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读取装置及使用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8280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读取装置及使用它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能够读取反射原稿和透射原稿的图像读取单元的图像读取装置及使用它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图像扫描器、复印机等图像读取单元中,具有读取杂志等反射原稿与照相底片等透射原稿两种原稿的图像功能者是公知的。
这种图像读取单元由在内部备有内装有图像传感器等的图像读取部的单元主体、和相对于单元主体转动自如地设置的、位于单元主体的上部的压板单元构成,在压板单元中内装着透射原稿用光源。
在读取底片等透射原稿的图像的场合,把透射原稿放置在设在单元主体的上面的原稿台玻璃上,点亮内装于压板单元中的透射原稿用光源,通过由图像读取部检测透射原稿的透射光来读取透射原稿图像。
历来,在读取透射原稿的场合,把透射原稿夹入称为胶片夹的保持具中,把该胶片夹放置于原稿台玻璃上。此外,通常,因为透射原稿光源的照明范围比原稿台玻璃的大小窄,故有必要把透射原稿放置于原稿台玻璃上的透射原稿读取区域。而且,为了容易进行此放置,把长方形形状的胶片夹的角作为定位部,通过碰到原稿台玻璃上的一个角进行放置使胶片夹内的透射原稿放置于透射原稿读取区域内(参照例如日本特开2000-35813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3-5304号公报)。
但是,上述历来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如上所述,历来,在能够读取反射原稿与透射原稿这两种原稿的图像读取装置中,采用把透射原稿装设于胶片夹后放在原稿台玻璃上的方法。而且,因为胶片夹与读取单元是分体,仅在进行透射原稿的读取之际使用,故保管于与图像读取装置不同的场所,需要时取出来使用。
但是,一般来说这种图像读取装置,用于读取反射原稿的图像的情况多于用于读取透射原稿,使用胶片夹的机会很少。因此,产生一旦想要读取胶片图像之际不知道把胶片夹放在哪里了,无法读取胶片图像这样的问题,或取出胶片夹比较麻烦这样的问题。
此外,在这种图像读取装置中,通常能够使光照射透射原稿而读取图像的透射原稿可读取区域比反射原稿可读取区域要窄。因而为了正确地读取胶片图像,必须把胶片夹放置在所装设的底片进入透射原稿可读取区域内的位置。此外,如果考虑读取后的处理,则配置成倾斜时不读取也很重要。
虽然在日本特开2000-358132号公报、日本特开2003-5304号公报中所公开的方式中使胶片夹的角碰到原稿台玻璃的一角而进行定位,但是由于仅靠使胶片夹的角碰到原稿台玻璃的角来进行放置,所以在手碰到、或闭合压板单元之际有时会使胶片夹的位置错位。其结果,底片是在底片的一部脱离了透射原稿可读取区域的状态下被放置、或在倾斜的状态下放置。作为其结果,产生无法读取胶片图像的一部分、或读取了倾斜的图像这样的问题。
此外,历来,在把底片放在胶片夹中的状态下进行图像的读取的场合,必须以使底片的表面(基面)与读取单元主体相面对、且底片背面(乳剂面或膜面)面向透射原稿用光源的方式放置底片。但是,历来在把底片装设于胶片夹中放在原稿台玻璃上的状态下,难以判别该底片的表面是否朝上或背面是否朝里,因而发觉弄错是困难的。因此有时会产生如下的问题,当设置成使底片的表面面向透射原稿光源时,因为使用者在未发觉底片的表里相反的情况下进行了图像的读取,从而读取了表里相反的图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这类现有技术的问题的图像读取装置及使用此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上述目的由图像读取装置来实现,该装置包括反射原稿用光源、和透射原稿用光源,包括可读取用反射原稿用光源照射的反射原稿和用透射原稿用光源照射的透射原稿的图像读取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包括放置反射原稿的原稿台、和安装于原稿台的规定位置、用来保持透射原稿的保持机构,保持机构安装于原稿台并被安装成在其安装于原稿台上的状态下可取得相对于原稿台的方向180°不同的第1位置和第2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状态。
此外,上述目的由图像读取装置来实现,该装置包括反射原稿用光源、和透射原稿用光源,包括可读取由反射原稿用光源照射的反射原稿和由透射原稿用光源照射的透射原稿的图像读取机构,其特征在于,其中包括放置反射原稿的原稿台、和安装于原稿台的规定位置的、用来保持透射原稿的保持机构,保持机构安装于原稿台上并安装成在其安装于原稿台上的状态下不从原稿台卸下就可有选择地取得透射原稿的一面与原稿台相对的第1位置和透射原稿的另一面与原稿台相对的第2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状态。
