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屏下指纹显示装置和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550427发布日期:2020-10-17 02:25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屏下指纹显示装置和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屏下指纹显示装置和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屏下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柔性显示模组,现有技术中,该设计需要在散热膜开通孔,通孔上方通常设置黑色遮光胶带以保护没有散热膜遮挡的显示面板部分,从而消除显示面板对应的通孔处由于没有散热膜遮挡而接触环境光的位置和通孔周围没有接触环境光的位置形成显示效果差异,引发显示不良。但是散热膜的这种通孔设计会导致开孔处应力过大,并且由于该位置遮光胶带与散热膜存在段差,在贴附散热膜的时候遮光胶带会对该位置产生很大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了该位置处的应力,使显示面板背面受到不可释放的应力,从而导致显示面板开孔处产生指纹孔模印,正面出现阴影。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柔性显示模组,

包括:

显示面板、散热膜和遮光胶带,所述散热膜包括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远离出光侧的第一膜层、第二膜层和保护膜层,其中

所述第一膜层,包括贯通其的第一开孔,所述第一开孔与所述柔性显示模组待安装的指纹识别模块的感应区相对应;

所述第二膜层,包括贯通其的第二开孔,所述第二开孔与所述第一开孔对应设置以露出所述待安装的指纹识别模块的感应区,并且所述第二开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径;

所述保护膜层,覆盖所述第二膜层;

所述遮光胶带,设置在所述保护膜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开孔内,所述遮光胶带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开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开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点和所述第二开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点重合。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开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二开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遮光胶带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沿第一方向轴对称;

和/或

所述第一开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二开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遮光胶带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沿第二方向轴对称。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膜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远离出光侧的网格胶层和泡棉层,所述第一开孔包括贯通所述网格胶层的第一通孔和贯通所述泡棉层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并且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开孔的孔径;

和/或

所述第二膜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第一膜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聚酰亚胺层和铜箔层,所述第二开孔包括贯通所述聚酰亚胺层的第三通孔和贯通所述铜箔层的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三通孔的孔径,并且所述第三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径。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非弯折显示区域和至少一个弯折显示区域,所述散热膜的第二膜层对应于各所述弯折显示区域设置有多个贯通其的开槽。

进一步的,所述多个开槽为规则排列的椭圆形开槽或棱形开槽。

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屏下指纹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散热膜和指纹识别模块,所述散热膜包括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远离出光侧的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其中

所述第一膜层,包括贯通其的第一开孔,所述第一开孔与所述指纹识别模块的感应区相对应;

所述第二膜层,包括贯通其的第二开孔,所述第二开孔与所述第一开孔对应设置以露出所述指纹识别模块的感应区,并且所述第二开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径;

所述指纹识别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中。

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制作上述的柔性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包括:

将第一膜层粘贴在所述显示面板远离出光侧的一侧,所述第一膜层包括贯通其的第一开孔,所述第一开孔与所述柔性显示模组待安装的指纹识别模块的感应区相对应;

将所述第二膜层粘贴在所述第一膜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膜层包括贯通其的第二开孔,所述第二开孔与所述第一开孔对应设置以露出所述待安装的指纹识别模块的感应区,并且所述第二开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径;

将所述保护膜层粘贴在所述第二膜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保护膜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设置有遮光胶带,并且所述遮光胶带位于所述第二开孔内,所述遮光胶带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开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非弯折显示区域和至少一个弯折显示区域,所述将所述第二膜层粘贴在所述第一膜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还包括:

所述第二膜层对应于各所述弯折显示区域设置有多个贯通其的开槽,所述开槽为椭圆形开槽或菱形开槽。

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制作屏下指纹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

形成如上述的柔性显示模组;

剥离所述柔性显示模组的散热膜的保护膜层和设置在所述保护膜层上的遮光胶带;

