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0094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结构。
背景技术
生活中常见背光结构的应用,像是数字像机、数字随身听、手机、电视、计算机等。以计算机为例,现今计算机的显示器多大多都是以液晶显示器为主流,几乎看不到传统阴极射线管显示器的踪迹。由于时代的潮流与趋势,轻薄短小与高效能已成为科技产品的发明概念之一;而笔记型计算机则是以概念而发明的产物。以笔记型计算机的显示器而言,大多以背光结构作为光源;为了符合轻薄短小与高效能的发明概念,因此,V型入光侧(V-cut)背光结构渐渐形成主流,其架构可以用较少的光学薄片,将光能量集中在正视视角,以达到轻薄与高亮度的目标。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其为现有技术的V型入光侧背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与剖示图;如图所示,现有的V型入光侧背光结构包括一导光板10、一反射板20、一灯管30、一灯罩40,导光板10的下方设置一反射板20,导光板10的一侧设置灯管30;灯管30为一冷阴极萤光灯管,多个绝缘套36包覆于灯管30的两端,并且使多个绝缘套36分别遮蔽两端的一电极335。而灯罩40设置于导光板10的一侧并罩设于灯管30。
通过绝缘套36以保护灯管30两端的电极335,以避免灯管30短路的问题。而背光结构的组装程序里,灯管30两端先与高低压线焊接后,套上绝缘套36,绝缘套36会包住灯管30,再将灯管30与灯罩40组合。而灯管30与灯罩40组合时,灯管30两端的绝缘套36内侧会与灯罩40位置重叠,并将绝缘套36塞入灯罩40的开口,并且让绝缘套36暂时固定于灯罩40的开口内,待后续组装程序使用。
而绝缘套36多为有弹性、可压缩的防火橡胶材质,若为不透明材质时,会某些程度上遮挡住光线的传播。而且在笔记型计算机讲求轻薄短小的设计下,采用了V-cut背光结构作为光源。但是,因V-cut背光结构的关系,所以,光线较难于导光板10内沿着与灯管30平行的方向传播,导致导光板10于左下角与右下角的辉度相比较之下较低,使显示器左下角与右下角较暗。
因此采用另一种方式,即使用透明灯罩40,使部分光线穿透灯罩40而照射至导光板10左下角与右下角,但是,就背光结构而言,灯管30照射灯罩40后的温度都相当的高,若是使用透明灯罩40,则透明灯罩40的透明材质将会有无法耐高温的问题,即防火性差的问题产生,而且透明材质在高温的环境下使用一段时间后,透明材质会有黄化的忧虑。
因此,采用另一种方式,在导光板10的入光面,即导光板10与灯管30邻近的面以特殊刀具抛光,增加使光线较能往导光板10左下角或右下角传播。或是在导光板10左下角及右下角角落的出光面作表面粗糙处理,也能使导光板10左下角或右下角的辉度增加。但是,以抛光增加局部辉度的方式都为单向抛光,即刀具必须由左向右抛光,使光线于导光板10内传拨的方向偏右,因此使右下角的会辉度增加,相对的会让左下角的辉度更为降低。或者由右向左抛光;使光线于导光板10内传拨的方向偏左,因此使左下角的会辉度增加,相对的会让右下角的辉度更为降低。
若是以将导光板10的入光面先左向右抛光再由右向左抛光,则导光板10左下角或右下角的辉度并无明显增加。也就是说,利用刀具抛光的方式,使入光面表面微结构不对称,所以光线进入导光板10会而有倾向单边散射的情况。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的背光结构,其可提高导光板左下角或右下角的辉度,可解决上述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结构,其通过导光板的入光面以抛光处理,并且使光源组于导光板的照设区域为不对称的方式,如此可增加导光板左下角与右下角光线传播的范围,使背光结构的左下角与右下角的辉度相同。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结构,其通过导光板的入光面以抛光处理,并且将光源组的双电极的其中之一电极设置为短电极,如此可增加导光板左下角与右下角光线传播的范围,使背光结构的左下角与右下角的辉度相同。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结构,其通过导光板的入光面以抛光处理,并且使光源的至少二绝缘套的其中之一绝缘套包覆光源的面积较小,如此可增加导光板左下角与右下角光线传播的范围,使背光的左下角与右下角的辉度相同。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背光结构,其包括一导光板与一光源组,导光板一侧具有一入光面,入光面为一抛光面,光源组具有一有效发光区,有效发光区的中心线与入光面的中心线之间具有一距离。光源组包括一冷阴极灯管与至少二绝缘套,绝缘套分别套设于冷阴极灯管的二端,并且使绝缘套其中之一具有一遮蔽部,遮蔽部是向冷阴极灯管内延伸包覆。或是使冷阴极灯管一端的一第一电极的长度,大于另一端的一第二电极的长度,并且将绝缘套套设于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两端。如此可平均导光板左下角与右下角光的辉度。


