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设备和变焦透镜系统的变焦方法

文档序号:2737389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设备和变焦透镜系统的变焦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设备和该变焦透镜系统的变焦方法。
背景技术
:适用于胶片相机、电子静物相机和摄影相机变焦透镜系统已被提出(例如,日本专利申请特开2004-61910号公报和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11-174329号公报)。然而,传统的变焦透镜系统具有大约为二的变焦比,从而不能充分满足对高变焦比的要求。而且,因为孔径光阑的位置未被优化,所以不能实现优良的光学性能。
发明内容鉴于前述问题而做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变焦比和优良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设备和该变焦透镜系统的变焦方法。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孔径光阑被置于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每一个透镜组均被移动,使得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且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并且孔径光阑与第三透镜组一起被移动,并且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和(2)得以满足1.20<f2/fw<2.50(1)-2.10<f3/fw<-0.80(2)其中,f2表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3表示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w表示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状态下的焦距。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配备有第一方面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成像设备。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孔径光阑被置于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每一个透镜组均被移动,使得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且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并且孔径光阑与第三透镜组一起被移动,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中的每个透镜组均包括至少一个胶合透镜,第四透镜组中的胶合透镜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正透镜和与之胶合的负透镜,变焦透镜系统的最像平面侧透镜表面为面向像平面的凸形形状,并且下面的条件表达式(3)得以满足-0.3<(dlw-dlt)/Ymax<0.17(3)其中,dlw表示在广角端状态下变焦透镜系统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到像平面之间沿着光轴的间距,dlt表示在摄远端状态下变焦透镜系统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到像平面之间沿着光轴的间距,Ymax表示最大像高。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且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作为减振透镜组而移动第三透镜组或者第三透镜组的一个部分,并且下面的条件表达式(5)得以满足0.12<(r2+rl)/(r2-rl)<1.30(5)其中,rl表示减振透镜组的物体侧的曲率半径,r2表示减振透镜组的像侧的曲率半径。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配备有根据第四方面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成像设备。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变焦透镜系统的变焦方法,所述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提供孔径光阑;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移动每一个透镜组,使得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且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第三透镜组一起移动孔径光阑;以及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和(2):1.20<f2/fw<2.50(1)-2.10<f3/fw<-0.80(2)其中,f2表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3表示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w表示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状态下的焦距。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变焦透镜系统的变焦方法,所述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提供孔径光阑;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移动每一个透镜组,使得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当从广角13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第三透镜组一起移动孔径光阑;给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中的每个透镜组提併至少一个胶合透镜;在第四透镜组中提供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正透镜和与之胶合的负透镜的胶合透镜;提供为面向像平面的凸形形状的最像平面侧透镜表面;并且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3):-0.3<(dlw-dlt)/Ymax<0.17(3)其中,dlw表示在广角端状态下变焦透镜系统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到像平面之间的间距,dlt表示在摄远端状态下变焦透镜系统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到像平面之间的间距,Ymax表示最大像高。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变焦透镜系统的变焦方法,所述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改变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及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作为减振透镜组而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平移第三透镜组或者第三透镜组的一个部分;以及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5):0.12<(r2+rl)/(r2-rl)<1.30(5)其中,rl表示减振透镜组的物体侧的曲率半径,r2表示减振透镜组的像侧的曲率半径。本发明使得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能够校正由于相机抖动而在像平面上引起的像模糊的减振功能和优良光学性能、并保持高变焦比的变焦透镜系统。附图简要说明图1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2A和2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3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4A和4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5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6A和6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7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8A和8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9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IOA和10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ll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12A和12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13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14A和14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15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16A和16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17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18A和18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19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20A和20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21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22A和22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23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24A和24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25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26A和26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16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27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28A和28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29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30A和30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31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32A和32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33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9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34A和34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9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35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9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36A和36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9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37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0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38A和38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IO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39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0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40A和40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IO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41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42A和42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43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图44A和44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45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46A和46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47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48A和48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49是示出配备有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成像设备(相机)的曲线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对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设备和该变焦透镜系统的变焦方法进行说明。