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筒结构和图像捕捉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9974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镜筒结构和图像捕捉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镜筒结构和一种图像捕捉设备。
背景技术
在图像捕捉设备,例如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中,设置包括图像捕捉光学系统的镜筒结构,所述图像捕捉光学系统包括被布置在镜筒内的透镜和捕捉物体图像的图像装置元件。
上述类型的镜筒结构具有透镜移动机构和透镜驱动机构。所述透镜移动机构沿光轴方向可移动地保持透镜,并被供以旋转驱动力,从而使透镜沿光轴方向移动。透镜驱动机构为透镜移动机构提供了旋转驱动力。
透镜驱动机构包括,例如,具有输出轴的马达,和与被设置在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啮合从而为透镜移动机构提供马达动力的齿轮系。
在控制透镜移动机构的情况下,进行感应以感应,例如,马达的旋转量和旋转方向。通过利用被设置在,例如,马达的输出轴和构成齿轮系的旋转轴上的感应板和检测感应板的旋转的检测器而进行感应。在这种情况下,当力图小型化时,会出现感应板和齿轮系之间的干扰问题。
由于相关技术的结构包括被设置在马达的输出轴上的感应板,已经提出一种构造,所述构造采用具有单独从马达壳体的两端延伸出输出轴的类型的马达。在这种情况下,驱动齿轮被设置在一根输出轴上,且感应板被设置在另一根输出轴上,从而防止感应板的支承轴和齿轮系之间产生干扰(例如参见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2-318338)。
此外,作为相关技术的结构,已经提出一种构造,其中,考虑到在许多情况下齿轮系的齿轮以内侧(两侧)支承方式受到支承的事实,新设置了专用于与驱动齿轮啮合的旋转检测齿轮,以及设置了可与旋转检测齿轮一体旋转的感应板,从而阻止了感应板和齿轮系的支承轴之间的干扰(例如参见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No.2001-194574)。
尽管如此,然而,在上述任何一种构造中,由于应该确保感应板的占据空间,因此不利于实现小型化。此外,在后一种构造中,需要设置用以检测马达旋转的旋转检测齿轮,从而使得不利于实现,例如,部件数量的减少和小型化。

发明内容
考虑到如上所述的情况和旨在提供利于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和小型化的镜筒结构和图像捕捉设备为目的而提出本发明。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是针对根据(本发明)的镜筒结构,所述镜筒结构包括基部;设置在基部上的镜筒;设置在镜筒内的透镜移动机构,所述透镜移动机构沿其光轴方向可移动地支承透镜且被供以旋转驱动力从而使透镜沿光轴方向移动;设置在基部上的透镜驱动机构,所述透镜驱动机构为透镜移动机构提供旋转驱动力,且包括包括输出轴的马达,被设置在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和与驱动齿轮啮合以向透镜移动机构提供马达动力的齿轮系;和检测马达旋转速度的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被设置在输出轴上并与输出轴一体旋转的感应板和检测感应板的旋转的检测器。在齿轮系所包括的齿轮中,用以与驱动齿轮啮合的第一齿轮在基部侧上以悬臂支承方式受到支承。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图像捕捉设备包括具有透镜的镜筒结构和捕捉物体图像的图像捕捉装置,所述图像捕捉装置捕捉由透镜导入的物体图像。所述镜筒结构包括基部;设置在基部上的镜筒;设置在镜筒内的透镜移动机构,所述透镜移动机构沿其光轴方向可移动地支承透镜且被供以旋转驱动力从而使透镜沿光轴方向移动;设置在基部上的透镜驱动机构,所述透镜驱动机构为透镜移动机构提供旋转驱动力,且包括具有输出轴的马达,被设置在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和与驱动齿轮啮合以向透镜移动机构提供马达动力的齿轮系;和检测马达旋转速度的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被设置在输出轴上并与输出轴一体旋转的感应板和检测感应板的旋转的检测器。在齿轮系所包括的齿轮中,用以与驱动齿轮啮合的第一齿轮在基部侧上以悬臂支承方式受到支承。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感应板被安装在马达的输出轴上,并且与输出轴的驱动齿轮啮合的第一齿轮以悬臂支承方式受到保持器的支承。因此,可通过使用驱动齿轮的前方空间设置感应板。因此,当设置感应板时,感应板的占据空间可被最小化,从而使得有利于实现小型化。更进一步地,无需设置专用于检测马达旋转的旋转检测齿轮,从而使得有利于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
