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削笔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01557阅读:1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削笔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文具,特别是关于一种将铅芯削制成扁平状用于绘图和填图机读卡的削笔刀。
【背景技术】
[0002]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电脑阅卷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在铅笔填涂机读卡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在制图领域,考虑到对初学人员来说铅笔绘图依然是当前的主流,所以在绘图时,为保证绘图的质量,需要注意线条的粗细等方面的要求。上述工作的完成都需要将2B铅笔的铅芯削成一种扁宽形状,以使铅笔头正好与填涂空白一致或满足绘图要求,但是目前的削笔刀只能将铅笔芯削成尖端形式,削好后还需要进行处理才能获得较好的使用效果。而且传统的处理方法不容易控制铅芯的宽度及厚度,到时使用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削笔刀,该削笔刀使用过程简单、操作方便、易于携带,能有效提高填涂机读卡和绘图的效率。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削笔刀,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由第一侧面支撑板、第二侧面支撑板、中间隔板、上盖板、下盖板和两个侧板组装构成的壳体和旋转手柄,所述中间隔板将所述壳体内部空间分割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两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空间内设置有第一主动齿轮、传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位于所述第二空间内设置有去肩保持架、去肩铣刀、齿轮、内齿轮、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二主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第三从动齿轮、第一砂轮磨头和第二砂轮磨头;位于所述第一侧面支撑板上设置有所述旋转手柄,所述旋转手柄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主动齿轮同轴连接,所述第一主动齿轮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的动力输出轴与所述去肩保持架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去肩保持架另一端连接所述去肩铣刀一端部,所述去肩铣刀另一端部与所述齿轮固定连接,所述齿轮与安装在所述中间隔板上的内齿轮内啮合;所述第一主动齿轮还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同轴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同轴连接,所述第二主动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所述第三从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一砂轮磨头同轴连接,所述第三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二砂轮磨头同轴连接,所述第一砂轮磨头与所述第二砂轮磨头之间具有间隙。
[0005]位于所述第二侧面支撑板上设置有去肩孔,所述去肩孔与所述去肩保持架呈对应设置。
[0006]在所述第二侧面支撑板上设置有磨削孔,所述磨削孔与所述第一砂轮磨头和第二砂轮磨头之间的间隙呈对应设置。
[0007]在所述第二空间内,位于所述去肩保持架下方,在所述下盖板上设置有集肩盒。
[0008]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齿轮传动,通过旋转手柄经过齿轮传动后带动去肩铣刀自转的同时相对被削铅笔公转实现去肩,去肩后可以获得一个圆柱型铅芯;接着将削好的圆柱形铅芯沿着磨削孔插入第一砂轮磨头和第二砂轮磨头之间的间隙内,通过砂轮的旋转磨削便可以获得扁平状的铅笔头。该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易于携带,能有效提高填涂机读卡和绘图的效率。本实用新型可以广泛在各领域中应用。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1]图3是图2的主视图;
[0012]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局部剖视图;
[0013]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0015]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削笔刀,其包括由第一侧面支撑板1、第二侧面支撑板2、中间隔板3、上盖板4、下盖板5和两个侧板6组装构成的壳体7和旋转手柄8,中间隔板3将壳体7内部空间分割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两部分。位于第一空间内设置有第一主动齿轮9、传动齿轮10和第二从动齿轮11,位于第二空间内设置有去肩保持架12、去肩铣刀13、齿轮14、内齿轮15、去肩孔16、第一锥齿轮17、第二锥齿轮18、第二主动齿轮19、第二从动齿轮20、第三从动齿轮21、第一砂轮磨头22、第二砂轮磨头23和磨削孔24。
[0016]位于壳体7的第一侧面支撑板I上设置有旋转手柄8,旋转手柄8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主动齿轮9同轴连接,第一主动齿轮9与传动齿轮10啮合,传动齿轮10与第二从动齿轮11啮合,将动力传输至第二从动齿轮11 ;第二从动齿轮11的动力输出轴与去肩保持架12 一端固定连接,当第二从动齿轮11转动时带动去肩保持架12进行转动。去肩保持架12另一端连接去肩铣刀13 —端部,去肩铣刀13另一端部与齿轮14固定连接,齿轮14与安装在中间隔板3上的内齿轮15啮合,构成一级内啮合。位于第二侧面支撑板2上设置有去肩孔16,去肩孔16与去肩保持架12呈对应设置。当去肩保持架12转动时,去肩铣刀13与齿轮14可以绕自身轴线旋转,并通过内齿轮15构成的一级内啮合实现了去肩保持架12转动时去肩铣刀13—边自转一边相对于去肩保持架12的轴线公转,将待削铅笔从去肩孔16插入去肩保持架12中即可实现去除铅笔外部木肩的功能。