此外,上述目的也可以由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来实现。
根据以下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的描述,上述以外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的。在本说明书中,参照附图,附图来自说明书的一部分,并图示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的一个例子。然而,此一例子不是本发明的各实施例的穷尽的,因而参照附在说明书后面的确定本发明的范围的权利要求书。


包括于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的透视图。
图3是表示图2中压板单元9打开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4是表示图3中胶片夹61向右旋转而放倒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5是胶片夹的透视图。
图6是表示把胶片夹安装于图像读取记录装置上的情形的透视图。
图7是图6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的压板单元9的构成的透视图。
图9是表示在图8的状态下取下白色片单元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中,读取反射原稿时的单元B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中,确认透射原稿的放置状态之际的读取单元B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中,读取透射原稿时的读取单元B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的透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的自动原稿分离输送单元M的主要构成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中,向左旋转放倒胶片夹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中,向右旋转放倒胶片夹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7是胶片夹的透视图。
图18是表示把胶片夹安装于图像读取记录装置的情形的透视图。
图19是图18的放大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的主要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21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的透射原稿读取处理的流程图。
图22是说明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构成的图。
最佳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构成零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配置等,只要没有限定于此的明示,就仅是一个例子,不限定发明的范围。
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根据用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之一例子,说明具有取入原稿的图像进行记录的复印功能、基于从计算机送来的数据打印的打印机功能、取入原稿的图像把图像数据送到计算机装置的扫描器功能、以及取入胶片图像把图像数据送到计算机装置的胶片扫描器功能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但是,利用图像读取装置的其他任意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复印机或传真装置中也能够使用根据本发明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
图1中示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的概略剖视图,图2中示出其外观透视图,图20示出表示其主要功能构成的框图。
