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组件和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3608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组件和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组件和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设备。特别是,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相对较高亮度和较高亮度均匀性的背光组件和具有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通常,显示设备将信息处理设备的数据显示为图像。液晶显示器(“LCD”)设备就是这样的一种显示器设备。该LCD设备包括液晶(“LC”)层、控制部分、和发光部分。控制部分控制液晶(“LC”)层。发光部分向LC层提供光。
当向该LC层施加电场时,该LC层中的LC分子将会重新排列。这样,该LC层的透光率将发生变化。该显示设备就是利用这种透光率的变化来显示图像的。
控制部分包括具有第一电极的第一基板和具有第二电极的第二基板。该LC层位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电场也是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产生的。
发光部分向控制部分中所包括的LC层提供光。该发光部分包括灯和光学部件。该光学部件可以提高亮度和亮度均匀性。
通常使用棒状的冷阴极荧光灯(“CCFL”)作为发光部分中的灯。而光学部件包括平板形状的分散板。该分散板用于抑制由该CCFL产生的亮带,并进而提高亮度。
但是,传统的分散板不能完全或有效地去除CCFL产生的亮带。因此,传统显示设备的显示质量相对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组件,它可以有效地去除亮带从而提高亮度。
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括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该背光组件包括散光部件和光源。该散光部件包括具有具有脊部和槽部的下表面。这些脊部和槽部交替排列在该下表面部分上。光源具有多个光源部件,彼此相邻的光源部件之间限定有距离。每个光源部件都位于各脊部之下。第一光源部件的中心与正位于该第一光源部件之上的脊部之间的间隔为该距离的大约0.2到大约0.55倍。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示例性实施例,背光组件包括散光部件、光源和反射板。该散光部件包括具有具有脊部和槽部的下表面。这些脊部和槽部交替排列在该下表面部分上。光源具有多个光源部件,彼此相邻的光源部件之间限定有距离。每个光源部件都正好位于各脊部之下。光源产生光。反射板位于光源之下。反射板将入射到其上的光向散光板的下表面部分反射。第一光源部件的中心与反射板之间的间隔为该距离的大约0.10到大约0.25倍。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示例性实施例,背光组件包括散光部件、光源和反射板。该散光部件包括具有具有脊部和槽部的下表面。这些脊部和槽部交替排列在该下表面部分上。光源具有多个光源部件,彼此相邻的光源部件之间限定有距离。每个光源部件都位于各脊部之下。光源产生光。反射板位于光源之下。反射板将入射到其上的光向散光板的下表面部分反射。第一光源部件的中心与正位于该第一光源部件之上的脊部之间的第一间隔为该距离的大约0.2到大约0.55倍。第一光源部件的中心与反射板之间的第二间隔大约为该距离的0.10到0.25倍。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示例性实施例,显示设备包括灯、散光部件、反射板和显示板。所述灯产生光。这些灯彼此基本上平行排列,且相邻灯的中心之间具有预定的距离。该散光部件包括具有具有脊部和槽部的下表面。这些脊部和槽部交替排列在该下表面部分上。该散光部件位于这些灯之上。各脊部与其相对应的各灯的中心之间的第一间隔大约为该距离的0.2到0.55倍。反射板位于这些灯之下。反射板将入射到其上的光向散光板的下表面部分反射。各灯与反射板之间的第二间隔大约为该距离的0.10到0.25倍。显示板位于散光板之上。显示板利用从散光板射出的光显示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示例性实施例,背光组件包括多个光源、散光板和固定部件。光源产生光并沿第一方向延伸。该散光板将入射到其上的光散射。散光板具有脊部部分,所述脊部部分定义了对着光源的第一下表面。该脊部部分具有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脊部。固定部件支撑散光板。该散光板具有支撑在该固定部件上的第二下表面。该第二下表面具有基本平坦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示例性实施例,背光组件包括多个光源、散光板和固定部件。光源产生光并沿第一方向延伸。该散光板将入射其上的光散射。散光板具有脊部部分,所述脊部部分定义了该散光板的整个下表面。该脊部部分包括基本上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脊部。固定部件支撑散光板。该下表面的中心部分面对着光源,且该下表面的边缘部分支撑在固定部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示例性实施例,平板显示设备包括平板显示板和背光组件。该平板显示板显示图像。该背光组件包括多个光源、散光板和固定部件。光源产生光并沿第一方向延伸。该散光板将入射到其上的光散射。散光板具有脊部部分,所述脊部部分定义了对着光源的第一下表面。该脊部部分具有基本上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脊部。固定部件在其上支撑散光板。该散光板具有支撑在该固定部件上的第二下表面。该第二下表面具有基本平坦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示例性实施例,背光组件包括光源和第一光学部件。光源产生具有第一亮度的第一光和具有第二亮度的第二光。第二亮度的级别高于该第一亮度的级别。第一光学部件位于光源上方。第一光学部件包括具有第一垂直厚度的第一部分和具有第二垂直厚度的第二部分。该第二厚度基本上大于第一厚度。第一部分位于第一光入射的位置。第二部分位于第二光入射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示例性实施例,显示设备包括背光组件和显示板。背光组件包括光源和第一光学部件。光源产生具有第一亮度的第一光和具有第二亮度的第二光。第二亮度的级别基本上高于该第一亮度的级别。第一光学部件位于光源上方。第一光学部件包括具有第一垂直厚度的第一部分和具有第二垂直厚度的第二部分。该第二厚度基本上大于第一厚度。第一部分位于第一光入射的位置。第二部分位于第二光入射的位置。显示板位于背光组件的上方。显示板利用背光组件射出的光来显示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示例性实施例,背光组件的散光部件包括用于射出光的第一表面和用于接收从光源射来的光的第二表面,该第二表面具有交替排列的多个脊部和槽部从而形成波纹形状,该散光部件的最厚部分大约是散光部件最薄部分的1.15到1.75倍。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散射光的散光部件具有不规则的厚度,从而可以提高亮度和亮度均匀性。另外,显示设备可以显示具有较高显示质量的图像。
另外,背光组件不需要包含相对较为昂贵的双层亮度改进薄膜。因此,制造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的背光组件的成本将小于具有双层亮度改进薄膜的背光组件所需的成本。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可以更清楚的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优点。
图1为分解后的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背光组件的示范性实施例。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示范性散光部件的平面图。
图3示出了沿图2中的I-I’线切割后的截面图。
图4为一图表,示出了从图3中的示范性散光部件的第一表面发射出来的光的亮度分布。
图5为一图表,示出了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得到的亮度和亮度均匀性。
图6为一图表,示出了亮度和图3中的第一间隔A1之间的关系。
图7为一图表,示出了亮度和图3中的第二间隔A2之间的关系。
图8为一截面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背光组件的示范性实施例。
图9为一截面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背光组件的示范性实施例。
图10为一截面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背光组件的示范性实施例。
图11为一截面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显示设备的示范性实施例。
图12为图11中的示范性显示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图13示出本发明背光组件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14示出图13中的示范性背光组件的背部的局部分解透视图。
图15示出图14中所示的示范性不均匀散光板和示范性底盘的组合的透视图。
图16为放大图,示出图15中的部分“A”。
图17为沿图15中的II-II’线切割后的截面图。
图18为分解透视图,示出本发明的背光组件的示范性实施例。
图19示出图18中所示的示范性背光组件的透视图。
图20示出沿图19中的III-III’线切割后的放大截面图。
图21为分解透视图,示出具有本发明示范性实施例的背光组件的示范性平板显示设备。
图22为透视图,示出本发明背光组件的示范性实施例。
图23示出沿图22中的IV-IV’线切割后的截面图。
图24A-24C示出亮度相对于位置而变化的图表。
图25为透视图,示出本发明显示设备的示范性实施例。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在这些附图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很多不同的形式实现,而并不局限于所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的提出是为了是说明书的公开全面和完整,从而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范围。在附图中,出于清楚的目的,所示的层和区域的尺寸和相对尺寸都被放大。应当理解当元件或层被描述为“处于”或“连接”到其他元件或层上时,该元件或层可以是直接处于或连接到其他元件或层上,或者在这些元件和层之间也可能出现其他中间元件或层。
在说明书全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
应当理解,虽然在说明书中使用第一、第二等词汇来描述不同的元件、部件或层,但是这些元件、部件或层并不受到这些词汇的限制。这些词汇仅仅用于将这些元件、部件或层彼此区分开来。因此,下文中描述的第一元件、部件或层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部件或层,而且这种变化并不脱离本发明的教导。
与空间相关的词汇,例如“在……之下”、“在……下面”、“较低的”、“在……之上”、“上面的”等,可以用于方便地描述一个元件或特征与图中的其他元件或特征之间的关系。应当理解,除了图中所示的方向外,这些与空间相关的词汇也包含了该设备使用或操作中的其他不同方向。例如,如果图中设备被翻转,则说明书中描述处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面”的元件将变成处于该其他元件或特征的“上面”。因此,该示例性词会“在……之下”将包含上面和下面两个方向。该设备也可以朝向其他方向(旋转90度或变为其他方向),此时可以相应地对所使用的与空间相关的描述信息进行解释。
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的实施例,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如本文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形式的“一个”或“该”也同样包含了复数的形式,除非上下文关系明确表明了其他关系。应当理解说明书中使用的词汇“包含”特指所描述的特征、元件或部件的出现,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元件或部件的出现或增加。
