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238105发布日期:2023-12-01 21:13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折叠显示,尤其涉及一种折叠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1、目前,诸如折叠屏手机等折叠显示设备,在展开状态,能够实现大屏显示,以给用户提供更优质的视觉体验;在折叠状态下,尺寸减小,方便携带,因此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2、随着折叠显示设备性能的提升,内部电子元器件的数量越来越多,集成度越来越高,发热量也越来越大,这些热量若不及时有效地散出,将影响电子元器件的工作性能,同时这些热量的局部积累会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折叠显示设备,能够提高折叠显示设备内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效率,保证器件的性能和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折叠显示设备,该折叠显示设备包括支撑装置和显示模组。支撑装置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连接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的转轴机构。显示模组包括支撑板和显示面板,支撑板包括第一支撑部分、第二支撑部分以及连接于第一支撑部分与第二支撑部分之间的第三支撑部分,第一支撑部分支撑于第一壳体上,第二支撑部分支撑于第二壳体上,第三支撑部分支撑于转轴机构上。支撑板的至少第一支撑部分阵列设有多个凹槽,多个凹槽内填充有导热材料,导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大于支撑板的导热系数。显示面板位于支撑板的背对支撑装置的一侧并与支撑板层叠设置。

3、这样一来,当热量传导至支撑板的至少第一支撑部分时,在导热材料的高导热作用下,可以提高热量沿支撑板的至少第一支撑部分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降低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凹槽为长槽。也即是,凹槽的长度大于宽度。这样一来,凹槽在第一支撑部分内的占用空间较小,对第一支撑部分的支撑性能影响较小。

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长槽沿曲线延伸。本实施例所述的“曲线”可以为圆弧线,也可以由多个依次连接的圆弧线组成,相邻两个圆弧线相切,还可以由至少一个直线和至少一个圆弧线组成,直线与相邻的圆弧线相切,相邻两个圆弧线相切。这样一来,凹槽的延伸路径平滑,能够避免导热材料与第一支撑部分接触部位产生应力集中,能够保证导热材料与支撑板组成的复合结构具有一定的抗冲击性能。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长槽沿波浪线延伸。

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热材料为导热凝胶与石墨烯的混合物,或者导热凝胶与金属粉末的混合物。其中,金属粉末包括但不限于铜粉、铁粉、铝粉。这样一来,导热材料可以以膏状的形态设置于多个凹槽内,然后再固化,方便导热材料在多个凹槽内的填充操作。具体的,可以采用印刷或者喷墨打印工艺将膏状的导热材料设置在多个凹槽内,印刷或者喷墨打印工艺可以连续定点定量工作,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热材料也可以为铜、铁、铝等导热系数较高的金属,这些金属可以采用电镀、热喷涂、3d打印、气相沉积等工艺设置于多个凹槽内,金属的导热系数较高,能够进一步提升热量沿第一支撑部分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

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热材料还可以为石墨烯。石墨烯的导热系数较高,能够提升热量沿第一支撑部分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

