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透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7222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摄像透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CCD(Charge Couple Device)和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等摄像元件的摄像机器上所搭载的摄像透镜。
背景技术
CCD和CMOS等摄像元件近年来正向非常小型化和高速化进展着。为此,在摄像机器主体以及搭载于此的透镜上也需要小型且高性能的器件。另外,为了与高像素的摄像元件相对应而寻求远心性(テレセントリック)即向摄像元件的入射角度相对于光轴接近于平行(相对于摄像元件的入射角度接近于垂直)。以往,搭载于例如附有摄像机的便携式电话的摄像透镜,大多由三枚的透镜构成,但是为了与高像素化对应,而存在透镜枚数进一步增加的倾向。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4枚结构的摄像透镜。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摄像透镜中,从物体侧起第二号配置的第2透镜,是物体侧的面为凹面形状的负透镜。
〔专利文献1〕特开平2005-208236号公报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摄像透镜,在色像差方面尚有改善的余地。另外,在4枚结构的摄像透镜中,为了确保远心性而考虑尽可能在物体侧配置孔径光阑,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假若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摄像透镜那样在第2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为凹面形状,则制造敏感度变高,若在例如制造时存在透镜的位置错位,则容易产生像面变动。
本发明是针对所涉及的问题点而提出的方案,其目的为提供一种摄像透镜,其能够与高像素化相对应的小型且高性能的透镜系统。

发明内容
基于本发明的摄像透镜,从物体侧顺次备有物体侧的面为凸形状的正的第1透镜;将凹面向着像面侧的负的弯月形状的第2透镜;将凸面面向像面侧的正的弯月形状的第3透镜;两面为非球面形状、且在光轴近旁像面侧的面为凹形状的、正或负的第4透镜,并满足下述的条件式υd1>50 …… (1)υd2<30 …… (2)|f2/f1|>1…… (3)0.5<|f3/f4|<1.5 …… (4)其中,υd1第1透镜的阿贝数;υd2第2透镜的阿贝数;f1第1透镜的焦距;f2第2透镜的焦距;f3第3透镜的焦距;f4第4透镜的焦距。
在基于本发明的摄像透镜中,由于作为整体为4枚透镜结构,且能够使透镜材料、透镜的面形状以及各透镜的光学能力分配的最佳化,因此能够实现与高像素化相对应的小型且高性能的透镜系统。特别是通过满足条件式(1)、(2),能够得到轴上色像差和倍率色像差的校正效果。另外,通过满足条件式(3)、(4),能够进行远心性的确保以及倍率和轴上色像差的校正,并有利于透镜系统整体的小型化。另外,通过将第2透镜设计为将凹向朝向像面侧的负的弯月形状,能够降低因制造时的位置错位而产生的像面变动,并能够得到制造适应性的优良。
在基于本发明的摄像透镜中,也可以在比第1透镜的像侧的面更靠近物体侧处备有孔径光阑。或者,也可以在第1透镜和第2透镜之间备有孔径光阑。通过将孔径光阑保持于比较靠前侧,有利于确保远心性。
另外,在基于本发明的摄像透镜中,优选为,第4透镜的像面侧的面在光轴近旁为凹形状,而在周边部为凸形状。由此,特别有利于像面弯曲的校正和远心性的确保。
按照本发明的摄像透镜,由于谋求从物体侧顺次备有物体侧的面为凸形状的正的第1透镜;将凹面向着像面侧的负的弯月形状的第2透镜;将凸面向着像面侧的正的弯月形状的第3透镜;两面为非球面形状、且在光轴近旁像面侧的面为凹形状的、正或负的第4透镜,并将透镜材料和各透镜的光学能力分配的最佳化,因此能够实现与高像素化相对应的小型且高性能的透镜系统。


图1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相对应的透镜剖面图。
图2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相对应的透镜剖面图。
