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焦透镜和装配有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55226阅读:5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焦透镜和装配有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变焦透镜领域的一种变焦透镜和装配有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包括具有正折射功率的第一透镜单元、具有负折射功率的第二透镜单元、具有正折射功率的第三透镜单元、孔径光阑、具有正折射功率的第四透镜单元、光学模块和像平面。第一透镜单元、第二透镜单元和第三透镜单元均由一个单独的凹透镜和一个单独的凸透镜组成,满足矫正相差的最低要求,第四个透镜单元只有一个单独的凸透镜组成,有较小的可变放大率分享。本实用新型具有总长短、紧凑,有较高的变焦比和分辨率的优点,本实用新型所述变焦透镜适用于利用了固态图像传感器的图像拾取设备,例如摄影机、电子静片摄影机、电视摄影机和监控摄像头等,同时也适用于卤化银胶片相机。
【专利说明】
一种变焦透镜和装配有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焦透镜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焦透镜和装配有该变焦透镜的图 像拾取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变焦透镜是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焦距、从而得到不同宽窄的视场角,不同大小 的影象和不同景物范围的照相机镜头。变焦透镜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变 动焦距来改变拍摄范围,因此非常有利于画面构图。由于一个变焦透镜可以兼担当起若干 个定焦镜头的作用,外出旅游时不仅减少了携带摄影器材的数量,也节省了更换镜头的时 间。
[0003] 变焦原理:光学变焦就是通过移动镜头内部镜片来改变焦点的位置,改变镜头焦 距的长短,并改变镜头的视角大小,从而实现影像的放大与缩小。当改变焦点的位置时,焦 距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将焦点向成像面反方向移动,则焦距会变长视角也会变小。这样,视 角范围内的景物在成像面上会变得更大。
[0004]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图像摄像装置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人们希望用于图像拾取设备的光学摄影系统有短而紧凑的透镜长度、较高的可变焦距比和 较高分辨率的变焦透镜。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总长短、紧凑,有较高的变焦 比和分辨率的变焦透镜和装配有该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
[0006]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变焦透镜,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射功 率的第一透镜单元LU具有负折射功率的第二透镜单元L2、具有正折射功率的第三透镜单 元L3、孔径光阑、具有正折射功率的第四透镜单元L4、光学模块和像平面,
[0007] 所述第一透镜单元Ll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凹透镜和第一凸透镜,所 述第一凹透镜的凹面朝向像侧,所述第一凸透镜的凸面朝向物侧;
[0008] 所述第二透镜单元L2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二凹透镜和第二凸透镜,所 述第二凹透镜的凹面朝向像侧,所述第二凸透镜的凸面朝向物侧;
[0009] 所述第三透镜单元L3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三凸透镜和第三凹透镜,所 述三凸透镜的凸面朝向物侧,所述第三凹透镜的凹面朝向像侧;
[0010]所述第四透镜单元L4包括第四凸透镜,所述第四凸透镜的凸面朝向物侧;