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部分包括第一表面,第一表面朝向显示面板。多个凹槽包括多个第一凹槽,多个第一凹槽阵列设置于第一表面,多个第一凹槽内填充有导热材料。这样一来,热量至少在第一支撑部分的朝向显示面板的表面均匀散开,可以重点提高传导至显示面板的热量的均匀性,降低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表面设有第一导热材料层,第一导热材料层位于第一支撑部分与显示面板之间。第一导热材料层与第一支撑部分接触热导通,第一导热材料层覆盖多个第一凹槽内的导热材料并与多个第一凹槽内的导热材料接触热导通。第一导热材料层的导热系数大于支撑板的导热系数。这样一来,借助第一导热材料层可以进一步提高热量沿第一支撑部分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降低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热材料层为导热凝胶与石墨烯的混合物、导热凝胶与金属粉末的混合物、金属或者石墨烯胶带。这些材料便于在第一表面设置。具体的,当第一导热材料层为导热凝胶与金属粉末的混合物,或者导热凝胶与石墨烯的混合物时,第一导热材料层可以采用印刷或者喷墨打印工艺设置于第一表面,印刷或者喷墨打印工艺可以连续定点定量工作,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当第一导热材料层为铜、铁、铝等导热系数较高的金属时,第一导热材料层可以采用电镀、热喷涂、3d打印、气相沉积等工艺设置于第一表面。当第一导热材料层为石墨烯胶带时,石墨烯胶带借助胶材层粘接于第一表面。第一表面可以粘接一层石墨烯胶带,也可以依次层叠粘接多层石墨烯胶带。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支撑部分包括相对的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第五表面朝向显示面板,第六表面朝向转轴机构。当支撑板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一表面与第六表面之间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一距离,第五表面与第六表面之间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二距离,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这样一来,第一表面形成台阶面,相比于第一表面与第五表面平齐的方案,有利于减小第一导热材料层的背对第一支撑部分的表面与第五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保证显示面板平整性。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热材料层的背对第一支撑部分的表面与第五表面平齐。这样一来,可以保证第一导热材料层与支撑板组成的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1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支撑部分还包括第二表面,第二表面朝向第一壳体。多个凹槽包括多个第二凹槽,多个第二凹槽阵列设置于第二表面,多个第二凹槽内填充有导热材料。这样一来,热量不仅在第一支撑部分的朝向显示面板的表面均匀散开,还在第一支撑部分的朝向第一壳体的表面均匀散开,可以提高传导至显示面板的热量的均匀性,降低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影响,同时避免电子元器件的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表面设有第二导热材料层,第二导热材料层位于第一支撑部分与第一壳体之间。第二导热材料层与第一支撑部分接触热导通,第二导热材料层覆盖多个第二凹槽内的导热材料并与多个第二凹槽内的导热材料接触热导通。第二导热材料层的导热系数大于支撑板的导热系数。这样一来,借助第二导热材料层可以进一步提高热量沿第一支撑部分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降低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支撑板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二表面与第五表面之间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三距离,第三距离小于第二距离。这样一来,第二表面形成台阶面,相比于第二表面与第六表面平齐的方案,有利于减小第二导热材料层的背对第一支撑部分的表面与第六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保证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1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导热材料层的背对第一支撑部分的表面与第六表面平齐。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1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支撑部分包括第三表面,第三表面朝向显示面板。多个凹槽包括多个第三凹槽,多个第三凹槽阵列设置于第三表面,多个第三凹槽内填充有导热材料。这样一来,热量还在第二支撑部分的朝向显示面板的表面均匀散开,可以重点提高传导至显示面板的热量的均匀性,降低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表面设有第三导热材料层,第三导热材料层位于第二支撑部分与显示面板之间。第三导热材料层与第二支撑部分接触热导通,第三导热材料层覆盖多个第三凹槽内的导热材料并与多个第三凹槽内的导热材料接触热导通。第三导热材料层的导热系数大于支撑板的导热系数。这样一来,借助第三导热材料层可以进一步提高热量沿第二支撑部分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降低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支撑板处于展平状态时,第三表面与第六表面之间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四距离,第四距离小于第二距离。这样一来,第三表面形成台阶面,相比于第三表面与第五表面平齐的方案,有利于减小第三导热材料层的背对第二支撑部分的表面与第五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保证支撑板与第三导热材料层组成的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导热材料层的背对第二支撑部分的表面与第五表面平齐。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支撑部分还包括第四表面,第四表面朝向第二壳体。多个凹槽包括多个第四凹槽,多个第四凹槽阵列设置于所述第四表面,多个第四凹槽内填充有所述导热材料。这样一来,热量还在第二支撑部分的朝向第二壳体的表面均匀散开,可以重点避免电子元器件的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

2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四表面设有第四导热材料层,第四导热材料层位于第二支撑部分与第二壳体之间。第四导热材料层与第二支撑部分接触热导通,第四导热材料层覆盖多个第四凹槽内的导热材料并与多个第四凹槽内的导热材料接触热导通。第四导热材料层的导热系数大于支撑板的导热系数。这样一来,借助第四导热材料层可以进一步提高热量沿第二支撑部分所处平面散开的均匀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热量集中,提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性能,降低对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25、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支撑板处于展平状态时,第四表面与第五表面之间在支撑板的厚度方向上的距离为第五距离,第五距离小于第二距离。这样一来,第四表面形成台阶面,相比于第四表面与第六表面平齐的方案,有利于减小第四导热材料层的背对第二支撑部分的表面与第六表面之间的高度差,保证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2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四导热材料层的背对第二支撑部分的表面与第六表面平齐。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复合结构的表面平整性。

2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凹槽的深度小于或者等于30微米。具体的,凹槽的深度可以为5μm、10μm、15μm、20μm、22μm、24μm、26μm、28μm或者30μm。这样一来,凹槽在第一支撑部分内的占用空间较小,对第一支撑部分的支撑性能影响较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