同时该区域采用低分辨率(pixelsperinch,ppi)的像素排布设计。如图1a所示,第二显示区域2至少部分围绕第一显示区域1。可选的,如图1b所示,第二显示区域2设置于第一显示区域1的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域1和第二显示区域2均包括多个子像素,以用于进行显示操作;第一显示区域1和第二显示区域2可具有相同或不同的分辨率。

图2为本说明书第一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的走线排布的平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区域1包括阵列设置的多个发光器件11(如图2所示的方框e),第二显示区域2包括阵列设置的多个像素电路单元21(如图2所示的方框d),其中第二显示区域2中的像素电路单元21的数量大于等于第一显示区域1中发光器件11的数量,且每个像素电路单元21可以驱动一个发光器件11发光工作。发光器件11与像素电路单元21之间通过连接走线12连接,像素电路单元21通过该连接走线12驱动发光器件11发光工作。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由于像素电路单元21与发光器件11设置在同一像素行上,故连接走线12沿像素行的方向延伸。可选的,当像素电路单元21与发光器件11设置在同一像素列上时,连接走线12沿像素列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像素电路单元21通常不透光,故将第一显示区域1的发光器件11与像素电路单元21从物理位置上分离,将像素电路单元21设置于第二显示区域2中的预定位置,将发光器件11设置于第一显示区域1的预定位置并通过连接走线12将二者连接,从而实现第一显示区域1的透光显示,提高第一显示区域1的透光性,使得第一显示区域1可以允许从显示面板的显示侧射入的光透过显示面板而到达显示面板的背侧,从而用于位于显示面板背侧的传感器等部件的正常工作,从而实现全面屏显示功能。同时,该显示面板还设置有第一信号线4,第一信号线4沿像素列的方向延伸,包括第一信号线主体部以及第一信号线延伸部。其中,第一信号线主体部设置于第二显示区域2,被配置为与像素电路单元21连接,用于为像素电路单元21提供第一驱动信号;第一信号线延伸部沿第一信号线主体部延长的方向延伸,即第一信号线4为一条直线,与同一列像素对应设置。

如图2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发光器件11设置于第10列,驱动该发光器件11的像素电路单元21设置于第5列,二者之间通过连接走线12连接;为该列像素电路单元21提供第一驱动信号的第一信号线4设置于第5列,且该第一信号线4的第一信号线主体部与该列像素电路单元21,第一信号线延伸部延伸直接延伸至第三显示区域3。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像素阵列中的发光器件11和像素电路单元21进行物理分离,将发光器件11设置于第一显示区域1以实现该区域的透光显示,将用于驱动发光器件11的像素电路单元21设置于第二显示区域2,从而实现了第一显示区域1的透光显示,同时提高了第一显示区域1的透光率,可以实现更好的全面屏显示通能。同时,用于给像素电路单元21提供第一驱动信号的第一信号线4沿像素列的方向延伸,而不经过第一显示区域1,从而可以提高第一显示区域1的开口率,进一步提高第一显示区域1的透光率。

可选的,第一信号线4为数据信号线,第一驱动信号为数据信号。连接走线12至少部分为透明走线,以提高第一显示区域1的透光率。连接走线12的制备材料可以包括ito(indiumtinoxide,氧化铟锡)透明导电材料。连接走线4可以跨过第二显示区域2中的第二像素单元以电连接位于第一显示区域1的发光器件11以及位于第二显示区域2的用于驱动该发光器件11的像素电路单元21。

可选的,每个发光器件11可包括多个子发光单元,此时需设置相应数量的像素电路单元21、连接走线12以及第一信号线4。后续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二信号线5、第三信号线6以及第四信号线7也要设置多条。例如,如图2所示,每个发光器件11包括两个子发光器件,相应的每个像素电路单元21包括两个子像素电路单元,连接发光器件11及像素电路单元21的连接走线12也对应的设置两根子连接走线,相应的对应于同一列像素电路单元21设置的第一信号线4包括两根子第一信号线。

图3为本说明书第二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的走线排布的平面示意图。在显示技术领域中,同一列的发光器件11应该由同一列的数据信号线控制。因此,如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以设置于第10列的发光器件11为例,由于用于驱动第10列的发光器件11的像素电路单元21设置于第5列,因此为了通过设置于第10列的数据信号线4’控制第10列的发光器件11,第10列的数据信号线4’需包括一绕线部。该绕线部穿过第三显示区域3后,从第一显示区域1与第二显示区域2的交界处的虚拟像素(dummypixel)引出并绕孔连接,并于显示面板的顶部经过两次弯折后延伸至第二显示区域2,并与第5列的像素电路单元21连接,从而为第10列的发光器件11提供数据信号。在第5列的第二显示区域2以及第三显示区域3的交界处,该数据信号线4’与第5列的数据信号线41’断开,即数据信号线41’只需控制第三显示区域3的第三像素单元31。然而这种方式虽然空余出很多空间提高了第一显示区域1的开口率,但是这种绕孔连接的方式仍然会占用一部分空间,减小开口率。而且,如果摄像头尺寸越大,数据信号线占用的空间就会越大,限制了该区域的发光面积大小和开口率的要求,因而不能满足较大尺寸摄像头的需求。

