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装置以及翻页方法_2

文档序号:9918472阅读:来源:国知局
部42处于关闭状态时的收纳壳体31的立体图。第一驱动部33、臂部34、附着部35以及底座部38收纳于第一收纳凹部311内,通过使盖部42成为关闭状态,从而将第一驱动部33、臂部34、附着部35以及底座部38遮住。
[0047]如图5所示,在动作状态下,第一驱动部33的驱动轴32朝向书B侧倾斜,当驱动轴32旋转时,臂部34以驱动轴32为中心描画圆弧地在页P的翻动原位置和页P的翻动目的地位置之间进行往返动作。也就是,驱动轴32是臂部34的摆动轴。在下面的说明中,将从页P的翻动原位置到翻动目的地位置的移动设为往动,将从翻动目的地位置到翻动原位置的移动设为返动。
[0048I图9 A、图9 B及图9 C是示意性地表示驱动轴3 2的倾斜如何影响对页P的翻动动作的说明图。此外,在图9A、图9B及图9C中,为了便于观察,示出了不使用保持架6而将书B直接载置于桌上的情况。图9A表示驱动轴32沿着装订处b2的延长线上且水平地配置的情况。在图9A中,附着部35在以装订处b2为对称轴的路径上移动,因此附着部35在翻动目的地位置也保持接触于右侧的页P上的状态,不能从页P分离。
[0049]图9B表示使驱动轴32在保持水平的状态下以该驱动轴32的后端部相对于页P的装订处b2朝向右侧且相当于基端部的前端部相对于装订处b2朝向左侧的方式倾斜的情况。在图9B中,即使在页P的翻动原位置使附着部35附着,在臂部34以驱动轴32为中心旋转时,在往动的终点位置,附着部35也会从书B向前侧离开。因此,能够使附着部35易于从所附着的页P分离。
[0050]但是已知:在图9B中,从翻页的前半部分到中间部分(椭圆S部分)书B与附着部35的距离较长,因此有时不能顺利地翻动页P。
[0051]图9C表示使驱动轴32相对于书B的装订处b2倾斜且相对于水平面也倾斜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从翻页的前半部分到中间部分(椭圆S部分)的书B与附着部35的距离比图9B的情况短。
[0052]具体而言,图10A、图1OB及图1OC是表示附着部35的路径根据驱动轴32为水平的情况和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情况而不同的示意图,图1OA为俯视图,图1OB为侧视图,图1OC为正视图。在图10A、图1OB及图1OC中,将书B的左右方向设为X方向,将书B的上下方向设为y方向,将书B的铅垂方向设为z方向。在图10A、图1OB及图1OC中,为了明确驱动轴32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这一点,示出了驱动轴32与书B的装订处b2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的情况。如图10A、图1OB及1C所示,在驱动轴32为水平的情况(图中虚线部分)下,附着部35的轨迹nl为:当从上面观察时成为沿着左右方向的直线状(图10A),当从侧面观察时成为沿着铅垂线方向的直线状(图10B),当从正面观察时成为半圆状(图10C)。另一方面,在使驱动轴32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情况(图中实线部分)下,附着部35的轨迹n2为:当从上面观察时成为后侧凸起的弧状(图10A),当从侧面观察时成为上端向后侧倾斜的直线状(图10B),当从正面观察时成为半圆被压扁的弧状(图10C)。图1OB所示的轨迹n2表示从侧方观察附着部35的驱动轨迹平面的状态,但已知其相对于包含书B的左右方向和书B的铅垂法线的面(XZ平面)倾斜。
[0053]此外,由图1OC可知,从附着部35到装订处b2的距离在附着部35通过装订处b2上方时比附着部35在翻动原位置附着于页P时短。也就是,在附着部35通过装订处b2上方时,轨迹n2比轨迹nl更能缩短从书B到附着部35的距离。
[0054]据此,在图9C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在翻页的后半部分使书B(装订处b2)与附着部35的距离变长,使附着部35易于从所附着的页P分离,并且能够缩短从翻页的前半部分到中间部分(椭圆S部分)的书B(装订处b2)与附着部35的距离,能够使页P适度松弛,因此能够可靠地翻动页P。
[0055]并且,在返动时,前进方向与往动时相反,附着部35按照相同的路径以从页P分离了的状态移动,并最终在页P的翻动原位置附着于新的页P。通过重复该往返动作,进行对页P的翻动动作。
[005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如图9C所示那样驱动轴32相对于被打开的书B的装订处b2倾斜并且相对于水平面也倾斜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对于驱动轴32相对于装订处b2和水平面的任一方倾斜的情况,当然分别具有效果。