将指纹识别模块安装在所述柔性显示模组的散热膜的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中,所述指纹识别模块的感应区透过所述第二开孔和第一开孔露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针对目前现有的问题,制定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屏下指纹显示装置和制作方法,通过分别在散热膜的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开设不同孔径的通孔以形成用于安装指纹识别模块的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且第二膜层开设的第二开孔的孔径大于第一膜层开设的第一开孔的孔径,使得第一膜层可为设置在其上的第二膜层的开孔处提供支撑,从而减小第二膜层的第二开孔边界处的应力;并将遮光胶带设置在保护膜层靠近显示面板一侧且位于第二开孔内,从而消除原遮光胶带设置在远离显示面板一侧的段差,使得贴覆力可均匀施加在散热膜上,进一步减小模组制作过程中的开孔处的应力,从而有效地减少显示面板开孔处的模印,弥补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示出现有技术中柔性显示模组的散热膜与通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1b示出现有技术中柔性显示模组的散热膜与遮光胶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现有技术中柔性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现有技术中柔性显示模组的显示面板贴覆散热膜时的受力分析图;

图4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柔性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开孔、第二开孔和遮光胶带在显示面板上的投影示意图;

图6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显示面板贴覆散热膜时的受力分析图;

图7a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大角度弯折cg的截面示意图;

图7b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散热膜产生翘起不良的截面示意图;

图8a-8b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膜的第二膜层开设多个开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作柔性显示模组的流程图;

图10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制作屏下指纹显示装置的流程图;

图11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屏下指纹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柔性显示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述的“在……上”、“在……上形成”和“设置在……上”可以表示一层直接形成或设置在另一层上,也可以表示一层间接形成或设置在另一层上,即两层之间还存在其它的层。在本文中,除非另有说明,所采用的术语“位于同一层”指的是两个层、部件、构件、元件或部分可以通过同一构图工艺形成,并且,这两个层、部件、构件、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相同的材料形成。在本文中,除非另有说明,表述“构图工艺”一般包括光刻胶的涂布、曝光、显影、刻蚀、光刻胶的剥离等步骤。表述“一次构图工艺”意指使用一块掩模板形成图案化的层、部件、构件等的工艺。

如图1a和1b所示,现有技术中,一般在散热膜12’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指纹识别模块的通孔,散热膜保护膜层123’在对应该通孔的位置上贴覆有遮光胶带13’以避免该通孔处对应的显示面板接触环境光。开孔位置的散热膜的截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在制作过程中,由于开孔位置处的遮光胶带13’与散热膜保护膜123’有高度差,在贴附散热膜时会导致该位置所受应力较大。图3示出散热膜在贴附时的均匀贴覆力下各个膜层的应力示意图,由于遮光胶带13’与保护膜层123’存在段差,表面的均匀贴覆力会在传递至散热膜的各个膜层,各个膜层的应力在其开孔边界最大,遮光胶带13’在贴覆力下产生的应力同样集中到显示面板11’的开孔区域从而形成模印;并且在受到贴覆力时,散热膜的泡棉层1213’虽然会产生如图3所示的提供支撑的回弹力,但该回弹力在开孔边界处最小,因此显示面板11’在开孔位置处的应力最大且最集中,显示面板在开孔区域的模印进一步加重。

因此,发明人提出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屏下指纹显示装置和制作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柔性显示模组10,包括显示面板11、散热膜12和遮光胶带13,所述散热膜12包括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11远离出光侧的第一膜层121、第二膜层122和保护膜层123,其中,

所述第一膜层121,包括贯通其的第一开孔1211,所述第一开孔1211与所述柔性显示模组待安装的指纹识别模块的感应区相对应;

所述第二膜层122,包括贯通其的第二开孔1221,所述第二开孔1221与所述第一开孔1211对应设置以露出所述待安装的指纹识别模块的感应区,并且所述第二开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径;

所述保护膜层123,覆盖所述第二膜层122;