图1为现有技术的V型入光侧背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的V型入光侧背光结构的剖视图;图3A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背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B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背光结构的导光板与光源组的配置前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背光结构的分解图;图5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结构的结构示意;以及图6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结构的结构示意。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导光板20反射板30灯管335 电极36绝缘套40灯罩50反射板60导光板62入光面
625 有效发光区64出光面70光源组71灯管,72第一电极725 末端727 遮蔽部74第一绝缘套76第二电极765 末端77导线78第二绝缘套80反射罩90光学薄片93逆棱镜光学薄片96扩散片C1中心线C2中心线具体实施方式
兹为使贵审查委员对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谨佐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后请参阅图3A,其为本发明较佳实施利的背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背光结构包括一导光板60与一光源组70,导光板60的一侧具有一入光面62;光源组70具有一有效发光区625,有效发光区625的中心线C1与入光面62的中心线C2之间具有一距离D。如此,通过不对称的方式设置光源组70,可增加导光板60左下角与右下角光线传播的范围,使背光结构的左下角与右下角的辉度相同。光源组70的有效发光区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为不对称的配置方式,如此可平衡导光板左下角与右下角光线传播的范围,使背光结构的左下角与右下角的辉度相同。
如传统技术的光源组70设置于入光面62的中心位置时,光线射至入光面62并由导光板60的出光面64射出,但由于导光板60研磨制作工艺的因素,其上的微结构会导致导光板60左下角与右下角的辉度不平均,如图3B所示。因此,若将光源组70设于入光面62的非中心位置,如图3A所示,光源组70的中心线C2与导光板60的中心线C1间具有一距离D,形成非中心位置配置,如图所示,将光源组70设于入光面62中心偏右的位置,以提高导光板60右下角的辉度;而欲提升导光板60左下角的辉度,将光源组70设于入光面62中心偏左的位置。如此可解决导光板60的左下角或右下角辉度较暗的问题。
请参阅图4,其为本发明较佳实施利的背光结构的分解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背光结构,其为侧面式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反射板50、一导光板60与一光源组70,导光板60设于反射板50的上方,本发明以导光板60为一楔型逆棱镜导光板(V-cut light guide plate)作一说明。导光板60一侧具有一入光面62,光源组70可为一冷阴极灯管,而光源组70的有效发光区625小于入光面62的面积由于上述的技术仅可提高单一位置的辉度,例如右下角或左下角,故,为了平均导光板60左下角与右下角的辉度,可让入光面62为一抛光面,以特殊刀具抛光,让光源组70的光线照射于入光面62后,使光线在导光板60的行进时偏向单一方向,其可能偏向左方或是偏右,此实施例是以偏左而作为说明。所以,导光板60左下方的辉度必然会提高,但是右下方的辉度必然会降低,因此将将光源组70设于入光面62的非中心位置,使有效发光区625的中心线C1相对于入光面62的中心线℃2的设置方向是相反于抛光面的抛光方向。使光源组70设置的位置于入光面62中心偏右之处,如此可平均导光板60左下角与右下角的辉度。
本发明还包括一反射罩80与多个光学薄片90,反射罩80罩设于导光板60的一侧并使光源组70在反射罩80内。导光板60的上方设有多个光学薄片90;光学薄片90包括一逆棱镜光学薄片93与一扩散片96。
请参阅图5,其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背光结构示意图,此实施例不同于上一实施例在于调整绝缘套的长短以提供左下角或右下角的辉度并同时搭配入光面的表面处理以平均左下角以及右下角的辉度,此实施例的光源组70包括一灯管71,灯管71设于入光面62的中心位置,灯管71内部与外部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电极72、一第一绝缘套74、一第二电极76与一第二绝缘套78,第一绝缘套74包覆部分灯管71,且第一绝缘套74的遮蔽部727遮蔽灯管71的第一电极72的末端725,第二绝缘套78包覆部分灯管71且不遮蔽第二电极76的末端765,即第二绝缘套78不具有遮蔽部,使连接于第二电极76的导线77部分露出,故减少遮蔽部727将有助于提升冷阴极灯管71的有效发光区625,并且使有效发光区625的中心线C1与入光面62的中心线C2错开。此实施例是以光线偏向左方传播而做说明,所以,导光板60左下角的辉度必然会提高,但是右下角的辉度必然会降低。
因此,让第二绝缘套78包覆部分灯管71且不遮蔽第二电极76的末端,使第二绝缘套78包覆于灯管71的面积比第一绝缘套74小,因此使连接于第二电极76的导线77部分露出,让灯管71所发的光线经由反射罩80的反射,使光线受第二绝缘套78阻挡的机会减少,因此让灯管71的照射范围增加,用以形成有效发光区域中心位置与入光区中心位置不同的配置,上述的技术可将第二绝缘套78的长度缩小或是移动包覆的位置都可达到上述的功能。