如图1和图20中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由喷墨式记录装置组成的记录单元A、光学式读取原稿的读取单元B、配置有显示部或操作键等的操作部C、把实施装置的电源供给的电源单元D与控制装置总体用的控制部620和连接主计算机等外部装置或通信网络用的连接部610汇总于例如一处的电气装置部、以及覆盖这些装置零件的壳体来构成。控制部620包括例如储存控制程序的ROM、执行此控制程序的CPU、以及作业用的RAM,通过按照控制程序控制各部来控制后述的包括透射原稿读取处理在内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的动作。
在读取单元B中内装有检测胶片夹的位置的胶片夹位置检测传感器640、反射原稿用光源,包括靠摄像元件读取反射光像或透射光像的图像读取部41和使图像读取部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的驱动部650。再者,在图20中省略了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构成。
此外,如图2中所示,此壳体,由覆盖装置背面的后盖1、位于装置的中侧部的中间盖2、装置下部的底盖3、位于装置前面的左边的前盖左部分4a、位于装置前面的右边的前盖右部分4b(参照图4)、位于操作部C的下部的操作下盖6、位于其上部的操作面板7、覆盖读取单元B的扫描器盖8、从上边按压放在读取单元B上的原稿的压板单元9、以及记录纸盖10构成。
此外,如图3中所示,此压板单元9由于配置于其端部两处的铰链能够转动,并且配置成盖在原稿台玻璃60上。
配置于原稿台玻璃60的左端的是胶片夹61。图5是胶片夹61的透视图。在读取透射原稿时使用此胶片夹61。胶片夹61的开口部61c的轮廓是包围35mm条状胶片F4~6帧量的曝光范围的大小的长方形。开口部61c的纵长方向平行于读取单元B的主扫描方向(图3的装置的前后方向)。
胶片夹61保持35mm条状胶片F(以下称为底片),可以把胶片放在原稿台玻璃60上的规定的位置。再者,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描述了底片保持用胶片夹,但是也可以是正片用胶片保持夹或者可以保持正片、底片两种的胶片的胶片夹。
在胶片夹的纵长方向的两端有共用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中心线的圆轴61a和61b,以连接圆轴61a和61b的中心线的轴线为旋转中心如箭头a所示能够转动地安装于扫描器盖8上面上。胶片夹61具有用户容易装拆的结构,构成为例如把圆轴61a、61b插入设在扫描器盖上面上的凹部而设置于扫描器盖上。图4表示以圆轴61a和61b为旋转中心使胶片夹61旋转而放倒于原稿台玻璃60上的状态。
在使胶片夹61从图3的状态旋转180°成为图4的状态时,胶片夹61的圆轴61a、61b配置于扫描器盖8上以便使胶片夹61定位于透过原稿读取区域内。此外在圆轴61a附近且读取单元内配置着检测胶片夹的状态的胶片夹传感器(未画出)。胶片夹传感器由光遮断传感器构成,其结构为在前述胶片夹向右放倒时,从胶片夹伸出的肋(未画出)挡住光遮断传感器的窄缝,借此可以检测胶片夹61的状态。
参照图4、图8对压板单元的构成进行说明。图8是从里面看压板单元9的立体图。
在压板单元9上配置着白色片单元62,以便在闭合压板单元9时紧密接触原稿台玻璃60。白色片单元62具有按白色片、海绵、板状的塑料构件的顺序叠层的结构。在白色页与板状的塑料构件之间设有海绵,其目的是即使是具有厚度的原稿的场合也能够紧密接触原稿台玻璃60,并紧密接触到原稿台玻璃60的周边。
白色片单元62钩挂住从压板单元9伸出的爪形状部(未画出)而安装于压板单元上,通过从爪形状部上卸下而可从压板单元9卸下(图9)。
此外,如图9中所示,在白色片单元62与压板单元9之间配置着透射原稿用光源63。它是读取胶片图像时照射胶片的光源。透射原稿用光源63具有由扩散板与配置于扩散板附近的荧光灯等光源(全都未画出)组成的面发光部与光源驱动电路部。
图6是表示把胶片夹61安装于图像读取记录装置上的情形的立体图,图7是其放大图。构成为胶片夹61的圆轴61a和61b插入设在扫描器盖上面上的凹部的构成。首先,把圆轴61b插入设在扫描器盖上面前侧的凹部8b,接着把圆轴61a配合于设在扫描器盖上面深侧的凹部8a,由此将胶片夹61安装于图像读取记录装置的扫描器盖上。
白色片单元62不存在胶片夹61一侧的端部,以便在读取放置在原稿台玻璃60上的反射原稿的场合,在胶片夹61处于图3的位置的状态下,在把压板单元9闭合于原稿台玻璃60上的状态下胶片夹61与白色页单元62不干涉。
在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读取底片的图像的场合,在图3的位置上像图5那样打开胶片夹61装设底片,确认胶片的表里方向是否正确后,向右旋转胶片夹61放倒于原稿台玻璃60上(弄成图4的状态)。接着卸下白色页单元62后把压板单元9闭合于原稿台玻璃60上,开始读取底片的图像。下文对此操作顺序和装置动作进行详细说明。再者,为了把胶片装设于胶片夹61开闭胶片夹61的方向不限于图5~图7中所示的方向。
