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17844发布日期:2022-06-15 12:04阅读:68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近些年来,由于mini-led有着高亮度、亮度均一性好以及高色域饱和度等优点,以mini-led作为背光源的背光模组逐渐被终端消费者所青睐。但是mini-led的尺寸较小,当以mini-led作为背光源,特别是在大尺寸背光模组中使用时,常需要采用多个mini-led灯板拼接在一起的形式,以实现大尺寸背光模组的整面发光的需求,拼接的mini-led灯板之间则会出现拼接缝隙,由于拼接缝隙处没有mini-led灯珠,使得拼接缝隙两侧的光线入射到该位置时,会在拼接缝隙处出现亮线或者暗线等显示不良现象,从而影响整个背光模组的出光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可以解决背光模组中背光灯板拼接缝隙处出现显示不良现象的问题。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5.背光灯板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拼接的背光灯板,拼接的两个所述背光灯板之间具有拼接缝隙;所述背光灯板具有出光面;
6.反射层,设置在所述背光灯板的出光面上,所述反射层覆盖所述拼接缝隙;
7.透光层,设置在所述反射层背离所述拼接缝隙的一侧。
8.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层具有沿所述拼接缝隙长度方向延伸的侧表面,所述透光层沿所述侧表面延伸至所述背光灯板的出光面。
9.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沿远离所述背光灯板组件的方向层叠设置的多层所述透光层,相邻两层所述透光层的折射率不相同。
10.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多层所述透光层的折射率沿远离所述反射层的方向依次增大;或
11.多层所述透光层的折射率沿远离所述反射层的方向依次减小。
12.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层背离所述背光灯板组件的一侧为凸曲面;和/或
13.所述透光层背离所述反射层的一侧为凸曲面。
14.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多层所述透光层的厚度的总和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2mm。
15.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和连接件,所述背光灯板组件背离所述反射层的一侧贴附在所述背板上;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拼接缝隙内,所述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反射层与所述背板之间。
16.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层面向所述连接件的一侧开设有第
一定位槽,所述连接件面向所述反射层的一侧对应所述第一定位槽的位置凸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插入所述第一定位槽内;和/或
17.所述连接件面向所述反射层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定位槽,所述反射层面向所述连接件的一侧对应所述第二定位槽的位置凸设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插入所述第二定位槽内。
18.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板面向所述连接件的一侧开设有第三定位槽,所述连接件对应所述第三定位槽的位置凸设有第三定位部,所述第三定位部插入所述第三定位槽内;和/或
19.所述连接件面向所述背板的一侧开设有第四定位槽,所述背板对应所述第四定位槽的位置凸设有第四定位部,所述第四定位部插入所述第四定位槽内。
20.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多个所述连接件,多个所述连接件位于所述拼接缝隙内;多个所述连接件沿所述拼接缝隙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分布。
21.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扩散板,所述扩散板设置在所述透光层背离所述背光灯板组件的一侧;所述扩散板与所述背光灯板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25mm且小于或等于35mm。
