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47302发布日期:2022-11-26 11:48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发光面板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光面板。


背景技术:

2.发光面板在照明以及显示技术领域应用均较为广泛,发光面板通常包括多个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可以采用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led)、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ed)等。
3.已有的发光面板存在照度均一性较低问题,影响发光面板的性能,因此,如何提高发光面板照度均一性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面板,发光面板既能够满足照明或者显示功能要求,并且能够提高照度的均一性。
5.一方面,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发光面板,包括发光层以及光线调整层,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元件;光线调整层至少部分设置于发光层在自身厚度方向的一侧,光线调整层包括透镜部以及聚光部;其中,透镜部在厚度方向上覆盖发光元件设置,以分散发光元件出射的光线,聚光部围绕透镜部设置,并将透镜部分散的光线按预定形状聚拢设置。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发光面板包括发光层以及光线调整层,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元件,光线调整层设置在发光层在自身厚度方向的一侧,光线调整层包括透镜部以及聚光部,由于透镜部在厚度方向上覆盖发光元件设置,通过透镜部能够将各发光元件发出的点光源激发分散形成更加均匀的面光源,然后通过聚光部将分散后的光线按照预定的图案聚拢设置,使得聚拢后的出射的光线更加均匀,提高发光面板照度的均一性。
附图说明
7.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8.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发光面板的俯视图;
9.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10.图3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发光面板的剖视图;
11.图4是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发光面板的俯视图;
12.图5是图4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13.图6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聚光部的结构示意图;
14.图7是本技术再一个实施例的发光面板的俯视图;
15.图8是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发光面板的剖视图;
16.图9是本技术再一个实施例的发光面板的剖视图。
17.其中:
18.10-发光层;11-发光元件;
19.20-光线调整层;
20.21-透镜部;211-顶壁面;212-侧壁面;21a-第一透镜体;21b-第二透镜体;
21.22-聚光部;221-聚光孔;222-聚光单元;22a-第一阻隔条;22b-第二阻隔条;
22.30-色彩转换层;31-基体;32-荧光粉;30a-第一区;
23.40-反射层;
24.50-驱动基板;
25.60-封装膜层;61-第一封装层;62-第二封装层;
26.70-支撑边框;
27.x-厚度方向;y-第一方向;z-第二方向。
28.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技术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技术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30.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技术的发光面板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1.发光面板在照明以及显示技术领域应用均较为广泛,发光面板通常包括多个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可以采用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迷你发光二极管(mini led)、微发光二极管(micro led)等。已有的发光面板,其发光元件发出的光线通常直接出射,存在照度均一性较低问题,影响发光面板的性能。
32.因此,为了优化发光面板的性能,本技术实施例提供新的一种发光面板,该发光面板既能够满足照明或者显示功能要求,并且能够提高照度的均一性。
33.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图1至图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提供的发光面板进行详细描述。
34.如图1以及图2所示,图1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发光面板的俯视图,图2是图1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3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包括发光层10以及光线调整层20,发光层10包括多个发光元件11。光线调整层20至少部分设置于发光层10在自身厚度方向x的一侧,光线调整层20包括透镜部21以及聚光部22。其中,透镜部21在厚度方向x上覆盖发光元件11设置,以分散发光元件11出射的光线,聚光部22围绕透镜部21设置,并将透镜部21分散的光线按预定形状聚拢设置。
3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包括发光层10以及光线调整层20,发光层10包括多个发光元件11,光线调整层20设置在发光层10在自身厚度方向x的一侧,光线调整层20包括透镜部21以及聚光部22,由于透镜部21在厚度方向x上覆盖发光元件11设置,通过透镜部21能够将各发光元件11发出的点光源激发分散形成更加均匀的面光源,然后通过聚光部22将分散后的光线按照预定形状聚拢设置,使得聚拢后的出射的光线更加均匀,提高发光面板照度的均一性。