确定透射原稿用光源63与胶片夹61的圆轴61a和61b的位置,以便在图4的状态下将压板单元9盖在原稿台玻璃60上之际,使胶片夹61的开口部61c与透射原稿用光源63的照射区域相对。
接下来,对作为被记录材料的记录纸的输送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纸采用普通标准规格的切纸。
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具有自动喂纸器26,多张此普通标准规格的切纸重叠地收容于自动喂纸器26中。自动喂纸器26构成为借助能够在垂直于纸面的方向上移动的滑块27对应于记录纸的尺寸能够在记录纸的侧面上滑动。再者,设有防止灰尘落到堆放的记录纸上、或异物进入记录部用的记录纸盖10。
而且,收容堆积于自动喂纸器26中的记录纸由供纸辊和分离垫(全都未画出)逐张分离输送。然后,夹持输送到记录单元A。
在记录单元A中,进行由记录头进行的记录。而且,记录单元A由此记录头、位于该记录头的下游用于将打字了的记录纸向装置的下游侧输送的排纸辊、处于排纸辊的相对侧由即使接触于记录纸的打字面墨水也不会转印到其上的材质构成的齿轮构成。
由这些当中的排纸辊和齿轮输送的记录纸被排出到设在装置主体的前部的记录纸排纸盘5上。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记录单元A的结构进行说明。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使用的是喷墨式的记录单元A,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电子照相式的图像形成机构等适宜的图像形成机构。喷墨式的记录头一般来说具有微细的液体喷出口(小孔)、流路和设在其一部分的能量作用部、以及用于产生作用于处于此作用部处的液体的液滴形成能量的能量产生机构。此外,此记录头构成为能够更换。
此外,作为产生墨水喷出用的能量的能量产生机构,可以列举出使用压电元件等的电气机械变换体能量产生机构、照射激光等电磁波使此液体吸收能量而发热靠此发热的作用使液滴喷出而飞翔、通过由电热变换体加热液体而喷出液体的能量产生机构。
这些当中的、靠热能喷出液体的喷墨记录方式中所用的记录头,因为可以高密度地排列喷出记录用液滴而形成飞翔用液滴用的液体喷出口(小孔),故可进行高分辨率的记录。
此外,能量产生机构采用电热变换体的记录头与其他记录头相比其整体容易紧凑化,而且,可以有效地利用最近半导体领域中的技术显著进步与可靠性显著提高了的IC技术或微细加工技术的优点。
进而,采用电热变换体的记录头,因为容易细长化和面状化(二维化)等,所以矩阵化或高密度装设化变得容易。而且,此用电热变换体的记录头,可大量地提供、生产率高制造成本也低的喷墨记录用头。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记录单元A也使用借助电热变换元件的发热在墨水中所产生的膜沸腾的压力从喷嘴前端的喷出口喷出墨水的结构的记录头。
这样,能量发生机构使用电热变换体的、经过半导体制造工艺制造的喷墨用记录头,一般来说,设有对应于各个墨水喷出口的液路。而且,构成为通过对充满于这些液路的每个液路中的液体进行作用,而从对应的墨水喷出口喷出液体。
此外,在喷墨用的记录头中设有作为形成飞翔用液滴的机构的电热变换体,在各个液路中从与各个液路连通的共同液室供给液体。
接下来对图像读取记录装置中的电气装置部的结构进行说明。
也就是说,电气装置部由主要控制装置总体的系统的系统控制电路板、主要控制记录系统的打印机控制电路板、向装置供给电源的电源单元D、装设有操作面板或LED的操作控制电路板来构成。
这些当中的操作控制电路板考虑到装置操作性而将操作部C倾斜地配置于装置前面上。
此外,如图1中所示,所有的电源单元D配置于供纸部的下部。此外,系统控制电路板配置于装置的一方侧(图中右侧)、且配置于记录单元A与读取单元B之间。
此外,操作部C由数值键等各种键开关等构成,进行装置的动作指示和各种信息的输入。在操作部上还设有由LCD、LED等构成的、用来显示装置的状态等的显示部。
接下来,用作为表示读取单元B概略构成的剖视图的图10对读取单元B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像读取部41内装有作为例如LED阵列等线状光源的反射原稿用光源101、多个反射镜104a~104c、聚光透镜102和摄像元件103,该图像读取部41在作为原稿放置台的原稿台玻璃60的里面侧,在与原稿台玻璃60保持一定距离的状态下能够在纸面左右方向上移动。而且,基于所读取的图像的图像数据由挠性电缆等传送到图像读取记录装置的图像处理部、即控制部。
