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点珠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32287发布日期:2021-01-15 11:32阅读:566来源:国知局
一种点珠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点珠笔领域,尤其是一种点珠笔。



背景技术:

经过检索,现有的点珠笔主要是用于美甲领域,而且主要作用在于画,没法形成珠状的立体美感。

在绘画或者美甲领域,新形成了一股风潮,即,通过点缀成珠来形成新颖的立体图案或者点缀图案中特定的部分来增加图案的逼真性和趣味性,然而现在并没有适合于该种技术的工具,主要是通过一般的点缀笔或毛笔多次蘸水点按来形成珠状,而且成型率低,效果很差。

故,需要一种能够一次点按成珠状型的点珠笔。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一次点按成珠状型的点珠笔。

一种点珠笔,包括笔盖、笔头、笔芯和笔杆,所述笔盖用于盖住所述笔头,所述笔芯设置于所述笔头中,所述笔头一端设置出墨口,所述笔芯一端由所述出墨口向外延伸,所述笔杆一端连接在所述笔头上背离所述出墨口一端,所述笔杆用于存储墨水,所述出墨口设置有储墨仓,所述笔芯靠近所述出墨口一端侧壁上环设有倒圆台型阀门开关,所述笔头中设置有与所述阀门开关对应的阀门座,通过阀门开关和阀门座配合控制墨水从出墨口流出。

优选的,所述阀门座为设置于所述出墨口处的限位环,所述限位环中部设置圆形镂空,所述圆形镂空的直径大于所述倒圆台型阀门开关的底部直径,所述圆形镂空的直径小于所述倒圆台型阀门开关的顶部直径。

优选的,笔芯远离出墨口一侧设置有复位件,所述复位件用于在笔芯往远离出墨口一侧移动后将笔芯恢复到原始位置。

优选的,所述复位件包括弹簧和固定塞,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笔芯外围,所述固定塞设置于所述弹簧顶部,所述固定塞远离所述弹簧一端连接所述笔头内侧壁,所述固定塞和所述笔头内侧壁配合限制所述弹簧向背离所述出墨口一侧移动。

优选的,所述固定塞一侧周向设置有凸环,所述笔头内侧壁上对应于所述凸环设置限位凸环,所述凸环设置于所述限位凸环靠近出墨口一侧,所述限位凸环用于卡住凸环而限制固定塞向远离出墨口一侧移动,进而限制所述弹簧向背离所述出墨口一侧移动。

优选的,所述弹簧包括圆柱型弹簧和圆台型弹簧,所述圆柱型弹簧一端抵在阀门开关上,所述圆柱型弹簧另一端连接所述圆台型弹簧截面较小的一端,所述圆台型弹簧套设于所述固定塞靠近出墨口一端。

优选的,所述笔杆背离笔头一端设置进墨口,所述进墨口设置有尾塞,所述尾塞用于盖住所述进墨口,所述尾塞通过内外螺纹配合可拆卸连接所述进墨口。

优选的,所述笔杆中设置有搅拌珠,所述搅拌珠用于对所述笔杆中的墨水进行搅拌。

优选的,所述储墨仓为圆台型镂空。

上述点珠笔通过出墨口设置有储墨仓,来实现点出珠状墨迹,增加绘画的趣味性和立体感;设置通过阀门开关和阀门座配合控制墨水从出墨口流出;通过在笔芯远离出墨口一侧设置有复位件,用于在笔芯往远离出墨口一侧移动后将笔芯恢复到原始位置,自动实现往复操作,使用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点珠笔的结构图;

图2是图1沿a-a的剖面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点珠笔的爆炸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点珠笔的另一爆炸结构图;

图5是图4沿a-a的剖面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点珠笔的笔芯的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点珠笔的弹簧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点珠笔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见图1、图2和图5,本实用新型点珠笔,包括笔盖100、笔头200、笔芯300和笔杆400,所述笔盖100用于盖住所述笔头200,所述笔芯300设置于所述笔头200中,所述笔头200一端设置出墨口140,所述笔芯300一端由所述出墨口140向外延伸,所述笔杆400一端连接在所述笔头200上背离所述出墨口140一端,所述笔杆400用于存储墨水,所述出墨口140设置有储墨仓120。

具体的,所述笔头200背离所述出墨口140一端通过内外螺纹配合可拆卸连接所述笔杆400一端。

请参照图2和图6,具体的,所述笔芯300靠近所述出墨口140一端侧壁上环设有倒圆台型阀门开关310,所述笔头200中设置有与所述阀门开关310对应的阀门座,通过阀门开关310和阀门座配合控制墨水从出墨口140流出。

具体的,所述阀门座为设置于所述出墨口140处的限位环130,所述限位环130中部设置圆形镂空,所述圆形镂空的直径大于所述倒圆台型阀门开关310的底部直径,所述圆形镂空的直径小于所述倒圆台型阀门开关310的顶部直径。

在使用时,笔芯300受重力的作用向下移动直至阀门开关310卡住所述圆形镂空,此时阀门座和笔芯300形成了封闭的空间,使得所述笔杆400中的墨水没法通过所述圆形镂空漏出。