37.可以理解的是,预定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例如四边形等。
38.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发光层10所包括的多个发光元件11可以包括红色发光元件、蓝色发光元件以及绿色发光元件。
3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当发光层10所包括的多个发光元件11可以包括红色发光元件、蓝色发光元件以及绿色发光元件时,发光面板可以用于显示使用。
40.在有些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元件11也可以均采用蓝色发光元件,通过不同颜色的荧光粉32进行混色发出白光。
4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当多个发光元件均采用蓝色发光元件时可以用于照明或者背光等。
42.可选地,为了对发光元件11等器件进行防护,在发光元件11的出光侧可以设置有防护层并相应设置有支撑边框70,以对发光元件11、光线调整层20等进行防护。
43.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沿厚度方向x,聚光部22的高度尺寸大于透镜部21的高度尺寸,聚光部22背离发光层10的一侧凸出于透镜部21设置。
4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通过使得聚光部22的高度尺寸大于透镜部21的高度尺寸并使得聚光部22背离发光层10的一侧凸出透镜部21设置,使得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部21分散后均能够照射在聚光部22上,经过聚光部22的阻挡,改变被分散后的光线的传播路径,使得光线能够可靠的按预定形状聚拢设置,使得最终出射的光线均匀,保证发光面板照度的均一性要求。
45.示例性地,可以使得聚光部22在厚度方向x上背离发光层10一侧的表面与发光层10之间的垂直距离大于透镜部21在厚度方向x上背离发光层10一侧表面与发光层10之间的垂直距离。
46.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利于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部21分散后均能够照射在聚光部22上,经过聚光部22的阻挡,改变被分散后的光线的传播路径,使得光线能够可靠的按预定形状聚拢设置,保证发光面板照度的均一性要求。
47.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11,沿发光层10的厚度方向x,聚光部22的高度尺寸与透镜部21的高度尺寸差值的取值范围为0.1mm-0.2mm之间的任意数值。
4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11,通过使得聚光部22的高度尺寸与透镜部21的高度尺寸差值的取值范围为0.1mm-0.2mm,既能够通过聚光部22对经过被分散后的光线的阻挡,改变被分散后的光线的传播路径,使得光线能够可靠的按预定形状聚拢设置,保证最终出射的光线的均匀。同时,上述设置方式,还能够使得聚光部22的厚度适中,避免聚光部22的厚度过大导致发光面板整体厚度较厚,同时,还能够避免聚光部22的厚度过大导致对光线聚拢过当,导致光线出射后的面积不足且均一性受影响。
49.作为一些可选地实施方式,聚光部22的高度尺寸与透镜部21的高度尺寸差值的取值范围为0.12mm-0.18mm。示例性地,可以聚光部22的高度尺寸与透镜部21的高度尺寸的差值可以为0.14mm、0.15mm或者0.16mm等。
5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11,通过使得聚光部22的高度尺寸与透镜部21的高度尺寸差值的取值范围为0.12mm-0.18mm之间的任意数值,能够有效的对分散后的光线进行阻挡,使得光线能够按照预定形状聚拢设置。
51.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元件11,透镜部21覆盖发光元件11在厚度方向x上朝向光线调整层20的表面并包覆发光元件11的外周设置。
5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通过限定透镜部21覆盖发光元件11在厚度方向x上朝向光线调整层20的表面并包覆发光元件11的外周设置,使得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线能够大部分或者全部通过透镜部21分散,以将点光源可靠的分散成面光源,提高发光元件11照度的均一性。
53.可以理解的是,透镜部21可以完全覆盖发光元件11在厚度方向x上朝向光线调整层20的表面,透镜部21也可以包覆发光元件11的外周的部分,当然,透镜部21也可以包覆发光元件11的外周的全部。能够使得发光元件11发出的光线能够大部分或者全部通过透镜部21分散,以将点光源可靠的分散成面光源,提高发光元件11照度的均一性均可。
54.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透镜部21可以采用在发光元件11朝向光线调整层20一侧表面上点胶固化形成。通过上述设置,利于透镜部21的成型。
55.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沿厚度方向x,透镜部21背离发光层10的表面呈弧面且向远离发光元件11的方向凸出设置。
5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通过使得沿厚度方向x,透镜部21背离发光层10的表面呈弧面且向远离发光元件11的方向凸出设置,利于利用透镜部21将发光元件11出射的光线进行分散设置形成面光源。
57.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透镜部21背离发光层10的表面可以为圆弧面或者椭圆弧面。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可靠的满足将发光元件11出射的光线进行分散设置形成面光源。
58.作为一些可选地实施例,透镜部21整体可以呈凸透镜状。通过上述设置,利于采用点胶等方式成型,成型简单,且对光线的分散效果好。