该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孔径光飼被置于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每一个透镜组均被移动,使得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增大,而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减小,并且与第三透镜组一起移动孔径光阑。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和(2)得以满足1.20<f2/fw<2.50(1)-2.10<f3/fw<-0.80(2)其中,f2表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3表示第三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w表示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状态下的焦距。变焦透镜系统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平移第三透镜组来执行减振。条件表达式(l)限定第二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的适当范围。当满足条件表达式(l)时,变焦透镜系统使得即使当执行减振时也能够有效地确保给定变焦比并实现优良光学性能。当数值等于或者降至低于条件表达式(l)的下限时,第二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变得太大,从而彗差变差。而且,当减振时的偏心像差,换言之,彗差或者像散变差。为了确保本发明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l)的下限设为1.30。19在另一方面,当该数值等于或者超过条件表达式(l)的上限时,第二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变得太小,从而当变焦时每一个透镜组的移动量增大。相应地,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变得难以校正场曲和色差。为了确保本发明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l)的上限设为1.80。条件表达式(2)限定第三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当满足条件表达式(2)时,变得即使当执行减振时也能够有效地确保给定变焦比并实现优良光学性能。当该数值等于或者降至低于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时,第三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变得太小,从而当变焦时第三透镜组的移动量变大。相应地,当变焦时场曲的变化变大,从而变得难以对此进行校正。在另一方面,当该数值等于或者超过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时,第三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变得太大,从而球面像差变差。而且,当减振时的偏心像差例如彗差和像散变差。为了确保本发明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2)的上限设为-1.50。为了确保本发明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2)的下限设为-2.00。如上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所述,孔径光阑被置于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并且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第三透镜组一起移动。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在变焦时良好均衡地校正轴外彗差,并且变得能够实现优良光学性能。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第三透镜组具有胶合透镜。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极好地校正变焦时横向色差中的变化。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优选第四透镜组从像侧依次包括利用负透镜和正透镜构造的胶合透镜,以及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单透镜。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极好地校正横向色差和球面像差,同时在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确保充分空间。而且,通过将第三透镜组构造成减振透镜组,变得能够极好地校正减振时的彗差和像散。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优选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中的每个透镜组具有至少一个胶合透镜。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极好地校正变焦时横向色差中的变化。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首先移动到像侧,然后移动到物体侧。利用这种构造,本变焦透镜系统使得能够变得紧凑并且具有高变焦比。本变焦透镜系统优选地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3):-0.3<(dlw-dlt)/Ymax<0.17(3)其中,dlw表示在广角端状态下在变焦透镜系统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到像平面之间的间距,dlt表示在摄远端状态下在变焦透镜系统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到像平面之间的间距,并且Ymax表示最大像高。21条件表达式(3)限定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的移动状态。当满足条件表达式(3)时,本变焦透镜系统使得能够实现优良光学性能和紧凑性,同时有效地确保给定变焦比。当该数值等于或者降至低于条件表达式(3)的下限时,具有大的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在变焦时的移动量变得太大,使得从广角端状态到摄远端状态极好地校正球面像差变得不可能。为了确保本发明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3)的下限设为—0.15。在另一方面,当该数值等于或者超过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时,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的移动量变小,从而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变得太大,并且球面像差变差。而且,减振时的偏心像差,换言之,彗差和像散变差。为了确保本发明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3)的上限设为0.05。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变焦透镜系统的最像侧透镜表面具有面向像的凸形形状。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通过来自像平面的反射光线而减少幻像。而且,该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孔径光阑被置于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首先移动到像侧,然后移动到物体侧,每一个透镜组均被移动,使得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增大,而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减小,孔径光阑被与第三透镜组一起移动。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中的每个透镜组具有至少一个胶合透镜。第四透镜组中的胶合透镜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正透镜和负透镜。变焦透镜系统的最像侧透镜表面具有面向像的凸形形状,并且下面的条件表达式(3)得以满足-0.3<(dlw-dlt)/Ymax<0.17(3)其中,dlw表示在广角端状态下在变焦透镜系统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到像平面之间的间距,dlt表示在摄远端状态下在变焦透镜系统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到像平面之间的间距,并且Ymax表示最大像高。如上所述,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首先移动到像,然后移动到物体。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使得变焦透镜系统紧凑化并且实现高变焦比。如上所述,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孔径光阑被与第三透镜组一起移动。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良好均衡地校正变焦时的轴外彗差,并且实现优良光学性能。如上所述,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中的每个透镜组具有至少一个胶合透镜。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极好地校正变焦时横向色差中的变化。如上所述,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第四透镜组从像侧依次包括利用负透镜与正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单透镜。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极好地校正横向色差、球面像差和彗差,同时在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确保充分空间。而且,通过将第三透镜组构造成为减振透镜组,变得能够极好地校正减振时的彗差和像散。如上所述,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变焦透镜系统的最像侧透镜表23面具有面向像的凸形形状。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通过来自像平面的反射光线而减少幻像。关于条件表达式(3),说明与如上所述相同,从而省略重复说明。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下面的条件表达式(4)优选地得以满足0.72<f2/(-f3)<1.5(4)其中,f2表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3表示第三透镜组的焦距。条件表达式(4)适当地限定第二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和第三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在本变焦透镜系统中,当满足条件表达式(4)时,变得能够实现优良光学性能。当该数值等于或者降至低于条件表达式(4)的下限时,第二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变得太大,从而变焦时极好地校正彗差变得不可能。为了确保本发明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4)的下限设为0.75。