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98154发布日期:2022-10-01 06:39阅读:78来源:国知局
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随着人们对各种显示装置尤其是手机的使用频率的增高,对于显示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面屏成为显示屏的一大发展趋势。然而,光学组件等一些功能性组件的设置,如手机的前置摄像头等,占用了显示屏的空间,导致占用区域无法显示或显示画质不高,导致全面屏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难以提升。
3.因此,亟需一种显示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缓解目前全面屏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难以提升的技术问题。
5.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6.壳体,形成有一显示窗口,所述壳体包括位于所述显示窗口的相对两侧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
7.柔性屏,设置于所述壳体且包括靠近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的透光区;
8.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且位于所述柔性屏背向所述显示窗口的一侧;
9.移动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柔性屏连接;
10.其中,所述移动组件用于所述柔性屏相对所述显示窗口滑动,以使所述显示装置至少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11.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透光区位于所述显示窗口外;
12.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透光区位于所述显示窗口内且正对所述光学组件。
13.优选的,所述柔性屏还包括环绕所述透光区的第一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远离所述壳体的第一端的一侧的第二显示区;
14.其中,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显示区正对所述显示窗口;
15.所述第二状态下,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显示区位于所述显示窗口内。
16.优选的,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17.支撑组件,设置于壳体且位于所述柔性屏背向所述显示窗口的一侧;
18.其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靠近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端的第一支撑构件以及靠近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端的第二支撑构件,所述柔性屏的第一端绕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卷曲,以使所述柔性屏能够沿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构件靠近所述柔性屏的表面滑动。
19.优选的,所述柔性屏包括柔性屏主体以及柔性屏支撑机构,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位于所述柔性屏主体背向所述显示窗口的一侧;
20.其中,至少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的第一端绕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卷曲至所述第一支
撑构件远离所述显示窗口的一侧,所述移动组件至少连接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的第一端。
21.优选的,所述移动组件包括至少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的第一端固定的第一连接部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驱动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所述壳体移动,以使所述柔性屏相对所述显示窗口滑动。
22.优选的,所述移动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仅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仅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的第二端固定连接;
23.所述移动组件包括两个所述第一驱动部,两个所述第一驱动部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一对应连接。
24.优选的,同一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的两端固定连接。
25.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包括朝向所述第一端凸出的第一曲面,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透光区内的所述柔性屏贴合于所述第一曲面;
26.所述第二支撑构件包括朝向所述第二端凸出的第二曲面,所述第二状态下,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显示区内的所述柔性屏贴合于所述第二曲面。
27.优选的,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一体设置的第三支撑构件,所述第三支撑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柔性屏与所述光学组件之间;
28.其中,所述第三支撑构件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端的开口,所述光学组件包括光学功能元件,所述光学功能元件固定于所述开口内。
29.优选的,所述壳体包括壳底以及第一侧壁,所述壳底与所述第一侧壁形成容纳腔以及所述显示窗口,所述显示窗口位于所述容纳腔远离所述壳底一侧;
30.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且所述盖板覆盖所述显示窗口。
31.优选的,所述壳体还包括固定于第一侧壁远离壳底一侧的第二侧壁,所述壳底与所述第一侧壁以及所述第二侧壁形成容纳腔以及所述显示窗口;
32.其中,所述第二侧壁包括朝向所述柔性屏延伸的延伸部,所述柔性屏的显示侧与所述延伸部的间距小于所述柔性屏的显示侧与所述第一侧壁的间距。
33.优选的,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柔性屏的显示侧接触,所述延伸部包括位于靠近所述柔性屏一端的缓冲层。
34.优选的,设置于所述壳体并控制所述柔性屏相对所述显示窗口的滑动距离。
35.优选的,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
