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角透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4965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广角透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包括CCD等的摄像元件的数字摄像机,视频摄像机等的广角透镜,特别涉及适用于包括高象素摄像元件的数字摄像机,视频摄像机等的小型的广角透镜。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广角透镜,例如,大家熟悉的适合监视用摄像机拍摄动态图像的透镜。这种监视用摄像机,主要用来拍摄动态图像,它的摄像元件的象素数比较少,透镜不需要太高的光学性能。
此外,以往的数字摄像机,视频摄像机等,作为拍摄图像使用,对于薄型化及光学性能的要求并不很高。
但是,近年来,由于摄像元件的技术进步很快,人们对具有高密度化,高象素化,及高光学性能的透镜寄予热望。
特别是,人们将数字摄像机等拍摄的静态图像放入个人电脑进行种种处理,作为数字摄像机,为了对应高解像的显示,需要使用高象素数,高密度的摄像元件。
但是,这些对应高密度化,高象素化的高性能的透镜,需要满足配置少、便宜、小型化、薄型化、高解像度化等诸多要求。特别最近,即使摄影尺寸从1/3英寸以下到1/2.7英寸左右,也对薄型化的要求更加强烈。
此外,在CCD等摄像元件中,为了提高入射光的利用效率,在摄像元件的表面安置微型透镜,在入射光线角度太大时会产生缺角现象,出现光不能进入摄像元件的问题。
本发明是针对以上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够解消缺角现象,实现小型化、薄型化、轻量化、低成本、光学性能高的广角透镜,特别是,提供适合于200万~300万高象素摄像元件的广角透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广角透镜,从物体侧向像面侧,依次包括第1透镜组,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1透镜,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2透镜,以及第2透镜组,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3透镜,及接合在所述第3透镜的具有正屈折力的第4透镜,以及具有正屈折力并在物体侧及像面侧的两方凸面相向、且至少一方的凸面是非球面的第5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1),(2),(3),(4),(5)0.7|R6|<|R8|<1.3|R6|,(6)ν1>ν2,ν3<ν4,ν5>50,(7)|f1|>2f2,(8)2.5f22>f21>f22,其中,R6第3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8第4透镜的像面侧的面的曲率半径,νi第i透镜的色散系数(i=1~5),f1第1透镜组的合成焦点距离,f2第2透镜组的合成焦点距离,f21第2透镜组中的第3、第4透镜的合成焦点距离,f22第2透镜组中的第5透镜的焦点距离。
采用这种结构,可获得能满足在不含后截距状态下,透镜全长小于12mm、后截距大于7mm、射出瞳孔位置大于|20mm|、F标号2.8左右诸条件,小型且薄型、高密度、适合高象素摄像元件的光学性能高的广角透镜。
本发明的广角透镜,从物体侧向像面侧,依次包括第1透镜组,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1透镜,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2透镜,以及第2透镜组,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3透镜,及接合在所述第3透镜的具有正屈折力的第4透镜,及具有正屈折力并在物体侧及像面侧的两方凸面相向、且两方的凸面是非球面的第5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1),(2),(3),(4),(1)0.7|R6|<|R8|<1.3|R6|,(2)ν1>ν2,ν3<ν4,ν5>50,(3)f1>4f2,
(4)2.5f22>f21>f22,其中,R6第3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8第4透镜的像面侧的面的曲率半径,νi第i透镜的色散系数(i=1~5),f1第1透镜组的合成焦点距离,f2第2透镜组的合成焦点距离,f21第2透镜组中的第3,第4透镜的合成焦点距离,f22第2透镜组中的第5透镜的焦点距离。
采用这种结构,可获得能满足在不含后截距状态下,透镜全长小于10mm、后截距大于7mm、射出瞳孔位置大于|20mm|,可确保F标号2.8左右的诸条件,小型且薄型、高密度、适合高象素摄像元件的光学性能高的广角透镜。
本发明的前述和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参照附图从说明中显而易见,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元件。