结合以下描述,本发明的其它和进一步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展现得更为充分。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图像捕捉设备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该实施例的图像捕捉设备的构造的框图;图3是镜筒结构的外视图;图4示出了说明镜筒状态的透视图;图5示出了镜筒的剖视图;图6是镜筒的分解透视图;图7是透镜驱动机构的透视图;图8是示出从透镜驱动机构上除去盖板的状态的透视图;图9是示出从透镜驱动机构上除去所述盖板的状态的透视图;图10是示出从透镜驱动机构上除去盖板和保持器的状态的透视图;和图11是示出透镜驱动机构的构造的说明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捕捉设备100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该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捕捉设备的构造的框图。
参见图1,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图像捕捉设备100是数码相机且具有构成外表的外壳102。
镜筒结构1A(如图3中所更详细地示出)被构建在壳体102的右部,且镜筒1被安置在正面的右部。
例如产生闪光的闪光灯部分106,和光学取景器107的物镜108(如图3中所示)等部件被设置在正面的上部。
快门按钮110被设置在外壳102的上端面上。例如光学取景器的视窗(未示出),用于执行各种操作比如,例如电源开/关、图像捕捉模式和再现模式的转换的多个操作开关112,和显示器114(图2)等部件被设置在外壳102的背面。
如图2所示,图像捕捉设备100具有一定构造,所述构造包括,但不限于图像捕捉装置116,所述图像捕捉装置由例如,设置在镜筒1后端部中的电荷耦合装置(CCD)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传感器构造成,以捕捉由光学摄影系统104形成的物体图像;根据从图像捕捉装置116中已输出的捕捉信号而生成图像数据,并将该图像数据记录在例如存储卡的存储介质118中的图像处理部分120;使图像数据显示在显示器114上的显示处理部分122;执行透镜驱动机构10的驱动控制的驱动部分124,其在下文被描述;检测构成透镜驱动机构10的一部分的马达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方向的检测机构17;和响应,例如,操作开关112或快门按钮110的操作而控制图像处理部分120、显示处理部分122和驱动部分124的控制部分126。
以下将描述镜筒结构1A的整体构造。
图3是镜筒结构1A的外视图。图4包括分别示出镜筒多个状态的说明性透视图的图4A,图4B和图4C。更明确地,图4A示出在未使用情况下的透镜被容纳的状态,即镜筒1的收缩或缩回状态(在下文中被称作“缩回状态”);图4B示出其广角状态;和图4C是其远距照相状态。图5包括分别示出镜筒1的剖视图的图5A,图5B和图5C。更明确地,图5A示出镜筒1的缩回状态;图5B示出其广角状态;和图5C示出其远距照相状态。图6是镜筒1的分解透视图。
参见图3,镜筒结构1A包括被紧固到外壳102上的基部8和容纳且保持光学摄影系统104的可缩回的镜筒1。
在镜筒1中,设置透镜移动机构,所述透镜移动机构沿其光轴方向可移动地支承透镜并被供以旋转驱动力,从而使透镜移动。用于向透镜移动机构提供旋转驱动力的透镜驱动机构10被设置在基部8中。
镜筒1被构造使得镜筒1在从外壳102的正面向前凸出的使用位置(广角状态位置,远距照相状态位置,或者在广角状态和远距照相状态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和被容纳在外壳102的正面中的容纳位置(缩回状态)之间沿伸出和缩回。