[0011] 所述第一透镜单元LU第二透镜单元L2、第三透镜单元L3和第四透镜单元L4均作 为移动透镜单元,所述变焦透镜符合以下条件:
[0012] 6.0<fl/fw<20.0 (1)
[0013] 0.05<|f2|/ft<0.40 (2)
[0014] 式中,fw是广角端的透镜总焦距,ft是长焦端的透镜总焦距,Π 是第一透镜单元LI 的焦距,f 2是第二透镜单元L2的焦距。
[0015] 上述方案中,所述变焦透镜符合以下条件:
[0016] 7.0<fl/fw<17.0 (la)
[0017] 0.09<|f2|/ft<0.35 (2a)
[0018] 上述方案中,所述变焦透镜符合以下条件:
[0019] 7.2<fl/fw<14.0 (Ib)
[0020] 0.12<|f2|/ft<0.30 (la)
[0021 ]上述方案中,所述变焦透镜符合一个或者多个以下条件:
[0022] 20<vd3p-vd3n<70 (3)
[0023] 0.3<f3p/f3n<0.9 (4)
[0024] 0.2<f4/ft<0.7 (5)
[0025] 〇.l〈(P3t/03w)/(02t/02w)〈2.5 (6)
[0026] 0.05〈(ml*m2)/(fl*f2)〈0.60 (7)
[0027] 1.6<f3/fw<4.0 (8)
[0028] 0.1<D2/|m|<3.0 (9)
[0029] 〇.〇5<(D2+D3)/(|m2|+|m3|)<0.90 (10)
[0030] 1.8<02t/02w<7.〇 (11)
[0031] 0.35<f3/f4<0.80 (12)
[0032] 1.7<Nln<2.6 (13)
[0033] 0.005<D3/Lt<0.090 (14)
[0034] l.〇〈(l-P3t)/Mt〈2.5 (15)
[0035] 式中,vd3p为第三凸透镜材质的阿贝尔数,vd3n为第三凹透镜的阿贝尔数,f3p为 第三凸透镜的焦距,f3n为第三凹透镜的焦距,Π 为第一透镜单元Ll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 单元L2的焦距,f3为第三个透镜单元的焦距,f4为第四个透镜单元的焦距,ft为长焦端的透 镜总焦距,fw为广角端的透镜总焦距,为第二个透镜单元的长焦端横向放大率,Kw为第 二个透镜单元的广角端横向放大率,i33t为第三个透镜单元的长焦端横向放大率,i33w为第 三个透镜单元的广角端横向放大率,i34t为第四个透镜单元的长焦端横向放大率,ml为第一 透镜单元Ll从广角端到长焦端的移动量,m2为第二透镜单元L2从广角端到长焦端的移动 量,m3为第三透镜单元L3从广角端到长焦端的移动量,m为从广角端到长焦端透镜总的位移 量,D2为第二个透镜单元的厚度,D3为第三个透镜单元的厚度,Nln为第一凹透镜的折射率, Lt为总的透镜长度。
[0036] 上述方案中,所述光学模块为光学滤波片、面板或者晶体低通滤波片中的一种。
[0037] 上述方案中,所述像平面上安装有固态图像传感设备,所述固态图像传感设备为 C⑶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中的一种。
[0038] 上述方案中,所述变焦透镜安装在所述图像拾取设备的镜头安装部分,所述图像 拾取设备将所述变焦透镜形成的像转换为电信号。
[0039] 进一步的,所述图像拾取设备为摄影机、监控摄像头或照相机。
[004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第一透镜单元LU第二透 镜单元L2和第三透镜单元L3均由一个单独的凹透镜和一个单独的凸透镜组成,满足矫正相 差的最低要求,而第四透镜单元L4只有一个单独的凸透镜组成,有较小的可变放大率分享。 通过给每个透镜单元配置两个或更少的透镜来缩短透镜总长度。本实用新型具有总长短、 紧凑,有较高的变焦比和分辨率的优点,每一位置的镜头都能独立的进行相差矫正,具有非 常好的相差。本实用新型所述变焦透镜适用于利用了固态图像传感器的图像拾取设备,例 如摄影机、电子静片摄影机、电视摄影机和监控摄像头等,同时也适用于卤化银胶片相机。
【附图说明】
[0041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2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变焦位置一相差图。
[0043]图2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变焦位置二相差图。
[0044]图2C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变焦位置三相差图。