虽然图中所示的摄像元件103使用的是线性传感器,但是线性传感器以多个光电变换元件与托架的移动方向(在此场合为图像读取部41的移动方向)垂直地几乎直线状地排列的姿势搭载着。作为光电变换元件可以使用发光二极管、CDD(电荷耦合器件)、MOS晶体管开关等。线性传感器的光电变换元件的排列方向规定读取的主扫描方向,托架的移动方向成为副扫描方向。线性传感器在一定时间内蓄积光电变换可见光、红外光、紫外光等规定波长范围的光所得到的电荷,输出对应于受光量的电气信号。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透镜缩小型线性图形传感器,但是也可以用紧密接触型图像传感器。
使摄像元件103的主扫描线沿副扫描方向移动的驱动部650(图20)具有卡定于图像读取部41的壳体(托架)的同步皮带、使此皮带旋转的步进电动机、与副扫描方向平行设置的轴等(都未图示)。托架滑动自如地结合于轴上,并安装成相对于原稿台玻璃60的板面平行地往复移动自如。驱动部650按照控制部620的指示由电动机借助皮带驱动托架,相对于原稿台玻璃60的盘面平行地移动线性传感器103与反射原稿用光源101。
接下来用图10对反射原稿的扫描进行说明。把反射原稿G使其图像读取面朝下(面向原稿台玻璃60)地放在原稿台玻璃上。旋转压板单元9使其盖在原稿台玻璃60上。此时,原稿G由白色页单元62压紧而不会从原稿台玻璃60浮起。
如图10中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读取单元B其反射原稿的读取范围是除了向左侧放倒的状态的胶片夹61所处的区域之外的区域。因此,如果把胶片夹61向左侧放倒,则即使在读取反射原稿时也没有必要卸下胶片夹61。
在读取反射原稿G的图像时如图11中虚线所示,由反射原稿用光源101照射的光L被原稿台玻璃60上的反射原稿G反射,此反射光由反射镜104a~104c和聚光透镜102成像于摄像元件103的受光部。托架沿与原稿台玻璃60的盘面平行的方向(图10的箭头J的方向)移动进行反射原稿的副扫描方向的图像读取。
接下来,用图11、图12和图21对透射原稿的图像读取时的顺序和图像读取记录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用户打开压板单元9,在把胶片夹61向左放倒的状态(图3和图11中所示的状态)下把打算读取的底片装设于胶片夹61上。此时底片的表面(底面)朝装置上侧(也就是说,成为胶片的背面处于对着原稿台玻璃的位置的状态)。这是与现有技术的方法相反的方向,因为放置成可以正确看见图像故不容易弄错。
在装设着底片向左放倒胶片夹61的状态下,不闭合压板单元9而压下配置于操作面板上的胶片扫描键(未图出)。配置于控制电路板上的控制部620(图20)一检测到胶片扫描键的压下(图21,S101),就检测胶片夹位置检测传感器640的状态,判别胶片夹61处于倒向哪边的状态(S103)。
由于在此场合是倒向左边的状态,所以转移到S107,不点亮透射原稿用光源63,点亮读取部41内的反射原稿用光源101,控制读取单元中的驱动部650,使电动机旋转而使托架沿副扫描方向(图11中箭头K的方向)上移动(S109)。反射原稿用光源101一边点亮一边移动,借此使用者可以确认胶片图像的内容和胶片表里方向是否正确放置。如果托架移动到规定的位置(S111),则CPU停止托架的移动,熄灭反射原稿用光源101。
如果通过上述操作未将胶片放置成表面朝上,则重新放置胶片。然后,如果可以确认胶片的表里方向正确,则使用者接着把胶片夹61向右旋转放倒(图4中所示的状态,也就是成为处于胶片的表面对着原稿台玻璃的位置的状态)。然后,从压板单元9取下白色片单元62,旋转压板单元9而将其放倒成盖在原稿台玻璃60上。此时透射原稿用光源63位于胶片夹61上。
当使用者压下操作面板上的胶片扫描键时,配置于控制基板上的控制部620检测此压下(S101),由胶片夹位置检测传感器640判别胶片夹61放倒的方向(S103)。然后,检测到向右放倒(S105),进行透射原稿读取处理(S113)。
也就是说,不点亮反射原稿用光源101而点亮透射原稿用光源63。借此,如图12中虚线所示,由透射原稿用光源63所照射的原稿台玻璃60上的透射原稿的透射光像由反射镜104a、104b、104c和聚光透镜102成像于摄像元件103的受光部。控制部620控制驱动部650而驱动配置于读取单元B内的电动机,使托架沿副扫描方向(图12箭头M的方向)移动来进行透射原稿的副扫描方向的图像读取。托架一移动到读取范围的结束位置就结束处理。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具有不只是将胶片夹以从装置分离的状态放在原稿台玻璃上,而是将胶片夹装设于装置上的构成,故定位容易,而且可以防止错位。此外,因为在读取反射原稿时没有必要卸下胶片夹,故防止胶片夹的丢失,并且消除了取出胶片夹对其进行放置的麻烦。
此外,因为可在胶片夹装设于装置上的状态下把胶片夹翻过来,故首先以正确看见图像的方向装设胶片夹,然后旋转胶片夹就可以了,所以对用户来说没有装设时的失调感,不容易弄错。
进而,因为利用反射原稿用光源可以确认胶片的安装状态,故可进一步减少安装错误。