在另一方面,当该数值等于或者超过条件表达式(4)的上限时,第三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的绝对数值变得太大,从而变得难以极好地校正球面像差而同时实现高变焦比。为了确保本发明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4)的上限设为1.1。本成像设备配备有上述变焦透镜系统。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实现带有高变焦比的、具有优良光学性能的成像设备。本变焦透镜系统的变焦方法,所述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提供孔径光阑;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移动每一个透镜组,使得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增大,而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减小;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第三透镜组一起移动孔径光阑;并且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l)和(2):1.20<f2/fw<2.50(1)-2.10<f3/fw<-0.80(2)其中,f2表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3表示第三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w表示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状态下的焦距。利用这种构造,变焦透镜系统使得能够实现优良光学性能和高变焦比。一种变焦透镜系统的变焦方法,所述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中的每个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胶合透镜,第四透镜组中的胶合透镜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正透镜和负透镜,并且变焦透镜系统的最像侧透镜表面具有面向像的凸形形状;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提供孔径光阑;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将第一透镜组首先移动到像侧,然后移动到物体侧,与第三透镜组一起移动孔径光阑,并移动每一个透镜组,使得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增大,而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减小;并且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3):25-0.3<(dlw-dlt)/Ymax<0.17(3)其中,dlw表示在广角端状态下在变焦透镜系统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到像平面之间的间距,dlt表示在摄远端状态下在变焦透镜系统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到像平面之间的间距,并且Ymax表示最大像高。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实现优良光学性能和高变焦比。下面参考附图来说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每一个数值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实施例1>图1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根据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l、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11,和通过将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12与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13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负弯月透镜Lll是非球面透镜,通过在像侧玻璃表面上形成树脂层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双凸正透镜L21,和通过将双凸正透镜L22与双凹负透镜L23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第三透镜组G3包括通过从物体侧依次将具有面向物体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31与双凹负透镜L32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第四透镜组G4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41;和通过将双凸正透镜L42与具有面向像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43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在根据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系统中,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G1首先移动到像侧,然后移动到物体侧,并且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移动到物体侧,使得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间距增大,而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间距减小。孔径光阑S被置于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并且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第三透镜组G3—起移动。在根据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系统中,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平移第三透镜组G3而执行当发生像模糊时的像平面校正。在表格1中列出与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系统相关联的各种数值。在[规格]中,f表示焦距,FNO表示F数,W表示广角端状态,M表示中间焦距状态,T表示摄远端状态。在[透镜数据]中,第一列"N"示出按照从物体侧开始依次计数的透镜表面编号,第二列"r"示出每一个透镜表面的曲率半径,第三列"d"示出到下一表面的间距,第四列"vd"示出透镜材料对于d线(波长?^587.6nm)的阿贝数,第五列"nd"示出透镜材料对于d线(波长^587.6nm)的折射率。而且,r=0.0000表示平表面。从[透镜数据]中省略空气的折射率ncN1.000000,并且Bf表示后焦距。27在[非球面数据]中,示出了通过下面的表达式呈现非球面表面时的非球面系数x=(h2/r)/[l+[l-K(h2/r2)〗1/2〗+C4xh4+C6xh6+C8xh8+C10xh10其中,h表示距光轴的竖直高度,x表示垂度量,它是从非球面表面的顶点处的切面到距光轴竖直高度h处的非球面表面沿着光轴的间距,r表示基准球面的曲率半径(近轴曲率半径),K表示圆锥系数,C4、C6、C8、C10表示非球面系数。"E陽n"(n:整数)表示"X1(T",例如,"1.234E-05"意指"1.234X1(T5,,。在[可变间距]中,示出焦距f和每一个可变间距。在关于各种数值的表格中,例如焦距f、曲率半径r、表面间距d等的长度单位通常使用"mm"。然而,因为成比例地放大或者縮小其尺寸的光学系统能够获得类似的光学性能,所以该单位不必被限为"mm",并且能够使用任何其他适当的单位。在其他实施例中参考符号的说明是相同的,从而省略重复说明。在具有焦距f、减振系数K的变焦透镜系统中,减振系数K是当校正相机抖动时像在像平面I上的移动量与减振透镜组垂直于光轴的移动量的比率,为了校正角度为e的旋转相机抖动,可以垂直于光轴以量(f'tane)/K移动用于校正相机抖动的减振透镜组。在实施例1中的广角端状态(W)中,减振系数K是1.321,并且焦距是18.5(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179(mm)。在摄远端状态(T)中,减振系数K是2.2,并且焦距是53.4(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183(mm)。表格1[规格]wFNO=3.:Nr1173.629219.129316.5194376.90826.093647.125740.7298-50.200921.50010-44.10611104.21512O扁13-53.37414-16.5601538.30416-113.88817-21.3311841.10819-16.15420-87.760表面数::3MT35.153.44.55.8dvdnd1.564.121.51680.338.091.553918.01.364.121.51683.327.511.7552D62.264.121.51680.33.964.121.51681.727.791.7408Dll1.82.425.431.80520.949.611.7725D152.564.121.51680.15.158.891.51821.029.521.7174Bf孔径光阑s29K=1C4=1.14970E-05C6=3.77420E-09C8=2.18460E-11C10=-9.39740E-15[可变间距]WMTf=18.535.153.4D6=30.539.362.64Dll==1.857.2411.50=12.046.642.38Bf=38.1051.3865.90(1):f2/fw=1.49(2):f3/fw=-1.60(3):(dlw-dlt)/Ymax=0.01(4):f2/(-f3)=0.936图2A和2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和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图3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图4A和4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在各曲线图中,FNO表示F数,Y表示像高。在示出球面像差的各曲线图中,示出对于最大孔径的F数。在示出像散和畸变的曲线图中,示出像高的最大值。在示出彗差的曲线图中,示出对于每一个像高的彗差。在各曲线图中,d表示对于d线(波长?^587.6nm)的像差曲线,并且g表示对于g线(波长X-435.8nm)的像差曲线。在示出像散的曲线图中,实线示意弧矢像平面,并且虚线示意子午像平面。关于各种像差曲线图的上述说明与其他实施例的相同。如从各曲线图显而易见的,由于从广角端状态到摄远端状态对各种像差进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据实施例1的变焦透镜系统显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实施例2>图5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根据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l、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第一透镜组Gl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11、双凹负透镜L12和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13。负弯月透镜L.ll是非球面透镜,通过在像侧玻璃表面上形成树脂层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通过将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21与双凸正透镜L22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和双凸正透镜L23。第三透镜组G3包括由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的相胶合的正弯月透镜L31与双凹负透镜L32构造的胶合透镜,该正弯月透镜L31具有面对物体的凹形表面。第四透镜组G4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41;和通过将双凸正透镜L42与具有面向像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43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在根据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系统中,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G1首先移动到像侧,然后移动到物体侧,并且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移动到物体侧,使得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间距增大,而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间距减小。孔径光阑S被置于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并且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第三透镜组G3—起移动。