[0045] 图2D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变焦位置四相差图。
[0046] 图3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变焦位置一的镜头图。
[0047]图3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变焦位置二的镜头图。
[0048]图3C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变焦位置三的镜头图。
[0049 ]图3D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变焦位置四的镜头图。
[0050]图4A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变焦位置一的场曲图。
[0051 ]图4B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变焦位置二的场曲图。
[0052]图4C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变焦位置三的场曲图。
[0053 ]图4D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变焦位置四的场曲图。
[0054]图中:1、第一凹透镜;2、第一凸透镜;3、第二凹透镜;4、第二凸透镜;5、第三凸透 镜;6、第三凹透镜;7、第四凸透镜;8、孔径光阑;9、光学模块;10、像平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55] 下面结合附图【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 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0056]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变焦透镜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变焦透镜从物侧到像 侧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射功率的第一透镜单元LU具有负折射功率的第二透镜单元L2、具有 正折射功率的第三透镜单元L3、孔径光阑8、具有正折射功率的第四透镜单元L4、光学模块9 和像平面10,其中SP代表了孔径光阑8;G代表了一种光学模块9,如同光学滤波片、面板或者 晶体低通滤波片等;而IP代表了像平面10,在这个像平面上配备了固态图像传感设备,如 C⑶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等。
[0057]在一个正引导型变焦透镜,一个具有正折射功率的透镜单元会置于物侧。我们专 利中的透镜组便是正引导型镜头:第一个透镜单元Ll有正的折射功率,第二个透镜单元L2 是负的折射功率,第三个透镜单元L3和第四个透镜单元L4都是正的折射功率。
[0058] 所述第一透镜单元Ll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凹透镜1和第一凸透镜2, 所述第一凹透镜1的凹面朝向像侧,所述第一凸透镜2的凸面朝向物侧。
[0059] 所述第二透镜单元L2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二凹透镜3和第二凸透镜4, 所述第二凹透镜3的凹面朝向像侧,所述第二凸透镜4的凸面朝向物侧。
[0060] 所述第三透镜单元L3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三凸透镜5和第三凹透镜6, 所述三凸透镜5的凸面朝向物侧,所述第三凹透镜6的凹面朝向像侧。
[0061] 所述第四透镜单元L4包括第四凸透镜7,所述第四凸透镜7的凸面朝向物侧。
[0062] 所述第一透镜单元LU第二透镜单元L2和第三透镜单元L3均由一个单独的凹透镜 和一个单独的凸透镜组成,满足矫正相差的最低要求,而第四透镜单元L4只有一个单独的 凸透镜组成,有较小的可变放大率分享。
[0063]本发明还包括一种安装有所述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所述变焦透镜安装在所 述图像拾取设备的镜头安装部分,所述图像拾取设备将所述变焦透镜形成的像转换为电信 号。适用于利用了固态图像传感器的图像拾取设备,例如摄影机、电子静片摄影机、电视摄 影机和监控摄像头等,同时也适用于卤化银胶片相机。