36.距离感测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距离感测组件用于感测所述柔性屏相对所述显示窗口的滑动距离;
37.其中,所述距离控制组件根据所述距离感测组件感测的移动距离控制所述柔性屏是否停止滑动。
38.本发明通过移动组件使柔性屏相对显示窗口滑动,使显示装置在第一状态下为全面屏显示状态,且透光区位于显示窗口外,提高了显示装置在全面屏显示状态下的显示质量。
附图说明
3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0.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41.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42.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43.图4是图3提供的显示装置中b区域的放大图;
44.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45.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第五种结构示意图;
46.图7是图6提供的显示装置中b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4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和“下”通常是指装置实际使用或工作状态下的上和下,具体为附图中的图面方向;而“内”和“外”则是针对装置的轮廓而言的。
48.目前,由于光学组件等功能性元件设置,如手机的前置摄像头等,导致显示屏的空间被占用区域无法显示或显示画质不高,存在全面屏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难以提升的问题。
49.请参阅图1~图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00,包括:
50.壳体101,形成有一显示窗口aa,所述壳体101包括位于所述显示窗口aa的相对两侧的第一端106以及第二端107;
51.柔性屏102,设置于所述壳体101且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端106的透光区103;
52.光学组件108,设置于所述壳体101且位于所述柔性屏102背向所述显示窗口aa的一侧;
53.移动组件109,设置于所述壳体101且与所述柔性屏102连接;
54.其中,所述移动组件109用于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滑动,以使所述显示装置100至少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55.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透光区103位于所述显示窗口aa外;
56.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透光区103位于所述显示窗口aa内且正对所述光学组件108。
57.本发明通过移动组件使柔性屏相对显示窗口滑动,使显示装置在第一状态下为全面屏显示状态,且透光区位于显示窗口外,提高了显示装置在全面屏显示状态下的显示质量。
58.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59.请参阅图1~图7,本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00包括:壳体101、柔性屏102、光学组件108、移动组件109;其中,所述壳体101形成有一显示窗口aa,所述壳体101包括位于所述显示窗口aa的相对两侧的第一端106以及第二端107;所述柔性屏102设置于所述壳体101且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端106的透光区103、环绕所述透光区103的第一显示区104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104远离所述第一端106的一侧的第二显示区105;所述光学组件108设置于所述壳体101且位于所述柔性屏102背向所述显示窗口aa的一侧;所述移动组件109设置于所述壳体101且与所述柔性屏102连接;所述移动组件109用于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滑动,以使所述显示装置100至少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二显示区105正对所述显示窗口aa,所述透光区103位于所述显示窗口aa外;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透光区103位于所述显示窗口aa内且正对所述光学组件108。
60.请参阅图1,当所述显示装置100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显示装置100处于全面屏显示状态,所述第二显示区105正对所述显示窗口aa,即所述第二显示区105在所述壳体101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显示窗口aa内;所述透光区103以及所述第一显示区104位于所述显示窗口aa外,因此,所述透光区103不影响所述第一状态下的所述显示装置100的全面屏显示,提高了所述显示装置100在全面屏显示状态下的显示质量。所述显示装置100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显示区104位于所述显示窗口aa外,此时,所述显示装置100进行画面显示时,所述第二显示区105内的所述柔性屏102进行画面显示,所述第一显示区104内的所述柔性屏102可以不进行画面显示。
61.请参阅图2,当所述显示装置100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显示装置100处于光学组件108工作状态,例如,此时可以是前置摄像头开启状态,所述透光区103位于所述显示窗口aa内并且正对所述光学组件108,以使所述光学组件108包括的光学功能元件120接收外界光信号从而行使其功能。当所述显示装置100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显示区104位于所述显示窗口aa内、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显示区105位于所述显示窗口aa外。此时,若所述显示装置100进行画面显示时,位于所述显示窗口aa内的所述第一显示区104对应的所述柔性屏102、位于所述显示窗口aa内的所述第二显示区105对应的所述柔性屏102均进行画面显示。由于,当所述显示装置100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显示装置100依然需要进行画面显示,因此,所述第一显示区104内的所述柔性屏102的像素密度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显示区105内的所述柔性屏102的像素密度。当所述第一显示区104内的所述柔性屏102的像素密度等于所述第二显示区105内的所述柔性屏102的像素密度时,有利于所述显示装置100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依然保持高质量的画面显示;由于所述显示装置100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用户往往更关注于所述光学组件108的工作情况,例如前置摄像头拍摄的图像范围是否符合需求等,而对所述柔性屏102显示的画面本身的质量关注度没有所述显示装置100在所述第一状态下的画面显示质量的关注度高,因此,所述第一显示区104内的所述柔性屏102的像素密度可以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105内的所述柔性屏102的像素密度,有利于降低所述显示装置100的制造成本。