22.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背光灯板组件包括多个所述背光灯板,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背光灯板之间具有所述拼接缝隙,每个所述拼接缝隙对应设置有所述反射层和所述透光层;所述扩散板与多个所述透光层抵接。
23.相应的,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显示屏与所述背光模组连接。
24.本技术实施例中背光模组包括背光灯板组件、反射层和透光层,背光灯板组件包括至少两个拼接的背光灯板,拼接的两个背光灯板之间具有拼接缝隙,背光灯板具有出光面,反射层设置在背光灯板的出光面上,反射层覆盖拼接缝隙,透光层则设置在反射层背离拼接缝隙的一侧。通过在背光灯板组件的拼接缝隙处设置反射层和透光层,使得背光灯板发出的光线能够通过反射层反射至透光层,并在透光层中进行混合然后射出,以提高背光灯板之间拼接缝隙处的出光效果,避免拼接缝隙处出现亮线或暗线等不良现象,从而改善背光模组整体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0033]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0035]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的描述顺序不作为对实施例优选顺序的限定。
[0036]
在制作背光模组时,能够采用mini-led作为背光源,但mini-led的尺寸较小,特别是在大尺寸背光模组中使用时,需要采用多个设置有mini-led的背光灯板拼接在一起的形式,以实现大尺寸背光模组的整面发光的需求,然而,拼接的背光灯板之间的拼接缝隙会导致背光模组出现显示不良。
[0037]
如图1所示,本技术中背光模组100包括背光灯板组件120,背光灯板组件120包括至少两个拼接的背光灯板121,通过将至少两个背光灯板121进行拼接,能够避免单个背光灯板121尺寸过大而导致制作难度提高,同时,还能够满足背光模组100对尺寸、形状以及显示效果等的不同需求,扩大背光模组100的应用范围。
[0038]
背光灯板121作为背光模组100的背光光源,其具有出光面1213和背面,出光面
1213则为设置有灯珠1211的一侧。无论背光灯板组件120是采用连接结构进行组装还是直接进行粘接,拼接的两个背光灯板121之间具有拼接缝隙1212,且拼接缝隙1212处没有设置灯珠1211,使得拼接缝隙1212两侧的光线入射到该位置时,会在拼接缝隙1212处出现亮线或者暗线等显示不良现象,从而影响整个背光模组100的出光效果。
[0039]
进一步的,背光模组100包括反射层130,反射层130设置在背光灯板121的出光面1213上,且反射层130覆盖拼接的背光灯板121之间的拼接缝隙1212。通过将反射层130覆盖在拼接缝隙1212处,能够对拼接缝隙1212两侧相邻的灯珠1211出射的光线进行反射,以提升拼接缝隙1212位置的显示品质。
[0040]
其中,反射层130可以采用粘贴的方式贴附在背光灯板组件120上,以便于根据背光灯板121拼接方式的调节对反射层130的贴附位置进行相应调整,使得反射层130与背光灯板121之间的组合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0041]
可选的,背光模组100包括透光层140,透光层140设置在反射层130背离拼接缝隙1212的一侧,即在拼接缝隙1212上覆盖一层反射层130后,再继续在拼接缝隙1212对应位置覆盖一层透光层140。一方面,透光层140的设置能够提高背光模组100对应拼接缝隙1212处的出光量,避免在背光模组100组装过程中,位于反射层130上的结构与反射层130直接接触而导致接触区域的出光效果较差;另一方面,透光层140的设置使得经反射层130反射后的光线能够在透光层140中进行混合,同时,由于透光层140具有一定的折射效果,能够对出射光线的出光角度进行调节,以进一步改善背光模组100对应拼接缝隙1212处的显示品质。
[0042]
其中,透光层140可以采用粘贴的方式贴附在反射层130上,以便于根据反射层130的具体结构和设置位置以及透光层140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调整,使得透光层140与反射层130之间的配合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0043]
本技术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00通过在背光灯板组件120的拼接缝隙1212处设置反射层130和透光层140,使得背光灯板121发出的光线能够通过反射层130反射至透光层140,并在透光层140中进行混合然后射出,以提高背光灯板121之间拼接缝隙1212处的出光效果,避免拼接缝隙1212处出现亮线或暗线等不良现象,从而改善背光模组100整体的显示效果。
[0044]
可选的,反射层130具有沿拼接缝隙1212长度方向延伸的侧表面,即反射层130面向拼接缝隙1212的部分侧表面覆盖拼接缝隙1212,透光层140则设置在反射层130背离拼接缝隙1212的部分侧表面上。其中,透光层140在反射层130的侧表面上的覆盖区域能够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只需保证透光层140的设置能够对拼接缝隙1212对应区域的出射光线的出光角度进行调节即可。