在根据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系统中,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平移第三透镜组G3而执行发生像模糊时的像平面校正。在表格2中列出与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系统相关联的各种数值。在实施例2中,在广角端状态下,减振系数是1.162,并且焦距是18.5(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204(mm)。在摄远端状态下,减振系数是1.914,并且焦距是53.6(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211(mm)。表格2[规格]wf=18.5FNO=3.6[透镜数据]Nr1116.595216.600313.8454-87.169565.000634.878760.763848.800916.77910-69.2421121.78912-183.971130.00014-46.10115-13.8821658.12717-113.50918-25.3751962.20920-17.50021-80.164表面数3K=1MT35.053.64.45.8d1.900.1510.701.400.102.80D71.004.000.102.50D123.802.101.00D162.200.104.301.00Bfvd64.1238.0931.0664.1225.4349.6158.8925.43nd1.51681.553964.121.516823.781.84671.68891.516870.451.48751.80521.772549.611.77251.51821.8052孔径光阑S33C4=2.24200E-05C6=l扁00E-08C8=1.07640E-10C10=6.23540E-14wMTf=18.535.053.6D7=29.398.521.70D12=1.597.6012.18D16=14.788.774.19Bf=38.8552.6468.70(1):G/fw=1.52(2):f3/fw=-1.88(3):(dlw-dlt)/Ymax=-0.15(4):f2/(-fi)=0.806图6A和6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图7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图8A和8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如从各曲线图中显而易见的,由于从广角端状态到摄远端状态对各种像差进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据实施例2的变焦透镜系统显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实施例3〉图9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根据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l、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11、双凹负透镜L12和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13。负弯月透镜L11是非球面透镜,通过在像侧玻璃表面上形成树脂层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镜组G2包括通过从物体侧依次将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21与双凸正透镜L22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和双凸正透镜L23。第三透镜组G3包括通过从物体侧依次将双凹负透镜L31与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32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第四透镜组G4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41,和通过将双凸正透镜L42与具有面向像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43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变焦透镜系统中,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G1首先移动到像侧,然后移动到物体侧,并且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移动到物体侧,使得35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间距增大,而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间距减小。孔径光阑S被置于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并且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第三透镜组G3—起移动。在根据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系统中,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平移第三透镜组G3而执行发生像模糊时的像平面校正。在表格3中列出与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系统相关联的各种数值。在实施例3中,在广角端状态下,减振系数是1.162,并且焦距是18.5(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204(mm)。在摄远端状态下,减振系数是2.037,并且焦距是53.6(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198(mm)。表格3[规格]<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6</column></row><table>628.8592.8023.781.8467748.651D7853.7921.0031.061.6889915.8924.0064.121.516810-81.3420.101121.4302.5070.451.487512-93.281D12130.0003.8014-54.2931.0049.611.77251514.7592.1025.431.80521649.157D1617-120.0122.2049.611.772518-26.1960.1019174.0744.3058.891.518220-15.9041.0025.431.805221-44.146Bf表面数3K=1C4=2.2420E-05C6=1.0200E-08C8=1.0764E-10C10=6.2354E-14WMTf=18.535.053.6D7=29.158.271.45D12=1.647.6512.22D16=14.158.143.5639.6553.4369.49孔径光阑s37[条件表达式对应值](1):f2/fw=1.52(2):f3/fw=-1.88(3):(dlw-dlt)/Ymax=-0.15(4):f2/(-f3)=0.806图IOA和IO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图ll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图12A和12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如从各曲线图中显而易见的,由于从广角端状态到摄远端状态对各种像差进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据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系统显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实施例4>图13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根据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l、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38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11、双凹负透镜L12和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13。负弯月透镜Lll是非球面透镜,通过在像侧玻璃表面上形成树脂层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通过将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21与双凸正透镜L22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和双凸正透镜L23。第三透镜组G3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通过将具有面向物体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31与双凹负透镜L32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和具有面向像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33。第四透镜组G4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L41,和通过将双凸正透镜L42与具有面向像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L43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在根据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系统中,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G1首先移动到像侧,然后移动到物体侧,并且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移动到物体侧,使得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间距增大,而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间距减小。孔径光阑S被置于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并且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第三透镜组G3—起移动。在根据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系统中,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平移第三透镜组G3而执行发生像模糊时的像平面校正。在表格4中列出与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3的变焦透镜系统相关联39的各种数值。在实施例4中,在广角端状态下,减振系数是1.325,并且焦距是18.5(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179(mm)。在摄远端状态下,减振系数是2.128,并且焦距是53.6(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190(mm)。表格4[规格]Wf=18.5FNO3.7M35.74.7T53.66.0Nrdvdnd190.2501.9064.121.5168216.6000.1538.091.5539313.84510.704-170.3121.4064.121.5168555.9200.10633.0792.8023.781.8467756.888D7842.3161.0031.061.6889917.2084.0064.121.516810-119.0890.101122.2732.5070.451.487512-369.961D12130駕1.5014-37.1952.1025.431.805215-14.9871.0049.611.7725孔径光阑s1651.5262.001759.2691.5064.121.51681883.855D1819-82.2782.2049.611.772520-23.9460.102155.7554.3058.891.518222-19.2191.0025.431.805223-68.528Bf表面数3K=1C4=2.2420E-05C6=1.0200E-08C8=1.0764E-10C10=6.2354E-14WMTf=18.535.753.6D7=29.728.842.02D12=1.009.3013.87D18=11.325.311.50Bf=39.4753.2643.33(1):f2/fw=1.64(2):f3/fw二-1.68(3):(dlw-dlt)/Ymax=-0.11(4):G/(-fi)=0.98图14A和14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图15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图16A和16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如从各曲线图中显而易见的,由于从广角端状态到摄远端状态对各种像差进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据实施例4的变焦透镜系统显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第二实施方式)下面说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增大,而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减小。