图1表示本发明的广角透镜的一实施形态的构成图。
图2表示图1所示的广角透镜的球面象差、非点象差、畸变象差、倍率色象差的各象差图。
图3表示本发明的广角透镜的另一实施形态的构成图。
图4表示图3所示的广角透镜的球面象差、非点象差、畸变象差、倍率色象差的各象差图。
图5表示本发明的广角透镜的一实施形态的构成图。
图6表示图5所示的广角透镜的球面象差、非点象差、畸变象差、倍率色象差的各象差图。
图7表示本发明的广角透镜的另一实施形态的构成图。
图8表示图7所示的广角透镜的球面象差、非点象差、畸变象差、倍率色象差的各象差图。
标号说明1第1透镜
2第2透镜3第3透镜4第4透镜5第5透镜6开口光圈A第1透镜组B第2透镜组7玻璃滤光片D1~D11光轴上的间隔R1~R12曲率半径S1~S12面X光轴具体实施形态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广角透镜的一实施形态的基本构成图。该实施形态中的广角透镜,如图1所示,从物体侧向像面侧,依次配列具有负屈折力的第1透镜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2透镜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3透镜3,接合在第3透镜3的具有正屈折力的第4透镜4,具有正屈折力,在物体侧及像面侧的两方凸面相向,且至少一方的凸面是非球面的第5透镜5。
在这一配列构成中,在第2透镜2与第3透镜3间配置开口光圈6,此外,靠近第5透镜5配置着去红外线滤光器,低通滤光器等的玻璃滤光器7。
在所述构成中,由第1透镜1及第2透镜2形成第1透镜组A,由第3透镜3,第4透镜4,及第5透镜5形成第2透镜组B。此外,第1透镜组A的合成焦点距离为f1,第2透镜组B的合成焦点距离为f2。此外,在第2透镜组B,第3透镜3及第4透镜4的合成焦点距离为f21,第5透镜5的焦点距离为f22。
此外,在第1透镜1~第5透镜5中,如图1所示,将透镜的面表示为Si(i=1~4,6~10),将各自的面Si的曲率半径表示为Ri(i=1~4,6~10),将对d线的第i透镜的折射率表示为Ni及将色散系数表示为νi(i=1~5)。此外,在玻璃滤光器7,将面表示为Si(i=11,12),将面Si的曲率半径表示为Ri(i=11,12),将对d线的折射率表示为N6及将色散系数表示为ν6。此外,从第1透镜1到玻璃滤光器7的各自的光轴X方向的间隔(厚度,空气间隔),如图1所示,以Di(i=1~11)表示。
构成第2透镜组B的一部份的第3透镜3及第4透镜4,以曲率半径R7相同的面S7接合成一体(贴合)。如果用一透镜取代第3透镜3及第4透镜4,色象差就难以纠正,此外,由于透镜的两面的曲率半径非常接近,自动校对中心也不容易。这样将第3透镜3与第4透镜4分别制造,而后接合成一体,就容易纠正影响高解像度的色象差。此外,由于分别校对中心,可提高透镜的加工性。
第5透镜5,是在物体侧及像面侧的两方,凸面(S9,S10)相向的两个凸透镜,且,形成时应使至少一方的凸面(S9,S10)是非球面。
这里,作为表示非球面的公式,如下式Z=C y2/[1+(1-εC2y2)1/2]+Dy4+Ey6+Fy8+Gy10,其中,Z从非球面的顶点的接平面,距光轴X的高度到y的非球面上的点的距离,y离光轴X的高度,C在非球面的顶点的曲率(1/R),ε圆锥常数,D,E,F,G非球面系数。
这样,由于第5透镜5的至少一方的凸面(S9,S10)是非球面,所以,能纠正上光线侧的彗形象差等各种象差。假设,第5透镜5的面S9,S10是球面,那么,要取得同样效果就要大约2枚透镜。因此,达不到薄型化。因此,要象上面那样使至少一方的凸面(S9,S10)为非球面,就能实现薄型化,缩短透镜的全长,并纠正发生的球面象差、非点象差、彗形象差等各种象差。
此外,在前述构成中,在构成第1透镜组A及第2透镜组B时,应满足以下4式(1)0.7|R6|<|R8|<1.3|R6|,
(2)ν1>ν2,ν3<ν4,ν5>50,(3)|f1|>2f2,(4)2.5f22>f21>f22,(其中,R6第3透镜3的物体侧的面S6的曲率半径,R8第4透镜4的像面侧的面S8的曲率半径,νi第i透镜的色散系数(i=1~5),f1第1透镜组的合成焦点距离,f2第2透镜组的合成焦点距离,f21第2透镜组中的第3透镜3及第4透镜4的合成焦点距离,f22第2透镜组中的第5透镜5的焦点距离。)由于构成能满足(1)的条件,可纠正球面象差及彗形象差。如果不包括这个条件,就难以纠正球面象差及彗形象差。
此外,由于构成能满足(2)的条件,可同时纠正轴上色象差及倍率色象差。如果不包括这个条件,就难以纠正轴上色象差及倍率色象差。
此外,由于构成能满足(3)的条件,可纠正畸变象差,此外,可将后截距(BF)设定于期望值。假设,在第1透镜组A的合成焦点距离f1为负值时条件(3)不成立,将使畸变象差增大,纠正它就困难。
假设,在第1透镜组A的合成焦点距离f1为正值时条件(3)不成立,将使后截距(BF)变短,难以配置厚的玻璃滤光器7。由于满足条件(3),后截距(BF)长,可以配置厚的玻璃滤光器7。在配置薄的玻璃滤光器7(例如,低通滤光器)时,由于空间大,所以利用折叠时后退至空间,使折叠状态下的光轴方向上的尺寸变短,即亦可薄型化。
由于构成能满足(4)的条件,可缩短透镜的全长并具有效地纠正各种象差。如果不包括这个条件,即使采用非球面,也难以确保期望的透镜全长,并纠正各种象差,特别是非点象差。
按照前述构成形成的实施形态的具体的参数,选择实施例1的参数表示如下式实施例1的主要参数表示于表1,各种数据(设定值)表示于表2,关于非球面的数据分别表示于表3。此外,关于该实施例1的球面象差、非点象差、畸变象差、倍率色象差的象差线图,成为图2所示那样的结果。此外,在图2中,d是以d线表示象差,F是以F线表示象差,c是以c线表示象差,此外,SC表示正弦条件的不满足量,此外,DS表示径向平面上的象差,DT表示子午面上的象差。
表1