[0017]第一主动齿轮9还与第一锥齿轮17同轴连接,第一锥齿轮17与第二锥齿轮18啮合,第二锥齿轮18与第二主动齿轮19同轴连接,经第二锥齿轮18将动力传输至第二主动齿轮19。第二主动齿轮19分别与第二从动齿轮20、第三从动齿轮21啮合,第二从动齿轮20与第一砂轮磨头22同轴连接,第三从动齿轮21与第二砂轮磨头23同轴连接,进而带动第一砂轮磨头22和第二砂轮磨头23转动,且第一砂轮磨头22与第二砂轮磨头23之间具有较小的间隙。与该间隙呈对应设置,在第二侧面支撑板2上还设置有磨削孔24,使用时,将已经去肩削好的圆柱铅芯从磨削孔24插入该间隙内即可将铅芯磨制成扁平状。
[0018]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图3所示,在第二空间内,位于去肩保持架12下方,在下盖板5上设置有集肩盒25,集肩盒25可以将削制下来的木肩及铅笔沫收集起来,集中处理,有效减少污染。
[001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将待削铅笔从去肩孔16插入到去肩保持架12中,然后转动旋转手柄8 ;根据齿轮传动原理,去肩保持架12带动被削铅笔开始自转,同时去肩铣刀13 —边自转一边相对于去肩保持架12的轴线公转,这样便可以完成铅笔外部木头的去肩功能,获得圆柱型铅芯,其中圆柱直径的大小与装配时去肩铣刀13端部与去肩保持架12轴线的间隙距离有关。其次,将削制好的带有圆柱型铅芯的铅笔从磨削孔24插入到第一砂轮磨头22与第二砂轮磨头23的间隙内,根据传动原理,第一砂轮磨头22与第二砂轮磨头23旋转便可以将圆柱型铅芯磨制成扁宽形状,具体磨制厚度与第一砂轮磨头22与第二砂轮磨头23之间的间隙距离有关。
[0020]上述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连接和结构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凡根据本实用新型原理对个别部件的连接和结构进行的改进和等同变换,均不应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
【主权项】
1.一种削笔刀,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由第一侧面支撑板、第二侧面支撑板、中间隔板、上盖板、下盖板和两个侧板组装构成的壳体和旋转手柄,所述中间隔板将所述壳体内部空间分割成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两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空间内设置有第一主动齿轮、传动齿轮和第二从动齿轮,位于所述第二空间内设置有去肩保持架、去肩铣刀、齿轮、内齿轮、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第二主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第三从动齿轮、第一砂轮磨头和第二砂轮磨头; 位于所述第一侧面支撑板上设置有所述旋转手柄,所述旋转手柄的动力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主动齿轮同轴连接,所述第一主动齿轮与所述传动齿轮啮合,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二从动齿轮的动力输出轴与所述去肩保持架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去肩保持架另一端连接所述去肩铣刀一端部,所述去肩铣刀另一端部与所述齿轮固定连接,所述齿轮与安装在所述中间隔板上的内齿轮内啮合; 所述第一主动齿轮还与所述第一锥齿轮同轴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二锥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锥齿轮与所述第二主动齿轮同轴连接,所述第二主动齿轮分别与所述第二从动齿轮、所述第三从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一砂轮磨头同轴连接,所述第三从动齿轮与所述第二砂轮磨头同轴连接,所述第一砂轮磨头与所述第二砂轮磨头之间具有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削笔刀,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侧面支撑板上设置有去肩孔,所述去肩孔与所述去肩保持架呈对应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削笔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侧面支撑板上设置有磨削孔,所述磨削孔与所述第一砂轮磨头和第二砂轮磨头之间的间隙呈对应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削笔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侧面支撑板上设置有磨削孔,所述磨削孔与所述第一砂轮磨头和第二砂轮磨头之间的间隙呈对应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一种削笔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空间内,位于所述去肩保持架下方,在所述下盖板上设置有集肩盒。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削笔刀,它包括第一侧面支撑板,第一侧面支撑板上设置有旋转手柄,旋转手柄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主动齿轮同轴连接,第一主动齿轮经传动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啮合;第二从动齿轮的动力输出轴与去屑保持架一端连接,另一端连接去屑铣刀,去屑铣刀另一端与齿轮连接,齿轮与内齿轮啮合;第一主动齿轮与第一锥齿轮同轴连接,第一锥齿轮经第二锥齿轮与第二主动齿轮传动,第二主动齿轮与第二从动齿轮、第三从动齿轮啮合,第二从动齿轮与第一砂轮磨头、第三从动齿轮与第二砂轮磨头同轴连接,两砂轮磨头之间具有间隙。本实用新型使用过程简单、操作方便、易于携带,能有效提高填涂机读卡和绘图的效率,可以广泛在各领域中应用。
【IPC分类】B43L23-04
【公开号】CN204309483
【申请号】CN201420682147
【发明人】高宏, 奚鹏程, 骆宇文, 郭奎宇, 杨晓龙, 马永杰
【申请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公开日】2015年5月6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14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