所述遮光胶带13,设置在所述保护膜层123靠近所述显示面板11一侧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开孔1221内,所述遮光胶带13在所述显示面板11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开孔1211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分别在散热膜的第一膜层121和第二膜层122开设不同孔径的通孔以形成用于安装指纹识别模块的第一开孔1211和第二开孔1221,且第二膜层122开设的第二开孔1221的孔径大于第一膜层121开设的第一开孔1211的孔径,第一膜层121可为设置在其上的第二膜层122的开孔处提供膜层支撑,从而减小第二膜层122的第二开孔1221边界处的应力;并将遮光胶带13设置在保护膜层123靠近显示面板11一侧且位于第二开孔1221内,从而消除现有技术中因遮光胶带设置在远离显示面板一侧导致的段差问题,使得贴覆力可均匀施加在散热膜上,有效减小模组制作过程中的开孔处的应力,从而减少显示面板开孔处的模印,弥补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以制作该柔性显示模组的具体步骤进行说明:

第一步,在第一膜层121上确定与所述柔性显示模组待安装的指纹识别模块的感应区相对应的第一位置,并在所述第一位置上形成第一开孔1211。

第二步,在第二膜层122上确定与所述第一开孔1211对应的能够露出所述待安装的指纹识别模块的感应区的第二位置,并在所述第二位置上形成第二开孔1221。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孔1211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点和所述第二开孔1221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点重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孔与第二开孔均位于与指纹识别模块的感应区对应的位置,以实现指纹识别模块的有效安装,且第一开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和第二开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中心同心设置,该同心开孔的设置方式可实现散热膜的各个膜层受力均衡,减少模印数量。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对所述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的形状不作限定,可以为圆形、矩形或其他形状,以均衡各膜层受力为设计准则,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步,在保护膜层123上确定对应于所述第二开孔1221和第一开孔1211的第三位置并在所述第三位置上设置遮光胶带。

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遮光胶带设置在所述保护膜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并且位于所述第二开孔内,一方面解决现有技术中因遮光胶带设置在保护膜层上导致的段差问题;另一方面,利用不同孔径的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将遮光胶带设置在第二开孔内,且遮光胶带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第一开孔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从而实现遮光胶带对第一开孔位置对应的显示面板的遮光效果,避免因显示面板部分位置接触环境光导致显示不均匀的问题,有效提高用户体验。

考虑到进一步均衡所述显示面板承受的应力,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孔1211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二开孔1221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遮光胶带13在所述显示面板11上的正投影沿第一方向轴对称。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示出了第一开孔1211与第二开孔1221在显示面板上的位置俯视图,第一方向为其水平方向x为,第二方向为与第一方向x垂直的y方向。如图5所示,第一开孔1211、第二开孔1221与遮光胶带13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均沿第一方向的轴x’对称,因此,所述第一开孔、第二开孔与遮光胶带的对称设置能够进一步实现散热膜的各个膜层受力均衡,减少模印数量。

同理,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孔1211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二开孔1221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和所述遮光胶带13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沿第二方向y轴对称。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开孔1211、第二开孔1221与遮光胶带13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均沿第二方向的轴y’对称,因此,所述第一开孔、第二开孔与遮光胶带的对称设置能够进一步实现散热膜的各个膜层受力均衡,减少模印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开孔1211、第二开孔1221与遮光胶带13在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可以设置为只沿如图5所示的第一方向轴对称,也可以设置为只沿如图5所示的第二方向轴对称,还可以设置为同时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轴对称以实现三者正投影的中心同心设置,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设计,以实现散热膜的各个膜层受力均衡,在此不再赘述。

第四步,将所述第一膜层121粘贴在所述显示面板11远离出光侧的一侧。

第五步,将所述第二膜层122粘贴在所述第一膜层121远离所述显示面板11的一侧。

第六步,将所述保护膜层123粘贴在所述第二膜层122远离所述显示面板11的一侧,所述第二开孔1221在所述显示面板11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遮光胶带13在所述显示面板11上的正投影,所述遮光胶带13在所述显示面板11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开孔1211在所述显示面板11上的正投影。