除非另有限定,否则本文中所使用的所有词汇(包括技术性和科技词汇)的含义都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另外应当理解很多词汇,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所限定的词汇,都应当根据其在相关技术中的环境来解释其含义,除非另有清楚的限定,否则不能以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方式对其进行解释。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示出本发明背光组件的示范性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图2示出图1中的示范性散光部件的平面图。图3示出沿图2中I-I’线的截面图。
参照图1到3,背光组件500包括散光部件105、光源300和反光板330。
散光部件105具有第一表面110和与第一表面110相背的第二表面120。该散光部件105为矩形平板形状,当然其他形状也在这些实施例的范围内。散光部件105可以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入射到散光部件105的第二表面120上的光将在散光部件105中分散,然后从该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
如图3所示,该第一表面110基本平坦,即基本为平面形状。另一方面,在该散光部件105的下表面部分形成了光学部件130,因此第二表面120基本不平坦且不是一个平面。由于第二表面120不平坦,因此可以提高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和亮度均匀性。
参照图3,该光学部件130包括至少一个槽部132和至少一个脊部134。每个槽部132都与这些脊部134中的至少一个连接。
这些槽部132形成在散光部件105的下表面部分,并且彼此之间具有预定间隔。这些槽部132沿着与背光部件的侧边平行的方向延伸,并且基本上保持彼此平行。槽部132的第一曲率半径R1。该第一曲率半径R1可以是大约0.5mm到大约1mm之间。
进一步说,脊部134和槽部132是在散光部件105的下表面部分上交替形成的。该脊部134连接在彼此相邻的两个槽部132之间。换句话说,该槽部132连接在彼此相邻的两个脊部134之间。因此,脊部134同样彼此平行并与槽部132平行。
每个脊部134都具有第二曲率半径R2。该第二曲率半径R2可以是大约0.5mm和大约1mm之间。该脊部134为半圆形圆柱体形状。换句话说,该脊部134的截面为圆弧形,并且沿着散光部件105的表面延伸。由于已经描述了半圆柱形状,因此其他形状应当也在这些实施例的范围内。
为了有效提高亮度和亮度均匀性,需要精确控制散光部件105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厚度T1和散光部件105的第二部分的第二厚度T2。这里,第一部分是指形成槽部132的部分,第二部分是指形成脊部134的部分。该第一厚度T1可以是大约1.5mm到大约2.0mm之间。第一厚度T1是在该散光部件105的最薄点测量得到的厚度,而第二厚度T2是在该散光部件105的最厚点测量得到的厚度。
图4为图表,示出从图3中的示范性散光部件的第一表面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
参照图3和4,该图表的X轴表示散光部件105的第二厚度T2。该图表的Y轴表示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
对于图4的图表中所示的结果,该散光部件105包括PMMA。第一曲率半径R1大约为0.5mm。第二曲率半径R2大约为1mm。向散光部件105提供光的光源300正好位于脊部134之下。各脊部134和光源300中的每个对应光源部件之间的间隔大约为11.8mm。光源300的多个光源部件中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光源部件的间隔大约为20.0mm。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是在该第一表面110上的第一到第九测量点所测量得到的第一到第九亮度的平均值。
参照图4,当第二厚度T2从第一厚度T1的大约1.0倍增加到该第一厚度T1的1.80倍时,从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基本上也会增加。
表1中示出了该亮度随着第二厚度T2的增加而增加。


在比较例1中,第二厚度T2基本上与第一厚度T1相同,即,T2=1.0T1。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大约为11,500nit。这里“nit”是指光的测量值,其单位为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
在例1中,第二厚度T2大约为第一厚度T1的1.15倍,第一厚度T1的1.25倍,第一厚度T1的1.3倍或第一厚度T1的1.35倍。
在例1中,当散光部件105的第二厚度T2大约为第一厚度T1的1.15倍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大约为12,140nit。因此,当T2=1.15T1时的亮度大于比较例1中的亮度。
在例1中,当散光部件105的第二厚度T2大约为第一厚度T1的1.25倍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大约为13,476nit。因此,当T2=1.25T1时的亮度大于比较例1中的亮度,也大于当T2=1.15T1时的亮度。
在例1中,当散光部件105的第二厚度T2大约为第一厚度T1的1.30倍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大约为13,720nit。因此,当T2=1.3T1时的亮度大于比较例1中的亮度,也大于当T2=1.15T1和当T2=1.25T1时的亮度。
在例1中,当散光部件105的第二厚度T2大约为第一厚度T1的1.35倍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大约为13,980nit。因此,当T2=1.35T1时的亮度大于比较例1中的亮度,也大于当T2=1.15T1、1.25T1和1.3T1时的亮度。
因此,例1的亮度大于比较例1的亮度,并且该亮度随着T2从1.15T1到1.35T1增加而增加。
在例2中,该第二厚度T2大约为第一厚度T1的1.40倍、第一厚度T1的1.45倍、第一厚度T1的1.50倍或第一厚度T1的1.55倍。
在例2中,当散光部件105的第二厚度T2大约为第一厚度T1的1.40倍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大约为14,050nit。因此,当T2=1.4T1时的亮度大于比较例1中的亮度,也大于例1中的亮度。
在例2中,当散光部件105的第二厚度T2大约为第一厚度T1的1.45倍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大约为14,080nit。因此,当T2=1.45T1时的亮度大于比较例1和例1中的亮度,也大于当T2=1.4T1时的亮度。
在例2中,当散光部件105的第二厚度T2大约为第一厚度T1的1.50倍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大约为14,130nit。因此,当T2=1.5T1时的亮度大于比较例1和例1中的亮度,也大于当T2=1.4T1和当T2=1.45T1时的亮度。
在例2中,当散光部件105的第二厚度T2大约为第一厚度T1的1.55倍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大约为14,220nit。因此,当T2=1.55T1时的亮度大于比较例1和例1中的亮度,也大于当T2=1.4T1、1.45T1和1.5T1时的亮度。
因此,例2的亮度大于比较例1和例1中的亮度,并且例2中的亮度随着T2从1.4T1到1.55T1增加而增加。
在例3中,该第二厚度T2大约为第一厚度T1的1.60倍或第一厚度T1的1.67倍。
在例3中,当散光部件105的第二厚度T2大约为第一厚度T1的1.60倍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大约为14,400nit。因此,当T2=1.6T1时的亮度大于比较例1、例1和例2中的亮度。
在例3中,当散光部件105的第二厚度T2大约为第一厚度T1的1.67倍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大约为14,500nit。因此,当T2=1.67T1时的亮度大于比较例1、例1、例2中的亮度,也大于当T2=1.6T1时的亮度。
因此,例3的亮度大于比较例1、例1和例2中的亮度,并且例3中的亮度随着T2从1.6T1到1.67T1增加而增加。
在例4中,该第二厚度T2大约为第一厚度T1的1.70倍。
在例4中,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大约为13,400nit。因此,该亮度虽然小于例2和例3中的亮度,但仍然大于比较例1中的亮度。
虽然没有在图4中特别示出,但是当第二厚度T2从大约第一厚度T1的1.70倍增加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将逐渐减小。
另外,虽然没有在图4中特别示出,但是当第二厚度T2大约为第一厚度T1的1.80倍时,亮度将基本等于比较例1中的亮度。
综上所述,亮度的变化与第一厚度T1和第二厚度T2有关。当第二厚度T2大约为第一厚度T1的1.15倍到1.80倍之间时所测量得到的亮度将大于当第二厚度T2基本等于第一厚度T1时所测量得到的亮度。
参照图4和表1,当第二厚度T2大约为第一厚度T1的1.67倍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将非常高。
通过公式1和公式2可以确定从包括光学部件130的散光部件105射出的光的亮度,其中该光学部件130具有槽部132和脊部134,下面将对此进行说明。
确定该亮度所需的数据为距离D、高度H、第一曲率半径R1、第二曲率半径R2和第二厚度T2。这里,距离D是光源300的彼此相邻的两个光源部件之间的测量距离。高度H是光源300中的光源部件与相对应的脊部134之间的测量距离。
表2中给出了距离D、高度H、第一曲率半径R1、第二曲率半径R2、和第二厚度T2。


其中,亮度和亮度均匀性是模拟结果。
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可以分析表2中的数据,从而可以预测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
该统计分析软件可以是MinitabTM统计软件。当将USA的Minitab公司的MinitabTM软件作为统计分析软件使用时,该亮度精度将不少于95%。
亮度还会根据总系数、距离系数、高度系数、第一曲率半径系数、第二曲率半径系数和第二厚度系数而改变。
具体地说,总系数大约为15787.5。距离系数大约为-20.0。高度系数大约为-87.5。第一曲率半径系数大约为-125。第二曲率半径系数大约为-785.0。第二厚度系数大约为-125。
亮度(nit)=15787.5-20D-87.5H-785R2-125R1-125T2。
公式1和与距离D、高度H、第一曲率半径R1、第二曲率半径R2以及第二厚度T2相关的数据一起可以确定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该亮度的精度大约不小于95%。
还可以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分析表2中的数据,从而预测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均匀性。
该统计分析软件可以是MinitabTM统计软件。当将美国的Minitab公司的MinitabTM软件作为统计分析软件使用时,该亮度精度将不少于95%。
亮度均匀性也会根据总系数、距离系数、高度系数、第一曲率半径系数、第二曲率半径系数和第二厚度系数而改变。
具体地说,总系数大约为43.47。距离系数大约为-0.325。高度系数大约为0.172。第一曲率半径系数大约为61.5。第二曲率半径系数大约为54。第二厚度系数大约为4.75。
亮度均匀性(%)=43.47-0.325D+0.172H+54R2+61.5R1-4.75T2。
公式2和与距离D、高度H、第一曲率半径R1、第二曲率半径R2以及第二厚度T2相关的数据一起可以确定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均匀性。该亮度均匀性的精度大约不小于95%。