(第2实施方式)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是在第1实施方式的压板单元9中设有自动原稿分离输送单元M的装置。自动原稿分离输送单元M包括堆积原稿束的原稿堆积盘201、限制原稿的宽度方向的原稿滑块202。除了与原稿的自动输送有关的构成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压板单元9′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的压板单元的构成相同。也就是说,在内部内装透射原稿用光源63,此外能够装拆地设有白色片单元62(图14)。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中所示,在原稿台玻璃60上,面向装置来说,右侧的区域60a是放置反射原稿(不用自动原稿分离输送单元M)读取图像用的反射原稿读取区域,如图16中所示,面向装置来说左侧的区域60b是读取由自动原稿分离输送单元M输送的反射原稿的图像的自动输送原稿读取区域。这两个区域60a、60b由引导用自动原稿分离输送单元M输送的原稿用的透明前倾面片(透明导向片)211分离。
用图14中所示的自动原稿分离输送单元M的概略剖视图说明原稿的输送路径。摞置于原稿堆积盘201上的原稿摞P由拾起辊203输送到分离辊204。在与分离辊204相对的位置上,由橡胶材质构成的分离板在弹簧的作用下对分离辊204进行推压,由拾起辊203输送的原稿摞P由分离板与分离辊204的作用,从原稿摞P中分离出一张,输送到抽出辊205。原稿由抽出辊205驱动沿着导向器行进,通过进给辊207、208行进。通过进给辊207、208后行进的原稿由图像读取传感器41读取其上的图像后,被透明前倾面片211引导到上方而输送到排纸辊209、210,由排纸辊209、210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自动原稿分离输送单元M的一部分的透明前倾面片211设在原稿台玻璃60上。因此,胶片夹61′的形状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图17是胶片夹61′的立体图。具体地说,从胶片夹61′的框体向透明前倾面片211的两侧伸出两个腿,在其端部设有圆轴61a和61b,以便胶片夹61′能够跨越透明前倾面片211转动。把圆轴61a、61b安装于扫描器盖8的结构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图18是表示图像读取记录装置中安装胶片夹61′的情形的透视图。图19是其放大图。构成为胶片夹61′的圆轴61a和61b插入设在扫描器盖上面的凹部。首先,把圆轴61b插入设在扫描器盖上面前侧的凹部8b,接着把圆轴61a配合于设在扫描器盖上面里侧的凹部8a中,由此胶片夹61′安装于图像读取记录装置的扫描器盖。
在本实施方式的装置中,在用自动原稿分离输送单元M读取原稿的图像的场合,可以向右侧放倒胶片夹61′使之成为图16的状态,然后闭合压板单元9′,把原稿放在盘201上进行读取。此外,在不用自动原稿分离输送单元M而进行反射原稿的读取的场合,向左侧放倒胶片夹61′而使之成为图15的状态,把原稿放在区域60a上闭合压板单元9′进行读取。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在使胶片夹61′旋转180°放倒于原稿台玻璃16的右侧的区域60a上时(图16),确定压板单元9′的透射原稿用光源63的位置和扫描器盖8中的圆轴61a、61b的位置,以使胶片夹61′定位于透射原稿读取区域内。
关于对胶片夹61′放倒于哪一侧的检测也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进行。也就是说,在圆轴61a附近且读取单元内配置由光遮断传感器构成的胶片夹传感器(未图示),构成为在胶片夹放倒于60b侧时(图15),从胶片夹伸出的肋(未图示)挡住光遮断传感器的窄缝,而在倒到60a侧时,不挡住光遮断传感器的窄缝。
关于放在区域60a的反射原稿的读取、和使用胶片夹61′的透射原稿的读取的动作控制,因为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故省略其说明。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如果用本实施方式,即使是在压板单元9中设置自动原稿分离输送单元M的构成的图像读取记录装置也可以得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再者,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了确认透射原稿的放置是否正确在移动图像读取部41后、且在进行透射原稿的读取前,使图像读取部41返回到原来位置。或者,也可以为了确认透射原稿的放置是否正确在移动图像读取部41后,在该状态下等待时,开始透射原稿的读取。
