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平台

文档序号:32553768发布日期:2022-12-14 03:35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平台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网联汽车教学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平台。


背景技术:

2.智能网联汽车,(intelligent connected vehicle,icv),是指车联网与智能车的有机联合,是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车与人、路、后台等智能信息交换共享,实现安全、舒适、节能、高效行驶,并最终可替代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
3.目前,为了方便对从事相关研究的学生进行教学、实训和测试,需要给学生提供专业的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平台进行实操。公开号为cn213582774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可视化平台,包括放置平台,所述放置平台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竖直支撑框,所述竖直支撑框的内壁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升降滑块,所述升降滑块的侧面转动连接有支撑套筒,所述支撑套筒的内壁滑动连接有伸长杆,所述伸长杆的上表面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内壁螺纹连接有缓冲垫,所述竖直支撑框的内顶壁转动连接有传动丝杠。该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可视化平台,通过设置竖直支撑框、升降滑块、驱动电机、移动支撑架和悬挂起重机,将智能网联汽车肢解后,用悬挂起重机吊起来,分层展示出其内部结构,方便学生观看和教学,从而实现可视化教学的效果。
4.但是,该现有的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可视化平台只能让学生静态观看智能网联汽车拆解后的零件结构,对于学生实际开发和操控智能网联汽车的教学实操意义不大。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对学生开发、操控和研究智能网联汽车更有实用性的教学平台。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学生实际开发和操控的一种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平台。
6.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可视化平台只能让学生静态观看智能网联汽车拆解后的零件结构,对于学生实际开发和操控智能网联汽车的教学实操意义不大。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8.一种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平台,包括线控底盘和探测定位系统;
9.所述线控底盘包括整车控制器、车架总成、行驶系统、至少一套线控转向系统、至少一套线控制动系统以及锂电池供电系统;其中,
10.所述行驶系统包括电机控制器和四个分别设置在所述车架总成两侧的行驶模块,所述行驶模块包括悬挂组件、车轮和轮毂电机,所述轮毂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悬挂组件上,所述车轮安装在所述轮毂电机上,所述悬挂组件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车架总成上;所述轮毂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电信号连接;
11.所述线控转向系统可拆卸地位于所述车架总成一端设置,所述线控转向系统与两
个相对设置的悬挂组件连接;
12.所述线控制动系统可拆卸地位于所述车架总成一端设置,所述线控制动系统与四个车轮连接;
13.所述探测定位系统、锂电池供电系统、电机控制器、线控转向系统和线控制动系统均与所述整车控制器电信号连接。
14.进一步,所述探测定位系统包括定位子系统和环境探测子系统;
15.所述定位子系统包括gps接收机和gps控制器,所述gps接收机与所述gps控制器电信号连接,所述gps控制器与所述整车控制器信号连接;
16.所述环境探测子系统包括激光雷达,所述激光雷达与所述整车控制器信号连接。
17.进一步,所述线控转向系统包括线控转向机和转向电子控制单元,所述转向电子控制单元与所述线控转向机电信号连接;
18.所述转向电子控制单元与所述整车控制器电信号连接。
19.进一步,所述线控制动系统包括液压式线控制动系统和行车制动电子控制单元,所述行车制动电子控制单元与所述液压式线控制动系统电信号连接;
20.所述行车制动电子控制单元与所述整车控制器电信号连接。
21.进一步,所述锂电池供电系统包括锂电池、充电电路和供电电路,所述充电电路和供电电路均与所述锂电池电连接;所述锂电池安装在所述车架总成中部。
22.进一步,所述供电电路包括高压保险丝、电压转换器以及继电器模组,所述高压保险丝串联在所述电压转换器与锂电池之间,所述继电器模组与所述电压转换器电连接,所述继电器模组与所述整车控制器电控制连接。
23.进一步,所述充电电路包括充电机,所述充电机上连接有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固定镶嵌设置在所述车架总成上;