图5为一图表,示出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分析的亮度和亮度均匀性。
参照表2和图5,当距离D、高度H、第二曲率半径R2、第一曲率半径R1以及第二厚度T2分别大约为20mm、11.8mm、1.0mm、0.5mm、2.0mm时,亮度和亮度均匀性相对较高。具体地说,该亮度和亮度均匀性分别为13,260nit和92.25%。
光源300面对散光部件105的第二表面120,并与该散光部件105的脊部134相对应。即,光源300中的光源部件正好位于散光部件105的各脊部134的下方。
该光源300可以是圆柱形状的冷阴极灯(“CCFL”)。但是,光源300也可以是许多显而易见的变形形状。作为一个例子,该光源300可以为棒形。在另一个例子中,该光源可以为U形。而在另一个例子中,该光源可以为C形。光源300中的每个光源部件可以和其他光源部件一样具有相同的形状。或者,这些光源部件也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状,但最终应当可以安装在背光组件500中。
反射板330与散光部件105的第二表面120相对。该光源300位于反射板330和散光部件105之间。入射在反射板330上的光将被反射到散光部件105上。
第一间隔A1和第二间隔A2将会极大地影响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和亮度均匀性。该第一间隔A1是指脊部134与光源300的中心轴,例如纵向轴之间的测量距离。该第二间隔A2是指光源300的中心轴与反射板330之间的测量距离。应当理解,各脊部和光源300中的对应光源部件之间的第一间隔A1应当是相同的。相似地,光源300中的各光源部件与反射板330之间的第二间隔A2也应当是相同的。
下文中,将描述亮度和第一间隔A1之间、亮度均匀性和第一间隔A1之间的关系。
亮度根据脊部和光源的中心轴之间的第一间隔A1而变化的实验。
图6为一图表,示出了亮度和图3中的第一间隔A1之间的关系。
参照图3和6,光源300中彼此邻近的两个光源部件之间的距离D大约为25.4mm。该光源300中的每个光源部件都位于散光部件105的各脊部134的下方。图6中的图表的X轴表示亮度测量点。图6中的图表的Y轴表示亮度。
线1示出了当图3中的第一间隔A1大约为3mm时测量得到的亮度。线2示出了当图3中的第一间隔A1大约为7mm时测量得到的亮度。线3示出了当图3中的第一间隔A1大约为10mm时测量得到的亮度。线4示出了当第一间隔A1大约为12mm时测量得到的亮度。线5示出了当图3中的第一间隔A1大约为14mm时测量得到的亮度。
如图6所示,当脊部134和光源300中的光源部件的中心轴之间的第一间隔A1大约为7mm到12mm之间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适于显示图像。但是,当第一间隔A1不大于3mm或不小于14mm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将不再适合显示图像。
虽然没有在图6中特别示出,但是当第一间隔A1大约为3mm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均匀性大约为83.3%。当第一间隔A1大约为7mm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均匀性大约为92.2%。当第一间隔A1大约为10mm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均匀性大约为93.3%。当第一间隔A1大约为12mm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均匀性大约为90.2%。当第一间隔A1大约为14mm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均匀性大约为90.2%。
如上所述,当第一间隔A1大约为7mm到14mm之间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均匀性将不小于90%。即,当脊部134和光源300中的光源部件的中心轴之间的第一间隔A1大约为7mm到14mm之间时,显示质量相对较高。
另一方面,当脊部134和光源300中的光源部件的中心轴之间的第一间隔A1小于3mm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均匀性大约为83%。即,当第一间隔A1不大于3mm时,显示质量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光源300所产生的亮带将对显示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综合考虑到亮度和亮度均匀性,脊部134和光源300的光源部件的中心轴之间的第一间隔A1最好为7mm到12.5mm左右。
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第一间隔A1可以是距离D的大约0.2到0.55倍。特别时,当第一间隔A1为距离D的大约0.286到0.51倍之间时,显示质量相对较高。因此,该第一间隔A1最好为距离D的大约0.286到0.51倍之间。
下面,将要描述亮度和第二间隔A2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该第二间隔A2是指光源300的光源部件的中心轴和反射板330之间的测量距离。
亮度根据光源的中心轴和反射板之间的第二间隔A2而变化的实验。
图7为一图表,示出了亮度和图3中的第二间隔A2之间的关系。
参照图3和7,光源300中彼此邻近的两个光源部件之间的距离D大约为25.4mm。该光源300中的每个光源部件都位于散光部件105的各脊部134的下方。图7中的图表的X轴表示亮度测量点。图7中的图表的Y轴表示亮度。
线1示出了当图3中的第二间隔A2大约为3.1mm时测量得到的亮度。线2示出了当图3中的第二间隔A2大约为3.4mm时测量得到的亮度。线3示出了当图3中的第二间隔A2大约为4.3mm时测量得到的亮度。线4示出了当图3中的第二间隔A2大约为5.2mm时测量得到的亮度。线5示出了当图3中的第二间隔A2大约为6.3mm时测量得到的亮度。线6示出了当图3中的第二间隔A2大约为7.3mm时测量得到的亮度。线7示出了当图3中的第二间隔A2大约为8.3mm时测量得到的亮度。
如图7所示,当光源300中的光源部件的中心轴和反射板330之间的第二间隔A2大约为3.4mm到5.2mm之间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比较适合显示图像。但是,当第二间隔A2小于3.1mm或大于7.3mm时,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将不再适合显示图像。
因此,考虑到亮度,光源300的光源部件的中心轴和反射板330之间的第二间隔A2最好为3.1mm到5.4mm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彼此相邻的光源之间的距离D大约为25.4mm。但是,应当理解,集成了该示范性背光组件的整个显示设备的尺寸发生变化将导致该背光组件中的光源之间的距离D同样发生变化,因此本文中描述的间距都仅是示例性的。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第二间隔A2可以是距离D的大约0.10到0.25倍之间。特别时,当第二间隔A2为距离D的大约0.139到0.212倍之间时,显示质量相对较高。因此,该第二间隔A2最好为距离D的大约0.139到0.212倍之间。
下面,将要描述亮度和亮度均匀性根据第一间隔A1和第二间隔A2的变化而变化。
比较例[表3]

其中,“E5”、“E6”、“E7”、“E8”和“C2”分别表示例5、例6、例7、例8和比较例2。
参照表3,在比较例2中,第一间隔A1、第二间隔A2和第三间隔A3分别大约为16.1mm、6mm和22.1mm。
第二间隔A2是指光源的中心轴和反射板之间的测量距离。第一间隔A1是指散光部件和光源的中心轴之间的测量距离。第三间隔A3是指散光部件和反射板之间的测量距离。因此,该第三间隔A3是第一间隔A1和第二间隔A2的总和。
根据比较例2,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大约为12,408bit。其中,该亮度是在位于散光部件表面上的第一到第九测量点所测量得到的第一到第九亮度的平均值,该第一表面位于光射出的位置。另外,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均匀性大约为93.3%。
参照表3,在例5-8中,第二间隔A2和第一间隔A1分别大约为3.5mm和10.0mm。
在例5中,散光部件105为没有分散图案的分散板。根据例5,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大约为13,027nit。其中,该亮度是在位于分散板表面上的第一到第九测量点所测量得到的第一到第九亮度的平均值,该表面位于光照射的位置。另外,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均匀性大约为93.0%。即,例5的亮度大于比较例2的亮度。
在例6中,散光部件105为具有分散图案的分散板。根据例6,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大约为12,906nit。其中,该亮度是在位于分散板表面上的第一到第九测量点所测量得到的第一到第九亮度的平均值,该表面位于光照射的位置。另外,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均匀性大约为95.6%。即,例6的亮度基本上大于比较例2的亮度。
在例7中,散光部件105为光导板。根据例7,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大约为13,372nit。其中,该亮度是在位于光导板表面上的第一到第九测量点所测量得到的第一到第九亮度的平均值,该表面位于光照射的位置。另外,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均匀性大约为85.5%。这样,例7的亮度基本上大于比较例2的亮度,但是亮度均匀性较小。
在例8中,散光部件105为包括下表面的分散板,光射到该下表面上。该下表面具有基本上与图3中先前所示相同的波纹形状。根据例8,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大于为13,462nit。其中,该亮度是在位于分散板上表面上的第一到第九测量点所测量得到的第一到第九亮度的平均值,该上表面位于光照射的位置。另外,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的亮度均匀性大约为92.0%。因此,例8的亮度基本上大于比较例2的亮度。
根据表3,通过改变散光部件105和光源300之间的第一间隔A1以及光源300和反射板330之间的第二间隔A2,可以提高亮度和亮度均匀性。
另外,如表3中所示,当散光部件为平板形状时,仅通过改变第一间隔A1和第二间隔A2就可以提高亮度和亮度均匀性。即,如果该平板形状没有如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所述的分散图案,则通过像本发明一样限定T1和T2的相对厚度是不能提高亮度和亮度均匀性的,仅能通过改变第一间隔A1和第二间隔A2来提高亮度和亮度均匀性。
再次参照图1,该背光组件500包括散光部件105和接收容器320。该接收容器320用于容纳光源300。
该接收容器320包括底板321和侧壁323。该底板321通常为矩形,但是其他形状也应当包括在这些实施例的范围内。该侧壁323从底板321的周边延伸出来。该底板321和侧壁323一起限定了一个接收凹进部分,该接收凹进部分可以容纳散光部件105和光源300。
该背光组件500还包括一反相器400。该反相器400位于接收容器320的底板321的下面。即,底板321的第一表面面对光源300,底板321的第二表面离开光源300,反相器400位于该底板321的第二表面上。该反相器400可以向光源300提供驱动能量,从而使光源300产生光。
背光组件500还包括屏蔽壳420。利用该屏蔽壳420盖住该反相器400,从而可以利用该屏蔽壳420阻挡反相器400所产生的有害微波。该屏蔽壳420可以与底板321结合起来。
背光组件500包括反射板330。该反射板330位于光源300和接收容器320的底板321之间。即,反射板330位于接收容器320的底板321的第一表面上。该反射板330可以将入射在其上的光向散光部件105反射。因此,入射到散光部件105上的光的量将会增加。
背光组件500包括光源支持器350。光源300中的光源部件与该光源支持器350固定在一起。该光源支持器350与接收容器320固定在一起。这样,光源300就同样与接收容器320固定在一起。或者,该光源支持器350可以与反射板330固定,而该反射板330与接收容器320固定在一起。
背光组件500包括覆盖光源300的端部的模制框架360。该模制框架360可以支撑其上的散光部件105。该模制框架360可以沿着与光源300中的光源部件的纵向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延伸。