请参阅图6,其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此实施例不同于上一实施例在于此实施例系调整电极的长短以提供左下角或右下角的辉度并同时搭配入光面的表面处理以平均左下角以及右下角的辉度,即灯管71内部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电极72与一第二电极76,第一电极72的长度大于第二电极76的长度。由于第一电极72与第二电极76本身不发光,因此,灯管71所发的光线将会被第一电极72与第二电极76所遮蔽,故减少电极长度将有助于提高灯管71的有效发光区625,并且使有效发光区625的中心线C1与入光面62的中心线C2错开。
以此实施例而言,当入光面62为一抛光面,使光线于导光板60的行进时偏向单一方向,如以偏向左方为例,导光板60左下方的辉度必然会提高,但是右下方的辉度必然会降低。因此使第一电极72的长度大于第二电极76的长度,即缩短第二电极76的长度,以提高灯管71向右有效发光区625,以提高导光板60右下方的辉度。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背光结构包括一反射板、一导光板与一光源组,导光板设于反射板的上方,导光板一侧具有一入光面;将光源组设于入光面的非中心位置,且光源组的有效发光区小于入光面的面积。若光源组为一灯管,将灯管设于入光面的中心位置,灯管内部与外部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电极、一第一绝缘套与一第二电极、一第二绝缘套,第一绝缘套包覆部分灯管且遮蔽灯管的第一电极的末端,第二绝缘套包覆部分灯管且不遮蔽第二电极的末端,或将灯管内部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电极与一第二电极,第一电极的长度小于第二电极的长度,如此可增灯管的照射面积,进而平均导光板左下角与右下角光的辉度。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凡依本发明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所述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结构,包括一导光板,其一侧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光源组,具有一有效发光区,该有效发光区的中心线与该入光面的中心线之间具有一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结构,其中该导光板为一楔型逆棱镜导光板(V-cut light guide plate)。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结构,更包括至少一光学薄片,其设于该导光板的上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结构,其中该光学薄片包括一逆棱镜光学薄片及一扩散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结构,其中该光源组,包括一冷阴极灯管;以及至少二绝缘套,分别套设于该冷阴极灯管的二端,且该二絶缘套其中之一具有一遮蔽部,其中该遮蔽部是向该冷阴极灯管内延伸包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结构,其中该光源组还包括一反射罩,该反射罩罩设于该入光面,并使该冷阴极灯管配置于该反射罩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结构,其中该光源组,包括一冷阴极灯管,其一端具有一第一电极,另一端则具有一第二电极,其中该第一电极长度大于该第二电极长度;以及至少二绝缘套,分别套设于该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两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结构,其中该光源组还包括一反射罩,该反射罩罩设于该入光面,并使该冷阴极灯管配置于该反射罩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结构,且该光源组的有效发光区的面积小于该入光面的面积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结构,其中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为一抛光面,且该有效发光区的中心线相对于该入光面的中心线的设置是相反于该抛光面的抛光方向。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背光结构,其包括一导光板与一光源组,导光板一侧具有一入光面,入光面为一抛光面,光源组具有一有效发光区,有效发光区的中心线与入光面之中心线之间具有一距离。如此,通过抛光面与不对称的方式设置光源组,可增加导光板左下角与右下角光线传播的范围,使背光的左下角与右下角的辉度相同。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818755SQ20061005471
公开日2006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2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日
发明者潘治良, 袁师武, 王怡然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