59.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透镜部21的折射率可以采用1.49-1.53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1.49、1.53之间的任意数值。示例性地,透镜部21的折射率可以采用1.50、1.51、1.52等。
6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通过使得透镜部的折射率采用上述数值范围,能够将光线分散在适中的范围内,保证分散后的光线的出射角度需求,既能够保证点光源至面光源的切换,同时,当用于显示时,能够避免发光元件间的串扰等。
61.作为一些可选地实施例,透镜部21在厚度方向x上的正投影可以呈圆形,透镜部21在厚度方向x上的高度尺寸的比值为1:3.3。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有效的保证对发光元件11出射光线的分散效果。
62.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透镜部21背离发光层10的表面呈弧面且向远离发光元件11的方向凸出设置,只是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但不限于上述方式。
63.如图3所示,图3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发光面板的剖视图。在有些实施例中,还
可以使得透镜部21包括顶壁面211以及侧壁面212,顶壁面211覆盖至少部分发光元件11朝向光线调整层20的表面,侧壁面212覆盖发光元件11的外周面设置并与顶壁面211圆弧过渡连接,顶壁面211呈平面。可选可以的是,透镜部21整体可以采用扁平状形式。
6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由于侧壁面212与顶壁面211圆弧过渡连接,同样能够对发光元件11出射的光线进行分散,利于将点光源分散形成面光源。
65.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透镜部21可以为一整体式结构,且材料相同,其各处的折射率可以相同。可以理解的是,此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但不限于上述方式,在有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得透镜部21采用两种具有不同折射率的材料制成。
66.如图4以及图5所示,图4是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发光面板的俯视图,图5是图4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67.在有些实施例中,透镜部21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透镜体21a以及第二透镜体21b,第一透镜体21a的折射率小于第二透镜体21b的折射率。
6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通过使得透镜部21包括第一透镜体21a以及第二透镜体21b,并限定第一透镜体21a的折射率小于第二透镜体21b的折射率,可以使得位于中部的光线能够经过第一透镜体21a以及第二透镜体21b两次折射,利于将其分散的角度更大。同时,可以使得位于边侧或者说下侧的光线通过第一透镜体21a一次折射,使得发光元件11的光线能够被透镜部21较为均匀的分散,可以有效改善照度。
69.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透镜部21的第一透镜体21a以及第二透镜体21b可以沿发光层10的厚度方向x层叠设置,第一透镜体21a沿厚度方向x相对于第二透镜体21b更靠近发光层10设置。
7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通过上述设置,利于实现中部的光线经过第一透镜体21a以及第二透镜体21b两次折射,位于边侧的光线通过第一透镜体21a一次折射,使得发光元件11的光线能够被透镜部21较为均匀的分散。
71.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透镜体21a的折射率可以采用1.41,第二透镜体21b的折射率可以采用1.51。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有效的保证对光线的折射需求均可。
72.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沿厚度方向x,第一透镜体21a朝发光层10一侧表面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二透镜体21b朝向发光层10一侧表面的径向尺寸。
7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一透镜体21a与第二透镜体21b整体形成的透镜部21背离发光层10的表面具有一定的坡度,能够利于不同出射角度的光线的分散,保证对发光面板的光线的分散呈面光源的需求。
74.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透镜体21a以及第二透镜体21b朝向发光层10一侧的表面可以均为圆形面。通过上述设置,利于第一透镜体21a以及第二透镜体21b的成型,同时,能够保证对光线分散的均匀性。
75.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沿发光层10的厚度方向x,第一透镜体21a的厚度尺寸大于第二透镜体21b的厚度尺寸。
7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通过使得第一透镜体21a的厚度尺寸大于第二透镜体21b的厚度尺寸,可以保证被发光元件11出射的大角度光线被折射出来,进一步保证将点光源分散形成面光源的需求。
77.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透镜体21a朝向发光层10的底面半径与高度之间的
比值可以为1:2.5。通过上述设置,利于第一透镜体21a的成型,同时能够保证对中部光线以及边侧光线的折射分散需求。
78.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二透镜体21b朝向发光层10的底面半径与高度之间的比值可以为1:3。通过上述设置,利于第二透镜体的成型,同时能够保证对中部光线的二次折射需求。
79.继续参阅图1至图5所示,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本技术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其聚光部22具有多个聚光孔221,每个聚光孔221内设置有透镜部21,沿厚度方向x,每个发光元件11的正投影位于其中一个聚光孔221的正投影内,每个透镜部21在厚度方向x上覆盖其中一个发光元件11设置。
