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对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6449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对焦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对焦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之自动对焦装置。
背景技术
数码相机及移动电话用相机的镜头模组在组装镜头后,受各部件制造工艺限制,镜头焦距难免存在误差,必须经调整、校对,方可使透过镜头的影像清晰地投射于数码相机的影像感光器上。
现有数码相机及移动电话用相机的镜头模组主要通过在相机镜头上设置调整装置,使镜头能前后移动,从而调整镜头对焦的焦距。而目前对焦的方式常有两种方式一为手动对焦,二为自动对焦。
如图1所示,一种手动对焦镜头模组包括一镜筒11、一套筒12、一底座13。镜筒11内置若干镜片组,沿其轴线方向设置有一第一止动部114。底座13上设有一环形座133,其内侧面设有一第二止动部137,可与第一止动部114配合。套筒12为中空体,其内表面环设有内螺纹,镜筒11外表面环设外螺纹,通过镜筒11外壁的外螺纹及该套筒12内壁的内螺纹而使镜筒11与套筒12螺接,进而套入环形座133内。该种镜头模组结构可通过手动旋转套筒12,通过套筒12与镜筒11的螺纹传动,以及底座13内的第二止动部137与镜筒11内的第一止动部114止配,带动镜筒11前后移动,从而实现手动对焦。相关技术请参阅中国大陆专利第03268097.X号。
惟,此种手动对焦方式调节镜头不适应业余爱好者使用,而目前移动电话用数码相机焦距常为数码变焦,成像质量不高,随着人们对成像要求的提高,亦需采用光学变焦装置,而将手动对焦方式调节镜头的镜头模组用于移动电话用相机上因体积太小而操作困难。
中国台湾专利第91613368号公开了一种自动对焦装置,该相机镜头主要包括一本体,一架体,一镜筒,一镜头。架体置于本体内,镜筒内置镜头。其中该架体包括一架体传动座,架体传动座上组装有一驱动马达,一齿轮组,驱动马达驱动齿轮组以对焦,齿轮组包括一第一传动齿及第二传动齿。架体传动座上具一长槽,其内设有一螺旋杆,而螺旋杆上套装有一带动块,该带动块与镜筒相接触于长槽内移动。螺旋杆上靠近齿轮组一端设有一定位件,其与螺旋杆同步旋转。齿轮组的第一传动齿轮与定位件啮合带动螺旋杆,第二传动齿轮是用以配合镜筒上的第一凸环表面的微调齿,从而实现对焦。
此种相机通过驱动马达驱动齿轮组传动以实现对焦,惟其结构复杂,不易组装,镜头尺寸过大。
因此,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体积小的自动对焦装置,实属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的自动对焦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对焦装置,其包括一镜头座,一镜筒,一驱动马达;镜筒安装在镜头座上,该自动对焦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传动齿轮,该传动齿轮包括一主动齿轮及一从动齿轮,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主动齿轮与驱动马达相连,从动齿轮套装在镜筒上并带动镜筒运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自动对焦装置还包括一传动齿轮,可通过驱动马达驱动该传动齿轮,从而带动镜筒前后移动,以实现镜筒自动对焦。同时,该传动齿轮包括啮合的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主动齿轮与驱动马达相连,从动齿轮套装在镜筒上。此种结构可相对减小镜头尺寸,结构简单。
此种结构的自动对焦装置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可简单实现对焦,且镜头体积小、结构简单,可便于安装在相机或移动电话等便携式装置内。

图1是现有技术手动对焦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对焦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对焦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自动对焦装置100包括一镜头座1,一镜筒2,一驱动马达3,一传动齿轮4及一镜头盖5。镜筒2内置有镜片组(图未示),安装于镜头座1上,驱动马达3驱动传动齿轮4,从而带动镜筒2对焦。镜头盖5可封闭安装在镜头座1上的镜筒2及传动齿轮4上,可防止灰尘进入自动对焦装置100内部。
该镜头座1包括一底板10及一固定环14,镜头座1下端设有一通孔(图未示),可使透过镜头的影像清晰投射于影像感光器(图未示)上。镜头座1底板10与固定环14一体成型。固定环14为一上端开口的圆形腔体,内壁上设有内螺纹16,可收容镜筒2。固定环14的外壁环设有一第一凹槽18,其内可卡扣一卡扣装置19。该卡扣装置19由具有一定厚度的条形材质弯折加工而成,为非闭合式圆环,其上设有一缺口(未标示)。该卡扣装置19的横截面上端为四分之一圆弧,使其外壁呈曲面,该卡扣装置19的下端为一平面。且卡扣装置19内径略小于固定环14的外径,但卡扣装置19的宽度与第一凹槽18的宽度相当。镜头座1底板10的另一端上可安装驱动马达3及传动齿轮4。
该镜筒2内置有镜片组,其外壁下端设有外螺纹22,可与固定环14内壁上的内螺纹16相配合以使镜筒2下端与固定环14配合,且镜筒2及固定环14间可通过外螺纹22与内螺纹16间螺动而使镜筒2前后移动实现对焦。镜筒2外壁上端对应设有二凸起24。