62.所述透光区103内的所述柔性屏102的透光率大于其他区域(如所述第一显示区104、所述第二显示区105)的透光率,以便于所述光学组件108的光学功能元件120接收外界光信号。具体地,所述透光区103内的所述柔性屏102设置有至少一贯穿所述柔性屏102的通孔,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通孔位于所述显示窗口aa外;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通孔位
于所述显示窗口aa内且正对所述光学组件108;所述透光区103在所述第一状态以及所述第二状态下均不参与所述显示装置100的画面显示;所述通孔可以为单孔、双孔、多孔等,也可以为异形孔,异形孔可以为水滴形或矩形等。或者,所述透光区103内的所述柔性屏102的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二显示区105内的所述柔性屏102的像素密度和/或所述透光区103内的所述柔性屏102的像素密度小于所述第一显示区104内的所述柔性屏102的像素密度;此时,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透光区103位于所述显示窗口aa外,所述透光区103不参与画面显示,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透光区103位于所述显示窗口aa内,所述透光区103参与画面显示,从而使所述显示装置100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也能进行全面屏显示。
63.请参阅图3~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00还包括:支撑组件110,设置于壳体101且位于所述柔性屏102背向所述显示窗口aa的一侧;其中,所述支撑组件110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101内且靠近所述壳体101的第一端106的第一支撑构件以及靠近所述壳体101的第二端107的第二支撑构件112,至少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绕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1卷曲以使所述柔性屏102能够沿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1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构件112靠近所述柔性屏102的表面滑动。具体的,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绕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1卷曲,以使所述柔性屏102能够沿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1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构件112靠近所述柔性屏102的表面滑动;或者,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以及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二端分别绕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1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构件112卷曲,以使所述柔性屏102能够沿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1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构件112靠近所述柔性屏102的表面滑动。
64.当所述柔性屏102的两端分别绕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1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构件112卷曲时,所述柔性屏102包括绕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1卷曲至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1远离所述显示窗口aa的一侧的柔性屏102的第一端以及绕所述第二支撑构件112卷曲至所述第二支撑构件112远离所述显示窗口aa的一侧的柔性屏102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显示区104以及所述透光区103靠近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显示区105靠近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二端,当所述显示装置100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二端相对于所述壳体101向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的方向移动,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相对于所述壳体101向远离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二端的方向移动,以使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显示区105滑动至所述显示窗口aa外、所述透光区103以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显示区104滑动至所述显示窗口aa内且所述透光区103正对所述光学组件108;当所述显示装置100从所述第二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二端以及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的运动方向与所述显示装置100从所述第二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时相反。
65.所述显示装置100从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或从所述第二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显示区105靠近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二端的一侧移动的距离与所述第一显示区104靠近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的一侧移动的距离相等,以避免所述柔性屏102在滑动过程中由于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二端的移动距离不一致造成褶皱或损坏等问题。
