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敏标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01820发布日期:2023-04-29 18:54阅读:34来源:国知局
压敏标签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用于各种物品的标签,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诸如容器的物品的压敏标签。


背景技术:

1、本节旨在向读者介绍可能与以下描述和/或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相关的技术的各个方面。相信该讨论有助于向读者提供背景信息,以便于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各个方面。因此,应当理解,这些陈述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的,而不是作为对现有技术的承认。

2、压敏标签是包括压敏粘合剂的多层结构,并且当标签与物品接触时,通过向标签施加压力以经由压敏粘合剂将标签粘附到物品上,压敏标签用于标记物品。这种压敏标签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除其他特点外,它们是多功能的,并允许在表面印刷明亮的颜色时具有高水平的印刷性。此外,它们还可以印刷在大量材料上,如纸、箔、金属、塑料和其他合成材料。它们还可与多种精加工过程兼容,包括(但不限于)穿孔、压花和热冲压。

3、参考图1,示出了典型的现有技术压敏标签1。当用压敏标签标记物品时,通常从单独的供应商处获得基底压敏标签坯料2。基底压敏标签坯料2通常包括至少四个层压层:(1)载体3(有时称为“内衬”),(2)设置在载体的一个表面上的释放层4,(3)设置在释放层上的粘合剂层5(包括压敏粘合剂),以及(4)设置在粘合剂层上的面坯料6。

4、因此,典型的基底压敏标签坯料2可以被认为具有支撑部分7(载体3和释放层4)和转移部分8(粘合剂5和面坯料6)。释放层4用于允许将转移到物品的部分在标签施加期间从载体3剥离和释放。

5、面坯料6通常由纸、薄膜或箔的幅材或片材制成,并在粘合剂层5铺设后的某个时间顺序地施加或层压到粘合剂层5上。一旦从供应商处获得基底压敏标签坯料2,则可以用油墨层9或多个层(文本、图形、标记等)印刷面坯料6,以创建标签装饰和信息。然后,通过移除载体3和释放层4,将传统的压敏标签结构施加到物品表面,以暴露粘合剂层5并将粘合剂层5放置成与期望的表面接触并施加压力,以将粘合剂5、面坯料6和油墨层9转移到物品上(如本文所述的“油墨层”可包括多于一种油墨以产生标签装饰和信息的外观)。

6、虽然这些压敏标签是众所周知的,但使用上述压敏标签存在许多缺点。如上所述,最初的基底压敏标签坯料(载体、释放层、粘合剂层和面坯料)通常由第三方提供,随后添加标签设计(即,油墨图形、文本、标记等)。这不允许在一个位置和/或时间构建整个标签(例如,载体、释放层、粘合剂层、面坯料和油墨层)。因此,目前的压敏标签需要多位置、多步骤的生产过程,从而延长了制造完整压敏标签所需的时间。(此处引用“标签结构”等时,意在指单个标签的结构和/或多个单个标签的幅材结构。)

7、此外,基底压敏标签坯料的供应商事先不知道将在基底坯料上印刷什么尺寸形状、轮廓等的油墨层标记,以形成最终的标签幅材(“标签幅材”是基底压敏标签坯料的长度,其中多个单独的标签沿其长度经由油墨/标记印刷)。因此,基底压敏标签坯料由粘合剂的泛涂层和与载体的区域匹配或大体上紧密匹配的面坯料形成(以适应可印刷的一层或多层油墨层的任何尺寸、形状、轮廓等,以及标签或标签的任何大小、形状和/或轮廓)。因此,在印刷油墨设计之后,必须对标签幅进行模切以产生最终幅(载体/释放,其上有单独切割的标签)。该过程要求载体由坚固的材料制成-例如聚酯-以便其能够承受模切过程而本身不会被切割(因为只有油墨层、面坯料、粘合剂和脱模剂被切割)。然后移除并丢弃不包含标签的切割矩阵。载体的强力材料(例如聚酯)的使用带来了载体不能回收的问题,因为材料不能被放入标签幅材的回收流中。虽然载体通常是聚酯,但这并不妨碍使用其他材料作为载体(如纸内衬、玻璃纸、聚丙烯或此类材料的混合物)。