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作为减振透镜组移动第三透镜组或者第三透镜组的一部分来校正由相机抖动而引起的像模糊。下面的条件表达式(5)和(6)得以满足0.12<(r2+rl)/(r2-rl)<1.30(5)1.20<|fvr/fw|<3.30(6)其中,rl表示减振透镜组的物体侧的曲率半径,r2表示减振透镜组的像侧的曲率半径,fvr表示减振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Vv表示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状态下的焦距。条件表达式(5)限定减振透镜组的形状。当满足它时,变得能够在减振时实现优良光学性能,并且在保持优良光学性能的同时有效地确保给定变焦比。当该数值等于或者降至低于条件表达式(5)的下限时,偏心彗差中的变化变大,并且减振效果变小,或者折射光焦度变弱,并且不能确保变焦比。在另一方面,当该数值等于或者超过条件表达式(5)的上限时,变得在变焦时难以校正球面像差。为了确保本发明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5)的下限设为0.25。为了确保本发明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5)的上限设为1.00。为了进一步确保本发明的效果,最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5)的下限设为0.36。条件表达式(6)相对于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状态下的焦距而限定减振透镜组的焦距。当满足它时,变得能够在减振时确保优良光学性当该数值等于或者降至低于条件表达式(6)的下限时,由于偏心,所以场曲中的变化变得过度地大。在另一方面,当该数值等于或者超过条件表达式(6)的上限时,减振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变得太弱,从而减振效果变小。结果,第一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变强,并且产生球面像差,这是并不期望的。为了确保本发明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6)的下限设为1.60。为了确保本发明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6)的上限设为3.00。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7):430.50<|fvr/f2|<2.30(7)其中,fvr表示减振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2表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条件表达式(7)相对于第二透镜组的焦距而限定减振透镜组的焦距。当满足这个条件时,变得能够在减振时实现优良光学性能。当该数值等于或者降至低于条件表达式(7)的下限时,校正偏心像差例如彗差和场曲变得不可能。在另一方面,当该数值等于或者超过条件表达式(7)的上限时,减振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变弱,从而不能获得减振效果。结果,第一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变强,并且产生球面像差,这是并不期望的。为了确保本发明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7)的下限设为1.10。为了确保本发明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7)的上限设为2.00。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时,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增大,而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减小。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作为减振透镜组移动第三透镜组或者第三透镜组的一部分来校正由相机抖动而引起的像模糊。下面的条件表达式(5)和(7)得以满足-0.12<(r2+rl)/(r2-rl)<1.30(5)0.50<|fvr/f2|<2.30(7)其中,rl表示减振透镜组的物体侧的曲率半径,r2表示减振透镜组的像侧的曲率半径,fvr表示减振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2表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条件表达式(5)限定减振透镜组的形状,但是在上面已经说明,所以省略重复说明。条件表达式(7)相对于第二透镜组的焦距而限定减振透镜组的焦距。当满足这个条件时,变得能够在减振时实现优良光学性能。当该数值等于或者降至低于条件表达式(7)的下限时,校正偏心像差例如彗差和场曲变得不可能。在另一方面,当该数值等于或者超过条件表达式(7)的上限时,减振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变弱,从而不能获得减振效果。结果,第一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变强,并且产生球面像差,这是并不期望的。为了确保本发明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7)的下限设为1.10。为了确保本发明的效果,优选的是将条件表达式(7)的上限设为2.00。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优选地被沿着具有面向像的凸形形状的轨迹移动。利用这种运动,变得能够实现高变焦比并且使得每一个透镜组的移动量较小。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最像侧透镜表面具有面向像平面的凸形表面。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极好地校正场曲并且减少由于来自像平面的反射光线而引起的幻像。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第四透镜组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负透镜、正透镜和正透镜。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极好地校正横向色差和彗差,同时确保在作45为减振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第三透镜组优选地具有胶合透镜。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极好地抑制减振时的横向色差。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第二透镜组、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中的每个透镜组均包括胶合透镜。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确保变焦时的色差尤其是横向色差良好。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第二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一体地移动。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极好地校正由减振透镜组而产生的偏心像差例如彗差和场曲,同时确保高变焦比。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孔径光阑被置于第三透镜组的附近,并且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第三透镜组一起移动。这里,在第三透镜组附近的范围包括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空间、第三透镜组内部的空间以及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空间。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极好地校正彗差并且易于降低周边的光量。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孔径光阑被置于第二透镜组的附近并且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第二透镜组一起移动。这里,在第二透镜组附近的范围包括第一透镜组和第二透镜组之间的空间、第二透镜组内部的空间以及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空间。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极好地校正彗差并且易于降低周边的光量。在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固定光阑被置于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阻挡彗差耀光并且确保优良光学性能。下面参考附图来说明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每一个数值实施例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实施例5>图17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如在图17中所示,根据实施例5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孔径光阑S、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双凹负透镜和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最物体侧的负弯月透镜是非球面透镜,通过在玻璃透镜表面的像平面I侧上形成树脂层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双凸正透镜,和通过将双凸正透镜与具有面向像平面I侧的平表面的凹形负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第三透镜组G3包括通过从物体侧依次将具有面向物体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与双凹负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第四透镜组G4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和通过将双凸正透镜与具有面向像平面I侧的凸形表面负弯月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孔径光阑S被置于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并且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第三透镜组G3—起移动。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Gl沿着具有面向像平面I侧的凸形形状的轨迹移动,第二透镜组G2和第四透镜组G4—体地移动到物体侧,并且第三透镜组G3移动到物体侧。在根据实施例5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第三透镜组G3来校正像平面上的像模糊。在实施例5中,在广角端状态下,减振系数K是1.02,并且焦距是18.5(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232(mm)。在摄远端状态下,减振系数K是1.71,并且焦距是53.4(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235(mm)。在表格5中列出与根据实施例5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相关联的各种数值。表格5[规格]WMTf=18.535.053.4FNO=3.64.55.9(5):(r2+rl)/(r2-rl)=0.543(6):|fvr/fw|=2.028(7):|fvr/f2|=1.275图18A和18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图19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图20A和20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如从各曲线图中显而易见的,由于从广角端状态到摄远端状态对各种像差进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据实施例5的变焦透镜系统显示出示极好的光学性能。<实施例6〉图21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如在图21中所示,根据实施例6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孔径光阑S、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和具有面50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最物体侧的负弯月透镜是非球面透镜,通过在玻璃透镜表面的像平面I侧上形成树脂层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镜组G2从物体侧依次包括通过将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与双凸正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和双凸正透镜。