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控制刚体角动量实验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0846阅读:4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磁控制刚体角动量实验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物理实验仪器,特别是一种电磁控制刚体角动量实验仪。
目前,在普通物理学教学中定性验证角动量守恒定律一般采用“儒可夫斯基凳”实验装置,该实验是由人坐在凳上展臂缩臂进行演示,该实验中,人体非刚体,故演示刚体现象,易在概念上造成混乱,定量验证角动量守恒定律,在目前国内市场上没有现成仪器,国外亦未见到公开的资料,已有一些高等院校尝试制造该类仪器,但装置复杂,人为误差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磁控制刚体角动量实验仪,它能准确测量角动量守恒的有关数据,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弥补了大、中专理工科物理实验教学中的空白。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电磁控制刚体角动量实验仪,包括稳压电源及数字毫秒计,其特征在于仪器主体是由底座与铜支臂构成整体支架,支架间依轴承装有一主轴,底座与铜支臂间、底座与轴承间、主轴与主轴套间均设绝缘垫,所说主轴的下部紧密连接有拉力套,上部依螺钉固定连接有中心套,中心套两端依铁芯螺纹连接有二电磁铁,二电磁铁中心紧密连接有二铜管,铜管套在铁芯外,二铜管外端各滑动连接有磁柱,磁柱外端有防脱落及确定磁柱位置的定位环,一端铜管的外端头插接有一“U”形挡光框;所说铜支臂的侧面依螺钉固定装有光电门,底座与铜支臂间绝缘垫两边各有一接线柱,底座上有调平螺丝。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将稳压电源的正、负极与仪器底座部的二接线柱依导线连接好,且同时将光电门上的引出导线与数字毫秒针连接好,此时用砝码通过定滑轮对拉力套施加外力矩后自行脱离拉力套,使主轴带动中心套及其上的电磁铁及磁柱一并旋转,当铜管外端连接的“U”形框经光电门计时即得到了“U”形框间隔所经历的时间Δt1,再立即接通稳压电源,则磁柱被电磁铁吸附,此时转动速度变快,由“U”形框经光电门计时得到Δt2,由此可通过物理角动量守恒公式(I1)/(I2) = (ω2)/(ω1) = (Δt1)/(Δt2)(其中I为转动惯量,利用该装置按常规测量转动惯量的方法测出、ω为角速度,t为时间)证实角动量守恒原理。
本实用新型的优越性在于1、使用电磁控制,避免了人为误差,使实验人员能主动地进行测量;2、克服了传统实验“儒可夫斯基凳”中以人体(柔体)验证刚体角动量守恒的缺点;3、本仪器的供电方式为通过主轴与主轴承接触供电来完成,简捷便当,简化了装置;4、整体结构简单合理,实验现象明显,测量准确。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涉仪器主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涉仪器主体中“U”形框的俯视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涉仪器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1为铜支臂,2为光电门,3为定位环,4为磁柱,5为铜管,6为电磁铁,22为电磁铁铁芯,7为中心套,8为主轴,9为拉力套,10为主轴套,11为铜质底座,12为调平螺丝,13为绝缘垫,14为接线柱,15为固定螺钉,16为“U”形挡光框,17为轴承,18为定滑轮,19为砝码,20为稳压电源,21为数字毫秒计。
实施例一种电磁控制刚体角动量实验仪,包括稳压电源20及数字毫秒计21,其特征在于仪器主体是由铜质底座11与铜支臂1构成整体支架,支架间依轴承17装有一主轴8,底座11与铜支臂1间,底座11与轴承17间,主轴8与主轴套10间均设绝缘垫13,所说主轴的下部紧密连接有拉力套9,上部依螺钉固定连接有中心套7,中心套两端依铁芯22螺纹连接有二电磁铁6,二电磁铁中心紧密连接有二铜管5,铜管套在铁芯外,二铜管外端各滑动连接有磁柱4,磁柱外端有防脱落及确定磁柱位置的定位环3,一端铜管的外端插接有一“U”形挡光框16;所说铜支臂的侧面依螺钉15固定装有光电门2,底座与铜支臂间绝缘垫两边各有一接线柱14,底座上有调平螺丝12。
权利要求1.一种电磁控制刚体角动量实验仪,包括稳压电源及数字毫秒计,其特征在于仪器主体是由底座与铜支臂构成整体支架,支架间依轴承装有一主轴,底座与铜支臂间底座与轴承间、主轴与主轴套间均设绝缘垫,所说主轴的下部紧密连接有拉力套,上部依螺钉固定连接有中心套,中心套两端依铁芯螺纹连接有二电磁铁,二电磁铁中心紧密连接有二铜管,铜管套在铁芯外,二铜管外端各滑动连接有磁柱,磁柱外端有防脱落及确定磁柱位置的定位环,一端铜管的外端头插接有一“U”形挡光框;所说铜支臂的侧面依螺钉固定装有光电门,底座与铜支臂间绝缘垫两边各有一接线柱,底座上有调平螺丝。
专利摘要一种电磁控制刚体角动量实验仪,包括稳压电源及数字毫秒计。其特征在于仪器主体是由整体支架、主轴、中心套、拉力套、中心套两端的电磁铁、铜管与滑动连接的磁柱及一端铜管外端插接的“U”形挡光框与铜支臂上安装的光电门所组成。由仪器主体与稳压电源及数字毫秒计连接,可准确定量的测出角动量守恒定律。其优越性在于1.电磁控制使之避免了人为误差;2.克服了传统实验中概念不准确的矛盾;3.供电方式简捷便当;4.整体结构合理,实验现象明显。
文档编号G09B23/08GK2145419SQ92242358
公开日1993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1992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1992年12月5日
发明者张双明, 陈荣福, 张济伟, 孟伟 申请人:张双明, 陈荣福, 张济伟, 孟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