表2

*非球面表3

在以上实施例1,可得到不含后截距的状态下透镜的全长为11.90mm,后截距(换算成空气中)为7.31mm,射出瞳孔位置为-23.3mm,F标号为2.86,薄型,能良好地纠正各种象差、高密度、适合高象素摄像元件的光学性能高的广角透镜。
图3表示本发明的广角透镜的另一实施形态的基本构成图。在这种广角透镜中,把第5透镜5的两方的凸面(S9,S10)做成非球面,除了变更透镜的各种参数外,与前述的实施形态的构成相同。
采用该实施形态的具体的数值构成的实施例表示如下式图3中的主要参数,各种设定值数据,及具有关非球面的数据分别表示于表4,表5,及表6。具有关图3中的球面象差、非点象差、畸变象差、倍率色象差的象差线图,成为图4中那样的结果。此外,在图4中,d是以d线表示象差,F是以F线表示象差,c是以c线表示象差,此外,SC表示正弦条件的不满足量,此外,DS表示径向平面上的象差,DT表示子午面上的象差。
表4

表5

*非球面表6

在以上图3中,可得到不含后截距的状态下透镜的全长为11.10mm,后截距(换算成空气中)为7.54mm,射出瞳孔位置为-25.3mm,F标号为2.86,薄型,能良好地纠正各种象差、高密度、适合高象素摄像元件的光学性能高的广角透镜。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的广角透镜,可得到能够解消摄像元件中的缺角现象,实现小型化、薄型化、轻量化、低成本、能良好地纠正各种象差,光学性能高的广角透镜。
特别是,能得到可把透镜的全长(不含后截距的状态)做成12mm以下的薄型,在后截距大于5mm时可配置低通滤光器等,射出瞳孔位置大于|20mm|,可确实防止缺角现象,可确保F标号2.8左右的亮度,适合200万~300万高象素摄像元件的广角透镜。
图5表示本发明的广角透镜的一实施形态的基本构成图。该实施形态中的广角透镜,如图5所示,从物体侧向像面侧,依次配列具有负屈折力的第1透镜1,具有正屈折力的第2透镜2,具有负屈折力的第3透镜3,接合在第3透镜3的具有正屈折力的第4透镜4,具有正屈折力,在物体侧及像面侧的两方凸面相向,且两方的凸面是非球面的第5透镜5。
在这一配列构成中,在第2透镜2与第3透镜3间配置开口光圈6,此外,靠近第5透镜5配置着去红外线滤光器,低通滤光器等的玻璃滤光器7。
在前述构成中,由第1透镜1及第2透镜2形成第1透镜组A,由第3透镜3,第4透镜4,及第5透镜5形成第2透镜组B。此外,第1透镜组A的合成焦点距离为f1,第2透镜组B的合成焦点距离为f2。此外,在第2透镜组B,第3透镜3及第4透镜4的合成焦点距离为f21,第5透镜5的焦点距离为f22。
此外,在第1透镜1~第5透镜5中,如图5所示,将透镜的面表示为Si(i=1~4,6~10),将各自的面Si的曲率半径表示为Ri(i=1~4,6~10),将对d线的第i透镜的折射率表示为Ni及将色散系数表示为νi(i=1~5)。此外,在玻璃滤光器7,将面表示为Si(i=11,12),将面Si的曲率半径表示为Ri(i=11,12),将对d线的折射率表示为N6及将色散系数表示为ν6。此外,从第1透镜1到玻璃滤光器7的各自的光轴X方向的间隔(厚度,空气间隔),如图5所示,以Di(i=1~11)表示。