至此形成如图4所示的柔性显示模组,相比于如图2所示的现有技术中的柔性显示模组将遮光胶带贴覆在保护膜层远离显示面板一侧,以及如图3所示的受力分析;同理,如图6所示,对本实施例的显示模组进行受力分析,本实施例中,遮光胶带13贴覆于所述保护膜层123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使得保护膜层123远离显示面板11一侧的平面光滑,进行散热膜贴覆时,贴覆力可均匀施加在保护膜层123上,消除了由原遮光胶带的贴覆方式在开孔处产生的应力。并且,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孔1221的孔径大于第一开孔1211的孔径,第一膜层121可为第二膜层122的第二开孔1221边界处提供回弹力支撑,减小了原柔性显示模组由于第二开孔边界和第一开孔边界相同而产生的开孔边界处的集中应力,进而减小了显示面板在开孔处的应力集中,因此可有效减少显示面板开孔处的指纹模印。

因此,本实施例通过将遮光胶带贴覆于所述保护膜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使得散热膜贴覆时的贴覆力可均匀施加在保护膜层上,将第二膜层开设的第二开孔的孔径设置为大于第一膜层开设的第一孔径,能够减小显示面板在开孔处的应力集中,因此可有效减少显示面板开孔处的指纹模印。

考虑到进一步降低所述显示面板承受的应力,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第一膜层121包括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11远离出光侧的网格胶层1212和泡棉层1213,所述第一开孔包括贯通所述网格胶层的第一通孔和贯通所述泡棉层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并且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二开孔的孔径。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分别设置孔径逐渐增大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进一步为第二开孔提供边界支撑,具体的,在网格胶层1212设置第一通孔,在泡棉层1213设置第二通孔,并且第二通孔的孔径大于第一通孔的孔径,则网格胶层1212可为设置在泡棉层1213的第二通孔的通孔边界提供支撑,减小了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边界的应力集中,进一步降低所述显示面板承受的应力,能够有效减少显示面板在通孔处的模印。

具体的,在所述网格胶层上确定与所述柔性显示模组待安装的指纹识别模块的感应区相对应的第五位置,并在所述第五位置上形成贯通所述网格胶层的第一通孔;

在所述泡棉层上确定与所述第五位置对应的第六位置,并在所述第六位置上形成贯通所述泡棉层的第二通孔;

将所述泡棉层1213粘贴在所述网格胶层1212远离所述显示面板11的一侧,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所述第二开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通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

同理,在另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仍以图12所示,所述第二膜层122包括依次层叠设置在所第一膜层121远离所述显示面板11的聚酰亚胺层1222和铜箔层1223,所述第二开孔包括贯通所述聚酰亚胺层的第三通孔和贯通所述铜箔层的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三通孔的孔径,并且所述第三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径。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孔径逐渐增大的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聚酰亚胺层可为开设在铜箔层的第四通孔的通孔边界形成支撑,减小了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边界的应力集中,进一步降低所述显示面板承受的应力,能够有效减少显示面板在通孔处的模印。

具体的,在所述聚酰亚胺层上确定与所述第一开孔对应的能够露出所述待安装的指纹识别模块的感应区的第七位置,并在所述第七位置上形成贯通所述聚酰亚胺层的第三通孔;

在所述铜箔层上确定与所述第七位置对应的第八位置,并在所述第八位置上形成贯通所述铜箔层的第四通孔;

将所述聚酰亚胺层粘贴在所述泡棉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三通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二开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所述第四通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三通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仅采用在网格胶层和泡棉层依次开设孔径逐步变大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第一膜层开孔方式,也可仅采用在聚酰亚胺层和铜箔层依次开设孔径逐步变大的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的第二膜层开孔方式,还可同时采用前述的两种膜层开孔方式以形成自网格胶层的第一通孔至铜箔层的第四通孔的孔径逐步变大的通孔设计。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应用进行设计,以实现散热膜的各个膜层可对设置在其上的另一膜层在通孔边界应力最大处提供支撑,在此不再赘述。