在散光部件105的侧壁部分上形成了组合凹槽。从该模制框架360上向上凸起形成组合凸起。该散光部件105的组合凹槽对应于模制框架360的组合凸起。该散光部件105的组合凹槽可以与模制框架360的组合凸起组合在一起,从而使该散光部件105基本上不会相对于模制框架360移动。
或者,该散光部件105可以具有从散光部件的侧壁部分向下凸起的组合凸起。在这种情况下,模制框架360应当包括与散光部件105的该组合凸起相结合的组合凹槽。
分散薄层370可以位于散光部件105上。该分散薄层370可以将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射出的光分散开来。
棱镜薄层380位于该分散薄层370上。该棱镜薄层380可以改进从分散薄层370射出的光的亮度。
反射偏振薄层390位于该棱镜薄层380上。该反射偏振薄层390可以改进从棱镜薄层380射出的光的亮度。上面已经描述了特定数目的光学薄层,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这些实施例的背光组件中可以使用很多种光学薄层,或者根本不使用光学薄层。
该背光组件500包括一中间模制框架430。该中间模制框架430与接收容器320组合,从而使该散光部件105基本上不会相对于接收容器320移动。在该中间模制框架430的角部设置平板导轨部件440。该平板导轨部件440可以固定将要安装在中间模制框架430上的显示板(未示出)的角部。每个平板导轨部件440都为L形。该平板导轨部件440具有弹性,从而可以有效地固定该显示板的角部。
图8为一截面图,示出本发明背光组件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8中的背光组件600基本上与图1中所示的相同,区别点仅在于散光部件105的固定凹槽122。因此,相同的附图标记将用于表示与图1中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并且将省略对这些相同部分的描述。
参照图8,在散光部件105的下表面部分交替形成脊部134和槽部132。因此,如果不借助固定凹槽122的帮助,该散光部件105的第二表面120将很难与背光组件600中所包括的一个部分(未示出)固定在一起。所述将要与固定凹槽122接合的部分面对着背光组件600的散光部件105的第二表面120。
在散光部件105的下表面部分的第二表面120上形成了至少一个固定凹槽122。该固定凹槽122可以使散光部件105很容易与背光组件600的一部分固定在一起。该固定凹槽122可以与从该部分向上凸起的固定凸起(未示出)组合在一起。这样,该散光部件105就可以与背光组件600的该部分紧固连接起来。
图9为一截面图,示出了本发明的背光组件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9中的背光组件700基本上与图1所示的相同,区别点在于散光部件105的固定凸起124。因此,相同的附图标记将用于表示与图1中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并且将省略对这些相同部分的描述。
参照图9,在散光部件105的下表面部分交替形成脊部134和槽部132。因此,如果不借助固定凸起124的帮助,该散光部件105的第二表面120将很难与背光组件700中所包括的一个部分(未示出)固定在一起。所述将要与固定凸起124接合的部分面对着散光部件105的下表面部分的第二表面120。
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二表面120向下凸起形成了至少一个固定凸起124。该固定凸起124可以使散光部件105很容易与背光组件700包括的一部分固定在一起。该固定凸起124可以与在该背光组件700中所包括的该部分的上表面部分上形成的固定凹槽(未示出)组合在一起。这样,该散光部件105就可以与背光组件700中所包括地该部分紧固连接起来。因此,该实施例与图8所示的实施例相似,区别点仅在于该部分包括固定凹槽而不是固定凸起,且利用固定凸起124替换了位于图8中的散光部件105上的固定凹槽122。
图10为一截面图,示出了本发明背光组件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0中的背光组件800基本上与图1所示的相同,区别仅在于包括粘接剂142和散光珠144的散光层140。因此,相同的附图标记将用于表示与图1中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并且将省略对这些相同部分的描述。
参照图10,该散光层140形成在散光板105的第一表面110上。该散光层140包括粘接剂142和散光珠144。
该粘接剂142具有第一光折射率。该粘接剂142将散光珠144固定在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上。粘接剂142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
散光珠144具有第二光折射率。该散光珠144通过粘接剂142固定在散光板105的第一表面110上。该散光珠144为球形,但是其他形状也包含在这些实施例中。该散光珠144可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如图中所示,利用粘接剂142可以将多个散光珠144固定在散光板105的第一表面110上。
从散光部件105的第一表面110射出的光入射在包括粘接剂142和散光珠144的散光层140上。然后该光在该包括粘接剂142和散光珠144的散光层140上被分散。这样,就可以提高亮度和亮度均匀性。
图11为一截面图,示出了本发明显示设备的示范性实施例。图12为图11中的示范性显示设备的分解透视图。
参照图11,显示设备1000包括背光组件900和显示板800。
该背光组件900包括散光部件910和光源920。该光源920向散光部件910提供光。
散光部件910位于光源920之上。该散光部件910用于分散光源920射出的光。该散光部件910包括第一表面911和第二表面912。从光源920发出的光入射在散光部件910的第二表面912上。然后该光从散光部件910的第一表面911射出。该第一表面911与第二表面912相对。第二表面912面对着光源920。
散光部件910的第一表面911基本上是平坦的,例如具有平面表面。另一方面,在该散光部件910的下部形成了至少一个槽部913和至少一个脊部914,因此该散光部件910的第二表面912基本不平坦,其具有一个非平面表面。脊部914和槽部913是在散光部件910的下部的第二表面912上交替形成的。即,该槽部913连接在彼此相邻的两个脊部914之间。相似地,该脊部914连接在彼此相邻的两个槽部913之间。该脊部914为半圆形圆柱体形状,例如圆弧形或曲线形,但是其他形状应当也在这些实施例的范围内。
由于散光部件910的第二表面912不平坦,因此可以提高从散光部件910的第一表面912射出的光的亮度和亮度均匀性。
槽部913的第一曲率半径为R1。该第一曲率半径R1可以是大约0.5mm到大约1mm之间。
连接在两个彼此相邻的槽部913之间的脊部914具有第二曲率半径R2。该第二曲率半径R2可以是大约0.5mm和大约1mm之间。
为了有效提高从散光部件910的第一表面911射出的光的亮度和亮度均匀性,需要精确控制第一厚度T1和第二厚度T2。该第一厚度T1是在该散光部件910的第一部分处测量得到的厚度,其中在该第一部分处形成槽部913。而第二厚度T2是在该散光部件910的第二部分处测量得到的厚度,其中在该第二部分处形成脊部914。换句话说,该第一和第二厚度T1和T2是从该第一表面911到第二表面912上的点垂直测量得到的距离,其中散光部件910最薄的部分对应第一厚度T1,最厚的部分对应第二厚度T2。
为了提高从散光部件910的第一表面911射出的光的亮度和亮度均匀性,第二厚度T2可以是第一厚度T1的大约1.15倍到1.80倍。另一个例子中,第二厚度T2是第一厚度T1的大约1.15倍到1.35倍。在另一个例子中,第二厚度T2是第一厚度T1的大约1.35倍到1.67倍。在另一个例子中,第二厚度T2是第一厚度T1的大约1.5倍到1.67倍。在另一个例子中,第二厚度T2是第一厚度T1的大约1.67倍到1.75倍。在另一个例子中,第二厚度T2是第一厚度T1的大约1.67倍。根据上文中参照图4的描述,厚度T2和T1之间的变化将影响到背光组件的亮度。
另外,为了提高从散光部件910的第一表面911射出的光的亮度和亮度均匀性,脊部914和光源920的中心轴之间的第一间隔A1可以是距离D的大约0.2倍到0.55倍。这里,距离D是指彼此相邻的两个光源920之间的水平测量距离。该第一间隔A1最好是距离D的大约0.2倍到大约0.55倍。特别是,该第一间隔A1是距离D的大约0.286倍到大约0.51倍。
在背光组件900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间隔A1大约可以是7.0mm到12.5mm。彼此相邻的两个光源920之间的距离D大约可以是3.75mm到43.7mm。
另外,为了提高从散光部件910的第一表面911射出的光的亮度和亮度均匀性,第二间隔A2可以是距离D的大约0.10倍到0.25倍。这里,第二间隔A2是指光源920的中心轴和位于该光源920下面的反射板960之间的垂直测量距离。该第二间隔A2最好是距离D的大约0.139倍到大约0.212倍。
更为具体地说,该第二间隔A2大约为3.1mm到5.4mm。
该光源920可以是U形或C形。该光源920可以是外部内部电极荧光灯(“EIEFL”),或者是外部电极荧光灯(“EEFL”)。
光源920中的每个灯都正好位于散光部件910的其中一个脊部914的下方。
该显示板800面对着散光部件910的第一表面911。显示板800利用从散光部件910的第一表面911射出的光显示图像。
参照图12,该散光部件910和光源容纳在接收容器930中。
该接收容器930包括底板931和侧壁932。该底板931通常为矩形,但是其他形状也在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该侧壁932从底板931的周边向上延伸。该底板931和侧壁932一起限定了接收凹进部分,该接收凹进部分可以容纳散光部件910和光源920。
该背光组件900还包括反相器940。该反相器940位于接收容器930的底板931的下表面的下方。反相器940可以向光源920提供驱动能量,从而使光源920产生光。
接收容器930还包括屏蔽壳950,该屏蔽壳950盖住该反相器940。屏蔽壳950可以阻挡反相器940所产生的有害微波。该屏蔽壳950可以与接收容器930的底板931结合起来。
光源支持器970将光源920与接收容器930固定在一起。或者,该光源支持器970可以将光源920与反射板960固定在一起,而该反射板960与接收容器930固定在一起。
覆盖着光源920的端部的模制框架980位于光源920的端部和散光部件910之间。该模制框架980可以支撑位于其上的散光部件910。
在散光部件910的侧壁部分上形成了组合凹槽910a。从该模制框架980向上凸起形成组合凸起982。该散光部件910的组合凹槽910a对应于模制框架980的组合凸起982。该散光部件910的组合凹槽910a可以与模制框架980的组合凸起982组合在一起,从而使该散光部件910基本上不会相对于模制框架980移动。
可供选择地,该散光部件910可以具有从其侧壁部分向下凸起的组合凸起(未示出)。在这种可供选择的实施例中,模制框架980包括与散光部件910的该组合凸起相组合的组合凹槽。
分散薄层990可以位于散光部件910上。该分散薄层990可以将从散光部件910的第一表面911射出的光分散开来。棱镜薄层992位于该分散薄层990上。该棱镜薄层992可以改进从分散薄层990射出的光的亮度。反射偏振薄层994位于该棱镜薄层992上。该反射偏振薄层994可以改进从棱镜薄层992射出的光的亮度。虽然上面已经描述了特定数目的多种光学薄层,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该背光组件900中可以使用其它数目或类型的光学薄层。
从组合凸起982向上凸起形成了辅助凸起982a。该辅助凸起982a可以固定分散薄层990、棱镜薄层992和反射偏振薄层994。该分散薄层990、棱镜薄层992和反射偏振薄层994每一个都包括用于接收辅助凸起982a的槽。
该背光组件900包括中间模制框架996。该中间模制框架996与接收容器930组合,从而使该散光部件910基本上不会相对于接收容器930移动。在该中间模制框架996上形成平板导轨部件998。该平板导轨部件998可以固定显示板800的角部。每个平板导轨部件998都是弹性的,因此该平板导轨部件998可以有效地固定该显示板800的角部。
该显示板800位于中间模制框架996上。利用平板导轨部件998可以将该显示板800与该中间模制框架996固定在一起并与背光组件900相关。
该显示板800可包括薄膜晶体管(“TFT”)基板810、滤色基板820和液晶(“LC”)层830。
该TFT基板810包括像素电极(未示出)和TFT(未示出)。这些像素电极排列为矩形形状。该TFT与像素电极电连接,从而TFT可以向像素电极提供驱动电压。像素电极可包括氧化铟(“ITO”),氧化铟锌(“IZO”)或非晶体氧化锡(“a-ITO”)。这些材料可以单独使用或者混合使用。
滤色基板820面对着TFT基板810。该滤色基板820包括对着像素电极的公共电极(未示出)。该公共电极可以连续地覆盖着滤色基板820。该公共电极包括ITO、IZO或a-ITO。这些材料可以单独或混合使用。