[0045]
其中,透光层140沿反射层130的侧表面延伸至背光灯板121的出光面1213,即透光层140沿着反射层130的侧表面进行延伸以在反射层130上形成包裹的趋势,使得拼接缝隙1212两侧灯珠1211的出射光线经反射层130反射后能在透光层140中进行充分混分,同时扩大透光层140在反射层130上的覆盖面积还有助于对拼接缝隙1212对应位置的出射光线的出光角度的调节,以提升背光模组100整体的显示效果。
[0046]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层140沿反射层130的侧表面部分延伸至背光灯板121的出光面1213上,即透光层140部分覆盖反射层130的侧表面,其覆盖区域大小及覆盖位置能够根据反射层130对拼接缝隙1212两侧灯珠1211的出射光线的反射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拼
接缝隙1212对应位置具有足够的出光量以及合适的出光角度,从而改善拼接缝隙1212处的显示效果。
[0047]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除反射层130覆盖拼接缝隙1212对应的部分侧表面外,透光层140沿反射层130的侧表面的剩余部分延伸,即透光层140完全覆盖反射层130的侧表面,以实现透光层140对反射层130的全覆盖,此种结构设计使得拼接缝隙1212两侧灯珠1211射向反射层130的出射光线均会先经过透光层140,并在透光层140的折射作用下调整入射至反射层130的入射角度,经反射层130反射后再进入透光层140,并在透光层140中进行混合,然后从透光层140中射出,并在透光层140的折射作用下对出射角度进行调整,以改善拼接缝隙1212处的显示效果。
[0048]
可选的,如图2所示,背光模组100包括沿远离背光灯板组件120的方向层叠设置的多层透光层140,即反射层130背离拼接缝隙1212的一侧层叠设置有多层透光层140,使得经反射层130反射后的出射光线依次经过多层透光层140,以在多层透光层140的折射作用下进一步对出射光线的出射角度进行优化,从而提升背光模组100的显示品质。
[0049]
其中,相邻两层透光层140的折射率不相同,即拼接缝隙1212两侧的灯珠1211出射的光线在通过多层透光层140入射至反射层130时,每经过一层透光层140入射角度都会发生改变,经反射层130反射后,出射光线在通过多层透光层140射出时,每经过一层透光层140出射角度也会发生改变,通过使相邻两层透光层140的折射率不相同,能够加强对出射光线出射角度的调节力度,以进一步提升背光模组100的显示品质。
[0050]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层透光层140的折射率沿远离反射层130的方向依次增大,即拼接缝隙1212两侧灯珠1211的出射光线在入射至反射层130的过程中由高折射率的透光层140逐渐向低折射率的透光层140入射,使得出射光线在射入透光层140的过程中的入射角度始终向同一方向调整;经反射层130反射后再由低折射率透光层140逐渐向高折射率透光层140射出,使得出射光线在射出透光层140的过程中的出射角度向相反方向调整,此种结构设计方式使得灯珠1211出射光线的角度呈规律性调整,以便于对实际出射角度范围的调控。
[0051]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多层透光层140的折射率沿远离反射层130的方向依次减小,即拼接缝隙1212两侧灯珠1211的出射光线在入射至反射层130的过程中由低折射率的透光层140逐渐向高折射率的透光层140入射,使得出射光线在射入透光层140的过程中的入射角度始终向同一方向调整;相反的,经反射层130反射后再由高折射率透光层140逐渐向低折射率透光层140射出,使得出射光线在射出透光层140的过程中的出射角度向相反方向调整,此种结构设计方式使得灯珠1211出射光线的角度呈规律性调整,以便于对实际出射角度范围的调控。
[0052]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的高折射率和低折射率只是多层透光层140之间折射率的相对值大小,并不表示各层透光层140折射率的实际大小范围。除相邻两层透光层140的折射率不相同外,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能够将多层透光层140的折射率设置为各不相同,其中,各层透光层140折射率的实际大小以及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能够根据实际设计需求以及模拟结果进行相应调整,只需保证拼接缝隙1212两侧灯珠1211最终的出射光线能够改善拼接缝隙1212对应位置的出光效果,避免在拼接缝隙1212位置出现亮线或暗线等显示不良现象即可,此处不做特殊限制。
[0053]
可选的,反射层130背离背光灯板组件120的一侧为凸曲面,即反射层130背离背光灯板组件120的一侧为弧形结构,使得反射层130贴附在背光灯板121的出光面1213上时呈拱形,即反射层130用于接收拼接缝隙1212两侧灯珠1211出射光线的反射面整体为弧形结构,此种结构设计方式能够增大反射层130的反射面的有效反射面积,提高出射光线利用率;同时,反射面的弧形结构还能够增大出射光线射至反射层130上的入射角度范围,从而有利于对出射光线最终出射角度的调控。