参见图5,镜筒1就光学系统而言具有三组式构造。更明确地,其中相对于镜筒1的光轴方向,物体侧是正面且图像捕捉装置116侧是背面,构成镜筒1的三组由从正面到背面按照该顺序布置的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构造成。
镜筒1以第一组和第二组沿预定曲线在光轴方向上被驱动,且第三组沿光轴方向进行少量移动的方式进行聚焦。更明确地,焦距根据第一组和第二组的位移而变化,由焦点位置改变而导致的焦点位置偏移根据第三组的位移进行修正,从而获得聚焦。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组透镜框2包括三个(多个)与偏心圆筒4的凸轮沟槽4b接合的凸轮销2a;多个透镜室2b,其中构成第一组的多个透镜被插入和紧固;和保护在容纳时或处于缩回状态的前透镜的遮挡机构部分2c。
第二组透镜框3包括三个(多个)与偏心圆筒4的凸轮沟槽4c接合的凸轮销3a;和多个透镜室3b,其中构成第二组的多个透镜被插入和紧固。第二组透镜框3可被构造具有虹膜快门。
偏心圆筒4包括用于在固定圆筒6的内周部中旋转地驱动偏心圆筒4的齿轮部分4a;三个(多个)凸轮沟槽4b,凸轮销2a与其相接合;三个(多个)沟槽4c,第二组透镜框3的凸轮销3a与其相接合;和三个(多个)与固定圆筒6的凸轮沟槽6a接合的凸轮销4d。在本实施例中,来自透镜驱动机构10的旋转驱动力被提供给齿轮部分4a。
凸轮沟槽4b和凸轮沟槽4c使第一组和第二组沿预定曲线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从而被用以进行变焦操作。
直进导引圆筒5是与偏心圆筒4在光轴方向上沿固定圆筒6的内壁一体移动的构件。所述直进导引圆筒5包括沿光轴方向引导第一组透镜框2的导引沟槽5a和在第二组透镜框3中引导第二组透镜框3的导引沟槽5b。
固定圆筒6是被紧固到基部8上的构件,并且包括三个(多个)凸轮沟槽6a,偏心圆筒4的凸轮销4d与其相接合。
第三组透镜框7包括用于插入和紧固构成第三组的透镜71的透镜室。
在所述构造中,通过被导引机构(未示出)保持以相对于基部8沿光轴方向是可移动的,可移动透镜(未示出)沿光轴方向受到引导,其中驱动机构(未示出)使可移动透镜(未示出)在光轴方向上进行少量移动。本发明的本质未直接涉及所述导引机构和驱动机构,由此省略对其的描述。
固定圆筒6被放置且紧固到基部8上。
基部8包括,例如,用于插入、放置和紧固滤光器(未示出),例如光学低通截止滤光器和红外线截止滤光器的凹进部分。此外,基部8包括用于防止灰尘和类似物体进入镜筒和插入用于推动滤光器(未示出)的密封橡胶(未示出)的凹进部分。
图像捕捉装置116被高精确地放置和紧固到基部8上。
在本实施例中,透镜移动机构被构造成第一组透镜框2、第二组透镜框3、偏心圆筒4、直进导引圆筒5和固定圆筒6。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组透镜框2、第二组透镜框3、偏心圆筒4、直进导引圆筒5、固定圆筒6、第三组透镜框7和基部8例如由纤维强化塑料模制成形,所述塑料中包含具有玻璃纤维的聚碳酸酯树脂(黑色),从而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光屏蔽性能和大量生产能力。
响应于透镜驱动机构10提供给镜筒1的齿轮部分4a的旋转驱动力进行伸出/缩回操作和变焦操作。
以下对镜筒1的操作进行描述。
在缩回状态和广角状态位置之间的范围内进行操作时,通过将驱动力从透镜驱动机构10提供给偏心圆筒4,使凸轮销4d在沿固定圆筒6的凸轮沟槽6a进行旋转的同时沿光轴方向移至物体侧。此时,直进导引圆筒5与偏心圆筒4一体移动(参见图5中的箭头A)。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组透镜框2受到驱动使得凸轮销2a按照预定曲线沿凸轮沟槽4b和导引沟槽5a移动(参见图5中的箭头B)。此时,第二组透镜框3受到驱动使得凸轮销3a按照预定曲线沿凸轮沟槽4c和导引沟槽5b移动(参见图5中的箭头C)。根据以上所述,第一组和第二组被移动至预定位置,由此使所述位置被置于光学广角位置。
同样地,在广角和远距照相位置之间的范围内进行操作时,偏心圆筒4受到驱动使得齿轮部分4a由透镜驱动机构10提供驱动力。然而,凸轮沟槽6a被形成以不允许偏心圆筒4在沿光轴方向的范围内被驱动,由此使直进导引圆筒5也不沿光轴方向进行移动(参见图5中的箭头D)。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组透镜框2受到驱动使得凸轮销2a按照预定曲线沿凸轮沟槽4b和导引沟槽5a移动(参见图5中的箭头E)。此时,第二组透镜框3受到驱动使得凸轮销3a按照预定曲线沿凸轮沟槽4c和导引沟槽5b移动(参见图5中的箭头F)。根据以上所述,第一组和第二组沿预定曲线进行光学移动,且在广角和远距照相位置之间的范围内进行光学移动,由此进行变焦操作。