第三透镜组G3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通过将具有面向物体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与双凹负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负透镜,和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第四透镜组G4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和通过将双凸正透镜与具有面向像平面I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孔径光阑S被置于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并且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第三透镜组G3—起移动。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G1沿着具有面向像平面I侧的凸形形状的轨迹移动,第二透镜组G2和第四透镜组G4—体地移动到物体侧,并且第三透镜组G3移动到物体侧。在根据实施例6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被置放到第三透镜组G3的物体侧的胶合负透镜来校正像平面上的像模糊。在实施例6中,在广角端状态下,减振系数K是0.807,并且焦距是18.5(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294(mm)。在摄远端状态下,减振系数K是1.321,并且焦距是53.4(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433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306(mm)。在表格6中列出与根据实施例6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相关联的各种数值。表格6[规格]WMTf=18.535.053.4FNO=3.64.55.9Nrdvdnd1131.7121.959.451.5400215.9710.238.091.5539313.6189.7487.9821.364.101.516825.7001.2622.1853.228.461.7283738.952D7823.4341.027.511.7552913.5594.164.101.516810-130.8080.11136.6692.258.941.518212-206.683D12130細4.214-32.4792.428.691.795015-11.3211.350.231.720016368.3021.017150.0001.549.311.74321847.176D18孔径光阑s19-314.7933.220-24.3140.22157.3334.822-18.1371.023-60.079Bf[非球面数据]表面数3K=1C4=2.06310E-05C6=4.26210E-08C8=-6.23900E-11C10=3.77100E-1364.101.516864.1027.511.51681.7552WMTD7=33.249.811.35D12=0.905.639.06D18=11.536.803.37Bf=39.7153.7971.87(5):(r2+rl)/(r2-rl)=0.838(6):|fvr/fw|=2.754(7):|fvr/f2|=1.738图22A和22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图23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图24A和24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53如从各曲线图中显而易见的,由于从广角端状态到摄远端状态对各种像差进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据实施例6的变焦透镜系统显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实施例7>图25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如在图25中所示,根据实施例7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包括孔径光阑S并且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双凹负透镜和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最物体侧的负弯月透镜是非球面透镜,通过在玻璃透镜表面的像平面I侧上形成树脂层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通过将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与双凸正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孔径光阑S和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第三透镜组G3包括通过从物体侧依次将具有面向物体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与双凹负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第四透镜组G4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和通过将双凸正透镜与具有面向像平面I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孔径光阑S被置于第二透镜组G2中,并且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第二透镜组G2—体地移动。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Gl沿着具有面向像平面I侧的凸形形状的轨迹移动,第二透镜组G2和第四透镜组G4—体地移动到物体侧,并且第三透镜组G3移动到物体侧。在根据实施例7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第三透镜组G3来校正像平面上的像模糊。在实施例7中,在广角端状态下,减振系数K是1.024,并且焦距是18.5(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231(mm)。在摄远端状态下,减振系数K是1.674,并且焦距是53.4(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241(mm)。在表格7中列出与根据实施例7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相关联的各种数值。表格7[规格]<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55</column></row><table>529.8880.5625.5262.9758.853D7831.9961.0916.6064.110-34.9361.9110細0.61217.9482.01330.374D1314-41.5302.415-11.1351.016116.283D1617-123.4882.518-23.5170.11969.1205.720-15.9761.02-49.976Bf27.511.755225.681.784758.941.518264.101.516832.3546.6252.3128.691.85031.816064.101.51681.51741.7950WMTD7=31,699.4712.19D13=2.607.9612.19D16=15.199.835.60Bf=38.3054.1072.22孔径光阑s[条件表达式对应值〗(5):(r2+rl)/(r2-rl)=0.474(6):|fvr/fwl=2.194(7):jfvr/f2|=1.413图26A和26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图27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图28A和28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如从各曲线图中显而易见的,由于从广角端状态到摄远端状态对各种像差进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据实施例7的变焦透镜系统显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实施例8>图29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如在图29中所示,根据实施例5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孔径光阑S、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固定光阑FS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双凹负透镜和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最物体侧的负弯月透镜是非球面透镜,通过在玻璃透镜表面的像平面I侧上形成树脂层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通过将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与双凸正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和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第三透镜组G3包括通过从物体侧依次将具有面向物体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与双凹负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第四透镜组G4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和通过将双凸正透镜与具有面向像平面I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孔径光阑S被置于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并且固定光阑FS被置于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并且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第三透镜组G3—起移动。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Gl沿着具有面向像平面I侧的凸形形状的轨迹移动,第二透镜组G2和第四透镜组G4—体地移动到物体侧,并且第三透镜组G3移动到物体侧。在根据实施例8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第三透镜组G3来校正像平面上的像模糊。在实施例8中,在广角端状态下,减振系数K是1.186,并且焦距是18.7(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202(mm)。在摄远端状态下,减振系数K是1.卯6,并且焦距是53.4(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211(mm)。在表格8中列出与根据实施例8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582相关联的各种数值。表格8[规格]WMTf=18.735.153.4FNO=3.64.85.8Nrdvdnd1119.0351.964.101.5168215.0000.238.091.5539312.80010.44-437.1991.761.161.589132.2720.4624.7943.427.511.7552757.814D7825.,1.223.781.8467915.4774.659.451.540010-38.3880.11127.9202.352.311.51741262.795D12130細2.914-35,2.832.351.850315-10.5000.946.621.816016100.8894.6170扁D1718-300.0003.070.411.487519-23.8870.12098.2375.370.411.487521-17.1441.432.351.8503孔径光阑s固定光阑FS5922-39.167Bf表面数3K=1C4=3.13260E-05C6=7.07910E-08C8=-7.54810E-11C10=1.22730E-12[可变间距〗WMD7=31.879.65D12=2.67.96D17=15.6910.33Bf=38.3654.08T2.1812.196.172.07(5):(r2+rl)/(r2-rl)=0.475(6):|fvr/fw|=1.855(7):|fvr/f2|=1.276图30A和30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图31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图32A和32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如从各曲线图中显而易见的,由于从广角端状态到摄远端状态对各种像差进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据实施例8的变焦透镜系统显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实施例9>图33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9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如在图33中所示,根据实施例9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孔径光阑S、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和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最物体侧的负弯月透镜是非球面透镜,通过在玻璃透镜表面的像平面I侧上形成树脂层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通过将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与双凸正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和双凸正透镜。