66.请参阅图3~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柔性屏102包括柔性屏主体114以及柔性屏支撑机构115,至少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第一端绕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1卷曲至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1远离所述显示窗口aa的一侧,所述移动组件109至少连接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第一端。具体的,仅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第一端绕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1
卷曲至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1远离所述显示窗口aa的一侧,所述移动组件109仅连接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第一端;或者,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第一端绕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1卷曲至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1远离所述显示窗口aa的一侧;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第二端绕所述第二支撑构件112卷曲至所述第二支撑构件112远离所述显示窗口aa的一侧,所述移动组件109连接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第一端以及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第二端。
67.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位于所述柔性屏主体114背向所述显示窗口aa的一侧,即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位于所述柔性屏主体114的非显示侧。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材料可以包括不锈钢、铜合金、铝合金、碳纤维板等起到支撑作用的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68.在所述壳体101的第一端向所述壳体101的第二端的方向上,所述柔性屏主体114的长度小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长度。进一步的,所述柔性屏主体114的第一端不卷曲至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1远离所述显示窗口aa的一侧,所述柔性屏主体114的第二端不卷曲至所述第二支撑构件112远离所述显示窗口aa的一侧,以避免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滑动的过程中,所述柔性屏主体114与所述壳体101的壳底的摩擦造成的损伤。即,仅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绕所述支撑组件卷曲至所述支撑组件110远离所述显示窗口aa的一侧。
69.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绕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1卷曲至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1远离所述显示窗口aa的一侧的一端与所述移动组件109连接,或,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绕所述第二支撑构件112卷曲至所述第二支撑构件112远离所述显示窗口aa的一侧的一端与所述移动组件109连接。所述移动组件109通过向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至少一端提供驱动力,以使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滑动。
70.所述柔性屏主体114包括衬底、位于所述衬底上的薄膜晶体管层、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层上的发光器件层,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阳极层、位于所述阳极层上的发光材料层及位于所述发光材料层上的阴极层,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与所述发光材料层同层设置的像素定义层、位于所述发光器件层上的偏光层。
71.所述柔性屏102还包括与所述柔性屏主体114电连接的柔性电路板以及集成电路。
72.请参阅图3~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组件109包括至少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第一端固定的第一连接部116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6连接的第一驱动部117,所述第一驱动部117驱动所述第一连接部116相对所述壳体101移动,以使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滑动。优选的,所述移动组件109包括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116,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116仅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116仅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移动组件109包括两个所述第一驱动部117,两个所述第一驱动部117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116一一对应连。
73.所述第一驱动部117驱动所述第一连接部116产生相对于所述壳体101的移动,从而使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滑动。所述第一连接部116包括第一连接基板,所述第一连接部116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可以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基板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之间螺钉固定或粘合固定的方式进行固定,优选通过螺钉固定的方式,更便于制程加工并且固定效果更佳。
74.所述第一驱动部117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6通过齿轮齿条传动的方式使所述柔性