设定远距照相→广角→缩回状态,使得透镜驱动机构10在上述操作方向的相反方向上受到驱动,从而使偏心圆筒4沿相反方向进行旋转。因偏心圆筒4由透镜驱动机构10驱动,镜筒1执行缩回操作和变焦操作。独立于该操作,驱动机构使可移动透镜(未示出)沿光轴方向进行少量位移,从而执行聚焦操作(参见图5中的箭头G)。
透镜驱动机构10的构造现在将在下文中被详细地描述。
透镜驱动机构10向齿轮部分4a提供旋转驱动力,且所述透镜驱动机构10包括马达12,驱动齿轮14和齿轮系16。
检测机构17检测马达12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方向,并被构造以包括感应板18和检测器20。
如图3、图7、和图8所示,保持器22被附接到基部8的右部上。马达12、驱动齿轮14、齿轮系16、感应板18、和检测器20被容纳在保持器22中并由盖板24盖住。
马达12包括由保持器22保持的壳体1202,和从壳体1202的一端延伸出的输出轴1204。在本实施例中,沿与镜筒1的光轴平行的方向,即,沿图像捕捉设备100的正面-背面方向(或,横向)上,设置输出轴1204。
驱动齿轮14在输出轴1204的顶部方向上被紧固到输出轴1204的中部上,且感应板18被紧固到输出轴1204的一端(前端)上。
感应板18被构造成三个沿周向彼此间隔一定距离的叶片。
检测器20被分别构造成投射感应光线的光投射部分,和接收感应光线的光线接收部分,其中感应板18被定位在光投射部分和光接收部分之间。在该实施例中,两组检测器20被设置且分别被附接在保持器22中。通过驱动马达12使输出轴1204旋转,且感应板18在相应检测器20的光投射部分和光接收部分之间通过,由此检测器20分别产生对应于感应板18的相应叶片移动的感应信号。控制部分126根据感应信号执行对马达12的旋转速度和旋转方向的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通过驱动部分124执行对马达12的旋转控制。
齿轮系16将马达12的旋转驱动力传送至偏心圆筒4的齿轮部分4a,并且具有一定构造,所述构造包括与驱动齿轮14啮合的第一齿轮16A,与齿轮部分4a啮合的最终齿轮16H,在第一齿轮16A和最终齿轮16H之间连接的齿轮1601。
更详细地,第一齿轮16A被可旋转地设置在由保持器22以悬臂支承方式支承的支承轴1602上。
如图8-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感应板18被放置在第一齿轮16A的密封橡胶(未示出)部分中,其中所述感应板18的密封橡胶(未示出)与支承轴1602的密封橡胶(未示出)部分相对。更明确地,从输出轴1204的密封橡胶(未示出)方向看去,感应板18的轮廓和第一齿轮16A的轮廓彼此部分地重叠,且感应板18的轮廓与第一齿轮16A的轴心重叠。密封橡胶(未示出)更明确地,感应板18的移动轨迹被置于第一齿轮16A的密封橡胶(未示出)部分中,且移动轨迹部的外周部与支承轴1602的密封橡胶(未示出)相对。换句话说,从输出轴1204的密封橡胶(未示出)方向看去,感应板18的移动轨迹和第一齿轮16A的轮廓部分地重叠,且感应板18的移动轨迹与第一齿轮16A的轴心重叠。
最终齿轮16H被可旋转地支承在由保持器22和盖板24以内侧(两侧)支承方式支承的支承轴1608上。
两个支承轴1604和1606被设置在第一齿轮16A的支承轴1602和最终齿轮16H的支承轴1608之间。因此,最终齿轮16H的支承轴1608和两个支承轴1604和1606,即,总共三个支承轴1608,1604和1606,均受到两侧的支承,且齿轮1601被设置在两个支承轴1604和1606上。
在两个支承轴1604和1606中,在定位在第一齿轮16A的支承轴附近的支承轴1604上,可旋转地设置第二齿轮16B、第三齿轮16C和第四齿轮16D。
在两个支承轴1604和1606中,在定位在最终齿轮16H的支承轴1608附近的支承轴1606上,可旋转地设置第五齿轮16E、第六齿轮16F和第七齿轮16G。
第二齿轮16B的大直径齿轮部分与第一齿轮16A啮合,第五齿轮16E的大直径齿轮部分与第二齿轮16B的小直径齿轮部分啮合,第三齿轮16C的大直径齿轮部分与第五齿轮16E的小直径齿轮部分啮合,第六齿轮16F的大直径齿轮部分与第三齿轮16C的小直径齿轮部分啮合,第四齿轮16D的大直径齿轮部分与第六齿轮16F的小直径齿轮部分啮合,第七齿轮16G的大直径齿轮部分与第四齿轮16D的小直径齿轮部分啮合,最终齿轮16H与第七齿轮16G的小直径齿轮部分啮合,由此通过第二至第七齿轮16B至16G和最终齿轮16H将马达12的旋转驱动力从第一齿轮16A传送至齿轮部分4a,且经过上述七个阶段降低了马达的旋转速度。
选择齿轮系16中的齿轮齿数比,使得在整个缩回→广角→远距照相范围和远距照相→广角→缩回范围内可获得足够的驱动力。
