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背面光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1020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混合式背面光源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面光源结构,尤其是指一种被动型显示器(passivedisplay)的背面光源结构,例如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的背面光源结构。
(2)背景技术随着制造技术的日益进步,被动型显示器(passive display)已逐渐受到消费者青睐而逐渐成为市场上的主流。尤其是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已经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被动型显示装置。液晶显示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电场来改变液晶的排列状态,使得通过液晶的光线产生线路改变的现象,进而达到明暗变化的显示效果。
请参阅图1,其是一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TFT-LCD)的一单元电路方块示意图,其中薄膜电晶体11是受扫描线电压Vs的控制而于导通状态及关闭状态间切换。而资料线电压Vd则于薄膜电晶体11处于导通状态时被加诸于液晶12两侧的像素电极131、共同电极132之间,用以改变该液晶12的排列状态,进而控制该液晶12的透光程度,使得背面光源14所发出的光线到达观看者眼中的强度产生变化,用以达成明暗变化的显示效果,而储存电容15则用以加强元件的特性。
由上述说明可知,液晶显示器的像素本身并无法发光,而传送至观看者的光线是完全由背面光源所发出,因此液晶显示器的画面品质亦受背面光源的品质所影响。
请参阅图2,其是为现有传统的背面光源结构与显示器面板结合使用的剖面构造示意图。传统的背面光源结构主要是由数根冷阴极萤光灯管21所构成,而经由一背盖壳体22将这些阴极萤光灯管21固定于显示器面板23的后方。然而现有的背面光源结构因卷带式(Chip on tape)印刷电路板24设置(通常设置于该背盖壳体22向该显示器面板倾斜的部分221)会影响到灯管的放置位置,使得对应于该卷带式印刷电路板24的灯管必须向该显示器面板23方向前移放置,此将造成灯管与显示器面板23间的距离不足而使观看者看到灯管。因此,如何改善此一缺点而提出一有别于现今的形式,且更适用于液晶显示器的一背面光源构造,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重要目的。
(3)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式背面光源结构,可用以解决现有手段中部分冷阴极萤光灯管限于卷带软式印刷电路板的设置而须向显示器面板侧靠近所导致观看者看到灯管的情形。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混合式背面光源结构,应用于一被动型显示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混合式背面光源结构包括数个发光光源,设置于所述的被动型显示器的背面,用以提供该被动型显示器进行显示动作时所需的光线;一背盖壳体,固定连接至所述的被动型显示器的背面,用以将这些所述的发光光源定位并包覆其中,且具有一倾斜部分,用以设置一印刷电路板于其上;以及一导光板,设置于所述的背盖壳体的倾斜部分,用以导引这些所述的发光光源所发出的光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想,其中所述的被动型显示器为一液晶显示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想,其中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为一薄膜液晶显示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想,其中这些所述的发光光源包括一第一组发光光源与一第二组发光光源,其分别设置于该导光板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想,其中所述的第一组发光光源为平行设置的线状排列灯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想,其中所述的第二组发光光源为一灯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想,其中这些所述的发光光源为数根冷阴极萤光灯管。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本实用新型的混合式背面光源结构可解决现有手段中部分冷阴极萤光灯管限于卷带软式印刷电路板的设置而需向显示器面板侧靠近所导致观看者看到灯管的情形,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较大的产业价值。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4)
图1为一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的一单元电路方块示意图。
图2为现有传统背面光源结构与显示器面板结合使用的剖面构造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混合式背面光源与一显示器面板结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
(5)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其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混合式背面光源与一显示器面板结合使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混合式背面光源结构主要包括数根冷阴极萤光灯管(CCFL)31(即为图中的311-316),这些灯管31经由该背盖壳体32将其固定并包覆于显示器面板33的背面,用以提供显示时所需的光线。而为解决现有手段中部分冷阴极萤光灯管限于卷带式印刷电路板的设置(通常设置于背盖壳体向该显示器面板倾斜的部分)而须向显示器面板33侧靠近所导致观看者看到灯管的情形,本实用新型于背盖壳体向该显示器面板倾斜的特定斜面处(卷带式印刷电路板设置处)改用或设置导光板35,可将这些发光灯管31分成一第一组发光光源311与一第二组发光光源312,313,314,315与316。该导光板35可将其上下灯管311与312所发出的光线均匀导入,其他部分的灯管313,314,315与316仍维持如图2所示的传统直下式背面光源设计,因此可解决观看者看到灯管的问题,且利用该导光板35的导引,其平均亮度并不会减少,可为现有背面光源结构的数倍,且中心亮度不变。
当然,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混合式背面光源结构,应用于一被动型显示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合式背面光源结构包括数个发光光源,设置于所述的被动型显示器的背面,用以提供该被动型显示器进行显示动作时所需的光线;一背盖壳体,固定连接至所述的被动型显示器的背面,用以将这些所述的发光光源定位并包覆其中,且具有一倾斜部分,用以设置一印刷电路板于其上;以及一导光板,设置于所述的背盖壳体的倾斜部分,用以导引这些所述的发光光源所发出的光线。
2.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混合式背面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被动型显示器为一液晶显示器。
3.如权利要求第2项所述的混合式背面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晶显示器为一薄膜液晶显示器。
4.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混合式背面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这些发光光源包括一第一组发光光源与一第二组发光光源,分别设置于所述的导光板的两侧。
5.如权利要求第4项所述的混合式背面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组发光光源为平行设置的线状排列灯管。
6.如权利要求第5项所述的混合式背面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组发光光源为一灯管。
7.如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的混合式背面光源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这些发光光源为数根冷阴极萤光灯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混合式背面光源结构,其是应用于一被动型显示器中。本实用新型包括数个发光光源,设置于所述的被动型显示器的背面,用以提供该被动型显示器进行显示动作时所需的光线;一背盖壳体,固定连接至所述的被动型显示器的背面,用以将这些发光光源定位并包覆其中,且具有一倾斜部分,用以设置一印刷电路板于其上;以及一导光板,设置于所述的背盖壳体的倾斜部分,用以导引这些发光光源所发出的光线。本实用新型的混合式背面光源结构可解决现有手段中部分冷阴极荧光灯管限于卷带软式印刷电路板的设置而需向显示器面板侧靠近所导致观看者看到灯管的情形,具有较大的产业价值。
文档编号G02F1/13GK2560001SQ0224160
公开日2003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3日
发明者任惠峰 申请人:晶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