请参照图4和图5,具体的,所述储墨仓120设置在所述限位环130背离笔杆400一侧的所述笔头200上。

具体的,所述储墨仓120为圆台型镂空。

在使用时,通过在纸面上点按所述笔芯300,使得笔芯300在外力的作用下向笔杆400一侧移动,所述限位环130和所述阀门开关310错开,而使得所述阀门开关310和所述限位环130之间形成出墨间隙,墨水从所述圆形镂空中流出进入储墨仓120,其中部分墨水在接触纸面后在纸面上展开形成墨迹,部分墨水存储在储墨仓120中,随着储墨仓120远离纸面,存储于储墨仓120中的墨水会渐渐的流出储墨仓120而堆叠在原有的墨迹上,使得墨迹渐渐隆起形成墨珠。

具体的原理是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流体表面的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时,一部分分子可以克服液相分子引力而逃逸出界面,从而导致表面上分子密度比液相小,由于分子距离增大,分子间呈现吸引趋势,进而宏观表现为表面张力,在点珠操作时,由于储墨仓120的存在,墨水会优先浸润储墨仓120底下的纸面,由于一开始储墨仓120是盖住点珠区域的纸面的,墨水并不会一下就分散开,使得在储墨仓120向远离纸面移动时,储墨仓120中的墨水渐渐释放,在墨水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会使得墨水表面呈收紧状态,从而使得顶部的墨水不会散开而形成墨珠,如果没有储墨仓120的存在,在点按之后,墨水会瞬间在纸面上铺开而没有形成墨珠的效果。

请参照图2-3,进一步的,笔芯300远离出墨口140一侧设置有复位件600,所述复位件600用于在笔芯300往远离出墨口140一侧移动后将笔芯300恢复到原始位置,具体的,所述复位件600包括弹簧610和固定塞620,所述弹簧610套设于所述笔芯300外围,所述固定塞620设置于所述弹簧610顶部,所述固定塞620和所述笔头200配合限制所述弹簧610向背离所述出墨口140一侧移动,使得所述笔芯300在受到外力后向所述笔杆400一侧移动的同时,所述笔芯300挤压所述弹簧610,所述弹簧610收缩而对笔芯300加持一个向所述出墨口140一侧的力,在外力消失时,所述笔芯300会在所述弹簧610的弹力作用下向所述出墨口140移动,使得所述阀门开关310重新卡住所述圆形镂空,限制墨水继续从出墨口140流出。

请参照图4-5,具体的,所述固定塞620一侧周向设置有凸环210,所述笔头200内侧壁上对应于所述凸环210设置限位凸环110,所述凸环210设置于所述限位凸环110靠近出墨口140一侧,所述限位凸环110用于卡住凸环210而限制固定塞620向远离出墨口140一侧移动,进而限制所述弹簧610向背离所述出墨口140一侧移动。

请参照图7,进一步的,所述弹簧610包括圆柱型弹簧612和圆台型弹簧611,所述圆柱型弹簧612一端抵在阀门开关310上,所述圆柱型弹簧612另一端连接所述圆台型弹簧611截面较小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圆柱型弹簧612单位长度的匝数比所述圆台型弹簧611单位长度的匝数多。在所述弹簧610受到挤压时,所述圆柱型弹簧612被压缩的长度更短,使得所述弹簧610更快的恢复原长,避免墨水流出过多而导致墨珠溢开,形成不了墨珠;由于所述圆台型弹簧611单位长度的匝数比所述圆柱型弹簧612单位长度的匝数少,使得弹簧610不会恢复的那么快,在墨水流出适当的量后关闭阀门开关310,使得墨珠能够成型,通过圆柱型弹簧612和圆台型弹簧611配合将出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上述具体的圆柱型弹簧612和圆台型弹簧611的搭配和数值,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请参照图2,具体的,所述圆台型弹簧611套设于所述固定塞620靠近出墨口140一端。

请参照图2-3,进一步的,所述笔杆400背离笔头200一端设置进墨口,所述进墨口设置有尾塞500,所述尾塞500用于盖住所述进墨口,所述尾塞500通过内外螺纹配合可拆卸连接所述进墨口。

请参照图2-3,所述笔杆400中设置有搅拌珠700,所述搅拌珠700用于对所述笔杆400中的墨水进行搅拌,避免笔杆400中的墨水凝固而流动受阻,影响墨水流向笔头200。

使用者在使用时,通过所述的进墨口加入墨水,之后加盖上尾塞500,用点珠笔在纸上点按,在点按的时候笔芯300内缩,墨水从出墨口140流出,部分墨水存留于储墨仓120中,部分墨水在纸面上形成墨迹,之后将笔杆400提起而使得笔芯300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墨水停止从出墨口140流出,随着笔杆400的提起,笔头200上靠近纸面的储墨仓120渐渐的远离纸面,存留于所述储墨仓120的墨水渐渐流出并在原有的墨迹上形成墨珠,等待干燥后即可。

如果笔杆400中的墨水部分凝固成块,可以通过摇晃笔杆400,使得搅拌珠700在笔杆400中对墨水进行搅拌,打散凝固的墨水。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