[0064]图2A、2B、2C和2D分别为四个变焦位置的相差图,图中d和g分别代表了d-line和g-line,ΔΜ和AS分别代表了子午像面和矢状面,g-line表达色差的放大率,Ω代表了半视场 角,Fno代表了 F数。
[0005]第一个变焦位置的焦距为广角端中心长度的1.5倍,如图2A所示;而第二个变焦位 置的焦距为长焦端的〇. 5倍,如图2B所示。
[0066] 所述第一透镜单元LU第二透镜单元L2、第三透镜单元L3和第四透镜单元L4均作 为移动透镜单元,从广角端到长焦端的变焦过程都通过改变每个镜头单元来实现,例如所 述第一透镜单元Ll与第二透镜单元L2的距离增加、第二透镜单元L2与所述第三透镜单元L3 的距离增加、所述第三透镜单元L3与所述第四透镜单元L4的距离增加等。并且,后对焦的方 法都会被用来根据所述第四透镜单元L4上可变的放大率来纠正像平面10的变化,并且通过 光轴上的移动来调焦。
[0067]所述变焦透镜符合以下条件:
[0068] 6.0<fl/fw<20.0 (1)
[0069] 0.05<|f2|/ft<0.40 (2)
[0070] 式中,fw是广角端的透镜总焦距,ft是长焦端的透镜总焦距,Π 是第一个透镜单元 的焦距,f 2是第二个透镜单元的焦距。
[0071] 式(1)解释了第一个透镜单元Ll的折射功率。当最低的限制被超过时,第一个透镜 单元Ll的焦距会变短。换言之,当第一个透镜单元Ll的折射功率很强时,第一个透镜单元Ll 中的各种误差会发生得更加严重。这样便很难实现可变焦距比。当最高的限制被超过时,第 一个透镜单元Ll的焦距会变长,但是整个镜头的长度也会相应变长。
[0072] 式(2)则解释了第二个镜头单元L2的折射功率。当最低的限制被超过时,第二个镜 头单元L2的焦距会变短。换言之,当第二个镜头单元L2的折射功率很强时,第二个镜头单元 L2中的像散和场曲会变得很大,这种误差是无论怎样改变别的透镜也无法纠正的。而超过 最大值依旧会增大整个镜头的长度。
[0073] 为了能有更好的可变焦距比,更小的相差和更短的镜头长度,所述变焦透镜需要 符合以下条件:
[0074] 7.0<fl/fw<17.0 (la)
[0075] 0.09<|f2|/ft<0.35 (2a)
[0076] 如果想使各种性能达到最佳的状态,所述变焦透镜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0077] 7.2<fl/fw<14.0 (lb)
[0078] 0.12<|f2|/ft<0.30 (la)
[0079] 后焦距的改变通过最后一个透镜表面到近轴像平面10的距离的改变来实现。而整 个镜头的长度则取决于后焦距和从第一个透镜到最后一个透镜距离的和。所述变焦透镜必 须满足一个或者多个以下条件才能成像:
[0080] 20<vd3p-vd3n<70 (3)
[0081] 0.3<f3p/f3n<0.9 (4)
[0082] 0.2<f4/ft<0.7 (5)
[0083] 〇.l<(P3t/e3w)/(02t/e2w)<2.5 (6)
[0084] 0.05〈(ml*m2)/(fl*f2)〈0.60 (7)
[0085] 1.6<f3/fw<4.0 (8)
[0086] 0.1<D2/|m|<3.0 (9)
[0087] 〇.〇5<(D2+D3)/(|m2|+|m3|)<0.90 (10)
[0088] 1.8<02t/02w<7.〇 (11)
[0089] 0.35<f3/f4<0.80 (12)
[0090] 1.7<Nln<2.6 (13)
[0091] 0.005<D3/Lt<0.090 (14)
[0092] l.〇〈(l-P3t)/Mt〈2.5 (15)
[0093] 式中,vd3p为第三凸透镜5材质的阿贝尔数,vd3n为第三凹透镜6的阿贝尔数,f3p 为第三凸透镜5的焦距,f3n为第三凹透镜6的焦距,Π 为第一透镜单元LI的焦距,f2为第二 透镜单元L2的焦距,f 3为第三个透镜单元的焦距,f 4为第四个透镜单元的焦距,ft为长焦端 的透镜总焦距,fw为广角端的透镜总焦距,02t为第二个透镜单元的长焦端横向放大率,02w 为第二个透镜单元的广角端横向放大率,i33t为第三个透镜单元的长焦端横向放大率,i33w 为第三个透镜单元的广角端横向放大率,Mt为第四个透镜单元的长焦端横向放大率,ml为 第一透镜单元Ll从广角端到长焦端的移动量,m2为第二透镜单元L2从广角端到长焦端的移 动量,m3为第三透镜单元L3从广角端到长焦端的移动量,m为从广角端到长焦端透镜总的位 移量,D2为第二个透镜单元的厚度,D3为第三个透镜单元的厚度,Nln为第一凹透镜1的折射 率,Lt为总的透镜长度。
[0094] 式(3)解释了建立第三个透镜单元L3的第三凸透镜5和第三凹透镜6的阿贝数,即 色散系数。第三个透镜单元L3为了纠正色差必须配备透镜所需要的最小的数值。第三个透 镜单元L3会和第二个透镜单元L2共同决定主要的可变放大率。