此外,胶片夹若在其在安装于图像读取装置的状态下能够把所安装的透射原稿翻过来,则也可以具有其他形状,安装方法也是任意的。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说明了在读取放在原稿台玻璃上的反射原稿之际也安装着胶片夹61的状态的构成,但是也可以构成为在读取放在原稿台玻璃上的反射原稿之际卸下胶片夹61。虽然在此种情况下,得不到防止胶片夹61的丢失的效果,但是依然可以实现其他效果。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说明了胶片夹的轴直接安装于扫描器盖的构成,但是只要在安装于图像读取单元上的状态下能够把所保持的透射原稿翻过来,换句话说,在胶片夹安装于图像读取装置上的状态下,只要有可选择地取得相对于原稿台的方向180°不同的第1位置(胶片的一面对着原稿台的位置)和第2位置(胶片的另一面对着原稿台的位置)中的任一位置的状态,也可以经由其他构件将胶片夹安装于扫描器盖上。
此外,也可以是图22中所示的那样由从读取单元B能够上下出入的一对支持棒能够旋转地支持的结构那样,不改变原稿台上的位置而能够把胶片夹翻过来的构成。
可以实现本发明的明显不同的实施例有很多,而不脱离其精神和范围,虽然如此,应该理解,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具体的实施例,其由所附权利要求书进行确定。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包括反射原稿用光源、和透射原稿用光源,还包括可对由前述反射原稿用光源照射的反射原稿和由前述透射原稿用光源照射的透射原稿进行读取的图像读取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放置反射原稿的原稿台;安装于前述原稿台的规定位置的、用于保持透射原稿的保持机构,前述保持机构安装于前述原稿台上,并且安装成在其安装于前述原稿台的状态下不从前述原稿台卸下就可有选择地取得相对于前述原稿台的方向为180°不同的第1位置和第2位置中任一位置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透射原稿用光源的位置被定成其照射范围至少包括处于前述第1位置的前述保持机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保持机构位于上述第2位置的状态下,由前述反射原稿用光源能够照射被保持于前述保持机构上的透射原稿。
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它使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
5.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包括反射原稿用光源、和透射原稿用光源,还包括可对由前述反射原稿用光源照射的反射原稿和由前述透射原稿用光源照射的透射原稿进行读取的图像读取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放置反射原稿的原稿台;安装于前述原稿台的规定位置的、用来保持透射原稿的保持机构,前述保持机构安装于前述原稿台上,并被安装成在其安装于前述原稿台的状态下不从前述原稿台将其卸下,就可有选择地取得前述透射原稿的一面与前述原稿台相对的第1位置和前述透射原稿的另一面与前述原稿台相对的第2位置中任一位置的状态。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透射原稿用光源的位置被定成其照射范围至少包括处于前述第1位置的前述保持机构。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保持机构位于上述第2位置的状态下,由前述反射原稿用光源能够照射被保持于前述保持机构上的透射原稿。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它使用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
全文摘要
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及使用它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读取装置能够读取反射原稿与透射原稿中,在以正确看见透射原稿的方式能够以轴为中心左右转动地设置保持透射原稿的胶片夹。借此,放置透射原稿后,通过将该胶片夹向左右放倒,可以转移到胶片的表里正确放置的状态。此时,因为胶片夹保持于读取装置,故可以防止错位。
文档编号G03B27/62GK1642211SQ200510001720
公开日2005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14日 优先权日2004年1月16日
发明者西之原隆行, 石田靖, 杉山茂行, 小花克己, 野口广行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