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支撑捆绑式的文物修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009197发布日期:2018-11-20 20:27阅读:5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支撑捆绑式的文物修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文物修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内支撑捆绑式的文物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科学文明的艺术文明。保存在地面上和地下的文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极其丰富。各类文物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但是,很多文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害,这就需要考古工作者对破损的文物进行修复工作。

文物修复是一门传统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需要的修复方法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商业修复、博物馆修复、考古修复。商业修复主要为市场服务,考古修复多用于考古现场或考古实验室现场,略有别于博物馆修复,青铜器类文物多是采用博物馆类的修复方法,无论青铜器残破成什么样,最终都由专业技术人员把它恢复成原来的器型,残缺部分进行补配,并要修旧如旧,用颜料做旧处理,使之看上去就是一件锈迹斑斑完整的器物,这样才能达到传统展览的目的。

2014年武汉盘龙城遗址杨家嘴和小王家嘴墓地出土了大量的矿化严重的薄胎青铜器,由于从土中拿不起来,大多数器物都是连周围的土一起整体提取。首先使器物慢慢脱水,提高器物自身的强度,然后有选择的做加固处理,再清除有土的部位,把泥土清洗干净而得到青铜器残片。传统的修复方法是粘接补配所收集的这些器物残片,使之能完整体现器物原有的造型,但当器物的残片严重变形,不能成型时就要进行适当的整形,整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都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损伤,补配与整形的同时又可能破坏掉一些重要的历史信息,传统的技术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在考古研究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支撑捆绑式的文物修复方法,以不改变文物原貌、材料具有可逆性的基本原则进行修复,该修复方法使文物不仅能达到展览、陈列的效果,并且完整保留了文物各残片上的历史信息,在文物展出的同时更能直观的体现出文物所包含的当时人文社会信息,更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历史知识水平。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内支撑捆绑式的文物修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待修复文物原有的器型轮廓,制作内支撑模型;

2)将待修复文物的各残片固定在内支撑模型相应的位置上,从而实现文物的修复。

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的内支撑模型分为一体式内支撑模型和分体式内支撑模型。

进一步的,所述一体式内支撑模型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待修复文物的各残片拼合形成文物原有的器型轮廓,利用热熔胶胶棒从外表面做临时固定,然后从文物口部向里面填充泥土,把泥土填满并做修饰,再将各残片取下,即形成了内部支撑的泥质模型;

b.利用翻制泥塑的方法,将步骤a得到的泥质模型翻制成石膏模型;

c.以步骤b得到的石膏模型为模,利用硅橡胶制作成硅橡胶模;

d.以步骤c得到的硅橡胶模为模,利用蜡制作模型,并将得到的蜡质模型刮掉0.1cm~1cm的厚度,即得到蜡质支撑模型的内模;

e.将步骤d得到的内模置于步骤c得到的硅橡胶模内,采用8017型号速干型ab水树脂进行浇注,成型后取出树脂模型,并利用55℃-65℃的温水冲洗,去除蜡质的支撑模型,即得到所述一体式内支撑模型。

进一步的,步骤1)所述分体式内支撑模型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首先根据待修复文物原有的器型轮廓,用文物修复中比较成熟的石膏翻模技术做出内模的分块模型;

b.用步骤a得到的石膏内模分块模型做出石膏磨具;

c.用步骤b得到的石膏磨具做出玻璃钢分体模型;

d.通过步骤a-c方法制作得到第一玻璃钢分体模型,再依照相同方法并配合第一玻璃钢分体模型的形状,制作其它玻璃钢分体模型,使各玻璃钢分体模型间的缝隙相互吻合;

e.最后把所有的玻璃钢分体模型用螺丝组装固定,即得到所述分体式内支撑模型。

进一步的,步骤2)中利用包括鱼线在内的透明且强度大的线将各残片固定于所述内支撑模型的相应位置,大大的提高了研究的机动性与灵活性。

进一步的,所述文物包括青铜器、瓷器、陶器、铁器、金银器等残破严重的器物造型恢复性展示,而可以轻松取下来不影响对残片的进一步研究。

本发明所述方法相比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所述的内支撑捆绑式的文物修复方法,适用于多种类型的文物,包括青铜器、瓷器、陶器、铁器、金银器等残破严重的器物造型恢复性展示;