构成第2透镜组B的一部份的第3透镜3及第4透镜4,以曲率半径R7相同的面S7接合成一体(贴合)。如果用一透镜取代第3透镜3及第4透镜4,色象差就难以纠正,此外,由于透镜的两面的曲率半径非常接近,自动校对中心也不容易。这样将第3透镜3与第4透镜4分别制造,而后接合成一体,就容易纠正影响高解像度的色象差。此外,由于分别校对中心,所以可提高透镜的加工性。
第5透镜5,是在物体侧及像面侧的两方上凸面(S9,S10)相向的两个凸透镜,且,形成时应使两方的凸面(S9,S10)是非球面。
这里,作为表示非球面的公式,如下式Z=C y2/[1+(1-εC2y2)1/2]+Dy4+Ey6+Fy8+Gy10+Hy12,其中,Z从非球面的顶点的接平面,距光轴X的高度到y的非球面上的点的距离,y离光轴X的高度,C在非球面的顶点的曲率(1/R),ε圆锥常数,D,E,F,G,H非球面系数。
这样,由于第5透镜5的两方的凸面(S9,S10)是非球面,所以,能纠正上光线侧的彗形象差等各种象差。假设,第5透镜5的面S9,S10是球面,那么,要取得同样效果就要大约2枚透镜。因此,达不到薄型化。因此,要象上面那样使两方的凸面(S9,S10)为非球面,就能实现薄型化,缩短透镜的全长,并纠正发生的球面象差,非点象差,彗形象差等各种象差。
此外,在前述图5及图7的构成中,在构成第1透镜组A及第2透镜组B时,应满足以下4式(1)0.7|R6|<|R8|<1.3|R6|,(2)ν1>ν2,ν3<ν4,ν5>50,(3)f1>4f2,(4)2.5f22>f21>f22,(这里,R6第3透镜3的物体侧的面S6的曲率半径,R8第4透镜4的像面侧的面S8的曲率半径,νi第i透镜的色散系数(i=1~5),f1第1透镜组的合成焦点距离,f2第2透镜组的合成焦点距离,f21第2透镜组中的第3透镜3及第4透镜4的合成焦点距离,f22第2透镜组中的第5透镜5的焦点距离。)由于构成能满足(1)的条件,可纠正球面象差及彗形象差。如果不包括这个条件,就难以纠正球面象差及彗形象差。
此外,由于构成能满足(2)的条件,可同时纠正轴上色象差及倍率色象差。如果不包括这个条件,就难以共同纠正轴上色象差及倍率色象差。
此外,由于构成能满足(3)的条件,可将后截距(BF)设定于期望值。假设,条件(3)不成立,将使后截距(BF)变短,难以配置厚的玻璃滤光器7。由于满足条件(3),后截距(BF)长,可以配置厚的玻璃滤光器7。在配置薄的玻璃滤光器7(例如,低通滤光器)时,由于空间大,所以利用折叠时后退至空间,使折叠状态下的光轴方向上的尺寸变短,即亦,可薄型化。
由于构成能满足(4)的条件,可缩短透镜的全长并具有效地纠正各种象差。如果不包括这个条件,即使采用非球面,也难以确保期望的透镜全长,并纠正各种象差,特别是非点象差。
按照前述构成形成的实施形态的具体的参数表示如下式图5的主要参数表示于表7,各种数据(设定值)表示于表8,关于非球面的数据分别表示于表9。此外,关于该图5的球面象差、非点象差、畸变象差、倍率色象差的象差线图,成为图6所示那样的结果。此外,在图6中,d是以d线表示象差,F是以F线表示象差,c是以c线表示象差,此外,SC表示正弦条件的不满足量,此外,DS表示径向平面上的象差,DT表示子午面上的象差。
表7