值得说明的是,考虑到第一膜层的网格胶层和泡棉层,与第二膜层的第二开孔形成渐进阶梯式开孔,在此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径为所述网格胶层的第一通孔的孔径;同理所述第二开孔的孔径为所述聚酰亚胺层的第三通孔的孔径,即当网格胶层、泡棉层、聚酰亚胺层和铜箔层形成阶梯式开孔时,各膜层的通孔孔径沿距离所述显示面板由近及远的方向增加。

另一方面,对柔性显示模组以及与其配合的盖板(coverglass,cg)进行大角度折弯的需求愈发强烈,现市场已提出弯折角度大于90°的柔性显示模组,因此,这对贴覆于显示面板11上的散热膜12的贴附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大角度弯折cg(弯折角度>70°)的截面示意图如图7a所示,cg30覆盖于柔性显示模组上,散热膜12与显示面板11紧密贴合,随着cg弯折而弯折,然而,折弯处的散热膜在贴附后或贴附静置后有恢复为展平状态的趋势,产生如图7b所示的散热膜翘起现象,并且在高温高湿信赖性条件下,这种翘起现象会加重,严重影响显示模组的产品质量。为解决该问题,发明人经过大量实验后提出,当散热膜处于大角度弯折条件下,散热膜12靠近cg侧为弯折弧的外圆,远离cg侧为弯折弧的内圆,在同一长度的情况下处于内圆的散热膜12会发生材料堆积,进而产生内应力,并且散热膜12在弯折区所受应力最大,该应力会导致弯折处原贴合于显示面板11上的散热膜翘起,发生如图7b所示的弯折区翘起的现象。因此,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非弯折显示区域和至少一个弯折显示区域,所述散热膜的第二膜层对应于各所述弯折显示区域设置有多个贯通其的开槽。

具体的,如图8a所示,所述多个开槽1230为规则排列的椭圆形开槽。如图8b所示,所述多个开槽1230为规则排列的棱形开槽。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对于具体的开槽形状不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适当的开槽形状,以避免散热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在弯折区翘起为设计准则,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散热膜弯折区的最大应力处设置开槽,减少原弯折区的膜材弯折应力,可有效避免弯折区的散热膜翘起。

具体的,在制作柔性显示模组的过程中,在第二膜层上确定与所述第一开孔对应的能够露出所述待安装的指纹识别模块的感应区的第二位置,并在所述第二位置上形成第二开孔还包括:

在所述第二膜层上确定对应于各所述弯折显示区域的多个第四位置并在各所述第四位置上形成开槽,所述开槽为椭圆形开槽或菱形开槽。

也就是说,在第二膜层上形成第二开孔以及若干开槽可在同一制作工艺中进行,即利用同一制作步骤完成第二开孔和多个开槽的图案化,从而有效简化工艺流程。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对所述柔性显示模组的弯折区域的位置和数量不作具体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设置,以满足在弯折区最大应力处开槽为设计准则,在此不再赘述。

还需说明的是,如7a和图7b所示的散热膜12与显示面板11的位置关系为实际柔性显示模组使用时的放置方式,如图2以及图4所示的散热膜11与显示面板11的位置关系为贴覆散热膜时的加工放置方式,即无论采用哪种放置方式,与显示面板贴合的始终为散热膜的第一膜层中的网格胶层。

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模组相对应,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作上述柔性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制作方法与上述几种实施例提供的柔性显示模组相对应,因此在前实施方式也适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制作方法,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详细描述。

如图9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作上述柔性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包括

将第一膜层粘贴在所述显示面板远离出光侧的一侧,所述第一膜层包括贯通其的第一开孔,所述第一开孔与所述柔性显示模组待安装的指纹识别模块的感应区相对应;