而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于第5列的第一信号线4控制设置于第10列的发光器件11,不需要绕孔连接,相比于图3所示的实施例节省了第一显示区域1中绕线的空间,进一步提高了开口率,提高了光透过率,能够满足较大尺寸摄像头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减少图2中第一显示区域1上方的第二显示区域2的面积,即不需要保留图2所示实施例中第一行、第二行中的第二像素单元22以及像素电路单元21,只需设置发光器件11即可,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开口率,提高第一显示区域1的透光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显示面板的第二显示区域2还包括阵列设置的多个第二像素单元22,每个第二像素单元22包括第二像素电路单元以及第二发光器件,第二像素电路单元用于驱动第二发光器件发光。在第二显示区域2中,多个第二像素单元22和多个像素电路单元21交替布置,从而相邻的第二像素单元22之间设置有像素电路单元21,而相邻的像素电路单元21之间设置有第二像素单元22。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显示区域3以及集成电路单元(integratedcircuit,ic)。第三显示区域3至少部分围绕第二显示区域2,该区域为常规显示区域,相比于第一显示区域1、第二显示区域2,具有更高的分辨率(pixelsperinch,ppi)。

如图2所示,第三显示区域3包括阵列设置的多个第三像素单元(如图2所示的方框c)31,每个第三像素单元31包括第三像素电路单元以及第三发光器件,第三像素电路单元用于驱动第三发光器件发光。集成电路单元(图中未示出)被配置为与第一信号线4连接,用于提供第一驱动信号。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延伸部与第三像素单元31连接,用于为第三像素单元31提供第二驱动信号;集成电路单元设置于第三显示区域3的一端且远离第一显示区域1设置,并与第一信号线延伸部连接,用于生成第二驱动信号。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当时集成电路单元远离第一显示区域1设置即设置于显示面板远离摄像头的一端时,设置于第5列的第一信号线4,其设置于第二显示区域2的第一信号线主体部输出第一驱动信号以控制位于第5列的像素电路单元21工作,从而驱动位于第10列的发光器件11发光;同时,其设置于第三显示区域3的第一信号线延伸部输出第二驱动信号以控制位于第5列的第三像素单元31工作,实现第三显示区域3的正常显示。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于第5列的第一信号线4分别控制位于第5列的第三像素单元31以及位于第10列的发光器件11工作,使得不需要绕线即可实现对第一显示区域1的透光显示,节省了第一显示区域1中绕线的空间,进一步提高了开口率,提高了光透过率,能够满足较大尺寸摄像头的需求。

可选的,第二驱动信号为数据信号,用于控制第三显示区域3中与像素电路单元21设置在同一列的第三像素单元31发光。

在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信号线5。如图4所示,第二信号线5沿第一信号线4延长的方向延伸,即沿像素列的方向延伸。第二信号线5包括第二信号线主体部以及第二信号线延伸部,其中第二信号线主体部及第一信号线主体部对应于同一列像素电路单元21设置,第二信号线延伸部及第一信号线延伸部对应于同一列第三像素单元31设置;同时,第二信号线延伸部与第三像素单元31连接,用于为第三像素单元31提供第三驱动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双数据信号线的设计,位于第一显示区域1的发光器件11通过第一信号线4控制,位于第三显示区域3的第三像素单元31通过第二信号线5控制,从而实现第一显示区域1的透光显示以及第三显示区域3的正常显示。这样分开给予数据信号,有利于提高第一显示区域1的亮度,改善亮度均一性。