为了减少在驱动齿轮14和第一齿轮16A之间的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噪音,第一齿轮16A的变位系数优选为负值-0.3或更小,更优选在-0.05或更小至-0.2或更大的范围内,且进一步优选在-0.08或更小至-0.1或更大的范围内。
当第一齿轮16A的变位系数被设定为负值时,强度被降低。然而,由于第一齿轮16A是与驱动齿轮14啮合的初始阶段齿轮,因此施加在第一齿轮16A上的载荷较低使得不出现任何问题。
根据本实施例,保持器22由合成树脂成形出。
在马达12的旋转驱动过程中,施加在第一齿轮16A的支承轴1602上的载荷较低,使得第一齿轮16A的支承轴1602也由合成树脂成形出。
此外,在马达12的旋转过程中,作用在三个支承轴1608、1604和1606上,支承轴1606,的载荷高于作用在支承轴1602上的载荷。因此,三个支承轴1608、1604和1606均由金属制成并以内侧(两侧)支承方式受到保持器22和盖板24的支承。
根据本实施例,感应板18被安装到马达12的输出轴1204上,且与输出轴1204的驱动齿轮14啮合的第一齿轮16A以悬臂支承方式受到保持器22的支承。因此,可通过利用驱动齿轮14的前方空间设置感应板18,使得与相关技术中的结构不同,无需保证专用于在壳体部分内位于驱动齿轮14的相对侧上设置感应板18的空间。因此,当设置感应板18时,可最小化感应板18的占据空间,从而使得有利于实现小型化。
更进一步地,与相关技术中的结构不同,无需设置用以检测马达12的旋转的专用旋转检测齿轮,从而使得有利于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
更进一步地,从输出轴1204的顶部看去,感应板18被设置使得感应板18的轮廓与第一齿轮16A的轮廓彼此部分地重叠,或者更明确地,其被设置使得感应板18的移动轨迹的轮廓与第一齿轮16A的轮廓彼此部分地重叠。在这种情况下,为设置感应板18,所述设置使得进一步有利于最小化感应板18的占据空间,且使得进一步有利于实现小型化。
更进一步地,在该实施例中,从输出轴1204的顶部看去,进行设置使得感应板18的轮廓与第一齿轮16A的轴心彼此重叠,或者更明确地,进行设置使得感应板18的移动轨迹的轮廓和第一齿轮16A的轴心彼此部分地重叠。在这种情况下,所述设置使得进一步有利于最小化感应板18的占据空间,且使得进一步有利于实现小型化。
更进一步地,根据该实施例,在第一齿轮16A中,大直径齿轮部分被设置在保持器22侧上,且小直径齿轮部分被设置在盖板24侧上。同时,在第二齿轮16B中,小直径齿轮部分被设置在保持器22侧上,且大直径齿轮部分被设置在盖板24侧上,第一齿轮16A的大直径齿轮部分被设置在沿第二齿轮16B的小直径齿轮部分的径向方向的外侧上。更明确地,从支承轴的顶部看去,第一齿轮16A的大直径齿轮部分与第二齿轮16B的大直径齿轮部分的轮廓被设置以部分地重叠,使得在支承轴1602、支承轴1604的方向上的齿轮系16是紧凑的。
已经结合透镜移动机构被构造成第一组透镜框2、第二组透镜框3、偏心圆筒4、直进导引圆筒5和固定圆筒6的情况对本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然而透镜移动机构不限于根据该实施例的构造,而可使用过去开发的各种已公知的机构。
更进一步地,已经结合作为图像捕捉设备的数码相机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本发明适于摄像机和各种其它图像捕捉设备。
已经根据优选实施例对前述发明进行了描述。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存在这种实施例的多种变型。这些变型旨在包括在本发明和所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镜筒结构,所述镜筒结构包括基部;设置在基部上的镜筒;设置在镜筒内的透镜移动机构,所述透镜移动机构在透镜的光轴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承透镜且被供以旋转驱动力从而使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设置在基部上的透镜驱动机构,所述透镜驱动机构为透镜移动机构提供旋转驱动力,且包括具有输出轴的马达、被设置在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和与驱动齿轮啮合以向透镜移动机构提供马达动力的齿轮系;和检测马达旋转速度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机构包括被设置到输出轴上并与输出轴一体旋转的感应板,和检测感应板的旋转的检测器;和在齿轮系所包括的齿轮中,用以与驱动齿轮啮合的第一齿轮以悬臂支承方式在基部侧上受到支