8、此外,由于基础压敏标签原料需要由第三方提供,随后进行油墨层的印刷,因此需要以粘合剂靠近载体(例如,与释放层相邻)且油墨远离载体的方式订购最终标签的层。这种配置导致现有技术的压敏标签的进一步缺点。此外,由于基底压敏标签坯料需要由第三方提供,随后进行油墨层的印刷,因此需要以粘合剂靠近载体(例如,与释放层相邻)且油墨远离载体的方式订购最终标签的层。这种配置导致现有技术的压敏标签的进一步缺点。首先,粘合剂接近载体这一事实要求在载体和粘合剂之间有释放层或涂层,以允许粘合剂、面坯料和油墨层在施加到物品上时从载体上释放。对这种释放层的需要增加了这些传统压敏标签的材料,从而增加了成本。第二,油墨层远离载体的定位意味着一旦将油墨层施加到物品上,油墨层将成为标签的外表面。这意味着油墨层很容易被擦伤或损坏,破坏了物品的美观。这也意味着金属材料不能用作这些传统压敏标签中的油墨(由于它们容易损坏)。因此,可用于这些标签的油墨是有限的,并且设计容易损坏。可以将保护层添加到标签上(添加到油墨层的外部),但是,像上面描述的释放层一样,这又为标签增加了另一层,并且增加了成本。

9、此外,当标签要粘附到轮廓或不规则表面上,并且需要高度的柔性时,面坯料的刚性(以及由于标签的多层而产生的任何刚性)可能会干扰标签的施加和粘附。

10、此外,压敏标签应用中的一个常见现象是具有各种缺陷,例如皱纹和水泡。当标签与施加标签的物品不对齐和/或标签与物品之间的空气滞留时,就会出现这些缺陷。结果是视觉效果不佳(美观性差),标签因未支撑标签的磨损或撕裂而失效,甚至是无法销售的产品。

11、鉴于如上所述的压敏标签的许多缺点(特别是需要的许多层、使用第三方基底结构以及可能对标签标记造成的损坏),许多人经常转向热传递标签作为替代类型标签。热传递标签最好能抵抗磨损和化学影响,以避免标签信息的丢失,并且期望具有与它们所附着的物品的良好粘附特性。

12、传热标签是多层结构,每层都有自己的功能。例如,传热标签通常包括粘合剂层、油墨层和释放层。释放层可以是蜡释放层,并且通常直接邻近载体片材,例如在标签的卷或幅材上。因此,在这样的示例中,标签可以被认为包括“支撑部分”(例如,载体片材和释放层)和“转移部分”(即,油墨层和粘合剂层)。当受热时,蜡释放层熔化,从而允许转移部分与载体片材分离,并且粘合剂层将油墨层粘附到被标记的物品上。可替代地,蜡释放层的全部或部分也可以转移,以向油墨层提供保护。附加地或替代地,标签可以包括覆盖在油墨层上的单独的保护层,以保护油墨层免受磨损。

13、更具体地,在热传递标签过程中,标签承载片材经受加热,并且标签被按压到物品上,其中油墨层与物品直接接触。当纸张受热时,蜡层开始熔化,从而纸张片材可以从油墨层中释放出来。(并且,如上所述,蜡层的一部分可以与油墨层一起转移,而蜡层的一部分可以与纸张片材一起保留。)在将油墨层转移到物品上之后,纸张片材被移除,留下油墨层牢固地附着到物品上。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蜡层也转移的情况下,蜡层因此可用于两个目的:(1)在向片材施加热量时提供油墨层从片材的释放,以及(2)在转移的油墨层上形成保护层。在将标签转移到物品上之后,转移的蜡释放层可以经受后燃技术,该后燃技术增强了该层的光学清晰度(从而能够更好地观察到其下方的油墨层),并且增强了转移的蜡层的保护性。

14、然而,使用热传递标签的主要缺点是在标签过程中需要施加热量,这可能是不期望的。因此,期望将压敏标签结构构造成例如用作标签,这避免了使用由纸张、薄膜或箔形成的传统面坯料的需要。还期望压敏标签结构具有优于或等于现有技术的压敏标签结构(如上所述)的可印刷性、可转换性和可分配性。与现有技术的压敏结构相比,还期望这样的压敏标签结构以减少完成该结构所需的制造时间的方式设计。此外,还可以减少和/或消除标签施加过程中可能形成的褶皱和/或气泡。此外,期望这种压敏标签结构具有减少的层,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可回收性,增加对被标签物品的施加的容易性,并减少对油墨层的损坏的发生率或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1、下面阐述本发明的某些示例性方面。应当理解,呈现这些方面仅仅是为了向读者提供本发明可能采取的某些形式的简要概述,并且这些方面并不旨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际上,本发明可以包括以下可能未明确阐述的各种方面。