24.所述充电机与所述锂电池电连接;
25.所述充电机与所述整车控制器电控制连接。
26.进一步,所述线控底盘上安装有安装架,所述gps接收机、激光雷达均安装在所述安装架上。
27.进一步,所述线控底盘还包括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整车控制器电信号连接。
2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平台便于学生进行实际开发和操控,使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智能网联汽车整车的硬件结构和软件控制系统,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智能网联汽车基础结构,并且学生也能够在该教学平台上做进一步开发,有效拓展学生开发和实操能力。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平台的线控底盘的结构示意图一;
32.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平台的线控底盘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根据下列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3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平台,包括线控底盘1和探测定位系统。如图2和图3所示,线控底盘1包括整车控制器5、车架总成6、行驶系统、至少一套线控转向系统、至少一套线控制动系统以及锂电池供电系统。
35.其中,行驶系统包括电机控制器7和四个分别设置在车架总成6两侧的行驶模块,行驶模块包括悬挂组件8、车轮9和轮毂电机10,轮毂电机10固定安装在悬挂组件8上,车轮9安装在轮毂电机10上,悬挂组件8可拆卸的安装在车架总成6上。轮毂电机10与电机控制器7电信号连接,电机控制器7与整车控制器5电信号连接。电机控制器7接收整车控制器5的控制指令后,控制轮毂电机10转动,从而驱动对应的车轮9转动,使整个线控底盘1能够移动起来。
36.线控转向系统通过螺栓可拆卸地位于车架总成6一端设置,线控转向系统与两个相对设置的悬挂组件8连接。具体的,线控转向系统包括线控转向机12和转向电子控制单元13,转向电子控制单元13与线控转向机12电信号连接。转向电子控制单元13与整车控制器5电信号连接。转向电子控制单元13接收整车控制器5的控制指令后,控制线控转向机12上的电机转动,从而驱动线控转向机12上的连杆运动,线控转向机12上的连杆与悬挂组件8的转向节连接,从而带动对应的车轮9转动,完成转向动作。
37.线控制动系统可拆卸地位于车架总成6一端设置,线控制动系统与四个车轮9连接。本实施例中,线控制动系统包括液压式线控制动系统14和行车制动电子控制单元15,行车制动电子控制单元15与液压式线控制动系统14电信号连接。行车制动电子控制单元15与整车控制器5电信号连接。行车制动电子控制单元15接收整车控制器5的控制指令后,控制液压式线控制动系统14启动,液压式线控制动系统14的四个刹车盘分别与四个车轮9连接,用于对车轮9进行制动。
38.探测定位系统包括定位子系统和环境探测子系统。其中,定位子系统包括gps接收机3和gps控制器11,gps接收机3与gps控制器11电信号连接,gps控制器11与整车控制器5信号连接。gps接收机3用于接收gps信号,gps接收机3将gps信号发送给gps控制器11,gps控制器11用于计算定位数据,并将定位数据发送给整车控制器5,整车控制器5可以根据定位数据计算控制指令。
39.环境探测子系统包括激光雷达4,激光雷达4与整车控制器5信号连接。激光雷达4用于探测周围的障碍物,将探测数据发送给整车控制器5,整车控制器5控制线控底盘1制动或者绕开障碍物。学生可以对整车控制器5内的控制系统做开发,提升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
40.为保证gps接收机3和激光雷达4能够更好的接收或者探测周围数据,在线控底盘1上安装有安装架2,gps接收机3、激光雷达4均安装在安装架2上。
41.锂电池供电系统包括锂电池16、充电电路和供电电路,充电电路和供电电路均与锂电池16电连接。锂电池16安装在车架总成6中部。
42.具体的,供电电路包括高压保险丝17、电压转换器18以及继电器模组19,高压保险
丝17串联在电压转换器18与锂电池16之间,继电器模组19与电压转换器18电连接,继电器模组19与整车控制器5电控制连接。继电器模组19与电器元件电连接,整车控制器5通过继电器模组19控制电器元件的开关状态。
43.充电电路用于对锂电池16充电,充电电路包括充电机20,充电机20上连接有充电插头21,充电插头21固定镶嵌设置在车架总成6上。充电机20与锂电池16电连接,充电机20与整车控制器5电控制连接。
44.进一步,线控底盘1还包括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与整车控制器5电信号连接。无线通信模块可以采用蓝牙模块、wifi模块、4g模块或5g模块,整车控制器5通过无线通信模块接收外部的遥控信号。
4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网联汽车教学平台便于学生进行实际开发和操控,使学生能够深入的了解智能网联汽车整车的硬件结构和软件控制系统,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智能网联汽车基础结构,并且学生也能够在该教学平台上做进一步开发,有效拓展学生开发和实操能力。
46.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实用新型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