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段式对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3961阅读:7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两段式对焦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两段式对焦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子装置用数码相机的两段式对焦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电子装置(如移动电话、PDA等)用数码相机的光学模块大都为定焦设计类型因而无法实现变焦功能,而为拍摄到更远的物体需要改变焦距,因而需要调整镜头的位置。
一种现有的相机自动对焦机构,如公告于2003年3月5日的中国专利第02234511.6号,该对焦机构在感光元件封包的容置室上端设一感应线圈,在感光元件的上端结合一磁性元件,其下端结合一弹性元件,该弹性元件的另一端结合在容置室的底部。当相机自动对焦时,微处理器控制适当电流通过感应线圈,产生与磁性元件相斥的磁力推动感光元件移动,通过控制电流的大小以控制感光元件的移动量,进行自动对焦动作。完成对焦后,停止对线圈通电,即无磁力的作用,感光元件在弹性元件的作用下恢复到初始位置。
现有技术的相机虽然可实现对焦功能,但是,该机构需开设感应线圈、磁性元件及弹性元件的容置空间,增大了整个镜头模组的体积,且使该相机自动对焦机构结构复杂、组装不便;另外,当感应线圈断电,其产生的磁力消失进而使弹性元件伸长时,弹性元件需要往复振动一定时间才能稳定,即相机需等待一定的反应时间才能拍照,造成相机使用不便。
鉴于以上缺点,有必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且相机对焦后即刻便可工作的两段式对焦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组装方便、且相机对焦后即刻便可工作的两段式对焦装置。
本实用新型两段式对焦装置,包括一镜头、一外套筒、一压板及一底座,镜头套设于外套筒内,镜头和外套筒相对固定,所述底座具一容置空间,外套筒收容于底座的容置空间中,所述外套筒底部形成有台阶,底座设有与台阶相配合的楔块,该压板相对底座固定,同时压抵外套筒于底座上,而外套筒可相对于底座转动。
相较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两段式对焦装置通过旋转外套筒使其带动镜筒上升或下降一固定距离以使镜筒与影像感测器之间产生距离差,从而实现相机的两段式对焦功能。另外,各部件结构简单,加工成型容易;组装时,只需将外套筒放置于底座的容置空间中,然后压板盖于底座和外套筒上,即可完成组装,无须借助任何工具,是以,该两段式对焦装置组装方便;此外,对焦时,将推块推到位后即可拍摄,无需反应时间,使得使用方便。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两段式对焦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两段式对焦装置的外套筒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两段式对焦装置的立体装配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和图2,该两段式对焦装置适用于数码相机及移动电话等电子装置,其包括一镜头10、一压板20、一外套筒30、一底座40和一影像感测器(图未示)。
该镜头10包括一内套筒100和设于其内的透镜组(图未示),内套筒100为一端半封闭的圆筒形,其半封闭的一端为开设一用于透过光线的通光孔104,内套筒100外表面设有外螺纹102。
压板20为正方形薄板,其上开设有一圆形安装孔200,该安装孔200的圆心与压板20的对角线的交点重合。压板20上开设有四个均匀分布的定位孔202,该四定位孔202位于靠近安装孔200的边缘处,且其圆心均位于压板20的对角线上。压板20上还设有四个对称分布的突起204,突起204凹陷于压板20的一面而突出于其另一面,且其具有弹性,四个突起204分别位于正方形压板20的每一边的中部。
外套筒30为圆筒形,其内圆柱面上设有内螺纹302,外圆柱面上设有一推块304,该外套筒30的一端的外圈部分等间距设置有台阶306。该台阶306具有一第一平坦处307、一第一斜面308和一第二平坦处309,第一斜面308位于第一平坦处307和第二平坦处309之间并将其连接起来,台阶306的个数可为两个或以上,本实施例中为3个。镜头10套于外套筒30内,所述内螺纹302与镜头10的外螺纹102配合。
底座40具一基体400和四个均匀分布于基体400上、且垂直向上延伸的延伸部405。基体400大体为正六面体形,其一表面敞开从而于基体400上形成一矩形开409,该表面的相对表面401上开设有一与开409贯通的圆形开孔402。沿开孔402的边缘等间距设置有弧形的楔块404,该楔块404设于基体400的表面401上且垂直于该表面401,其个数与外套筒30上的台阶306的个数对应,并与该台阶306配合。楔块404具有一第二斜面403和一平坦面407,该第二斜面403连接表面401与平坦面407。延伸部405为从基体400的外表面401向上延伸而成,其分别位于基体400的外表面401的四角处,每一延伸部405均为长方体,其朝内的一边倒角形成一柱面408,且该柱面408刚好与外套筒30的外圆柱面对应,每一个延伸部405上均设有一卡柱406,卡柱406的高度大于压板20的厚度。该四个延伸部405界定的空间恰好可容置外套筒30,该卡柱406与压板20上的定位孔202配合。
影像感测器是感光元件,其可为感光耦合组件(C 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CMOS),该影像感测器设置于底座40的基体400内。