2、本发明所述的内支撑捆绑式的文物修复方法,以不改变文物原貌、材料具有可逆性的基本原则进行修复,该修复方法使文物不仅能达到展览、陈列的效果,并且完整保留了文物各残片上的所承载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文物展出的同时更能直观的体现出文物所包含的当时人文社会信息,更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历史知识水平的深入了解;

3、本发明所述的内支撑捆绑式的文物修复方法,不在对器物的残片有过多的人为干预,比如整形处理等;

4、本发明所述的内支撑捆绑式的文物修复方法,使修复后的器物不在是一个整体,永远可以对某一片做单独保护处理或研究,大大的提高了研究的机动性与灵活性;

5、本发明所述的内支撑捆绑式的文物修复方法,打破了传统文物修复的理念,修复后的文物还可随时将各残片拆卸下来,用做深入研究,使文物修复的理念更科学化,更具研究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所述杨家嘴m26:5铜尊修复过程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所述小王家嘴m24:13铜圆鼎修复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以2014年武汉盘龙城遗址杨家墓地嘴出土的杨家嘴m26:5铜尊的修复为例,如图1a所示,杨家嘴m26:5铜尊破碎比较严重,残片有一定的强度,圈足比较完整。

首先,将待修复文物的各残片拼合形成文物原有的器型轮廓,利用热熔胶胶棒从外表面做临时固定,拼接完成后形成一个大概的器型轮廓,如图1b所示,然后从文物口部向里面填充泥土,把泥土填满并做简单修饰,如图1c所示,再将各残片取下,即形成了内部支撑的泥质模型;利用翻制泥塑的方法,将得到的泥质模型翻制成石膏模型,如图1d所示;以石膏模型为模,利用硅橡胶制作成硅橡胶模,如图1e所示;以硅橡胶模为模,利用蜡制作模型,并将得到的蜡质模型刮掉约0.5cm的厚度,即得到蜡质的支撑模型;将蜡质的支撑模型置于步骤c得到的硅橡胶模内,采用8017型号速干型ab水树脂进行浇注,成型后取出树脂模型,并利用60℃左右的温水冲洗,去除蜡质的支撑模型,即得到所述一体式内支撑模型,如图1f所示。所述一体式内支撑模型具有适当的壁厚、重量轻、硬度高、坚固耐用、性质稳定且外表美观。最后,利用鱼线将待修复文物的各残片固定在内支撑模型相应的位置上,固定好后就可以使得这件青铜器既能展示出它的基本形状又便于拆解开做深入研究,从而有效的保留文物原有的历史信息实现文物的保护修复,如图1g、图1h所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以2014年武汉盘龙城遗址小王家嘴墓地出土的小王家嘴m24:13铜圆鼎的修复为例,如图2a所示,小王家嘴m24:13铜圆鼎体型较大,矿化比较严重,变形严重,因整体做内模不容易取出,因此要利用分体式内支撑模型,制作分块模型,并且所做的内模既要贴合圆鼎内壁还要方便取下来,由于胎体矿化严重所以为减轻重量,壁厚做的越薄越好,鼎的口比较大易于操作因此采用市面上常用的玻璃钢树脂加纤维布做内支撑材料。由于铜圆鼎已矿化,材质特别脆弱,不能在文物上直接用树脂翻制。

根据待修复文物原有的器型轮廓,首先用文物修复中比较成熟的石膏翻模技术做出内模的分块模型,如图2b、图2c所示,用得到的石膏内模分块模型做出石膏磨具,再从石膏磨具上翻制成玻璃钢分体模型,然后依照相同方法并配合第一玻璃钢分体模型的形状,制作其它玻璃钢分体模型,使各玻璃钢分体模型间的缝隙相互吻合,各玻璃钢分体模型外表经打磨光滑后,再用螺丝钉将各玻璃钢分体模型固定成型,如图2d-图2f所示,即得到所述分体式内支撑模型。最后,利用鱼线将待修复文物的各残片固定在分体式内支撑模型相应的位置上,固定好后就可以使得这件青铜器既能展示出它的基本形状又便于拆解开做深入研究,从而使一堆腐朽残片展现出原有造型,又能最大限度的保留历史信息,为考古科研人员提供服务,还使文物得到有效保护,如图2g、图2h所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