[0054]
可选的,透光层140背离反射层130的一侧为凸曲面,即透光层140背离反射层130的一侧为弧形结构,使得透光层140贴附在反射层130上时呈拱形,即拼接缝隙1212两侧灯珠1211入射面以及经反射层130反射后的出射面为弧形结构,此种结构设计方式能够增大出射光线在透光层140上的入射角度范围以及出射角度范围,从而有助于对拼接缝隙1212对应位置出光角度的调节,以改善背光模组100中拼接缝隙1212对应位置的出光效果。
[0055]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层130背离背光灯板组件120的一侧以及透光层140背离反射层130的一侧均为凸曲面。由于透光层140沿着反射层130的侧表面延伸,当反射层130背离背光灯板组件120的一侧为凸曲面时,透光层140面向反射层130的一侧则为凹曲面,即透光层140整体为弧形结构,并具有相对的两个曲面。此种结构设计能够增大拼接缝隙1212两侧灯珠1211的出射光线在整个传播路径中的角度范围,进一步有助于对拼接缝隙1212对应位置出光角度的调节,从而改善背光模组100中拼接缝隙1212对应位置的出光效果。
[0056]
需要说明的是,除凸曲面结构外,反射层130和透光层140整体也可以为柱形、正锥形或倒锥形等其他类型结构,其具体结构能够根据实际使用需求以及拼接缝隙1212出光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只需保证反射层130和透光层140的设置能够有效改善拼接缝隙1212对应位置的出光效果即可,此处不做特殊限制。
[0057]
可选的,多层透光层140的厚度的总和大于或等于1mm且小于或等于2mm。若多层透光层140的厚度的总和过大,则会导致背光模组100整体厚度过大,使得背光模组100尺寸较大,不利于背光模组100的组装应用;若多层透光层140的厚度的总和过小,则会导致反射层130与位于透光层140上方的结构之间的间距较小,从而使得拼接缝隙1212对应位置的出光量较少,此外,多层透光层140的厚度的总和过小还会导致出射光线在透光层140中混合不够充分,影响拼接缝隙1212对应位置的出光品质。
[0058]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将多层透光层140的厚度的总和设置为1mm、1.2mm、1.5mm、1.8mm或2mm,既能保证拼接缝隙1212处具有足够的出光量,改善拼接缝隙1212对应位置的出光效果,也能避免背光模组100整体厚度过大,影响背光模组100的使用,多层透光层140的具体厚度值能够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相应调整,此处不做特殊限定。
[0059]
可选的,背光模组100包括透光粘接层,透光粘接层连接在反射层130与透光层140之间,以保证透光层140与反射层130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透光粘接层的透光性使得拼接缝隙1212两侧灯珠1211的出射光线能够有效通过透光层140射至反射层130,然后经反射层130反射后顺利从透光层140中射出,以确保拼接缝隙1212对应位置的正常出光。
[0060]
当背光模组100包括多层透光层140时,相邻两层透光层140之间均可以设置有透光粘接层,以提高多层透光层140之间的连接强度,从而保证背光模组100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0061]
需要说明的是,透光粘接层与透光层140的折射率不同,将透光粘接层设置在透光
层140与反射层130之间,既能保证透光层140与反射层13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又能通过透光粘接层与透光层140之间折射率关系的相互配合来改善拼接缝隙1212对应位置的出射光线的出射角度。同样的,在相邻两层透光层140之间设置透光粘接层,使得透光粘接层起到连接作用的同时也能起到透光层140的折射作用,从而进一步有利于对拼接缝隙1212对应位置出射光线的出射角度的优化设计。
[0062]
可选的,本技术实施例中透光层140的材质包括亚克力等透光性较好的材料,以确保拼接缝隙1212对应位置的最大程度透光,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能够通过对亚克力材料中各组成成分的设计来调整透光层140的折射率,以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反射层130的材质则包括聚碳酸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反射层130的表面为漫反射层130,且具有较高的反射率,以将拼接缝隙1212两侧相邻的灯珠1211出射的光线反射,从而提升拼接缝隙1212对应位置的画面品质。
[0063]