第三透镜组G3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通过将具有面向物体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与双凹负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负透镜、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和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第四透镜组G4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和通过将双凸正透镜与具有面向像平面I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孔径光阑S被置于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并且当61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第三透镜组G3—起移动。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Gl沿着具有面向像平面I侧的凸形形状的轨迹移动,第二透镜组G2和第四透镜组G4—体地移动到物体侧,并且第三透镜组G3移动到物体侧。在根据实施例9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第三透镜组G3中的胶合负透镜和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来校正像平面上的像模糊。在实施例9中,在广角端状态下,减振系数K是1.086,并且焦距是18.7(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731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218(mm)。在摄远端状态下,减振系数K是1.792,并且焦距是53.4(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225(mm)。在表格9中列出与根据实施例9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相关联的各种数值。表格9[规格]<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62</column></row><table>526.4041.2623.6903.2746.383D7822.8041.0913.4024.110-128.2990.11133.2772.212-2813.664D12130.0004.214-29.6522.415-11.5831.31631.6361.01743.4521.5185000.5191501.52084.620D2021-365.9353.222-26.3520.22361.6294.824-17.8151.025-50.125Bf表面数::3K=1C4=1.91160E-05C6=4.26210E-08C8=-5.83820E-11C10=2.93910E-13WM27.511.755227.511.755264.121.516858.891.5182孔径光阑S28.691.795050.701.677958.891.518254.661.729264.121.516864.121.516827.511.755263D7=33.119.691.23D12=1.336.079.50D20=8.904.170.73Bf=39.3153.3871.46(5):(r2+rl)/(r2-rl)=0.888(6):|fvr/fw|=1.942(7):|fvr/f2|=1.226图34A和34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9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图35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9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图36A和36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实施例9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如从各曲线图中显而易见的,由于从广角端状态到摄远端状态对各种像差进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据实施例9的变焦透镜系统显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第三实施方式)下面说明根据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每一个透镜组均被移动,使得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并且在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减小。当在相机抖动时执行像平面校正时,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作为减振透镜组移动第三透镜组的至少一个部分。减振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非球面表面。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和(2)得以满足1.20<f2/fw<2.50(1)-2.10<f3/fw<-0.80(2)其中,G表示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3表示第三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w表示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状态下的焦距。条件表达式(l)限定第二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然而,以上已对此进行说明,从而省略重复说明。条件表达式(2)限定第三透镜组的折射光焦度。然而,以上已对此进行说明,从而省略重复说明。当增大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并且减小第三透镜组和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时,变得能够实现高变焦比并且减小变焦时球面像差中的变化,这是令人期望的。而且,在第三透镜组中的至少一个非球面表面具有一定形状,使得与具有近轴曲率半径的球面表面相比,从光轴到周边,正折射光焦度变强或者负折射光焦度变弱。下面的条件表达式(8)、(9)和(10)得以满足0.00001<|ASPd0.5|/(H/2)<0.01(8)0.0001<|ASPdl.0|/(H/2)<0.01(9)|ASPd0.5|/|ASPdl.0|<1(10)其中,H表示非球面透镜的有效直径,ASPd0.5表示在非球面表面的有效直径的50%高度处的近轴曲率半径与非球面表面之间的差,并且ASPdl.O表示在非球面表面的有效直径的100%高度处的近轴曲率半径与非球面表面之间的差。65条件表达式(8)、(9)和(10)限定当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作为减振透镜组的第三透镜组时用于抑制光学性能劣化的非球面形状。当相应的数值等于或者降至低于条件表达式(8)和(9)的下限时,非球面表面不能显示出效果,并且用于校正各种像差的透镜数目增加,这是不理想的。在其他方面,彗差变差,这是不理想的。在另一方面,当该数值等于或者超过条件表达式(8)和(9)的上限时,对像差例如球面像差的校正变得过度,并且在移动减振透镜组时的光学性能变差。当非球面表面具有一定形状时,该形状使得与具有相同近轴曲率半径的球面表面相比,从光轴到周边,正折射光焦度变强或者负折射光焦度变弱,变得能够在移动减振透镜时有效地校正轴上和轴外像差。当该数值等于或者超过条件表达式(10)的上限时,在移动减振透镜组时在减振透镜组中产生球面像差和高阶彗差,从而在减振时光学性能变差。在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第三透镜组优选地具有胶合透镜。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充分地抑制减振时的横向色差。在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第一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非球面表面,并且由三个或者更少透镜构成。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縮短总透镜长度,并且极好地校正场曲。在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在第一透镜组中的最物体侧的透镜具有负折射光焦度和形成在像侧表面上的非球面表面。利用这种构造,在中,变得能够极好地校正广角侧的彗差和场曲。在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第四透镜组由三个或者更少透镜构成,并且具有至少一个非球面表面。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縮短透镜长度,并且极好地校正彗差。在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第二透镜组到第四透镜组中的每个透镜组均具有至少一个胶合透镜。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充分地抑制减振时产生的色差,尤其是横向色差。在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优选的是最像侧透镜表面具有面向像平面的凸形形状。利用这种构造,变得能够极好地校正场曲,并且减少由来自像平面的反射光线形成的幻像。当在第三透镜组的附近置放孔径光阑时,变得能够极好地校正各种像差例如球面像差。当在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第三透镜组一起移动孔径光阑的时候,变得能够减小变焦时各种像差例如球面像差中的变化。下面参考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实施例10>图37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0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如在图37中所示,根据实施例10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l、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孔径光阑S、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双凹负透镜、和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正弯67月透镜。最物体侧的负弯月透镜是非球面透镜,通过在玻璃透镜表面的像平面I侧上形成树脂层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通过将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与双凸正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和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第三透镜组G3包括通过从物体侧依次将具有面向物体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与双凹负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第四透镜组G4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双凸正透镜,和通过将双凸正透镜与具有面向像平面I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孔径光阑S被置于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并且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第三透镜组G3—起移动。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Gl沿着具有面向像平面I的凸形形状的轨迹移动,并且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移动到物体侧。在根据实施例10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第三透镜组G3组来校正像平面上的像模糊。