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3958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背光模组,特别是关于一种出光亮度较高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通常包括液晶显示面板、背光模组及用于固定并支持该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的上框。
一种现有技术液晶显示装置揭露于2004年8月21日公告的中国台湾专利第220,510号。参照图1,该液晶显示装置800包括一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810、一液晶显示面板820、一上框830、两发光元件840和一导光板700。
该软性电路板810与该液晶显示面板820电性连接,并包括一主电路区811和一光源设置区812。该光源设置区812为一自该主电路区811延伸出的悬臂,该二发光元件840设置于该软性电路板810的光源设置区812上。该上框830包括一凹陷部831,该凹陷部831具有两缺口832。
该上框830通常为胶框,该发光元件840通常为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
请再参照图2,是发光二极管出光面与导光板入光面之间的距离X与导光板相对出光亮度Y的关系图,其中距离X的单位为毫米(mm)。可以看出,距离X越大,相对出光亮度Y越小,即发光二极管的光利用率越低。
由于上述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与导光板入光面之间的距离对导光板的出光亮度影响,当采用如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800时,该液晶显示装置800存在如下问题由于现有技术制造能力的限制,该上框830的缺口832的尺寸不可能恰好容纳该发光元件840,也就是说,在完成组装后,该发光元件840和导光板700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该间隙将影响导光板700的出光亮度。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克服现有技术背光模组导光板与发光元件之间存在间隙导致出光亮度不高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出光亮度较高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一导光板、一上框、一下框及一发光元件,该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及与该入光面相交的出光面;该发光元件置于导光板入光面与上框之间;该下框与上框相互配合,支撑并固定该导光板,该下框设有一弹片,该上框设有收容该弹片的收容槽,该弹片对该导光板施加弹性作用力,使导光板与发光元件元件紧密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下框设有弹片,该弹片用来提供弹性作用力将导光板朝发光元件元件推动,减小发光元件元件出光面与导光板入光面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本创作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出光亮度。

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该液晶显示装置处于组装前的一个状态。
图2是背光模组中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的距离与导光板相对出光亮度的关系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之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之上框之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之上框、下框与发光元件元件及导光板的组装平面图。
图6是图5所示背光模组VI部份之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立体分解图。该背光模组包括一上扩散片11、一上增光片12、一下增光片13、一下扩散片14、一导光板2、一上框3、一下框4、一反射片17、一电路板5和多个发光元件6。
该上扩散片11、上增光片12、下增光片13和下扩散片14侧边均设置有多个凸块(未标示)。该导光板2具有一入光面21、一出光面22和一与该出光面22相对的底面23。该导光板2的两相对侧面以不对称的方式设置多个凸块24,该凸块24的厚度小于导光板2的厚度,且该凸块24一表面(未标示)与该底面23平齐。该导光板2之与入光面21相对的侧面设有一突出部25。
该电路板5具有一导线带51,该多个发光元件6设置在该电路板5上。
该上框3具有第一侧壁31、第二侧壁32、第三侧壁33、第四侧壁34和一底板35。该底板35设置在各侧壁内侧,其自身为一中空方形板,其中空部份形成一第一收容空间。该第二侧壁32及第四侧壁34外侧分别设有多个卡扣36。该第一侧壁31、第二侧壁32、第三侧壁33、第四侧壁34和该底板35组成一第二收容空间。
该第一侧壁31上具有一缺口311,该底板35邻近该第一侧壁31设有一凹陷部351。该底板35邻近该第二收容空间进一步设置多个卡槽352(请参阅第五图),并在邻近第三侧壁33的地方设置一收容槽353。
一起参照图4,是该上框3的另一视角立体图。该上框3在与该第二收容空间相反的方向设置多个凸壁37,该凸壁37和该底板35组成一第三收容空间。该底板35相对远离收容槽353的一端即邻近第一侧壁31处设置有多个凹槽354,并分别在邻近第二侧壁32及第四侧壁34处与第二收容空间相反方向处设置卡槽355,且该卡槽355的空间大于导光板2的凸块24。
请继续参阅图3,该下框4具有一底面40、一第一侧壁41、一第二侧壁42、一第三侧壁43及一挡块44,该第三侧壁43设有一弹片431,该弹片431自该第三侧壁43朝向内侧突伸而出。该第一侧壁41及第二侧壁42上设有多个卡槽45。
一起参照图5与图6,是该上框3及下框4与发光元件6、电路板5及导光板2的组装平面图与图5之VI部份放大图。该电路板5、发光元件6、导光板2和上框3组装时,该电路板5设置在该底板35的凹陷部351内,该发光元件6收容在该凹槽354内,该导线带51通过缺口311伸出上框3。该导光板2的入光面21与该发光元件6相邻,该导光板2的凸块24与该底板35的卡槽355配合,则导光板2卡入该底板35的第一收容空间内,其突出部25可部分或全部被上框的收容槽353收容。将该反射片17收容在该上框3的第三收容空间内。然后将下框4的卡槽45与上框3的卡扣36相扣合,则下框4第三侧壁43上的弹片431被底板35的收容槽353收容并朝该第一收容空间突伸而出,并挤压导光板2的突出部25,从而导光板2在该弹片431的弹力作用下与各发光元件6紧密接触。然后将下扩散片14、下增光片13、上增光片12和上扩散片11依次设置于该导光板2的出光面22上,此时,该下扩散片14、下增光片13、上增光片12和上扩散片11收容于该上框3的第二收容空间内,并且,该下扩散片14、下增光片13、上增光片12和上扩散片11上的凸块亦与该底板35的卡槽352配合。
上述的电路板5通常为软性电路板,该电路板5用于将电能输入该发光元件6。该发光元件6通常为发光二极管。该上框5通常为胶框,下框4通常为铁框。
相较于现有技术,因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下框4具有弹片431,该弹片431可以在组装过程中及组装后提供弹性作用力将导光板2朝发光元件6推动,减小发光元件6与导光板2入光面21之间距,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出光亮度。
权利要求1.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导光板、一上框、一下框及一发光组件,该导光板其具有一入光面及与该入光面相交的出光面;一下框,该下框与上框相互配合,支撑并固定该导光板;该发光组件置于导光板入光面与上框之间;其特征在于该下框设有一弹片,该上框设有收容该弹片的收容槽,该弹片对该导光板施加弹性作用力,使导光板与发光组件紧密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上框设有多个侧壁及一底板,该底板设置于该多个侧壁内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底板的一端设有凹槽,该发光组件置于该凹槽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收容槽设置在该底板上远离凹槽的一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下框分别设有多个侧壁及一底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弹片设置在该下框的侧壁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弹片为自该侧壁突伸出的弹片。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与入光面相对的侧面设有一突出部,该突出部置于该收容槽内。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弹片通过该突出部对导光板施加弹性作用力。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光学膜片,该光学膜片设置于该导光板的出光面上。
11.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膜片为扩散片或增亮片。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电路板,该发光组件设置在该电路板上。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电路板为软性电路板。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发光组件为发光二极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一导光板、一上框、一下框及一发光元件。该下框与上框相互配合,支撑并固定该导光板,其上设有一弹片,该上框设有收容该弹片的收容槽,该弹片对该导光板施加弹性作用力,使导光板与发光元件紧密接触,减小发光元件出光面与导光板入光面之间的距离,从而提高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出光亮度。
文档编号G02B5/02GK2769946SQ20052005397
公开日2006年4月5日 申请日期2005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18日
发明者谢育志, 尤铭锵, 余志佳 申请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