8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通过使得聚光部22上设置多个聚光孔221,并且在每个聚光孔221内均设置有透镜部21,同时限定每个发光元件11的正投影位于其中一个聚光孔221正投影内,使得发光元件11出射的光线可以先经由透镜部21分散后,折射至聚光部22围合形成聚光孔221的壁面上,通过围合形成聚光孔221的壁面折射进行聚拢,使光线呈预定图案出射。
81.可以理解的是,聚光部22上的聚光孔221的数量可以根据发光元件11的数量,示例性地,可以使得聚光孔221的数量可以与发光元件11的数量相同并且一对一设置,沿厚度方向x,每个发光元件11与其中一个聚光孔221相对设置并且该发光元件11的正投影位于相对设置的聚光孔221的正投影内。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聚光部22围合形成每个聚光孔221的壁面对光线进行聚拢,保证对发光面板的光线的分散呈面光源的需求。
82.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每个聚光孔221内的透镜部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可以使得每个透镜部21与其中一个发光元件11相对设置并覆盖该发光元件11。
83.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得透镜部21与发光元件11彼此之间一对一设置,优化对发光元件11光线的分散效果。
84.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聚光部22可以为一整体设结构上设置多个间隔分布的聚光孔221。通过上述设置,聚光部22利于成型,且能够保证每个聚光孔221在自身周向上的封闭性。
85.如图6所示,图6是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聚光部22的结构示意图。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例方式,聚光部22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y间隔分布的第一阻隔条22a以及多个沿第二方向z间隔分布的第二阻隔条22b,每个第一阻隔条22a与各第二阻隔条22b相交设置,多个第一阻隔条22a以及多个第二阻隔条22b共同围合形成有多个聚光孔221,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以及厚度方向x彼此相交设置。
8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其聚光部22采用多个第一阻隔条22a以及多个第二阻隔条22b相交形成的方式,利于聚光部22的成型。并且,上述设置方式能够节约材料,能够尽量增加聚光孔221的面积,利于提高发光面板照度的均一性。
87.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阻隔条22a的数量以及第二阻隔条22b的数量可以相等,当然,也可以使得第一阻隔条22a以及第二阻隔条22b中一者的数量大于另一者的数量,具体可以根据发光元件11的数量以及排布方式设置。只要能够保证对各发光元件11的被分散后的光线的聚拢要求均可。
88.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元件11可以行列分布,相应的多个第一阻隔条
22a沿第一方向y间隔分布且彼此相互平行设置,多个第二阻隔条22b沿第二方向z间隔分布且彼此相互平行设置。通过上述设置,利于聚光孔221的成型,优化对光线的聚拢效果。
8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以及厚度方向x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垂直设置。通过上述设置,使得聚光孔221整体可以呈矩形框形式,使得透镜部21分散的光线可以聚拢呈矩形状,也就说,此时的预定形状可以呈矩形状,利于提高发光面板照度的均一性。
90.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聚光部22整体可以采用胶体制成。既能够保证对光线的聚拢效果,同时还能够保证聚光部22与其他层结构之间的连接强度,无需额外设置粘接层。
91.可以理解的是,聚光部22采用包括相交设置的多个第一阻隔条22a以及多个第二阻隔条22b只是一种可选地实施例,但不限于上述方式。
92.如图7所示,图7是本技术再一个实施例的发光面板的俯视图。在有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得聚光部22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聚光单元222,每个聚光单元222均形成有聚光孔221。
9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通过使得聚光部22包括多个间隔分布的聚光单元222,并使得每个聚光单元222均形成有聚光孔221,同样能够满足对透镜部21分散的光线的聚拢要求,使得光线按照预定形状出射。
94.可以理解的是,多个聚光单元222共同形成聚光部22,聚光单元222的正投影面积小于聚光部22的正投影面积。
95.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聚光单元222的数量可以与发光元件11的数量相等。可以使得每个聚光单元222与其中一个发光元件11对应设置,使得每个发光元件11被透镜部21分散的光线均可以通过其中一个聚光单元222聚拢设置。
96.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每个聚光单元222上设置的聚光孔2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每个聚光孔221内设置有一透镜部21。利于实现聚光单元222与发光元件11的一对一设置。
97.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沿厚度方向x,透镜部21的正投影面积与对应的聚光孔221的正投影面积的比值为a,其中,2/3≤a≤1。也就是说,可以使得透镜部21的正投影面积与对应的聚光孔221的正投影面积的比值为a可以为2/3~1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2/3、1两个端值。