LC层830位于TFT基板810和滤色基板820之间。该LC层830包括LC分子(未示出),这些分子根据其上所施加的电场来排列。在LC分子的排列变化的情况下,LC层830的透光性也会改变。
图13为一分解透视图,示出了本发明背光组件的示例性实施例。
背光组件1070为直接照明型背光组件,它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光源1076。该光源1076基本上彼此平行。光源1076之间彼此具有预定间隔。背光组件1070可用于大屏幕LCD设备,例如LCD TV中。
背光组件1070包括非平坦分散板1074、光源1076、和框架模制侧边1078。该非平坦分散板1074可以分散从光源1076射出的光,然后向第三方向发射该光。底部框架1075位于背光组件1070的下部。该底部框架1075用于容纳光源1076、光源支持器1077(见图17)、框架模制侧边1078和反射薄层1079。模制框架1071位于背光组件1070的上部。该模制框架1071与该底部框架1075组合在一起。
如图13所示,光源1076为例如CCFL这样的灯。但是,很明显,光源1076也可以有很多变化。例如,光源1076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ED”)。
利用光源支持器1077(图17),可以将产生光的光源1076与底部框架1075固定在一起。反射薄层1079位于光源1076和底部框架1075之间。该反射薄层1079可以将入射其上的光向非平坦分散板1074反射。当光源1076产生的光穿过该非平坦分散板1074时,可以使该光分散。这样,就可以提高从非平坦分散板1074射出的光的亮度。
如上所述,光源1076可以为CCFL。可供选择地,该光源1076可以为EEFL。光源支持器1077(图17)覆盖了光源1076的一个端部。该光源1076可以与光源支持器1077固定在一起。框架模制侧边1078可以覆盖光源支持器1077,从而使光源支持器1077与框架模制侧边1078固定在一起。底部框架1075下面可以放置反相器1073。该反相器1073可以为印刷电路板(“PCB”)类型。该反相器1073可以向光源1076提供具有预定电压电平的外部能量。该外部能量可以使光源1076产生光。电线1761以及与其相连的插口1763(图14)可以使电源1076与反相器1073电连接非平坦分散板1074的侧壁上具有凹入(锯齿状)部分7411。该凹入部分7411与框架模制侧边1078的凸出(凸起)部分1781结合。非平坦分散板1074可包括PMMA。该初步的非平坦分散板是通过例如注模处理形成的。然后对该初步的非平坦分散板执行切割处理从而形成侧壁具有凹入部分7411的非平坦分散板1074。该凹入部分7411的形状和位置可以有多种明显的变化。
如图14所示,凹入部分的数目为两个。但是,该凹入部分7411的数目也可以变化。例如,该框架模制侧边1078所支撑的非平坦分散板1074的相对侧边分别包括一个以上的凹入部分7411。
可供选择地,该非平坦分散板1074具有凸出部分(未示出)。该凸出部分可以与框架模制侧边1078的凹入部分(未示出)结合。
如图13所示,该框架模制侧边1078接收非平坦分散板1074。但是,底部框架1075也可以替代框架模制侧边1078来接收该非平坦分散板。
该非平坦分散板1074上安装有至少一个光学薄膜1072。这些光学薄膜1072的侧壁上具有固定部分1721。每个固定部分1721都可以与凸起部1783结合。该凸起部1783从框架模制侧边1078向上凸起。可供选择地,该凸起部是从底部框架1075而不是从框架模制侧边1078向上凸起。
图14为一局部分解透视图,示出图13中示例性背光组件的后部。为了简便起见,图13中所示的光学薄膜1072和模制框架1071并未在图14中示出。
在非平坦分散板1074的下表面部份上形成了具有多个位于脊部部分1743内的脊部。该非平坦分散板1074的下表面面对着光源1076(图13)。脊部部分1743中的多个脊部沿着光源1076延伸的第一方向而延伸。该脊部部分1743中的多个脊部分别直接对应光源1076,从而可以抑制光源1076的亮带。因此,可以提高从非平坦分散板1074射出的光的亮度和亮度均匀性。
非平坦分散板1074的接触部分1741支撑在框架模制侧边1078上并且基本平坦,例如基本为平面或具有平面表面。该接触部分1741沿着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延伸。接触部分1741位于非平坦分散板1074的侧遍部分上。由于接触部分1741基本上为平面,因此接触部分1741可以有效地支撑在框架模制侧边1078上。
图15为透视图,示出了图14所示的示例性非平坦分散板和示例性底部框架的组合。
参照图15,框架模制侧边1078容纳非平坦分散板1074。该框架模制侧边1078沿着非平坦分散板1074的侧边部分所在的第二方向延伸。容纳在背光组件1070中的光源1076沿着基本与第二方向垂直的第一方向延伸。
图16示出图15中的部分“A”的放大图。
参照图16,该非平坦分散板1074和框架模制侧边1078彼此分离。详细地说,框架模制侧边1078的凸出部分1781和非平坦分散板1074的凹入部分741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G1、第二间隙G2和第三间隙G3。
其中,第一间隙G1、第二间隙G2和第三间隙G3是考虑到非平坦分散板1074的热膨胀而确定的。另外,第一间隙G1、第二间隙G2和第三间隙G3也需要考虑非平坦分散板1074和框架模制侧边1078之间的有效组合。
特别是,非平坦分散板1074和框架模制侧边1078之间具有沿第二方向的第一间隙G1和第二间隙G2。第一间隙G1和第二间隙G2分别均不超过0.5mm。这是因为在第一间隙G1和第二间隙G2分别均不超过0.5mm的条件下,非平坦分散板1074和框架模制侧边1078可以有效组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如果第一间隙G1和第二间隙G2均超过0.5mm,则非平坦分散板1074就可能会移动。
该第一间隙G1和第二间隙G2中的至少一个最好小于或等于0.1mm左右。由于背光组件1070通常是在基本垂直的状态下使用,因此框架模制侧边1078的凸起部分1781可以支撑非平坦分散板1074的凹入部分7411。当将背光组件1070设置为垂直状态时,在第一间隙G1和第二间隙G2中的至少一个不超过0.1mm左右的条件下,框架模制侧边1078的凸起部分1781可以有效支撑非平坦分散板1074的凹入部分7411。
另外,非平坦分散板1074和框架模制侧边1078之间存在沿第一方向的第三间隙G3。
该第三间隙G3可以是从大约1.6mm到大约3.2mm。当第三间隙为大约1.6mm到3.2mm时,框架模制侧边1078可以有效地与非平坦分散板1074组合,而不论该非平坦分散板1074的热膨胀如何。该非平坦分散板1074的热膨胀是由于光源1076所产生的热而导致的。
如果第三间隙G3不大于1.6mm,则由于框架模制侧边1078将与非平坦分散板1074接触并向该非平坦分散板1074施加压力,因此该非平坦分散板1074的热膨胀将导致非平坦分散板1074变形。
如果第三间隙G3大于3.2mm,则非平坦分散板1074将会移动。
图17为沿图15中II-II’线的截面图。
参照图17,非平坦分散板1074包括接触部分1741和脊部部分1743。该接触部分1741的下表面基本上平坦,例如如图所示基本为平面。该接触部分1741包括第一接触部分1741a和第二接触部分1741b。框架模制侧边1078可以支撑位于其上的第一接触部分1741a。框架模制侧边1078可包括与接触部分1741的下表面平行的表面。而且,框架模制侧边1078可包括一台阶和在该台阶和支撑接触部分1741的表面之间形成的壁。该壁与非平坦分散板1074的边缘接触,或者防止该非平坦分散板1074在一对框架模制侧边1078之间移动。第一接触部分1741a和第二接触部分1741b彼此连接。该第二接触部分1741b位于第一接触部分1741a和脊部部分1743中的脊部之间,从而即使当非平坦分散板1074移动时,也能使该框架模制侧边1078不接触或者仅能勉强接触该脊部部分1743。这样,框架模制侧边1078就可以有效地支撑非平坦分散板1074。
第二接触部分1741b在第一方向上测量得到的宽度可以不大于1.0mm。如果第二接触部分1741b大于1.0mm,则在第一方向上测量得到的脊部部分1743的长度应当缩短。这样,该非平坦分散板1074的分散系数就不会减小。
根据上述内容,第二接触部分1741b的宽度最好不大于1.0mm。这样,非平坦分散板1074就会有相对较高的分散系数。另外,框架模制侧边1078可以在第二接触部分1741b的帮助下有效支撑非平坦分散板1074,从而可以提高背光组件1070的强度。
图18为分解透视图,示出本发明背光组件的示例性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框架模制侧边1088具有用于接收该非平坦分散板1084的非平坦表面1881。
图18中的背光组件1080基本上与图13中所示的相同,区别在于非平坦分散板1084和框架模制侧边1088。因此,将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图13中所表述的相同或相似部分,并省略重复性的说明。
参照图18,在非平坦分散板1084的整个下表面部分之下形成了多个脊部1841。即,该非平坦分散板1084的整个下表面部分、面对着光源1076和框架模制侧边1088的整个下表面部分都全部被脊部1841覆盖。这些脊部1841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光源1076也在相同方向延伸。位于非平坦分散板1084下的框架模制侧边1088具有面对着脊部1841端部的非平坦上表面。这样,该非平坦分散板1084就可以有效地被接收和紧固在框架模制侧边1088的非平坦表面1881上。这样,就不会产生亮带。
如图18所示,该框架模制侧边1088接收该非平坦分散板1084。或者,该非平坦分散板1084可以处于底部框架1075上,该底部框架1075具有非平坦的上部表面,脊部1841的端部位于该非平坦上部表面上。另外可供选择地,非平坦分散板1084可以被容纳在背光组件1080的一部分(未示出)上,该部分具有非平坦上表面,脊部1841的端部位于该非平坦上表面上。该部分面对着非平坦分散板1084。
图19为图18中的示例性背光组件的透视图。图20为沿着图19中的线III-III’的截面放大图。
参照图19和20,脊部1841正好位于光源1076上方,从而可以抑制该光源1076所产生的亮带。
另外,该非平坦分散板1084的脊部1841可以与框架模制侧边1088的非平坦表面1881紧密组合,从而使该非平坦分散板1084相对框架模制侧边1088紧密固定。由于非平坦分散板1084基本上不会相对于框架模制侧边1088而移动,则可以抑制由于非平坦分散板1084和光源1076之间的对准误差而导致的亮带。
图21为分解透视图,示出具有本发明示例性背光组件的平板显示设备。该平板显示设备包括LCD板并将其作为平板显示板。
如图21所示,平板显示设备1100包括作为平板显示板的LCD板1050。但是,该平板显示板也有很多种变化。例如,平板显示板可以为非发射型平板显示板。
部分覆盖该LCD板1050的顶部框架1060与背光组件1070组合,从而制造出平板显示设备1100。
该LCD板组件1040包括LCD板1050、第一驱动器集成电路(“IC”)组件1043、第二驱动器IC组件1044、第一印刷板(“PCB”)1041和第二PCB 1042。该第一和第二驱动器IC组件1043和1044与LCD板1050连接,从而向LCD板提供驱动信号。该第一和第二驱动器IC组件1043和1044可以为薄膜上的芯片(“COF”)或带式载体组件(“TCP”)。该第一和第二PCB 1041和1042可以置于顶部框架1060的内部侧表面上。
该LCD板1050包括薄膜晶体管(“TFT”)基板1051、滤色基板1053、和LC层(未示出)。该TFT基板1051具有多个TFT。滤色基板1053位于该TFT基板1051上。该LC层位于TFT基板1051和滤色基板1053之间。
偏振板(未示出)可以位于滤色基板1053之上以及TFT基板1051之下,从而可以使穿过液晶显示板1050的光分散。该偏振板根据LC层的排列方向,调节从外部射入TFT基板1051和滤色基板1053的光的传输方向。该偏振板具有彼此正交的第一和第二偏振轴。
该TFT基板1051为具有多个TFT的透明玻璃基板,这些TFT排列为矩形。该TFT基板1051包括多个栅极线和多个数据线,它们在TFT基板1051上彼此交叉,其中数据线的延伸方向与栅极线的延伸方向正交。TFT的源极接线端与数据线连接。TFT的栅极接线端与栅极线连接。在TFT的漏极接线端上形成了像素电极。该像素电极可包括透明导电材料。该透明导电材料可以是,但不局限于,氧化铟锡(“ITO”)。
当第一和第二PCB 1041和1042向栅极线和数据线提供电信号时,应当将该电信号提供到栅极接线端和源极接线端。提供到栅极接线端和源极接线端的电信号可用于使TFT导通或切断,从而可以向漏极接线端提供用于控制提供到LC层的电压的电信号。
滤色基板1053位于TFT基板1051上。该滤色基板1053具有至少一个彩色像素部件,每个彩色像素部件包括红色像素部分、绿色像素部分和蓝色像素部分。当光线透过该彩色像素部件时,光的颜色将会改变。利用薄膜处理可以在滤色基板中形成该彩色像素部件。该滤色基板1053的前表面被公共电极覆盖,该公共电极包括透明导电材料,例如但不局限于ITO。当该TFT导通时,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之间产生了电场。该电场可以改变LC层中所包括的LC分子的排列,从而可以改变该LC层的透光率。这样,利用光的透光率的变化,LCD板1050就可以显示需要的图像。