2、本发明的各个方面通过提供压敏标签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压敏标签的任何和/或所有缺点,所述压敏标签除其他特征外具有减少的层、减少的成本、增加的可回收性、增加的施加于被标记物品的易用性,并且减少了油墨层损坏的发生率或可能性(与背景技术中描述的现有技术的压敏标签相比)。为了实现这一点,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压敏标签,其包括:(a)支撑部分,其至少包括载体层;以及(b)转移部分,其至少包括与载体层接触的可印刷层。通常,当转移部分与物品接触时,转移部分可覆盖在支撑部分上,以在向转移部分施加压力时将转移部分从支撑部分转移到物品。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载体层在载体层和可印刷层之间不包括任何释放层。这消除了现有技术的标签层,从而降低了标签的成本。

3、此外,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可印刷层可以以软化的、熔融的、触变的、液体等形式施加,这允许其作为图案(如标签图像的形状、大小、轮廓等,即图形、文本、标记等)施加,而不是作为与载体层的面积匹配(或大致匹配)的面坯料被提供(如在现有技术的标签中)。可印刷层的配方允许其在冷却、固化、uv固化等之后在其上接收油墨。将可印刷层以图案施加的能力还减少了标签幅材所需的材料量(从而降低了成本),消除了模切过程的需要(以及废弃模切过程材料的浪费),并且可以用于允许在一个位置构建整个标签(其与从第三方供应商获取基底压敏标签坯料的需求相反)。

4、在其他方面,标签可以包括油墨层,该油墨层被定位为使得可印刷层位于载体层和油墨层之间。并且,标签可以包括粘合剂层,该粘合剂层定位成使得油墨层位于可印刷层和粘合剂层之间。通过这种配置,本文描述的压敏标签包括最接近载体的可印刷层和最远离载体的粘合剂层(与现有技术的压敏标签相比,这是一种稍微相反的配置)。由于这种配置,本文所述的压敏标签的转移部分(例如,可印刷层、油墨层、粘合剂层)不必从载体上剥离以暴露粘合剂以粘附到物品上。相反,标签被配置为使得粘合剂在施加到物品之前已经是标签结构的外层,因此粘合剂被预先暴露并准备好接触物品-从而增加了施加到物品的容易性。

5、本标签的这一方面和实施例中的层的配置还导致一旦转移部分被转移到物品上,油墨就位于可印刷层之下(并因此受到可印刷层的保护)。这导致一旦标签被转移到物品上,油墨层(标记、图形、设计、文本、信息等)就受到保护而不受损坏。这种保护无需添加任何额外的保护漆层(有时使用现有技术的压敏标签)即可实现。允许可印刷层在转移后保护油墨层的配置也增加了油墨层中可能使用的材料的数量-例如能够使用容易损坏的材料,例如金属油墨。

6、在另一方面,压敏标签可以进一步包括释放层,该释放层被定位为使得载体层位于可印刷层和释放层之间。换句话说,释放层不在载体的与标签的转移部分相邻的一侧上,而是在载体的下侧或后侧上。例如,该释放层允许标签幅材卷绕在辊上,同时防止阻塞(即,当标签幅材卷绕到卷上时,标签上的粘合剂粘附到载体的下侧的问题)。

7、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压敏标签,其包括:(a)支撑部分,其至少包括载体层;以及(b)转移部分,其至少包括与载体层呈面对关系的可印刷层,并且油墨层可以存在于可印刷层和载体层之间。取决于油墨层的性质,可印刷层的至少一部分或多个部分可以接触载体层(即,在不存在油墨或油墨层的任何区域中)。通常,当转移部分与物品接触时,转移部分可覆盖在支撑部分上,以在向转移部分施加压力时将转移部分从支撑部分转移到物品。在一个实施例中,载体层在载体层面向油墨层的一侧上不包括任何释放层。这消除了现有技术的标签层,从而降低了标签的成本。在该配置中,该方面的压敏标签包括最接近载体的油墨层和最远离载体的粘合剂层。由于该配置,本方面中描述的压敏标签的转移部分(例如,油墨层、可印刷层、粘合剂层)不必从载体剥离以暴露粘合剂以粘附到物品。相反,标签被配置为使得粘合剂在施加到物品之前已经是标签结构的外层,因此粘合剂被预先暴露并准备好接触物品-从而增加了施加到物品的容易性。此外,该版本的标签还可以包括释放层,该释放层被定位为使得载体层位于油墨层和释放层之间(以防止例如当标签幅材卷绕在辊上时阻塞)。

8、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可以包括一种或多种用于制造压敏标签的方法。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可以包括用于将压敏标签施加到物品上的一种或多种方法。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