[0057]对于驱动轴32仅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情况,如后文所述,通过驱动第二驱动部37、或者使附着部35以比左侧高的位置在右侧停留,从而使附着部35易于从页分离即可。
[0058]下面,对臂部34及附着部35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臂部34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如图11所示,在驱动轴32的前端部安装有旋转体321。在该旋转体321上以沿着与驱动轴32正交的平面的方式安装有臂部34。臂部34例如为树脂制的矩形板状部件。该臂部34的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剖面的形状为平坦的板状。在臂部34的前端,经由例如马达等第二驱动部37而安装有附着部35。
[0059]第二驱动部37以其驱动轴39沿着相对于臂部34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方式配置。在该驱动轴39上装卸自如地安装有附着部35,附着部35伴随着该驱动轴39的旋转而进行旋转。
[0060]图12是表示附着部35的概略结构的正视图。如图12所示,附着部35为大致圆柱状的粘附部。附着部35具备圆柱状的旋转辊351和卷绕在旋转辊351周围的粘附部件352。
[0061]这里,希望提高相对于第二驱动部37的驱动轴39更换附着部35的更换作业效率。因此,例如由海绵等那样的弹性体来形成旋转辊351,并在其中心部形成供驱动轴39嵌合的嵌合孔353。作为海绵以外的弹性体,可以列举出橡胶、发泡体等。嵌合孔353的内径形成为比驱动轴39的外径小。将驱动轴39推入嵌合孔353中,由此旋转辊351收缩,而驱动轴39嵌合于嵌合孔353内。因此,在更换时,仅通过从驱动轴39拉拔旋转辊351就能够将其拆下。这样,由于旋转辊351为弹性体,所以能够容易地进行相对于驱动轴39拆装附着部35的拆装动作,能够使更换作业容易化。
[0062]图13是表示粘附部件352的概略结构的立体图。如图13所示,粘附部件352是片体,如双面胶带等那样具有双面粘附构造。粘附部件352为双层结构,在附着于书B的一侧(表面侦D为弱粘层354,该弱粘层354具有因为是弱粘性所以即使剥离也不会留下残渣的特性和能够多次使用的特性。另一方面,在背面侧为强粘层355,该强粘层355具有比弱粘层354强的粘性,以便能够维持被卷绕于旋转辊351上的状态。另外,在粘附部件352上按每预定长度形成有齿孔356。
[0063]图14A及图14B是表示将粘附力变弱的粘附部件352剥离的步骤的说明图。首先,用户在感觉到粘附力已变弱的情况下,如图14A所示那样将最表面的粘附部件352剥离一圈的量,从而使新的粘附部件352的弱粘层354露出。然后,沿齿孔356将粘附力变弱的部分切断。在该切断时,当如图14B所示那样存在被暂时剥离的部分时,用户再次粘贴该部分。由于新的弱粘层354露出,因此能够适当地重新开始翻页动作。
[0064]图15是表示附着部35与翻动原位置的页P接触的最初的状态的示意图。如图15所示,在臂部34向箭头Y3方向摆动而附着部35与翻动原位置的页P接触的最初,附着部35的有效面(粘附面)相对于页P倾斜地接触。具体而言,驱动轴32、39、臂部34的长度、角度、安装位置等被预先设定为使大致圆柱状的附着部35的一方的底面的圆周部35a的一部分相对于页P倾斜地接触。此外,附着部35的有效面为由母线构成的外周面。
[0065]如果有效面这样相对于页P倾斜地接触,则在接触最初,相对于页P的接触面积较小,对页P作用较高的压力,因此能够可靠地使附着部35附着(粘附)于页P。
[0066]图16是表示臂部34从图15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摆动了的状态的示意图。即使成为附着部35与翻动原位置的页P接触的最初的状态,也不结束臂部34的摆动,而是通过第一驱动部33使臂部34进一步地向箭头Y3方向继续前进。由于附着部35保持着与页P接触的状态,因此臂部34围绕与长度方向平行的轴扭转。进而,与由弹性体构成的旋转辊351嵌合的驱动轴39也从旋转辊351的中心Tl偏离,附着部35以母线(包括母线的一定宽度)与页P紧贴。由此,附着部35的有效面以比刚接触之后更大的面积与页P紧贴。
[0067]图17是从正面观察图15所示的状态的示意图。如该图17所示,即使翻动原位置的页P存在挠曲,如果附着部35的有效面相对于页P倾斜地接触,则在接触最初相对于页P的接触面积也会变小。因此,能够使较高的压力作用于页P,能够可靠地附着于页P。
[0068]这样,在附着时,附着部35以按照两个阶段附着于页P的方式动作,因此能够使附着部35可靠地附着于页P。
[0069]如图1及图2所示,送风部5配置在书B的翻动原位置的上游侧。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从左向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