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滑动。所述第一驱动部117包括第一齿轮,所述第一连接部116包括第一齿条,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第一齿轮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齿条的移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116相对所述壳体101移动,从而使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滑动。所述第一齿轮包括与所述壳体101固定的第一轴以及与所述第一轴转动连接的第一转轮,所述第一转轮的边缘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第一转轮相对所述第一轴转动以使所述第一齿条相对所述壳体101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一连接部116相对所述壳体101移动。所述第一齿条可以直接固定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至少一端,或者,所述第一连接基板固定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至少一端,所述第一齿条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基板。所述第一驱动部117还包括第一阻挡机构,当所述第一齿轮转动第一目标角度时,所述第一齿条移动第一距离,所述第一阻挡机构用于阻止所述第一齿轮的继续转动,以控制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的滑动距离,以实现所述显示装置100至少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75.或者,所述第一驱动部117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6通过链传动的方式使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滑动。所述第一连接部116包括第一传动链,所述第一驱动部117包括第一主传动轮以及第一副传动轮,所述第一传动链与所述第一主传动轮以及所述第一副传动轮啮合,至少所述第一主传动轮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传动链移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116相对所述壳体101移动,从而使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滑动。所述第一主传动轮包括与所述壳体101固定的第二轴以及与所述第二轴转动连接的第二转轮,所述第二转轮的边缘与所述第一传动链啮合,所述第一副传动轮包括与所述壳体101固定的第三轴以及与所述第三轴转动连接的第三转轮,所述第三转轮的边缘与所述第一传动链啮合,所述第二转轮相对所述第二轴转动、所述第三转轮相对所述第三轴转动以使所述第一传动链相对所述壳体101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一连接部116相对所述壳体101移动。所述第一传动链可以直接固定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至少一端,或者,所述第一连接基板固定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至少一端,所述第一传动链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基板。当所述第一主传动轮转动第二目标角度时,所述第一传动链移动第二距离,所述第一阻挡机构用于阻止所述第一主传动轮的继续转动,以控制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的滑动距离,以实现所述显示装置100至少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76.或者,所述第一驱动部117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6通过螺杆传动的方式使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滑动。所述第一连接部116包括第一传动螺母,所述第一驱动部117包括第一驱动螺杆,所述第一传动螺母与所述第一驱动螺杆啮合,所述第一驱动螺杆转动以带动所述第一传动螺母移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接部116相对所述壳体101移动,从而使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滑动。所述第一驱动部117还包括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壳体101并与所述第一驱动螺杆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螺杆相对所述第一固定部转动,以使所述第一传动螺母相对所述壳体101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一连接部116相对所述壳体101移动。所述第一固定部可以与所述第一驱动螺杆的两端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螺杆的一端靠近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设置,所述第一驱动螺杆的另一端靠近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二端设置。所述第一传动螺母可以直接固定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至少一端,或者,所述第一连接基板固定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至少一端,所述第一传动螺母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基板。当所述第一驱动螺杆转动第三目标角度时,所
述第一传动螺母移动第三距离,所述第一阻挡机构用于阻止所述第一驱动螺杆的继续转动,以控制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的滑动距离,以实现所述显示装置100至少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77.或者,所述移动组件109通过直线电机驱动的方式使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滑动。所述第一连接部116包括第一动子,所述第一驱动部117包括第一定子以及第一直线电机,第一定子以及第一直线电机固定于所述壳体101,所述第一直线电机驱动所述第一动子相对于所述第一定子直线运动,从而使所述第一连接部116相对于所述壳体101发生移动。所述第一动子可以直接固定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至少一端,或者,所述第一连接基板固定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至少一端,所述第一动子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基板。当所述第一动子移动第四距离时,所述第一阻挡机构用于阻止所述第一动子的继续移动,以控制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的滑动距离,以实现所述显示装置100至少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78.请参阅图3~图4以及图6~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同一所述第一连接部116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第一端以及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即,所述第一连接部116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靠近所述第一端106的一端以及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靠近所述第二端107的一端均固定。此时,所述第一连接部116靠近所述第一端106的一端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靠近所述第一端106的一端固定,所述第一连接部116靠近所述第二端107的一端与所述柔性屏支撑机构115靠近所述第二端107的一端固定。便于所述柔性屏102相对于所述显示窗口aa滑动时,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以及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二端的滑动距离保持一致,避免所述柔性屏102在滑动过程中由于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二端的移动距离不一致造成褶皱或损坏等问题。