9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通过使得限定透镜部21的正投影面积与对应的聚光孔221的正投影面积的比值a采用上述取值范围,使得透镜部21能够尽量覆盖聚光孔221内的区域,保证发光元件11出射的光线能够大部分或者全部经由透镜部21进行分散,优化对光线的折射性能,利于点光源到面光源更加均匀的分散。
99.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透镜部21的正投影呈圆形,聚光孔221在厚度方向x上的正投影形状可以呈圆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当为多边形时,可选为正多边形。示例性的,聚光孔221可以采用正多边形,可选采用正四边形。
100.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聚光孔221在厚度方向x上的正投影采用上述形状,可以使得被透镜部21分散后的光线聚拢呈圆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面光源,满足不同预定形状的聚拢设置要求。
101.如图8所示,图8是本技术又一个实施例的发光面板的剖视图。在一些可选地实施
例中,本技术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还包括色彩转换层30,色彩转换层30设置于光线调整层20在厚度方向x背离发光层10的一侧,色彩转换层30包括基体31以及掺杂于基体31内的荧光粉32,色彩转换层30具有接收光线的第一区30a,第一区30a的荧光粉32的掺杂浓度大于基体31的其他区荧光粉32的掺杂浓度。
102.由于已有的发光面板,其色彩转换层30各处的荧光粉32掺杂浓度一致,发光元件11的光线照射至色彩转换层30时,将导致色彩转换层30内的荧光粉32颜色转换均一性差,存在混色不均,同样能够导致发光面板照度不均的问题。而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通过设置色彩转换层30,并使得色彩转换层30具有接收光线的第一区30a,第一区30a的荧光粉32的掺杂浓度大于基体31的其他区荧光粉32的掺杂浓度。通过该种设置方式,能够更好的激发优化色彩转换层30的荧光粉32,产生均匀的发射光。
103.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第一区30a的形状可以与经过聚光部22聚光后照射至色彩转换层30上的光线形成形状相同且大小相等。示例性地,当聚光部22聚光后照射至色彩转换层30上的光线形成的形状为矩形时,第一区的形状同样为矩形并与光线汇聚后的面积相等。通过上述设置,利于荧光粉32的激发,提高发射光的均匀性。
104.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沿厚度方向x,第一区30a的正投影面积大于发光元件11的正投影面积并完全覆盖发光元件11的正投影设置。
10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使得发光元件11出射的光线经过光线调整层20后均能够投射至第一区30a,以保证有效的激发优化色彩转换层30的荧光粉32,产生均匀的发射光。
106.继续参阅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还包括反射层40,反射层40设置于光线调整层20沿厚度方向x朝向发光层10的一侧,反射层40具有镂空孔,每个发光元件11至少部分设置于其中一个镂空孔。
10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通过设置反射层40,使得在色彩转换层30反射的光线或者外界照射进入的光线能够被再次反射至色彩转换层30所在侧,保证光线利用率。
108.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相邻两个发光元件11至少部分可以通过反射层40分隔设置。通过上述设置,利于发光元件11的定位,并且,当发光元件11发射不同颜色光线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小部分串扰。
109.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反射层40可以采用油墨材料制成,反射效果好且利于成型。
110.继续参阅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还包括驱动基板50,驱动基板50设置于发光元件11在厚度方向x背离光线调整层20的一侧,驱动基板50与各发光元件11电连接并能够调节流经发光元件11的电流值。
11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通过设置驱动基板50,能够保证对各发光元件11的驱动,并且,通过驱动基板50,可以控制增加流经发光元件11的电流,使其亮度增加,利于激发色彩转换层30更宽的区域,提高色彩转换层30混光均匀性。
112.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驱动基板50可以用于驱动发光元件11,驱
113.动基板50可以采用电路板,如pcb板。可选地,驱动基板50可以控制流经发光元件11的电流等参数。通过上述设置,既能够满足驱动需求,且为标准结构件,成本低,利于获取。
114.如图9所示,图9是本技术再一个实施例的发光面板的剖视图。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还包括封装膜层60,封装膜层60设置于光线调整层20朝向发光层10的一侧并覆盖发光层10设置,沿厚度方向x并由发光层10指向光线调整层20,封装膜层60包括第一封装层61以及第二封装层62,第一封装层61的折射率小于第二封装层62的折射率。
1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光面板,通过使其包括封装膜层60,并限定第一封装层61以及第二封装层62,第一封装层61的折射率小于第二封装层62的折射率,从而改变发光元件11朗伯光型分布,更好的激发荧光膜,从而改变蓝光的出射光型更好的激发荧光膜。
116.在一些可选地实施例中,封装膜层60位于发光层10以及光线调整层20之间。通过上述设置,既能够保证改变发光元件11朗伯光型分布,更好的激发荧光膜,从而改变蓝光的出射光型更好的激发荧光膜。同时,封装层的设置还能够对发光元件11进行防护,提高发光面板的安全性能。
117.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技术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