[0095]式(4)解释了第三个镜头单元L3的第三凸透镜5和第三凹透镜6的折射功率比。如 果超过了最低的限制值会导致色差、球差和像散增大。如果超过了最高的限制,则会增加镜 头的焦距。
[0096]式(5)解释了第四个镜头单元L4的折射功率。超过最低限制会带来各种误差,而超 过最高限制依然会增加镜头的总长度。
[0097]式(6)解释了由第二个透镜单元L2和第三个透镜单元L3造成的可变的放大率。如 果超过最低限制会造成第三个透镜单元L3的放大比过低而第二个透镜单元L2的放大比过 高,产生各种相差。如果超过最高限制则会造成第三个透镜单元L3的放大比过高而第二个 透镜单元L2的放大比过低,也会造成各种误差。
[0098]式(7)解释了透镜单元Ll和L2的折射功率的限制。如果低于这个阈值第一个透镜 单元Ll和第二个透镜单元L2的折射率功率会太高,会导致第三透镜单元L3的可变放大率变 小。
[0099]式(8)解释了透镜单元L3的折射功率限制。如果低于这个阈值会导致第三透镜单 元L3的焦距变得太长,从而导致其折射功率太强,最终会在第三透镜单元L3出现球差、相差 等光学误差。
[0100]式(9)解释了光轴上L2的厚度限制。如果第二透镜单元L2的厚度超出了这个阈值 会使孔径光阑与它前方透镜的距离太长,最终导致前方透镜的有效直径增加。
[0101]式(10)解释了光轴上Ll和L2的厚度限制。如果低于阈值会使总透镜长度增长。而 总透镜长度的增加会导致透镜的畸变增加,从而影响最终的成像质量。
[0102] 式(11)解释了由L2引起的可变放大率的限制。如果式中第二透镜单元L2的可变放 大率小于阈值则第三个透镜单元L3的可变折射率会相应的变小,从而导致其图像畸变严 重。而当超出阈值时会时第二透镜单元L2的折射功率变强从而也同样使结果不理想。
[0103] 式(12)解释了透镜单元L3和L4的折射功率的限制。当此值低于阈值会使第三透镜 单元L3的折射功率变强同时焦距变短,从而导致其球差和昏迷量增大。当超出阈值,会使第 四透镜单元L4的折射功率太强,也得不到预期结果。
[0104] 式(13)解释了透镜单元Ll的凹透镜的折射率限制。如果低于阈值,即第一透镜单 元Ll的凹透镜的折射率太低,则其表面的曲率会变得很大,最终会出现严重的球差。相反 的,当第一透镜单元Ll的凹透镜的折射率超出阈值则会出现畸变。
[0105] 式(14)解释了在整个透镜长度上L3的厚度限制。如果低于阈值则在长焦端的总透 镜长度会增加而整个透镜系统的尺寸也会变大。而如果超出了阈值,则第三透镜单元L3的 折射功率会太小。
[0106] 式(15)解释了在长焦端L3和L4的横向放大率的限制。如果低于阈值则第四透镜单 元L4在长焦端的横向放大率会变的很高从而导致其与像平面距离很近而使其位置出现错 误。而当高于阈值,则第四透镜单元L4在长焦端的横向放大率过小而使后焦距太长,最终使 总透镜长度变长。
[0107] 本实施例通过code V软件对四个变焦位置进行还原,还原过程中的数据如表一、 二和三所示。
[0108] 表一镜头数据

[0115] 通过以上表格我们依次填写镜头数据、设置变量(即表一中用*号标志的数据组) 并对其进行一般优化等步骤,然后得到图3A、图3B、图3C和图3D四张图所示的四个变焦位置 的镜头图。
[0116] 在镜头图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场曲图,只有各种畸变尽可能小,才能算是还原成 功。而图4A、图4B、图4C和图4D四张图所示为优化后的四个变焦位置的场曲图,是成像质量 的体现,可看出,这个由四组透镜单元组成的透镜组在四个变焦位置的都能将物理想的成 在像平面上,并且所成像的各类畸变非常小,即像的质量高。所以运用在各类图像拾取设备 上非常适合。
[0117] 所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 式,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做出的任何显而易见 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 一种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折射功率的第一透镜单 元L1、具有负折射功率的第二透镜单元L2、具有正折射功率的第三透镜单元L3、孔径光阑 (8)、具有正折射功率的第四透镜单元L4、光学模块(9)和像平面(10), 所述第一透镜单元Ll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一凹透镜(1)和第一凸透镜(2), 