79.请参阅图3~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1包括朝向所述第一端106凸出的第一曲面,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透光区103内的所述柔性屏102贴合于所述第一曲面;此时,所述柔性屏主体114靠近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的一侧贴合于所述第一曲面。所述第二支撑构件112包括朝向所述第二端107凸出的第二曲面,所述第二状态下,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显示区105内的所述柔性屏102贴合于所述第二曲面;此时,所述柔性屏主体114靠近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二端的一侧贴合于所述第二曲面。所述第一曲面、所述第二曲面的设置,为所述柔性屏102相对于所述显示窗口aa的滑动在所述壳体101的所述第一端106、所述第二端107分别提供了支撑力,并减小了所述显示屏在滑动过程中的摩擦阻力、降低了所述显示屏的损坏风险。
80.沿所述第一端106至所述第二端107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显示区104靠近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的一侧与所述第一显示区104远离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的一侧的间距为3mm至10mm,既可以使所述透光区103在所述第一状态下完全位于所述显示窗口aa外,也有利于所述第一显示区104的面积不至于过大造成制造成本的增加。
81.请参阅图3~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110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111以及所述第二支撑构件112一体设置的第三支撑构件113,所述第三支撑构件113设置于所述壳体101内且位于所述柔性屏102与所述光学组件108之间。
82.其中,所述第三支撑构件113包括靠近所述第一端106的开口,所述光学组件108包括光学功能元件120,所述光学功能元件120固定于所述开口内。
83.所述显示装置100处于所述第二状态下时,所述光学功能元件120的几何中心在所述柔性屏102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05对应的所述柔性屏102靠近所述第一端106的一侧的间距为1mm至5mm,优选为3mm至5mm,有利于所述光学功能元件120对于外界光信号的接收的同时,不影响所述壳体101内其他结构的设置。当所述显示装置100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透光区103正对所述光学组件108,即,所述透光区103正对所述光学功能元件120,优选的,所述透光区103的几何中心与所述光学功能元件120的几何中心在所述柔性屏102上的正投影重合。因此,所述透光区103的几何中心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05靠近所述第一显示区104的一侧的间距为1mm至5mm,优选为3mm至5mm,在保证所述光学功能元件120接收足够的光信号的同时避免所述透光区103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05的间距过远导致所述第一显示区104面积过大造成制造成本的升高。
84.请参阅图3~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1包括壳底122以及第一侧壁121,所述壳底122与所述第一侧壁121形成容纳腔以及所述显示窗口aa,所述显示窗口aa位于所述容纳腔远离所述壳底122一侧。
85.所述显示窗口aa所在的平面与所述壳底122所在的平面平行,所述柔性屏102、所述光学组件108、所述移动组件109、所述支撑组件110均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支撑组件110可以与所述第一侧壁121一体设置,或者,所述支撑组件110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121。当所述支撑组件110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121时,所述支撑组件110可以通过粘合固定或螺钉固定等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121。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以及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二端均平行于所述壳底122,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以及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二端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滑动时,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以及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二端的移动方向与所述壳底122所在的平面平行。即,所述第一连接部116的移动方向与所述壳底122所在的平面平行。优选的,所述第一驱动部117对所述第一连接部116的第一驱动力的方向垂直于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垂直于所述壳底122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一平面平行于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所在的平面或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二端所在的平面,此时,所述第一驱动力或所述第二驱动力的方向垂直于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或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二端,使所述第一驱动力或所述第二驱动力的驱动效率达到最大。