图3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相对应的透镜剖面图。
图4是与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相对应的透镜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的透镜数据,(B)表示与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的透镜数据,(B)表示与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的透镜数据,(B)表示与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透镜数据的图,(A)表示基本的透镜数据,(B)表示与非球面相关的透镜数据。
图9是对于各实施例汇总表示与各条件式相关的值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的像差图,(A)表示球面像差,(B)表示像散,(C)表示畸变。
图中G1-第1透镜,G2-第2透镜,G3-第3透镜,G4-第4透镜,St-孔径光阑,Ri-从物体侧起第i个透镜面的曲率半径,Di-从物体侧起第i面和第i+1透镜面的面间隔,Z1-光轴。
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第1构成例。该构成例与后述的的第一数值实施例(图5(A)、图5(B))的透镜结构相对应。图2表示第2构成例。该构成例,与后述的第2数值实施例(图6(A)、图6(B))的透镜构成相对应。图3表示第3构成例。该构成例,与后述的第3数值实施例(图7(A)、图7(B))的透镜构成相对应。图4表示第4构成例。该构成例,与后述的第4数值实施例(图8(A)、图8(B))的透镜构成相对应。在图1~图4中,符号Ri,表示将最靠近物体侧的构成要素的面作为第1号并以随着面向像侧(成像侧)顺次增加的方式而附加符号的第i面的曲率半径。符号Di,表示第i面和第i+1面的光轴Z1上的面间隔。另外,各构成例均是基本结构相同,因此在以下中,以图1所示的第1构成例为基本而说明。
该摄像透镜,用于CCD和CMOS等摄像元件的各种摄像机器,例如移动电话、数字静物摄像机以及数字视频摄像机等较为合适。该摄像透镜,沿光轴Z1从物体侧顺次备有第1透镜G1、第2透镜G2、第2透镜G3、第4透镜G4。光学的孔径光阑St,配置于第1透镜G1的前侧,更详细来说,配置于光轴Z1中比第1透镜G1的像侧的面更靠近物体侧。另外,也可以如图4的第4构成例那样,在光轴Z1中,在第1透镜G1和第2透镜G2之间配置孔径光阑St。
在该摄像透镜的成型面Simg中,配置CCD等摄像元件。在第4透镜G4和摄像元件之间,与安装透镜的摄像机侧的结构相对应地,配置各种光学构件GC。例如,配置摄像面变换用的封罩玻璃和红外线截止滤光器(cutfilter)等平板状的光学构件。
第1透镜G1,是物体侧的面为凸形状的正透镜,例如双凸透镜。第2透镜G2,是将凹面朝向像侧的负的凹凸透镜。第3透镜G3是将凸面朝向像面侧的正的凹凸透镜。第4透镜G4是在光轴近旁像面侧的面为凹形状的正透镜或负透镜。
第3透镜G3的像面侧的面,优选为,在光轴近旁在像面侧是凸形状,并成为随着离开光轴Z1其正的光学能力逐渐变弱的形状。第4透镜G4,优选为两面是非球面形状。第4透镜G4的物体侧的面,优选为在光轴近旁是凸形状。在第4透镜G4的物体侧的面中,周边部的形状为例如随着从光轴Z1远离正的光学能力逐渐变弱的形状。另外,也可以如下那样的形状即随着从光轴Z1远离从凸形状变化为凹形状,进而再变换为凸形状。第4透镜G4的像面侧的面,优选为,在光轴近旁为凹形状而在周边部为凸形状。
该摄像透镜,满足如下条件υd1>50 …… (1)υd2<30 …… (2)|f2/f1|>1 …… (3)0.5<|f3/f4|<1.5…… (4)其中,υd1是第1透镜G1的阿贝数;υd2是第2透镜的阿贝数;f1是第1透镜G1的焦距;f2是第2透镜G2的焦距;f3是第3透镜G3的焦距;f4是第4透镜G4的焦距。
接下来,说明以上那样构成的摄像透镜的作用和效果。
在该摄像透镜中,作为整体以4枚的透镜结构使透镜材料、透镜的面形状以及各透镜的光学能力分配最佳化,能够得到与高像素化对应的小型且高性能的透镜系统。在该摄像透镜中,通过将光学的孔径光阑St保持到比较靠前侧(物体侧),确保了远心性。在将孔径光阑St保持于前侧的情况下,制造敏感度变高,例如若制造时透镜的位置存在错位,则容易产生像面变动。但是在该摄像透镜中,通过使第2透镜G2成为将凹面向着像面侧的负的弯月形状,降低了其像面变动,并得到了制造适应性优良的透镜系。另外,在该摄像透镜中,通过使第4透镜G4的像面侧的面在光轴近旁为凹形状在周边部为凸形状,能够对横跨从像面的中心部到周边部的像面弯曲良好地进行校正。另外,也有利于确保远心性,并且横跨从像面的中心部到周边部,光线相对于摄像元件面的入射角度近乎于垂直。