表8

*非球面表9

在以上图5,可得到不含后截距的状态下透镜的全长为9.90mm,后截距(换算成空气中)为7.52mm,射出瞳孔位置为-20.9mm,F标号为3.19,薄型,能良好地纠正各种象差,高密度,适合高象素摄像元件的光学性能高的广角透镜。
图7表示本发明的广角透镜的另一实施形态的基本构成图。在这种广角透镜中,除了变更透镜的各种参数外,与前述的实施形态的构成相同。
采用该实施形态的具体的数值构成的实施例,选择图7的实施例表示如下式图7的主要参数,各种设定值数据,及具有关非球面的数据分别表示于表10,表11,及表12。具有关图7中的球面象差、非点象差、畸变象差、倍率色象差的象差线图,成为图8中那样的结果。此外,在图8中,d是以d线表示象差,F是以F线表示象差,c是以c线表示象差,此外,SC表示正弦条件的不满足量,此外,DS表示径向平面上的象差,DT表示子午面上的象差。
表10

表11

*非球面表12

在以上图7,可得到不含后截距的状态下透镜的全长为9.95mm,后截距(换算成空气中)为7.71mm,射出瞳孔位置为-20.2mm,F标号为3.19,薄型,能良好地纠正各种象差,高密度,适合高象素摄像元件的光学性能高的广角透镜。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的广角透镜,可得到能够解消摄像元件中的缺角现象,实现小型化、薄型化、轻量化、低成本、能良好地纠正各种象差,光学性能高的广角透镜。
特别是,能得到可把透镜的全长(不含后截距的状态)做成10mm以下的薄型,在后截距大于7mm时可配置较厚的低通滤光器等,射出瞳孔位置大于|20mm|,可确实防止缺角现象,适合200万~300万高象素摄像元件的广角透镜。
权利要求
1.一种广角透镜,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向像面侧,依次包括第1透镜组,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1透镜,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2透镜,以及第2透镜组,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3透镜,及接合在所述第3透镜的具有正屈折力的第4透镜,以及具有正屈折力并在物体侧及像面侧的两方凸面相向、且至少一方的凸面是非球面的第5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1),(2),(3),(4),(1)0.7|R6|<|R8|<1.3|R6|,(2)ν1>ν2,ν3<ν4,ν5>50,(3)|f1|>2f2,(4)2.5f22>f21>f22,其中,R6第3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8第4透镜的像面侧的面的曲率半径,νi第i透镜的色散系数(i=1~5),f1第1透镜组的合成焦点距离,f2第2透镜组的合成焦点距离,f21第2透镜组中的第3、第4透镜的合成焦点距离,f22第2透镜组中的第5透镜的焦点距离。
2.一种广角透镜,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向像面侧,依次包括第1透镜组,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1透镜,及具有正屈折力的第2透镜,以及第2透镜组,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3透镜,及接合在所述第3透镜的具有正屈折力的第4透镜,及具有正屈折力并在物体侧及像面侧的两方凸面相向、且两方的凸面是非球面的第5透镜,满足以下条件式(1),(2),(3),(4),(1)0.7|R6|<|R8|<1.3|R6|,(2)ν1>ν2,ν3<ν4,ν5>50,(3)f1>4f2,(4)2.5f22>f21>f22,其中,R6第3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8第4透镜的像面侧的面的曲率半径,νi第i透镜的色散系数(i=1~5),f1第1透镜组的合成焦点距离,f2第2透镜组的合成焦点距离,f21第2透镜组中的第3、第4透镜的合成焦点距离,f22第2透镜组中的第5透镜的焦点距离。
全文摘要
提供适合于高象素摄像元件的高性能的薄型的广角透镜。该广角透镜从物体侧依次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1透镜1、正屈折力的第2透镜2的第1透镜组,以及具有负屈折力的第3透镜3,接合在第3透镜的正屈折力的第4透镜4,及具有正屈折力、其两侧的凸面的至少一方的凸面是非球面的第5透镜5的第2透镜组。
文档编号G02B9/60GK1424612SQ02157418
公开日2003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01年12月14日
发明者阿部泰彦 申请人: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