86.所述壳体101的所述第一端106对应的所述第一侧壁121包括与所述第一曲面的凸出方向相同的第三曲部,所述壳体101的所述第二端107对应的所述第一侧壁121包括与所述第二曲面的凸出方向相同的第四曲部,以提高所述容纳腔的空间利用率。
87.所述显示装置100还包括盖板123,所述盖板123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121且所述盖板123覆盖所述显示窗口aa。所述盖板123的设置,有利于在保护所述显示屏的同时,避免外界的灰尘以及水等进入所述壳体101内,保护了所述壳体101内的各种组件。
88.所述第一侧壁121包括靠近所述盖板123设置的第一卡槽,所述盖板123靠近第一侧壁121的边缘固定于所述第一卡槽。
89.请参阅图6~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1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121远离所述壳底122一侧的第二侧壁124,所述壳底122与所述第一侧壁121以及所述第二侧壁124形成容纳腔以及所述显示窗口aa。
90.所述第一侧壁121包括靠近所述第二侧壁124设置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侧壁124包括靠近第一侧壁121的一端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二卡槽内以使所述第二
侧壁124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121。
91.其中,所述第二侧壁124包括朝向所述柔性屏102延伸的延伸部,所述柔性屏102的显示侧与所述延伸部的间距小于所述柔性屏102的显示侧与所述第一侧壁121的间距。所述第二侧壁124的设置,替代了所述盖板123的设置,用以减少甚至避免外界的灰尘以及水等进入所述壳体101内,保护了所述壳体101内的各种组件。
92.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柔性屏102之间可以存在间隙,所述柔性屏102的显示侧与所述延伸部之间的距离为0.05mm~0.3mm,既不会因为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柔性屏102的显示侧过于接近而导致所述柔性屏102在滑动过程中与所述第二侧壁124发生摩擦而刮伤,也不会因为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柔性屏102的显示侧距离过远而导致外界灰尘及水等通过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柔性屏102之间的间隙进入所述容纳腔造成所述显示装置100的损坏问题。
93.所述延伸部与所述柔性屏102的显示侧可以接触,以提升所述显示装置100防止灰尘、水等进入所述显示装置100内部的防护性能。所述延伸部包括位于靠近所述柔性屏102一端的缓冲层,以避免所述柔性屏102的显示侧与所述延伸部的接触导致的所述显示屏被刮伤或由于所述显示屏的移动造成的磨损等问题。所述缓冲层的材料可以为泡棉、橡胶等具有缓冲性能的材料。或者,所述第二侧壁124的材料为橡胶等既具有缓冲性能又具有支撑性能的材料,以简化所述第二侧壁124的设计,提高所述显示装置100的产品良率。
94.所述显示装置100可以为平面显示类型的显示装置,也可以为可折叠显示类型的显示装置,当所述显示装置100为可折叠显示类型的显示装置时,所述显示装置100优选使用所述第二侧壁124替代所述盖板123,以便于提升所述显示装置100的弯折性能,避免所述盖板123在反复折叠中出现损坏等问题,提升了所述显示装置100的产品质量。
9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00还包括:距离控制组件,所述距离控制组件控制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的滑动距离。
96.所述距离控制组件可以固定于所述壳体101,具体地,所述距离控制组件可以固定于所述壳底122、所述第一侧壁121或所述支撑组件110。
97.所述距离控制组件包括锁紧构件,当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滑动至目标距离,以使所述显示装置100至少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完成时,所述锁紧构件锁紧所述柔性屏102或所述第一连接部116以使所述柔性屏102不再移动。此时,所述第一驱动部117相应地停止驱动所述第一连接部116移动。例如:所述锁紧构件可以包括设置于所述壳底122的第一弹片以及第二弹片,所述第一连接部116包括位于靠近所述壳体101的一侧的第一开口,当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滑动至所述目标距离时,所述第一弹片卡合入所述第一开口内,或,所述第二弹片卡合入所述第二开口内,以使所述柔性屏102停止移动。
9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示装置100还包括:距离感测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101,所述距离感测组件用于感测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的滑动距离。此时,所述距离控制组件根据所述距离感测组件感测的移动距离控制所述柔性屏102是否停止滑动。
99.所述距离感测组件包括距离传感接收构件以及距离传感发射构件,所述距离传感接收构件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6,所述距离传感发射构件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121或所述壳底122;或者,所述距离传感发射构件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6,所述距离传感接收构件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121或所述壳底122。所述距离感测组件通过从所述距离传感发射构
件与所述距离传感接收构件之间的信号发射与接收从而感测所述第一连接部116的移动距离,从而感测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一端或所述柔性屏102的第二端相对所述壳体101的移动距离。当所述距离传感组件感测到所述柔性屏102滑动至所述目标距离时,所述距离控制组件根据所述距离感测组件感测的移动距离控制所述柔性屏102停止滑动;当所述距离传感组件感测到所述柔性屏102未滑动至所述目标距离时,所述距离控制组件根据所述距离感测组件感测的移动距离保持所述柔性屏102滑动。
100.本发明实施例通过所述移动组件109使所述柔性屏102相对所述显示窗口aa滑动,使所述显示装置100在所述第一状态下为全面屏显示状态,且所述透光区103位于所述显示窗口aa外,提高了所述显示装置100在全面屏显示状态下的显示质量。
101.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形成显示窗口的壳体,壳体包括位于显示窗口相对两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柔性屏,设置于该壳体且包括靠近第一端的透光区、环绕透光区的第一显示区以及位于第一显示区远离第一端的一侧的第二显示区;设置于壳体的光学组件;与柔性屏连接的移动组件,设置于壳体并使该柔性屏相对显示窗口滑动,以使第一状态下,第二显示区正对显示窗口,透光区位于显示窗口外;第二状态下,透光区位于显示窗口内且正对光学组件。本发明通过移动组件使柔性屏相对显示窗口滑动,使显示装置在第一状态下为全面屏显示状态,且透光区位于显示窗口外,提高了显示装置在全面屏显示状态下的显示质量。
102.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