请参阅图3,组装时,先将镜头10螺入外套筒30内并固定,外套筒30的内螺纹302与镜头10的外螺纹102配合;再将该安装有镜头10的外套筒30放置于底座40上,使台阶306与楔块404配合,推块304位于二延伸部405之间;接着将压板20置于底座40和外套筒30上,压板20的四个突起204与外套筒30一端弹性抵触,镜头10穿过压板20的安装孔200,并使卡柱406插入定位孔202且部分露出于压板20;最后热压卡柱406的露出部分,使压板20不能从卡柱406上脱出而固定于底座40上。
当像距较小而需将其调至较大时,推动推块304,固定在一起的镜头10和外套筒30抵抗压板20上突起204的弹力转动,且台阶306沿着楔块404的斜面403逐渐上升,镜头10和外套筒30一起上升,从而使镜头10和外套筒30在轴线方向上升一位移,镜头10与影像感测器的距离增大,即像距增大,此时台阶306的第一平坦处307与楔块404的平坦面407配合;如需像距较小时,反方向推动推块304,其动作过程与上述调大像距的过程相反,即像距减小,此时台阶306与楔块404配合,台阶306的第一平坦处307与表面401配合,第一斜面308与第二斜面403配合,第二平坦处309与平坦面407配合。
可以理解,该定位孔202、卡柱406和延伸部405的个数不限于4个,可为2个以上的任意数量;台阶306和楔块404可分别仅具有一斜面而不具有平坦处及平坦面。
权利要求1.一种两段式对焦装置,包括一镜头、一外套筒及一底座,镜头套设于外套筒内,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段式对焦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压板,镜头和外套筒相对固定,所述底座具一容置空间,外套筒收容于底座的容置空间中,所述外套筒底部形成有台阶,底座设有与台阶相配合的楔块,该压板相对底座固定,同时压抵外套筒于底座上,而外套筒可相对于底座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段式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外套筒为圆筒形,其外圆柱面上设有一推块,所述台阶等间距设置于外套筒的一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段式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楔块等间距设置于底座上,其个数与外套筒上的台阶对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段式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台阶具有二平坦处和一斜面,该斜面连接该二平坦处,该楔块具有一平坦面和一斜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段式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压板上设有一安装孔、四个定位孔和四个突起,外套筒穿过该安装孔,该定位孔用于固定压板,突起与外套筒另一端弹性抵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段式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压板为正方形薄板,该安装孔的圆心与压板的对角线的交点重合,该四定位孔位于靠近安装孔的边缘处,且该四个定位孔和四个突起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突起凹陷于压板的一面而突出于其另一面,其具有弹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两段式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座上设有四个卡柱,卡柱与所述定位孔配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两段式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具一基体和多个延伸部,该延伸部向基体上部延伸形成所述容置空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两段式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基体大致为六面体形,其一表面敞开从而于基体上形成一开口,该表面的相对面上开设一与开口贯通的开孔,该多个延伸部均匀分布于基体上,卡柱设于延伸部上,该楔块沿开设开孔的面的垂直方向朝基体外部延伸。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段式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镜头外表面设有外螺纹,外套筒内壁设有与镜头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该镜头通过外螺纹及外套筒的内螺纹与外套筒螺接。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段式对焦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镜头为圆筒形,包括有设于其内的透镜组及用于透过光线的通光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两段式对焦装置,包括一镜头、一外套筒、一压板及一底座,镜头套设于外套筒内,镜头和外套筒相对固定,所述底座具一容置空间,外套筒收容于底座的容置空间中,所述外套筒底部形成有台阶,底座设有与台阶相配合的楔块,该压板相对底座固定,同时压抵外套筒于底座上,而外套筒可相对于底座转动。该两段式对焦装置组装方便,另外,对焦时,将推块推到位后即可拍摄,无需反应时间,使用方便。
文档编号G03B13/32GK2769954SQ20052005422
公开日2006年4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1日
发明者江宗韦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