第一和第二PCB 1041和1042分别与第一和第二驱动器IC组件1043和1044连接。该第一和第二PCB 1041和1042可以接收外部图像信号,然后向栅极线和数据线提供该驱动信号。为了操作该平板显示设备1100,第一和第二PCB 1041和1042可以分别产生栅极和数据驱动信号。另外,第一和第二印刷电路板1041和1042产生多个时序信号,这些时序信号可以在需要的时序向栅极线和数据线提供栅极驱动信号和数据驱动信号。栅极驱动信号和数据驱动信号分别通过第一驱动器IC组件1043和第二驱动器IC组件1044提供到栅极线和数据线。该第一驱动器IC组件1043和第二驱动器IC组件1044分别包括第一集成芯片1431和第二集成芯片1441。控制板(未示出)位于背光组件1070的下方。该控制板与第二PCB 1042连接,从而将模拟数据信号转换为数字数据信号。然后控制板向LCD板1050提供数字数据信号。
顶部框架1060位于LCD板组件1040上。该顶部框架1060可以将第一IC组件1043和第二IC组件1044向背光组件1070的侧表面折叠。另外,顶部框架1060可以防止LCD板组件1040轻易与背光组件1070分离。
虽然没有在图21中特别示出,但是前表面壳体和后表面壳体分别位于顶部框架1060上和底部框架1075(图13)下方。该前表面壳体和后表面壳体可以彼此组合,从而制成平板显示设备1100。
根据上面的描述,具有非平坦分散板的背光组件可以向LCD板1050提供具有较高亮度和较高亮度均匀性的光。因此,该平板显示设备1100可以有效地显示图像。
图22示出本发明背光组件的示例性实施例的透视图。图23示出沿图22的IV-IV’线的截面图。
参照图22和23,该背光组件2000包括光源1140、反相器1150、接收容器1200、第一光学部件1300、第二光学部件1400、光学薄层部件1500、第一固定部件1600和第二固定部件1650。
光源1140可以是产生平面光的表面光源。该光源1140包括本体和外部电极1130。该本体具有多个放电空间1122。该外部电极1130可以覆盖本体的端部。该本体包括第一基板1110和第二基板1120。该第一基板1110和第二基板1120彼此组合在一起从而限定出位于它们之间的放电空间。该放电空间1122的宽度大约为14.15mm。该宽度是在第二方向上测量得到的。另外,放电空间1122彼此通过连接管1124连接,这些连接管1124包括在第二基板1120中。
该第一基板1110是具有预定厚度的四边形板形状。该第一基板1110包括但不局限于玻璃。第一基板1110包括能够阻挡从放电空间1122产生的紫外线的材料。因此,该第一基板1110可以阻挡紫外线。
第二基板1120可包括透明材料,这样从放电空间1122产生的可见光线就可以穿透第二基板1120。例如,第二基板1120可包括但不局限于玻璃。该第二基板1120包括能够阻挡从放电空间1122产生的紫外线的材料。因此,该第二基板1120可以阻挡紫外线。
第二基板1120包括放电空间部分1120a、空间分隔部分1120b和密封部分1120c。该放电空间部分1120a与第一基板1110彼此分离,从而在放电空间部分1120a和第一基板1110之间限定出放电空间1122。空间分隔部分1120b位于彼此相邻的放电空间部分1120a之间。另外,空间分隔部分1120b可以接触第一基板1110。密封部分1120c位于第二基板1120的边缘处。该密封部分1120c与第一基板1110紧密接触,从而密封该放电空间1122。
如图23所示,放电空间部分1120a沿第二方向排列。空间分隔部分1120b连接在彼此相邻的放电空间部分1120a之间。
另外,如图23所示,放电空间部分1120a的纵向部分具有弓形形状。但是,该纵向部分还有很多种变化。例如,放电空间部分1120的纵向部分可以具有半圆形状,四边形形状、梯形形状等。
执行例如注模处理和挤压模塑处理等模塑处理来形成第二基板1120。
该连接管1124是与第二基板1120同时形成的。即,连接管1124与该第二基板1120一体形成。通过该连接管1124可以抽出放电空间1122中的空气,或者向其中导入空气。另外,通过该连接管1124也可以抽出放电空间1122中的放电气体,或者向其中导入放电气体。相邻空间1122之间的气体可以通过位于所述相邻空间1122之间的连接管1124流动。
本体包括反射层(未示出)、第一荧光层(未示出)和第二荧光层(未示出)。反射层是在第一基板1110的上表面上形成,该第一基板1110的上表面面对着第二基板1120的下表面。该第一荧光层形成在反射层上。该第二荧光层形成在第二基板1120的下表面之下,该第二基板的下表面面对着反射层。因此,第二荧光层面对着第一荧光层。
反射层将第一和第二荧光层产生的可见光向第一光学部件1300反射,从而使可见光基本上不会从第一基板1110泄漏。
利用入射在该第一和第二荧光层上的紫外线,可以产生可见光。该紫外线是通过在放电空间1122中的等离子放电而产生的。
外部电极1130在第二基板1120上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并位于第一基板1110之下。该外部电极1130与放电空间1122的端部对应,这样该外部电极1130将与放电空间1122局部重叠。外部电极1130可包括导电材料,这样就可以将反相器1150施加到外部电极1130上的放电电压有效地传递到放电空间1122,因为该放电空间与外部电极1130局部重叠着。
反相器1150可以产生用于产生等离子放电的放电电压。当在反相器1150上施加相对较低的交流电压时,该反相器可以将该相对较低的交流电压转换为可用作放电电压的相对较高的交流电压。该反相器1150位于接收容器1200的下面。通过电连接线1152可以将反相器1150所产生的放电电压施加到光源1140的外部电极1130上。
接收容器1200可包括底面部分1210和侧面部分1220。该侧面部分1220从底部部分1210的边缘延伸出来。底部部分1210和侧面部分1220一起限定了用于容纳光源1140的接收凹进部分。该接收容器1200的侧面部分1120应当具有反转的U形。该接收容器1200可包括具有较大强度的金属。
第一光学部件1300位于光源1140上部。特别是,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光学部件1300与光源1140在第三方向上间隔大约13mm,该第三方向基本上垂直于背光组件2000的平面光发射表面。光源1140所产生的光入射在第一光学部件1300上。该第一光学部件1300可以分散该光,从而可以提高亮度均匀性。该第一光学部件1300包括具有相对较高透光率的透明材料。因此,第一光学部件1300的透光率大约不会小于90%。
入射在第一光学部件1300上的光的量会根据光源1140的放电空间1122的位置而改变。
因此,光学部件1300的第一部分就比光学部件1300的第二部分更薄,该第一部分位于空间分隔部分1120之上,第二部分位于光源1140的放电空间1122之上。
第一光学部件1300的下表面部分包括多个脊部1310和多个槽部1320,从而使该第一光学部件1300的下表面具有波纹形状。该下表面为波纹形状的第一光学部件1300可以通过模塑处理来形成,例如注模处理和挤压模塑处理。详细地说,该第一光学部件1300的脊部1310对应于光源1100的放电空间1122。即,第一光学部件1300的各脊部1310分别正好位于具有弓形形状的各放电空间部分1120a之上。
在一个实例性实施例中,第一光学部件1300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厚度大约为2.0mm,其中形成槽部1320的第一部分是指在第一光学部件1300中的最薄点处。第一光学部件1300的第二部分的第二厚度大约为2.9mm,其中该第二部分是指在第一光学部件1300中形成脊部1310处的最厚点位置。
第一光学部件1300的第一部分的第一曲率半径R1大约为14.12mm,其中该第一部分是形成槽部1320的位置。第一光学部件1300的第二部分的第二曲率半径R2同样大约为14.12mm,其中该第二部分是形成脊部1310的位置。
由于第一光学部件1300的下表面为波纹形状,因此不规则地入射在第一光学部件1300上的光将从该第一光学部件1300的上表面均匀地射出。这样就可以提高亮度均匀性。另外,第一光学部件1300的波纹形状可以防止第一光学部件1300在外力、湿度和/或温度等条件下轻易被折断。
等离子放电是发生在光源1140的放电空间1122中。该等离子放电可产生紫外线,所述紫外线可以使第一和第二荧光层产生可见光。这些可见光包括第一可见光VR1、第二可见光VR2、和第三可见光VR3。应当理解该可见光VR1、VR2和VR3都仅是示意性的,为了简便起见仅仅对光源1140所产生的无数可见光中的很少部分进行了说明。
第一可见光VR1是从放电空间1122以第三方向射出的,因此该第一可见光VR1可以在第三方向直接入射在第一光学部件1300的脊部1310上。第一可见光VR1可以从第三方向穿透光学部件1300的第二部分,而不会发生折射,其中该第二部分是形成脊部1310的部分。当第一可见光VR1穿透光学部件1300的第二部分时,由于该光学部件1300的第二部分相对较厚,因此第一光的强度的衰减率相对较大。
第二可见光VR2是从放电空间1122按照相对于接收容器1200的底部部分1210f水平倾斜第一角度的方向射出的。该第二可见光VR2可以入射在第一光学部件1300的中间部分上,该中间部分位于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之间。当第二可见光VR2透过第一光学部件时,第二可见光VR2将被折射。另外,当第二可见光VR2穿透光学部件1300的中间部分时,由于中间部分比第二部分更厚,因此第二光的强度的衰减率将小于第一光的强度衰减率。
第三可见光VR3是从放电空间1122按照相对于底部部分1210水平倾斜第二角度的方向射出的。其中,该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该第三可见光VR3可以入射在第一光学部件1300的第一部分上,该该第一部分处形成了槽部1320。当第三可见光VR3透过第一光学部件1300时,第三可见光VR3将被折射。另外,当第三可见光VR3穿透光学部件1300的第一部分时,由于第一部分基本上比中间部分和第二部分都薄,因此第三光的强度的衰减率将基本上小于第二光和第一光的强度衰减率。
如上所述,在第一光学部件1300中会折射光源1140所产生的可见光。另外,当可见光穿透第一光学部件1300时,可见光的强度会变化。这样,就可以提高亮度均匀性。
如图23所示,由于脊部1310的纵向截面具有半圆形状,因此该第一光学部件1300的下表面为波纹形状。但是,该纵向截面的形状还可以有很多很明显的变化,并且都属于这些实施例的范围内。例如,脊部1310的纵向截面可以为三角形、弧形、梯形等。
第二光学部件1400位于第一光学部件1300上。该第二光学部件1400可以将从第一光学部件1300射出的光分散,从而提高亮度均匀性。该第二光学部件1400可以是具有预定厚度的平板形状。该第二光学部件1400可包括透明材料。第二光学部件1400的透明度大约为70%到80%。该第二光学部件1400可包括PMMA。另外,第二光学部件1400可包括用于分散光的分散部件(未示出)。
第三光学部件1500位于第二光学部件1400上。从第二光学部件1400射出的光将入射在第三光学部件1500上。第三光学部件1500可以改变穿过其中的光的路径,从而可以提高亮度。该第三光学部件1500可以包括能够使入射在第三光学部件1500上的光线以第三方向从该第三光学部件1500射出的集中薄层。这样,就可以提高该光的亮度。另外,该第三光学部件1500可包括用于分散入射其上的光的分散薄层。上面描述的第三光学部件1500包括了特定的多个光学薄层,但是应当理解这些光学薄层的数目和类型的变化都将落入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第一固定部件1600位于光源1140和第一光学部件1300之间。第一固定部件1600固定光源1140。另外,第一固定部件1600可以将第一光学部件1300、第二光学部件1400和第三光学部件1500支撑在其平坦的支撑部分上。该第一固定部件1600可位于光源1140上。另外,第一固定部件1600可以与接收容器1200的侧边部分组合。该第一固定部件1600可以部分地覆盖光源1140的上边缘部分。如图22所示,第一固定部件1600具有形成为一个整体的框架形状。但是,该第一固定部件1600的形状还有很多明显变化。例如,第一固定部件1600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四个部分等。
第二固定部件1650位于光源1140和接收容器1200的底部部分1210的上表面之间,从而该第二固定部件1650可以将光源1140支撑在该底部部分1210上方。该第二固定部件1650可以局部覆盖光源1140的边缘。该第二固定部件1650位于光源1140和接收容器1200的底部部分1210之间,从而使光源1140和接收容器1200可以彼此电绝缘。该第二固定部件1650可包括绝缘材料。
另外,第二固定部件1650具有弹性,从而使第二固定部件1650可以吸收外部冲击力。如图22所示,该第二固定部件1650可包括第一固定部分和第二固定部分。该第一固定部分和第二固定部分彼此间隔开来。第一固定部分和第二固定部分中的任意一个可包括L形、U形等形状。