将所述第二膜层粘贴在所述第一膜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第二膜层包括贯通其的第二开孔,所述第二开孔与所述第一开孔对应设置以露出所述待安装的指纹识别模块的感应区,并且所述第二开孔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开孔的孔径;

将所述保护膜层粘贴在所述第二膜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保护膜层靠近所述显示面板一侧设置有遮光胶带,并且所述遮光胶带位于所述第二开孔内,所述遮光胶带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第一开孔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分别在散热膜的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开设不同孔径的通孔以形成用于安装指纹识别模块的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且第二开孔的孔径大于第一开孔的孔径,将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配合粘贴后,第一膜层可为设置在其上的第二膜层的开孔处提供膜层支撑,从而减小第二膜层的第二开孔边界处的应力;并将遮光胶带设置在保护膜层靠近显示面板一侧且位于第二开孔内,消除现有技术中因遮光胶带设置在远离显示面板一侧导致的段差问题,使得贴覆力可均匀施加在散热膜上,进一步减小模组制作过程中的开孔处的应力,从而有效地减少显示面板开孔处的模印,弥补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非弯折显示区域和至少一个弯折显示区域,所述将所述第二膜层粘贴在所述第一膜层远离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还包括:

所述第二膜层对应于各所述弯折显示区域设置有多个贯通其的开槽,所述开槽为椭圆形开槽或菱形开槽。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散热膜弯折区的最大应力处设置开槽,减少原弯折区的膜材弯折应力,可有效避免弯折区的散热膜翘起。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上述柔性显示模组和该柔性显示模组的制作方法,如图10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作屏下指纹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

形成上述柔性显示模组;

剥离所述柔性显示模组的散热膜的保护膜层和设置在所述保护膜层上的遮光胶带;

将指纹识别模块安装在所述柔性显示模组的散热膜的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中,所述指纹识别模块的感应区透过所述第二开孔和第一开孔露出。

在本实施例中,首先将散热膜的保护膜层以及设置在保护膜层上的遮光胶带剥离露出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让后将指纹识别模块安装在所述柔性显示模组的散热膜的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中,所述指纹识别模块的感应区透过所述第二开孔和第一开孔露出,从而形成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屏下指纹显示装置,后续制作方法同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上述屏下指纹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下述屏下指纹显示装置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如图11所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屏下指纹显示装置20,包括显示面板11、散热膜12和指纹识别模块21,所述散热膜12包括依次层叠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11远离出光侧的第一膜层121和第二膜层122,其中

所述第一膜层121,包括贯通其的第一开孔1211,所述第一开孔1211与所述指纹识别模块21的感应区相对应;

所述第二膜层122,包括贯通其的第二开孔1221,所述第二开孔1221与所述第一开孔1211对应设置以露出所述指纹识别模块21的感应区,并且所述第二开孔1221的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开孔1211的孔径;

所述指纹识别模块21,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孔1211和第二开孔1221中。

在本实施例中,指纹识别模块设置在对应的所述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中,指纹识别模块的感应区透过所述第二开孔和第一开孔露出,从而形成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屏下指纹显示装置。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前述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针对目前现有的问题,制定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屏下指纹显示装置和制作方法,通过分别在散热膜的第一膜层和第二膜层开设不同孔径的通孔以形成用于安装指纹识别模块的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且第二膜层开设的第二开孔的孔径大于第一膜层开设的第一开孔的孔径,第一膜层可为设置在其上的第二膜层的开孔处提供膜层支撑,从而减小第二膜层的第二开孔边界处的应力;并将遮光胶带设置在保护膜层靠近显示面板一侧且位于第二开孔内,从而消除原遮光胶带设置在远离显示面板一侧的段差,使得贴覆力可均匀施加在散热膜上,进一步减小模组制作过程中的开孔处的应力,从而有效地减少显示面板开孔处的模印,弥补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