可选的,背光模组100还包括背板110,背光灯板组件120背离反射层130的一侧贴附在背板110上,通过将背光灯板组件120贴附在背板110上,使得背板110对背光灯板121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保证背光灯板组件120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同时,背板110的设置使得背光灯板组件120在安装使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背板110直接与其他结构进行连接,有助于简化背光灯板组件120的安装。
[0064]
背光模组100还包括连接件150,连接件150位于拼接缝隙1212内,且连接件150连接在反射层130与背板110之间,即反射层130、背光灯板组件120以及背板110之间除反射层130与背光灯板组件120粘接,背光灯板组件120与背板110粘接之外,反射层130还通过连接件150直接与背板110连接,以进一步提高背光模组100的整体结构稳定性,降低背光模组100使用过程中背光灯板组件120与背板110之间发生晃动的风险。
[0065]
可选的,如图3和图4所示,反射层130面向连接件150的一侧开设有第一定位槽131,连接件150面向反射层130的一侧对应第一定位槽131的位置凸设有第一定位部151,第一定位部151插入第一定位槽131内,以使反射层130与连接件150连接。其中,第一定位槽131的底面或第一定位部151表面设置有粘接层,以保证第一定位部151与反射层130的稳定连接,通过第一定位槽131与第一定位部151的配合设置,既能对反射层130的设置位置进行定位,还能增强反射层130与连接件150之间的相对稳定性,降低反射层130以及背光灯板组件120发生晃动的风险。
[0066]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50面向反射层130的一侧开设有第二定位槽152,反射层130面向连接件150的一侧对应第二定位槽152的位置凸设有第二定位部132,第二定位部132插入第二定位槽152内,以使反射层130与连接件150连接。其中,第二定位槽152的底面或第二定位部132表面设置有粘接层,以保证第二定位部132与连接件150的稳定连接,通过第二定位槽152与第二定位部132的配合设置,既能对反射层130的设置位置进行定位,还能增强反射层130与连接件150之间的相对稳定性,降低反射层130以及背光灯板组件120发生晃动的风险。
[0067]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反射层130面向连接件150的一侧同时设置有第一定位槽131和第二定位部132,连接件150面向反射层130的一侧则对应设置有第一定位部151和第二定位槽152,在连接过程中,第一定位部151插入第一定位槽131内,同时第二定位部132插入第二定位槽152内。此种结构设计能够进一步加强反射层130与连接件150之间的相对稳定性,
保证背光模组100的稳定使用。
[0068]
可选的,背板110面向连接件150的一侧开设有第三定位槽111,连接件150对应第三定位槽111的位置凸设有第三定位部153,第三定位部153插入第三定位槽111内,以使第三定位部153与背板110连接。其中,第三定位槽111的底面或第三定位部153的表面设置有粘接层,以保证第三定位部153与背板110的稳定连接,通过第三定位部153与第三定位槽111的配合设置,既能对连接件150的设置位置进行定位,还能增强连接件150与背板110之间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增强反射层130以及背光灯板组件120与背板110之间的相对稳定性。
[0069]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50面向背板110的一侧开设有第四定位槽154,背板110对应第四定位槽154的位置凸设有第四定位部112,第四定位部112插入第四定位槽154内,以使第四定位部112与连接件150连接。其中,第四定位槽154的底面或第四定位部112的表面设置有粘接层,以保证第四定位部112与连接件150的稳定连接,通过第四定位部112与第四定位槽154的配合设置,既能对连接件150的设置位置进行定位,还能增强连接件150与背板110之间的相对稳定性,从而增强反射层130以及背光灯板组件120与背板110之间的相对稳定性。
[0070]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背板110面向连接件150的一侧同时设置有第三定位槽111和第四定位部112,连接件150面向背板110的一侧则对应设置有第三定位部153和第四定位槽154,在连接过程中,第三定位部153插入第三定位槽111内,同时第四定位部112插入第四定位槽154内。此种结构设计能够进一步加强连接件150与背板110之间的相对稳定性,保证背光模组100的稳定使用。
[0071]
可选的,背光模组100包括多个连接件150,多个连接件150位于拼接缝隙1212内,且多个连接件150沿拼接缝隙1212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分布,通过在拼接缝隙1212的长度方向上依次间隔设置多个连接件150,使得反射层130与背板110之间能够通过多个位置进行定位,以使反射层130的设置位置更加精确,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反射层130以及背光灯板组件120与背板110之间的结构稳定性,保证背光模组100的稳定使用。