第二固定部件1650的形状可以有很多种明显变化。例如,该第二固定部件1650可以被分为用于覆盖光源1140的各个侧壁的四个部分。另一个例子是,该第二固定部分1650可以被分为覆盖光源1140的各个角部的四个部分。还有另一个例子是,该第二固定部件1650形成为一体。
图24A到24C示出亮度变化。具体而言,图24A中的图表示出从图23中的示例性光源所射出的光的亮度变化。图24B中的图表示出从图23中的示例性第一光学部件射出的光的亮度变化。图24C中的图表示出从图23中的示例性第二光学部件射出的光的亮度变化。
参照图23和24A,从光源1140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将根据沿光源1140的第二方向的位置而大幅度变化。
特别是,从光源1140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将根据光源1140的放电空间1122的位置而有较大的第一幅度的变化。即,从放电空间1122射出的光的亮度相对较高。另外,彼此相邻的两个放电空间1122之间位置,即空间分隔部分1120b位置射出的光的亮度相对较低。
参照图23和24B,从第一光学部件1300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根据光源1140的放电空间112的位置而变化的第二幅度小于该第一幅度。
特别是,从光源1140射出的光将入射在第一光学部件1300上。然后该光经过第一光学部件1300。第一光学部件1300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根据光源1140的放电空间112的位置而变化的第二幅度小于第一幅度。因此,与图24A所示的先前透过第一光学部件1300的光相比,该亮度更为均匀。
参照图23和图24C,从第二光学部件1400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的变化幅度为第三幅度,大于该第二幅度。
特别是,从光源1140射出的光将入射在第一光学部件1300上。该光经过第一光学部件1300。然后,从第一光学部件1300射出的光将入射在第二光学部件1400上。然后该光穿透第二光学部件1400。第二光学部件1400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变化的第三幅度小于第二幅度。如图24C所示,该第三幅度非常小。另外,从第二光学部件1400射出的光的亮度分布几乎与光源1140的放电空间112的位置无关。
根据本发明,第一光学部件1300具有不规则的厚度,因此可以提高光的亮度。
如图23所示,背光组件包括具有多个放电空间1122的表面光源。或者,背光组件可以利用具有棒状的冷阴极荧光灯(“CCFL”)、外部电极荧光灯(“EEFL”)、发光二极管(“LED”)等来代替该表面光源1140。
图25为一透视图,示出本发明显示设备的示例性实施例。
该显示设备中所包括的背光组件基本上与图23中所示的相同。因此,相同的附图标记将用于表示在图23中已经示出的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并且省略对重复部分的说明。
参照图25,显示设备3000包括背光组件2000、显示板1700、第三固定部件1800、第四固定部件1900。
该显示板1700位于背光组件2000上。该显示板1700可以利用从背光组件2000射出的光显示图像。显示板1700包括TFT基板1710、滤色基板1720、LC层1730、PCB 1740和柔性PCB 1750。
TFT基板1710包括像素电极、TFT和信号线。信号电极排列为矩形。TFT向像素电极提供驱动电压。信号线用于操作TFT。
像素电极包括透明导电材料,例如但不局限于ITO、IZO、a-ITO等。像素电极可以通过制作集成电路的处理,例如但不局限于光刻蚀法来形成。
滤色基板1720与该TFT基板1710相对。该滤色基板1720包括公共电极和多个滤色器。公共电极位于滤色基板1720的前表面上。滤色器与像素电极相对。
滤色器包括红色滤光器、绿色滤光器和蓝色滤光器。当白色光入射在红色滤光器上时,红色滤光器将射出红色光。当白色光入射在绿色滤光器上时,绿色滤光器将射出绿色光。当白色光入射在蓝色滤光器上时,蓝色滤光器将射出蓝色光。
LC层1730位于TFT基板1710和绿色基板1720之间。当在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之间施加电场时,该LC层1730中包括的LC分子将会重新排列。这样,LC层的透光率就会改变,从而显示设备3000可以显示图像。
该PCB 1740包括用于将外部图像信号转换为用于控制TFT的驱动信号的驱动电路。该PCB 1740包括数据PCB和栅极PCB。与数据PCB连接的柔性PCB 1750可以弯曲,从而使数据PCB处于接收容器1200的侧表面或后表面上。另外,与栅极PCB连接的柔性PCB 1750可以弯曲,从而使栅极PCB位于接收容器1200的侧表面或后表面上。信号线也可以形成在TFT基板1710和柔性PCB 1750中,而不是形成在栅极PCB中。
柔性PCB 1750可以将PCB 1740与TFT基板1710电连接,从而将PCB1740所产生的驱动信号提供给TFT基板1710。柔性PCB 1750可以是带状载体组件(“TCP”)或薄膜上芯片(“COF”)。
第三固定部件1800位于第三光学部件1500和显示板1700之间。该第三固定部件1800可以固定第一光学部件1300、第二光学部件1400和第三光学部件1500。另外,第三固定部件1800可以支撑显示板1700。如图25所示,第三固定部件1800是一体形成的部件。但是,该第三固定部件1800也可以具有很多其他形状。例如,第三固定部件1800可以包括两个、四个或任何其他数目个彼此分离的部分。
第四固定部件1900将显示板1700的边缘封闭起来。该第四固定部件1900与接收容器1200的侧边部分组合,从而使显示板1700与背光组件2000的上部部分固定起来。
第四固定部件1900可以防止具有相对较低亮度的显示板1700很容易受到外部撞击或外部震动的损坏。另外,第四固定部件1900可以防止显示板1700太过容易地与接收容器1200分离。
根据本发明,用于分散光的散光部件具有不规则的厚度,这样就可以提高亮度和亮度均匀性。另外,显示设备可以显示具有较高图像质量的图像。
另外,本发明背光组件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包括相对较为昂贵的双层亮度改进薄膜。因此,制造该背光组件的成本就会低于制造具有双层亮度改进薄膜的背光组件所需的成本。
上述的内容都是对本发明的示意性说明,并不用于对本发明进行限定。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些实例性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很容易在不脱离本发明教导和优点的情况下,对这些示例性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因此,所有这些变化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内。因此,应当理解,上述内容仅是对本发明的说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上述实施例的修改以及其他实施例都将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本发明由权利要求来限定,这些权利要求的等同也包括在该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组件,包括散光部件,该散光部件包括具有脊部和槽部的下表面,这些脊部和槽部交替排列在该下表面部分上;和光源,该光源具有多个光源部件,彼此相邻的光源部件之间限定有距离,每个光源部件都位于各脊部之下,其中第一光源部件的中心与正位于该第一光源部件之上的脊部之间的间隔大约为所述距离的0.2到0.55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散光部件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垂直厚度为散光部件的第二部分的第二垂直厚度的大约1.15到打大约1.35倍,该第一部分位于形成脊部的位置,该第二部分位于形成槽部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散光部件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垂直厚度为散光部件的第二部分的第二垂直厚度的大约1.35到大约1.55倍,该第一部分位于形成脊部的位置,该第二部分位于形成槽部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散光部件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垂直厚度为散光部件的第二部分的第二垂直厚度的大约1.55到大约1.67倍,该第一部分位于形成脊部的位置,该第二部分位于形成槽部的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散光部件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垂直厚度为散光部件的第二部分的第二垂直厚度的大约1.67到大约1.75倍,该第一部分位于形成脊部的位置,该第二部分位于形成槽部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散光部件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垂直厚度为散光部件的第二部分的第二垂直厚度的大约1.65倍,该第一部分位于形成脊部的位置,该第二部分位于形成槽部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散光部件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厚度为散光部件的第二部分的第二垂度的大约1.15到大约1.75倍,该第一部分位于形成脊部的位置,该第二部分位于形成槽部的位置,第一厚度是在散光部件最薄部分测量得到的厚度,第二厚度是在散光部件最厚部分测量得到的厚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散光部件中形成槽部的各部分的厚度为大约1.5mm到大约2.0mm。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各脊部具有半圆形截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散光部件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散光部件包括当散光部件容纳在接收容器中时,用于引导该散光部件的组合凹进。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散光部件包括当散光部件容纳在接收容器中时,用于引导该散光部件的组合凸起。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各脊部的曲率半径为大约0.5mm到大约1mm。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各槽部的曲率半径为大约0.5mm到大约1mm。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还包括具有散光珠和粘合剂的散光层,该散光层位于散光部件上,散光珠将从散光部件射来的光分散,粘合剂将散光珠固定在散光部件上。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距离是在彼此相邻的光源部件的中心之间测量得到的。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该间隔为所述距离的大约0.286到大约0.51倍。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间隔为大约7.0mm到大约12.5mm。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距离为大约3.75到大约43.7mm。
20.一种背光组件,包括散光部件,该散光部件包括具有脊部和槽部的下表面,这些脊部和槽部交替排列在该下表面部分上;光源,该光源具有多个光源部件,彼此相邻的光源部件之间限定有距离,每个光源部件都正好位于各脊部之下,光源产生光;和反射板,该反射板位于光源之下,反射板将入射其上的光向散光板的下表面部分反射,其中第一光源部件的中心与反射板之间的间隔为该距离的大约0.10到大约0.25倍。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距离是在彼此相邻的光源部件的中心之间测量得到的。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该间隔为所述距离的大约0.139到大约0.212倍。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间隔为大约3.1mm到大约5.4mm。