所述第一凹透镜(1)的凹面朝向像侧,所述第一凸透镜(2)的凸面朝向物侧; 所述第二透镜单元L2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二凹透镜(3)和第二凸透镜(4), 所述第二凹透镜(3)的凹面朝向像侧,所述第二凸透镜(4)的凸面朝向物侧; 所述第三透镜单元L3包括从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第三凸透镜(5)和第三凹透镜(6), 所述三凸透镜(5)的凸面朝向物侧,所述第三凹透镜(6)的凹面朝向像侧; 所述第四透镜单元L4包括第四凸透镜(7),所述第四凸透镜(7)的凸面朝向物侧; 所述第一透镜单元Ll、第二透镜单元L2、第三透镜单元L3和第四透镜单元L4均作为移 动透镜单元,所述变焦透镜符合以下条件: 6.0<fl/fw<20.0 (1) 0.05<|f2|/ft<0.40 (2) 式中,fw是广角端的透镜总焦距,ft是长焦端的透镜总焦距,Π 是第一透镜单元LI的焦 距,f2是第二透镜单元L2的焦距。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透镜符合以下条件: 7.0<fl/fw<17.0 (la) 0.09<|f2|/ft<0.35 (2a)。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透镜符合以下条件: 7.2<fl/fw<14.0 (Ib) 0.12<|f2|/ft<0.30 (la)。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透镜符合一个或者多个以下 条件: 20<vd3p-vd3n<70 (3) 0.3<f3p/f3n<0.9 (4) 0.2<f4/ft<0.7 (5) 0.I<(03t/e3w)/(e2t/e2w)<2.5 (6) 0.05〈(ml*m2)/(fl*f2)〈0.60 (7) 1.6<f3/fw<4.0 (8) 0.1<D2/|m|<3.0 (9) 0.05<(D2+D3)/(|m2|+|m3|)<0.90 (10) 1.8<02t/02w<7.〇 (11) 0.35<f3/f4<0.80 (12) 1.7<Nln<2.6 (13) 0.005〈D3/Lt〈0.090 (14) l.O〈(l-03t)/Mt〈2.5 (15) 式中,vd3p为第三凸透镜(5)材质的阿贝尔数,vd3n为第三凹透镜(6)的阿贝尔数,f3p 为第三凸透镜(5)的焦距,f3n为第三凹透镜(6)的焦距,Π 为第一透镜单元LI的焦距,f2为 第二透镜单元L2的焦距,f3为第三个透镜单元的焦距,f4为第四个透镜单元的焦距,ft为长 焦端的透镜总焦距,fw为广角端的透镜总焦距,02t为第二个透镜单元的长焦端横向放大 率,i32w为第二个透镜单元的广角端横向放大率,i33t为第三个透镜单元的长焦端横向放大 率,i33w为第三个透镜单元的广角端横向放大率,Mt为第四个透镜单元的长焦端横向放大 率,ml为第一透镜单元Ll从广角端到长焦端的移动量,m2为第二透镜单元L2从广角端到长 焦端的移动量,m3为第三透镜单元L3从广角端到长焦端的移动量,m为从广角端到长焦端透 镜总的位移量,D2为第二个透镜单元的厚度,D3为第三个透镜单元的厚度,Nln为第一凹透 镜(1)的折射率,Lt为总的透镜长度。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模块(9)为光学滤波片、面板 或者晶体低通滤波片中的一种。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像平面(10)上安装有固态图像传 感设备,所述固态图像传感设备为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中的一种。7. -种安装有权利要求1所述变焦透镜的图像拾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变焦透镜安 装在所述图像拾取设备的镜头安装部分,所述图像拾取设备将所述变焦透镜形成的像转换 为电信号。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拾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拾取设备为摄影机、监 控摄像头或照相机。
【文档编号】G02B13/00GK205539663SQ201620076419
【公开日】2016年8月31日
【申请日】2016年1月26日
【发明人】努里比亚·艾合买提
【申请人】江苏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