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结构,其中,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的顶部看去,所述感应板的轮廓和所述第一齿轮的轮廓彼此部分地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结构,其中,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的顶部看去,所述感应板的移动轨迹和所述第一齿轮的轮廓彼此部分地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结构,其中,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的顶部看去,所述感应板的轮廓和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心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结构,其中,从所述马达的输出轴的顶部看去,所述感应板的移动轨迹和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心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结构,其中所述齿轮系被容纳在附接到基部上的保持器的内部中;保持器的内部由附接到保持器上的盖板封闭;和所述第一齿轮由保持器以悬臂支承方式支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结构,其中所述齿轮系被容纳在附接到基部上的保持器的内部中;所述检测器由保持器支承且被容纳在保持器的内部中;保持器的内部由附接到保持器上的盖板封闭;和所述第一齿轮由保持器以悬臂支承方式支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结构,其中所述齿轮系被容纳在附接到基部上且由合成树脂成形出的保持器的内部中;保持器的内部由附接到保持器上的盖板封闭;所述第一齿轮被设置在由保持器以悬臂支承方式支承的支承轴上;和支承轴与保持器由合成树脂一体成形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镜筒结构,其中所述齿轮系被容纳在附接到基部上且由合成树脂成形出的保持器的内部中;保持器的内部由附接到保持器上的盖板封闭;所述第一齿轮被设置在由保持器以悬臂支承方式支承的支承轴上;支承轴与保持器由合成树脂一体成形出;和所述齿轮系包括,除所述第一齿轮之外,多个与所述第一齿轮的支承轴平行的齿轮系支承轴,和设置在多个齿轮系支承轴上的齿轮组,其中所述多个齿轮系支承轴由金属制成且由保持器和盖板以内侧(两侧)支承方式支承。
10.一种图像捕捉设备,所述图像捕捉设备包括具有透镜的镜筒结构,和捕捉已通过透镜导入的物体图像的图像捕捉装置,所述镜筒结构包括基部;设置在基部上的镜筒;设置在镜筒内的透镜移动机构,所述透镜移动机构在透镜的光轴方向上可移动地支承透镜且被供以旋转驱动力从而使透镜在光轴方向上移动;设置在基部上的透镜驱动机构,所述透镜驱动机构为透镜移动机构提供旋转驱动力,且包括具有输出轴的马达、被设置在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和与驱动齿轮啮合以向透镜移动机构提供马达动力的齿轮系;和检测马达旋转速度的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机构包括被设置到输出轴上并与输出轴一体旋转的感应板,和检测感应板的旋转的检测器;和在齿轮系所包括的齿轮中,用以与驱动齿轮啮合的第一齿轮以悬臂支承方式在基部侧上受到支承。
全文摘要
一种镜筒结构,所述镜筒结构包括基部;设置在基部上的镜筒;设置在镜筒内的透镜移动机构,所述透镜移动机构沿其光轴方向可移动地支承透镜且被供以旋转驱动力从而使透镜沿光轴方向移动;设置在基部上的透镜驱动机构,所述透镜驱动机构为透镜移动机构提供旋转驱动力,且包括具有输出轴的马达,被设置在输出轴上的驱动齿轮,和与驱动齿轮啮合以向透镜移动机构提供马达动力的齿轮系;和检测马达旋转速度的检测机构。所述检测机构包括被设置在输出轴上并与输出轴一体旋转的感应板和检测感应板的旋转的检测器;且在齿轮系所包括的齿轮中,用以与驱动齿轮啮合的第一齿轮在基部侧上以悬臂支承方式受到支承。
文档编号G02B7/10GK1707303SQ20051006487
公开日2005年12月14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8日
发明者小山高志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