[0072]
需要说明的是,连接件150可以直接设置为条状结构,且连接件150沿拼接缝隙1212的长度方向延伸,使得反射层130在拼接缝隙1212的整个延伸方向上均能与连接件150连接,以提高反射层130与连接件150的连接稳定性,同时还能够简化反射层130、连接件150以及背板110的结构设计,提高生产效率。
[0073]
可选的,背光模组100还包括扩散板160,扩散板160设置在透光层140背离背光灯板组件120的一侧,扩散板160的设置既能保证背光灯板121中灯珠1211的出射光线的有效射出,还有助于其他功能结构在透光层140上方的设置,保证背光模组100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0074]
其中,扩散板160与背光灯板121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25mm且小于或等于35mm。若扩散板160与背光灯板121之间的间距过大,则会导致背光模组100整体尺寸的增大,从而导致背光模组100整体重量的增大,不利于背光模组100的安装使用;若扩散板160与背光灯板121之间的间距过小,则会导致背光灯板121与扩散板160之间的光线传播距离较短,使得光线在射出扩散板160之前无法进行有效混合,从而导致出光均匀性较差。
[0075]
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将扩散板160与背光灯板121之间的间距设置为25mm、28mm、30mm、32mm或35mm,既能避免扩散板160与背光灯板121之间的间距过大,也能保证扩散板
160与背光灯板121之间具有足够的光线传播距离,使得光线在射出扩散板160前能够进行充分混合,从而提高出光均匀性,扩散板160与背光灯板121之间的间距能够根据实际应用需求进行相应调整,此处不做特殊限定。
[0076]
可选的,背光灯板组件120包括多个背光灯板121,任意相邻的两个背光灯板121之间具有拼接缝隙1212,每个拼接缝隙1212对应设置有反射层130和透光层140,以对每个拼接缝隙1212处对应位置的出光效果进行调节,改善背光模组100的整体出光效果。
[0077]
由于每个拼接缝隙1212处均对应设置有反射层130和透光层140,即背光灯板组件120上设置有多个凸起结构,使得在设置扩散板160时,扩散板160能够同时与多个透光层140抵接,从而提高扩散板160在透光层140上的稳定性,进而有助于对扩散板160进行固定,提高背光模组100整体的结构稳定性。
[0078]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背光灯板121在进行拼接时可以采用朝一个方向并列排布的拼接方式,也可以采用阵列分布的拼接方式,背光灯板组件120包括的背光灯板121数量及其相互之间的拼接方式能够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进行相应调整,此处不做特殊限制。其中,相邻的两个背光灯板121能够采用直接粘接的方式,此种方式简单便捷,且粘接方式及位置能够根据设计需求进行相应调整,使得背光灯板组件120的拼接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以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
[0079]
其次,本技术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显示装置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0080]
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显示装置10包括背光模组100、显示屏200、驱动电路和壳体400。其中,显示屏200位于背光模组100的出光侧并与背光模组100连接,背光模组100可以在整个出光侧均匀的发出光线,用于为显示屏200提供亮度重组且分布均匀的光线,以使显示屏200可以正常显示影像。壳体400与显示屏200连接以对显示屏200进行支撑和固定,驱动电路设置在壳体400内,且驱动电路与显示屏200电连接,以控制显示屏200进行画面显示。
[0081]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显示装置10可以为手机、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游戏机、音频再生装置、信息终端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称重电子秤、车载显示器以及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0082]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0083]
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