在该摄像元件中,使第1透镜G1为满足条件式(1)那样的低分散的透镜材料,使第2透镜G2为满足条件式(2)那样的高分散透镜材料,由此得到了轴上色像差和倍率色像差的校正效果。若低于条件式(1)的下限,则主要轴上色像差变大且性能劣化,因此并不优选。若超过条件式(2)的上限,则主要倍率色像差变大且性能劣化,因此并不优选。为了更良好地对色像差进行校正,则条件式(2)的上限优选为以下的值。
υd2<29…… (2A)另外,通过满足条件式(3)、(4),在进行远心性的确保以及倍率和轴上色像差的校正的同时,实现了透镜系整体的小型化。条件式(3),规定了物体侧的两个透镜(第1透镜G1和第2透镜G2)的光学能力的合适的关系。若低于条件式(3)的下限,则虽然有利于全长缩短,但是轴上色像差变得较大且性能劣化,因此并不优选。条件式(4)规定了像面侧的两个透镜(第3透镜G3和第4透镜G4)的光学能力的最佳关系,若超过条件式(4)的上限,则光线相对于摄像元件面的入射角度变大且远心性恶化,因此并不优选。相反,若低于下限,虽然有利于全长缩短,但是由于成为倍率和轴上色像差较大的透镜系,因此并不优选。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按照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由于能够寻求透镜材料、透镜的面形状以及各透镜的光学能力分配的最佳化,因此能够实现与高像素化相对应的小型且高性能的透镜系统。
〔实施例〕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实现透镜的具体的数值实施例。在以下中汇总第1~第4实施例而说明。
图5(A)、图5(B),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摄像透镜的数值数据。特别是图5(A)表示其基本透镜数据,图5(B)表示与非球面相关的数据。在图5(A)所示的透镜数据中的面编号Si一栏中,示出了第i面的编号,所述第i面将最靠近物体侧的构成要素的面作为第1面并以随着面向像侧而顺次增加的方式附加符号。在曲率半径Ri一栏,示出了与图1中附加的符号Ri相对应并从物体侧起第i号面Si的曲率半径的值(mm)。对于面间隔Di一栏,同样地表示从物体侧数第i号面Si和第i+1号面Si+1在光轴上的间隔(mm)。Ndj表示相邻透镜面间相对于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的值。在υdj一栏,示出了从物体侧起第j号(j=1~5)光学元件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的值。
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中,第1透镜G1、第2透镜G2、第3透镜G3、第4透镜G4的两面,均为非球面形状。在图5(A)的基本透镜数据中,作为这些非球面的曲率半径,表示光轴近旁的曲率半径的数值。在图5(B)中作为非球面数据而示出的数值中,记号“E”,表示紧接着它的数据是以10为底的“幂指数”,表示将该由以10为底的指数函数所表示的数值乘以“E”前的数值。例如,如果是“1.0E-02”,则表示“1.0×10-2”。
作为非球面数据,表示由以下的式(A)所表示的非球面形状的式子中的各系数Bi、KA的值。更详细地说,Z表示从位于离开光轴高度h的位置的非球面上点,向非球面的顶点的切平面(垂直于光轴Z1的平面)所画的垂线的长度(mm)。实施例1所涉及摄像透镜中,各非球面数据作为非球面系数Bi有效地使用第3次~第10次的系数B3~B10而表示。
Z=C·h2/{1+(1-KA·C2·h2)1/2}+∑Bi·hi……(A)(i=3~10)。
其中,Z非球面的深度(mm);h从光轴到透镜面的距离(高度)(mm);KA圆锥常数;C近轴曲率=1/R;(R近轴曲率半径);Bi第i次的非球面系数。
另外,与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同样,图6(A)、图7(A)、图8(A)示出了实施例2~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基本透镜数据。同样,图6(B)、图7(B)、图8(B)示出了实施例2~4所涉及的与摄像透镜的非球面相关的数据。另外,对于实施例2~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任何一个,与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像透镜同样,第1透镜G1、第2透镜G2、第3透镜G3、第4透镜G4的两面,均为非球面形状。