该传动齿轮4包括一主动齿轮40及一从动齿轮42,主动齿轮40与从动齿轮42啮合。主动齿轮40为蜗轮,一端固定在一倒置L形挡板44上,另一端与驱动马达3相连。从动齿轮42为一中空环状柱体,外壁上设有齿条(未标示)与主动齿轮40啮合,从而可使主动齿轮40带动从动齿轮42转动。从动齿轮42的内壁上端对应设有具一定高度的第二凹槽46,其与镜筒2的二凸起24配合,可使镜筒2随从动齿轮42转动。从动齿轮42的内壁下端对应设有第三凹槽48,与卡扣装置19对应,将卡扣装置19收容于其中,而将从动齿轮42连接在固定环14上。
该镜头盖5为一下端开口的腔体,可将镜头座1的固定环14,镜筒2及传动齿轮4封闭。镜头盖5左端略为圆柱形,可将固定环14,镜筒2及从动齿轮42封闭,且其顶部还设有一可使镜筒2内的镜片组外露的圆形孔50。镜头盖5右端略为长方体形,与倒置L形挡板44配合,将主动齿轮40封闭。该镜头盖5封闭自动对焦装置100的组件,可防止灰尘进入内部而影响对焦。
请再次参阅图3,组装时,将卡扣装置19压入固定环14的第一凹槽18内。在压入过程中使卡扣装置19的下端为平面的一端先接触固定环14。由于固定环14的外径略大于卡扣装置19的内径,卡扣装置19需张开缺口产生一弹性形变,使其内径增大从而将固定环14套入。当卡扣装置19压入第一凹槽18后,则恢复原状,使得卡扣装置19的外侧凸出于固定环14外侧。此时,卡扣装置19靠近其内壁部分收容于固定环14的第一凹槽18内,靠近其外壁部分收容于从动齿轮42内壁的第三凹槽48内,以此将从动齿轮42与固定环14卡住。从动齿轮42可绕其轴线自由旋转,但无法脱离固定环14。
旋转镜筒2,使镜筒2外壁上的外螺纹22螺接于镜头座1上的固定环14内壁上的内螺纹16,镜筒2由此进入固定环14内,进而安装在镜头座1上;同时使从动齿轮42内壁上的二第二凹槽46与镜筒2外壁上的二凸起24配合,其次将已装配在一起的驱动马达3及传动齿轮4放置于镜头座1的底板10的上。最后将镜头盖5盖合在固定环14、镜筒2及传动齿轮4上将其封闭。
对焦时,驱动马达3驱动主动齿轮40转动,主动齿轮40带动与的啮合的从动齿轮42转动,而镜筒2固定于从动齿轮42中,因而镜筒2随同从动齿轮42一起转动,进而使镜筒2旋入或旋出固定环14,因二第二凹槽46具一定高度,故镜筒2上端的二凸起24可于二第二凹槽46中相应作前后移动,从而实现镜筒2对焦。
卡扣装置19也可采用其它装置。如在固定环14外侧设置多个滚珠,该滚珠由弹性装置连接至固定环14并可收容于固定环14内部。当从动齿轮42套入固定环14时,从动齿轮42的内壁抵压滚珠,由于滚珠的弧面及弹性装置的作用,从动齿轮42滑过滚珠而套住固定环14。当从动齿轮42的第三凹槽48滑动至滚珠上方时,弹性装置得到释放,滚珠弹出并卡入第三凹槽48内,也可使从动齿轮42绕其轴线自由旋转但无法脱离固定环14。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对焦装置,其包括一镜头座,一镜筒,一驱动马达;镜筒安装在镜头座上,其特征在于该自动对焦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传动齿轮,该传动齿轮包括一主动齿轮及一从动齿轮,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主动齿轮与驱动马达相连,从动齿轮套装在镜筒上并带动镜筒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镜头座包括一固定环,镜筒安装于固定环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环内壁设有内螺纹,镜筒外壁下端设有外螺纹,该镜筒外壁外螺纹与固定环内壁内螺纹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镜筒外壁上端设有二凸起,该从动齿轮内壁上端设有二第二凹槽,可与二凸起配合将镜筒定位在从动齿轮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二第二凹槽具一定高度,可使二凸起于二第二凹槽中滑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从动齿轮外壁设有齿条,与主动齿轮啮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固定环外壁环设有一第一凹槽,其内卡扣一卡扣装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扣装置为非闭合式圆环,其上设有一缺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扣装置为在固定环外侧设置多个滚珠,该滚珠由弹性装置连接至固定环并可收容于固定环内部。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自动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从动齿轮内壁下端环设有二第三凹槽,与卡扣装置对应,将该卡扣装置外壁收容于其中。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对焦装置,其包括一镜头座,一镜筒,一驱动马达;镜筒安装在镜头座上,该自动对焦装置进一步包括一传动齿轮,该传动齿轮包括一主动齿轮及一从动齿轮,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主动齿轮与驱动马达相连,从动齿轮套装在镜筒上并带动镜筒运动。
文档编号G03B13/36GK2784977SQ20042010239
公开日2006年5月31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3日
发明者江宗韦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