24.一种背光组件,包括散光部件,该散光部件包括具有脊部和槽部的下表面,这些脊部和槽部交替排列在该下表面部分上,光源,该光源具有多个光源部件,彼此相邻的光源部件之间限定有距离,每个光源部件都位于各脊部之下,光源产生光;和反射板,该反射板位于光源之下,反射板将入射其上的光向散光板的下表面部分反射;其中第一光源部件的中心与正位于该第一光源部件之上的脊部之间的第一间隔为该距离的大约0.2到大约0.55倍,而且第一光源部件的中心与反射板之间的第二间隔为该距离的大约0.10到大约0.25倍。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距离是在彼此相邻的光源部件的中心之间测量得到的。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该第一间隔为所述距离的大约0.286到大约0.51倍。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第一间隔为大约7.0mm到大约12.5mm。
2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距离为大约3.75到大约43.7mm。
29.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该第二间隔为所述距离的大约0.139到大约0.212倍。
30.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第二间隔为大约3.1mm到大约5.4mm。
31.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各光源部件可以是冷阴极荧光灯。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冷阴极荧光灯基本上与散光部件平行。
33.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背光组件,还包括散光薄层,该散光薄层位于散光部件上。
34.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背光组件,还包括散光层,该散光层位于散光部件上。
3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该散光层包括散光珠和粘合剂,该散光珠将散光部件射来的光分散,粘合剂将散光珠固定在散光部件上,该散光珠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粘合剂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3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背光组件,还包括接收容器,其中散光部件和光源容纳在该接收容器中,该接收容器包括用于在其上支撑散光部件的支撑框架。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该支撑框架具有固定凹进部分,用于相对于接收容器固定散光部件。
38.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该支撑框架具有固定凸起部分,用于相对于接收容器固定散光部件。
39.如权利要求38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固定凸起部分具有从其突出的辅助固定凸起,该辅助固定凸起与散光部件上的光学薄层组合。
40.一种显示设备,包括多个灯,所述灯产生光,并且彼此基本上平行排列,彼此相邻的灯的中心之间限定有距离;散光部件,该散光部件包括具有脊部和槽部的下表面,这些脊部和槽部交替排列在该下表面部分上,该散光部件位于这些灯之上,各脊部与其相对应的各灯的中心之间的第一间隔为所述距离的大约0.2到大约0.55倍;反射板,该反射板位于这些灯之下,反射板将入射到其上的光向散光板的下表面部分反射,各灯与反射板之间的第二间隔为所述距离的大约0.10到大约0.25倍;和显示板,该显示板位于散光部件之上,该显示板利用从散光部件射出的光显示图像。
41.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该第一间隔为所述距离的大约0.286到大约0.51倍。
42.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该第二间隔为所述距离的大约0.139到大约0.212倍。
43.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显示设备,还包括接收容器,其中散光部件和光源容纳在该接收容器中,该接收容器包括用于在其上支撑散光部件的支撑框架。
44.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该支撑框架具有固定凹进部分,用于相对于接收容器固定散光部件。
45.如权利要求4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该支撑框架具有固定凸起部分,用于相对于接收容器固定散光部件。
46.如权利要求40所述的显示设备,其中散光部件的第一部分的第一垂直厚度为散光部件的第二部分的第二垂直厚度的大约1.0到大约1.80倍,该第一部分位于形成脊部的位置,该第二部分位于形成槽部的位置。
47.一种背光组件,包括多个光源,所述光源产生光并沿第一方向延伸;散光板,该散光板将入射其上的光散射,散光板具有脊部部分,所述脊部部分定义了面对着光源的第一下表面,该脊部部分具有基本上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脊部;和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在其上支撑散光板,其中,该散光板具有支撑在该固定部件上的第二下表面,该第二下表面具有基本平坦的部分。
48.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散光板的侧壁上具有凹入部分,该凹入部分与固定部件组合。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固定部件具有与该凹入部分组合的凸出部分,该凸出部分与用于与其组合的凹入部分间隔有间隙。
50.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凹出部分在第二方向上与该凸入部分间隔有间隙,该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基本上垂直,该间隙不超过0.5mm。
51.如权利要求50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该间隙不超过大约0.1mm。
52.如权利要求49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该凸出部分在第一方向上与该凹入部分间隔有第一间隙,该第一间隙的尺寸为大约1.6mm到大约3.2mm。
53.如权利要求52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凸出部分在第二方向上与该凹入部分间隔有间隙,该第二方向基本上与第一方向垂直,该间隙不超过大约0.5mm。
54.如权利要求47所述的背光组件,还包括在第一下表面和第二下表面之间连接的第三下表面,该第三下表面具有基本平坦部分。
55.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该第三下表面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不超过大约1.0mm。
56.如权利要求54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第三下表面防止固定部件接触脊部部分。
57.一种背光组件,包括多个光源,所述光源产生光并沿第一方向延伸;散光板,该散光板将入射其上的光散射,散光板具有脊部部分,所述脊部部分定义了该散光板的整个下表面,该脊部部分包括基本上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脊部;和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在其上支撑散光板;其中该下表面的中心部分面对着光源,且该下表面的边缘部分被支撑在固定部件上。
58.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背光组件,还包括用于固定至少一个光源的端部的光源支持器,其中,该固定部件覆盖着该光源支持器。
59.如权利要求58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所述光源是灯。
60.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脊部部分和固定部件包括自由波纹形状。
61.一种平板显示设备,包括平板显示板,该平板显示板显示图像;背光组件,该背光组件包括多个光源、散光板和固定部件,这些光源产生光并沿第一方向延伸,该散光板将入射到其上的光散射,散光板具有脊部部分,所述脊部部分定义了面对着光源的第一下表面,该脊部部分具有基本上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多个脊部,固定部件支撑散光板;其中该散光板具有支撑在该固定部件上的第二下表面,该第二下表面具有基本平坦的部分。
62.如权利要求61所述的平板显示设备,其中平板显示板为液晶显示板。
63.一种背光组件,包括光源,该光源产生具有第一亮度的第一光和具有第二亮度的第二光,第二亮度的级别基本上高于该第一亮度的级别;和第一光学部件,该第一光学部件位于光源上方,第一光学部件包括具有第一垂直厚度的第一部分和具有第二垂直厚度的第二部分,该第二厚度基本上大于第一厚度,第一部分位于第一光入射的位置,第二部分位于第二光入射的位置。
64.如权利要求63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该第一部分具有槽部,第二部分具有脊部。
65.如权利要求64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第一光学部件是通过挤压模塑处理形成的。
66.如权利要求64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第一光学部件是通过注模处理形成的。
67.如权利要求64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第一光学部件的下表面部分具有波纹形状。
68.如权利要求64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槽部和脊部位于第一光学部件的下表面部分,该槽部和脊部面对着光源。
69.如权利要求64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光源包括多个放电空间部分,这些放电空间部分定义了多个放电空间。
70.如权利要求69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第一光学部件的脊部对应于放电空间部分。
71.如权利要求69所述的背光组件,其中各放电空间部分具有弓形形状。
72.如权利要求63所述的背光组件,还包括第二光学部件,该第二光学部件位于第一光学部件上,该第二光学部件可以分散从第一光学部件射出的光。
73.一种显示设备,包括背光组件,该背光组件包括光源和第一光学部件,光源产生具有第一亮度的第一光和具有第二亮度的第二光,第二亮度的级别基本上高于该第一亮度的级别,第一光学部件位于光源上方,第一光学部件包括具有第一垂直厚度的第一部分和具有第二垂直厚度的第二部分,该第二厚度基本上大于第一厚度,第一部分位于第一光入射的位置,第二部分位于第二光入射的位置;和显示板,该显示板位于背光组件的上方,显示板利用背光组件射出的光来显示图像。
74.一种用于背光组件的散光部件,该散光部件包括用于射出光的第一表面;和用于接收从光源射来的光的第二表面,该第二表面具有交替排列的多个脊部和槽部从而形成波纹形状,该散光部件的最厚部分是散光部件最薄部分的大约1.15到大约1.75倍。
全文摘要
在背光组件和包括该背光组件的显示设备中,背光组件包括散光部件和具有多个光源部件的光源,彼此相邻的两个光源部件之间限定有距离。散光部件包括具有交替排列的多个脊部和槽部的下表面部分。每个光源都位于各脊部下方。各光源的中心和正位于该光源上方的各脊部之间的间隔为所述距离的大约0.2到大约0.55倍。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794058SQ200510129649
公开日2006年6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21日
发明者崔盛植, 申东烈, 全在焕, 河周和, 朱炳润, 白晶旭, 崔震成, 金喜坤, 李相勋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