图9表示与上述各条件相关的数值。另外,在图9中,f表示整个系统的近轴焦距(mm)。f1、f2、f3、f4分别表示第1透镜G1、第2透镜G2、第3透镜G3、第4透镜G4的近轴焦距(mm)。从图9可知,各实施例的值在各条件式的数值范围内。
图10(A)~图10(C)分别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摄影透镜中的球面像差、像散(像面弯曲)、以及畸变(歪曲像差)。在各像差图中示出了以d线为基准波长,关于C线(波长656.27nm)、F线(波长486.13nm)的像差。在非点像差图中,S表示弧矢(saggital)方向的像差,T表示切向方向的像差。ω表示半视角。
同样,图11(A)~图11(C)示出了关于实施例2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图12(A)~图12(C)示出了关于实施例3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图13(A)~图13(C)示出了关于实施例4所涉及的摄像透镜的诸像差。另外,图12(B)、(C)和图13(B)、(C)中,纵方向表示像高Y(mm)。
如以上的各数值数据和各像差图所明了的那样,对于各实施例,能够实现一种小型且高性能的摄像透镜系统,其作为整体为4枚透镜结构,并使透镜材料、透镜的面形状、以及各透镜的光学能力分配实现了最佳化。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各实施例,能够作各种变形。例如,各透镜成分的曲率半径、面间隔和曲率的值等,不限于上述各数值实施例所示的值,可以采用其他的值。
权利要求
1.一种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从物体侧顺次备有物体侧的面为凸形状的正的第1透镜;将凹面朝向像面侧的负的弯月形状的第2透镜;将凸面朝向像面侧的正的弯月形状的第3透镜;两面为非球面形状、且在光轴近旁像面侧的面为凹形状的、正或负的第4透镜,并满足下述的条件式υd1>50……(1)υd2<30……(2)|f2/f1|>1……(3)0.5<|f3/f4|<1.5……(4)其中,υd1第1透镜的阿贝数;υd2第2透镜的阿贝数;f1第1透镜的焦距;f2第2透镜的焦距;f3第3透镜的焦距;f4第4透镜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比所述第1透镜的像侧的面更靠近物体侧处备有孔径光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透镜和所述第2透镜之间备有孔径光阑。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像透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4透镜的像面侧的面,在光轴近旁为凹形状,而在周边部为凸形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摄像透镜,其从物体侧顺次备有物体侧的面为凸形状的正的第1透镜(G1);将凹面面向像面侧的负的弯月形状的第2透镜(G2);将凸面面向像面侧的正的弯月形状的第3透镜(G3);两面为非球面形状且在光轴近旁像面侧的面为凹形状的正或负的第4透镜(G4),关于第1和第2透镜(G1、G2)的阿贝数υd1、υd2,第1~第4透镜(G1、G2、G3、G4)的焦距f1、f2、f3、f4,并满足以下的条件υd1>50……(1),υd2<30……(2),|f2/f1|>1……(3),0.5<|f3/f4|<1.5……(4)。从而能够实现与高像素化相对应的小型且高性能的摄像透镜。
文档编号G02B13/18GK101021605SQ20071000528
公开日2007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07年2月14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15日
发明者筱原义和 申请人:富士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