可选的,第二信号线5为数据信号线,第三驱动信号为数据信号。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信号线主体部与第二信号线延伸部在第二显示区域2以及第三显示区域3的交界处断开;同时,集成电路单元设置于第三显示区域3的一端且远离第一显示区域1设置,且与第二信号线延伸部连接,用于生成第三驱动信号。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5列设置两组数据信号线,其中第一信号线主体部与设置于第5列的像素电路单元21连接,从而可以控制设置于第10列的发光器件11发光;第二信号线延伸部与设置于第5列的第三像素单元31连接,从而可以控制设置于第5列的第三像素单元31发光。当集成电路单元设置于远离第一显示区域1设置即设置于显示面板远离摄像头的一端时,通过集成电路单元生成的第一驱动信号、第三驱动信号可以分别控制位于第一显示区域1的发光器件11、位于第三显示区域3的第三像素单元31发光,从而实现第一显示区域1的透光显示以及第三显示区域3的正常显示。同时,第二信号线主体部与第二信号线延伸部在第二显示区域2以及第三显示区域3的交界处断开,避免第三驱动信号对像素电路单元21产生影响。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信号线6,第三信号线6沿第一信号线4延长的方向延伸,即沿像素列的方向延伸。如图2、图4所示,第三信号线6设置于第三显示区域3且在第三显示区域3与第一显示区域1的交界处断开;且第三信号线6与第三像素单元31连接,用于为第三像素单元31提供第四驱动信号;同时,集成电路单元与第三信号线6连接,用于生成第四驱动信号。

可选的,第三信号线6为数据信号线,第四驱动信号为数据信号。

本实施例中,集成电路单元仍然设置于第三显示区域3的一端且远离第一显示区域1设置,即设置于显示面板远离摄像头的端部。由于设置于第12列的第三信号线6只需为设置于第12列的第三像素单元31提供数据信号,因此第三信号线6在第三显示区域3与第一显示区域1的交界处断开后,在第一显示区域1无须再连接第三信号线6,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开口率。

在另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仍然采用双数据信号线的设计。如图5所示,在显示面板设置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信号线5,且第二信号线主体部及第一信号线主体部对应于同一列像素电路单元21设置,第二信号线延伸部及第一信号线延伸部对应于同一列第三像素单元31设置,第二信号线延伸部与第三像素单元31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主体部与第一信号线延伸部在第二显示区域2以及第三显示区域3的交界处断开,同时集成电路单元设置于第一显示区域1的一端且远离第三显示区域3设置。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5列设置两组数据信号线,其中第一信号线主体部与设置于第5列的像素电路单元21连接,从而可以控制设置于第10列的发光器件11发光;第二信号线延伸部与设置于第5列的第三像素单元31连接,从而可以控制设置于第5列的第三像素单元31发光。当集成电路单元靠近第一显示区域1设置即设置于显示面板靠近摄像头的一端时,通过集成电路单元生成的第一驱动信号、第三驱动信号可以分别控制位于第一显示区域1的发光器件11、位于第三显示区域3的第三像素单元31发光,从而实现第一显示区域1的透光显示以及第三显示区域3的正常显示。同时,第一信号线主体部与第一信号线延伸部在第二显示区域2以及第三显示区域3的交界处断开,避免第一驱动信号对第三像素单元31产生影响。

可选的,所述的显示面板还包括第四信号线7,第四信号线7沿第一信号线4延长的方向延伸,即沿像素列的方向延伸。第四信号线7包括第四信号线主体部以及第四信号线延伸部,第四信号线主体部设置于第一显示区域且与发光器件11对应设置;第四信号线延伸部延伸至第三显示区域3并与第三像素单元31连接,用于为第三像素单元31提供第五驱动信号;同时,集成电路单元与第四信号线主体部连接,用于生成第五驱动信号。

可选的,第四信号线7为数据信号线,第五驱动信号为数据信号。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集成电路单元靠近第一显示区域1设置即设置于显示面板靠近摄像头的一端,为了给设置于第10列的第三像素单元31提供数据信号,因此设置在设置于第10列的第四信号线7需要从第一显示区1延伸至第三显示区3,从而通过集成电路单元为第10列的第三像素单元31提供第五驱动信号。

可选的,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上述像素电路单元21、连接走线12、第一信号线4、第二信号线5、第三信号线6以及第四信号线7等形成在衬底基板上,例如,通过半导体制备工艺以叠层结构的形式形成在衬底基板上。

本说明书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该显示装置可以实现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公开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公开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另外,为简化说明和讨论,并且为了不会使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难以理解,在所提供的附图中可以示出或可以不示出与集成电路(ic)芯片和其它部件的公知的电源/接地连接。此外,可以以框图的形式示出装置,以便避免使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难以理解,并且这也考虑了以下事实,即关于这些框图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细节是高度取决于将要实施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平台的(即,这些细节应当完全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在阐述了具体细节(例如,电路)以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情况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或者这些具体细节有变化的情况下实施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因此,这些描述应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尽管已经结合了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描述,但是根据前面的描述,这些实施例的很多替换、修改和变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其它存储器架构(例如,动态ram(dram))可以使用所讨论的实施例。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