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护芯、双阻尼式活动铅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3389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护芯、双阻尼式活动铅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活动铅笔。
现有的活动铅笔以脉动式为主,市场上大量出售的就是这种铅笔。八十年代初国际上推出了自动补偿式和前揿式活动铅笔,这是目前被认为最先进的活动铅笔。上述三种活动铅笔的缺点是脉动式使用细铅芯易断,而且揿动次数多;自动补偿式书写时,活动护芯管和铅芯同时接触纸面,护芯管除克服阻尼圈的阻力外还需要克服一个较大的弹簧力才能上升,因此书写角度需要较大,否则会出现拉纸现象;前揿式是在自动补偿式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但加工精度要求高,目前国内无法批量生产。另外,以上三种类型活动铅笔的共同缺点是残留铅芯较长,残留的铅芯需要多次揿动才能顶出,顶出的铅芯被扔掉,这样既费事又费铅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要提供一种揿动次数少、防断铅、不拉纸、不残留铅芯的活动铅笔。
结构及工作原理是在外护芯管内设置内阻尼圈和内护芯管,在外护芯管与尖冒间设置外阻尼圈,尖冒与机芯、笔杆相连结。向下揿动时,由于内阻尼圈装在内、外护芯管的端部,铅芯在自重力的作用下就可以迅速坠到笔端,这样去掉揿动力后即可书写。书写时,随着铅芯逐渐磨损,活动护芯管克服内、外阻尼圈的阻力上升。当使用到卡头夹不住前一根铅芯时,护芯部分将在尖冒内上下活动,影响使用,因此在活动护芯管和尖冒间装上外阻尼,克服在提笔、落笔的瞬间出现的随动现象,使后一根铅芯紧接前一根铅芯的尾部。内护芯管的作用是使后一根铅芯的头部对准前一根铅芯的尾部,于是达到了防止断铅芯、不残留铅芯、揿动次数少的目的。
以下将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体的纵向剖面图。
参照附图,外护芯管(1)和尖冒(5)间装有外阻尼圈(4),内阻尼圈(2)装在外护芯管(1)内,并且靠近端部,在内阻尼圈(2)的后部装有内护芯管(3),尖冒(5)与笔杆(9)相联。
使用时,将笔的尖端指向下方,手指揿动揿头(12),在揿动力作用下,机芯克服弹簧(10)的弹力推动外护芯管(1),内护芯管(3)和内阻尼圈(2)一起向下方运动,同时卡头(8)的爪瓣靠本身的弹性张开,铅芯(6)在自重力的作用下落到内阻尼圈(2)上。手指放松揿头(12),揿动力消失,机芯在弹簧(10)力作用下向上运动,卡头(8)缩进锁紧箍(7)内,将铅芯(6)夹紧。书写时,在纸面反力的作用下外护芯管(1)克服内阻尼圈(2)和外阻尼圈(4)的阻尼力而上升,铅芯(6)穿过内阻尼圈(2),接触纸面。随着铅芯(6)的磨耗,外护芯管(1)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再次揿动揿头(12),使机芯向下方运动,夹铅力消失,卡头(8)张开,同时推动外护芯管(1)克服外阻尼圈(4)的阻尼力向下运动。又由于铅芯(6)已进入内阻尼圈(2)中,因此在内阻尼圈(2)和铅芯(6)之间的静摩擦力控制下,使铅芯(6)和外护芯管(1)、内阻尼圈(2)及内护芯管(3)保持同步向下运动,外护芯管(1)重新露出一段长度,以满足书写的需要。当一根铅芯磨耗到与卡头(8)脱离接触时,重复上述操作,储铅芯管(11)中的铅芯就会从卡头(8)中露出,并且在内护芯管(3)的作用下对准前一根铅芯的尾部。再次书写时,在外阻尼圈(4)的作用下,不会出现提笔时护芯部分在自重力的作用下而坠出的现象,以达到使前一根铅芯用尽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个由外护芯管(1)、内护芯管(3)、外阻尼圈(4)、内阻尼圈(2)组成的一种双护芯、双阻尼式活动铅笔,其特征是在外护芯管(1)内装有一个内阻尼圈(2)和一个内护芯管(3),在外护芯管(1)与尖冒(5)间装有一个外阻尼圈(4)。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护芯、双阻尼式活动铅笔,其特征是内阻尼圈(2)靠近外护芯管(1)的端部。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护芯、双阻尼式活动铅笔,其特征是内护芯管(3)可以和外护芯管(1)和为一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揿动次数少、不残留铅芯、防断铅的活动铅笔,适合使用0.7以下的细铅芯。它是由内、外阻尼圈和内、外护芯管共同组成护芯部分,机芯部分与后揿式脉动活动铅笔相同。
文档编号B43K21/02GK2055095SQ8921536
公开日1990年3月28日 申请日期1989年8月14日 优先权日1989年8月14日
发明者董志强 申请人:董志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