在实施例10中,在广角端状态下,减振系数K是1.155,并且焦距是18.7(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731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207(mm)。在摄远端状态下,减振系数K是1.845,并且焦距是53.3(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433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218(mm)。在表格10中列出与根据实施例10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相关联的各种数值。表格10[规格]wf=18.7FNO=3.70[透镜数据]T53.35.88Nrdvdnd1109.0001.9064.121.5168215.0000.1738.091.5539312.80010.404-95.0701.7061.181.589136.6080.40628.7253.4027.511.75527100.883D7831.5551.1023.781.8467917.8034.3059.41.540010-35.0660.101123.4562.3070.451.48751256.371D12130.0002.6014-46.7983.0032.351.850315-11.046O.卯46.631.81601669.497D16172543.5713.2064.121.516818-25.2060.1019188.4395.0070.451.487520-16.4111.4032.351.8503孔径光阑s69200721-39.355Bf表面数3k=0C4=3.0295E-05C6=4.4581E-08C8=3.8221E-10C10=-1.7489E-12C12=6.8147E-15表面数14有效直径H-6.00k=13.8934C4=-2.9312E-05C6=2.4670E-08C8=O.OOOOE+00C10=O.OOOOE+00C12=O.OOOOE+00表面数16有效直径H=6.49k=12.5281C4=-6.1184E-06C6=-3.5034E-08C8=O.OOOOE+00C10=O.OOOOE+00C12=O.OOOOE+00[可变间距〗WMD7=31.879.65D12=2.607.96D16=16.5411.18T2.1812.196.9570Bf=37.6754.02[条件表达式对应值](1):f2/fW=1.49(2):f3/fW=-1.60(8):|ASPd0.5|/(H/2)=72.460.000307(表面14)=0.000391(表面16)0.00527(表面14)=0.00677(表面16)|ASPd0.5|/|ASPdl.0|=0.058(9):|ASPdl.0|/(H/2)=(10):图38A和38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IO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图39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0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图40A和40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IO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如从各曲线图中显而易见的,由于从广角端状态到摄远端状态对各种像差进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据实施例IO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显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实施例11>图41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1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如在图41中所示,根据实施例11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l、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孔径光阑S、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第一透镜组G1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双凹负透镜、和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最物体侧的负弯月透镜是非球面透镜,通过在玻璃透镜表面的像平面I侧上形成树脂层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双凸正透镜,和通过将双凸正透镜与双凹负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第三透镜组G3包括通过从物体侧依次将具有面向物体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与双凹负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第四透镜组G4包括通过从物体侧依次将双凸正透镜与具有面向像平面I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胶合透镜是非球面透镜,通过在物体侧玻璃透镜表面上形成树脂层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孔径光阑S被置于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并且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第三透镜组G3—起移动。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Gl沿着具有面向像平面I的凸形形状的轨迹移动,并且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移动到物体侧。在实施例ll中,在广角端状态下,减振系数K是1.024,并且焦距是19.0(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725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234(mm)。在摄远端状态下,减振系数K是1.785,并且焦距是54.0(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430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227(mm)。72在表格11中列出与根据实施例11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相关联的各种数值。表格11[规格]WTf=19.054.0FNO=3.655.88Nrdvdnd1110.0001.7064.121.5168217.2000.1038.091.5539314.9139.504-97.3151.0064.121.516836.2191.00633.5162.9027.511.75527114.806D7835.3793.0064.121.51689-40.8090.101025.8113.5064.121.516811-29.8001.0035.041.74951282.862D1213O細1.7814-46.3322.0032.351.850315-14.0271.0046.58l週O1662.280D161769.4190.0738.091.55391869.4195.5065.471.603019-14.8091.5025.431.805220-22.287Bf孔径光阑s[非球面数据]表面数3k=0C4=1.6377E-05C6=2.4342E-08C8=-1.5364E-11C10=2.1684E-13表面数16有效直径H=5.56k=17.882C4=-1.1191E-05C6=0.0000E+00C8=0.0000E+00C10=0.0000E+00表面数17k=32.566C4=-3.2797E-05C6=-6.0249E-08C8=9.8569E-10C10=-1.0180E-11[可变间距]WMTD7=28.749.041.72D12=3.649.5015.34D16=12.596.730.89Bf=39.3751.6568.44(1):f2/fW=1.52(2):f3/fW=-1.88(8):|ASPd0.5|/(H/2)=0.000049274(9):|ASPdl.0|/(H/2)=0.000604(10):|ASPd0.5|/|ASPdl.0|=0.081图42A和42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图43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图44A和44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1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如从各曲线图中显而易见的,由于从广角端状态到摄远端状态对各种像差进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据实施例11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显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实施例12>图45是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2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的透镜构造的截面图。如在图45中所示,根据实施例12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l、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孔径光阑S、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第一透镜组Gl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双凹负透镜、和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最物体侧的负弯月透镜是非球面透镜,通过在玻璃透镜表面的像平面I侧上形成树脂层而在其上形成非球面表面。第二透镜组G2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通过将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与双凸正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和具有面向物体的凸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第三透镜组G3包括通过从物体侧依次将具有面向物体的凹形表面的正弯月透镜与双凹负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第四透镜组G4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双凸正透镜,和通过将双凸正透镜与具有面向像平面I侧的凸形表面的负弯月透镜胶合而构造的胶合透镜。孔径光阑S被置于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并且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第三透镜组G3—起移动。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第一透镜组G1沿着具有面向像平面I的凸形形状的轨迹移动,并且第二透镜组G2、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移动到物体侧。在根据实施例12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通过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第三透镜组G3来校正像平面上的像模糊。在实施例12中,在广角端状态下,减振系数K是1.162,并且焦距是18.5(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734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204(mm)。在摄远端状态下,减振系数K是2.037,并且焦距是53.5(mm),从而第三透镜组G3的用于校正0.432度的旋转相机抖动的移动量是0.198(mm)。在表格12中列出与根据实施例12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相关联的各种数值。表格1276[规格]wf=18.5FNO=3.6[透镜数据]T53.8Nrdvd1116.2801.958.9216.2990.238.09313.69910.04-713.4431.364.1232.8421.2626.9282.927.51755.608D7826.5241.027.51915.3274.164.1210-59.6200.11125.8002.264.121282.059D12130.0002.614-38.0722.128.6915-13,2741.450.241663.523D1618253.4803.064.1219-22.6830.220135.6873.764.1221-18.5521.028.6922-70.947Bf表面数3nd1.518231.553891.516801.755201.755201.516801.516801.795041.719991.516801.516801.79504孔径光阑SK=0C4=2.3519E-05C6=4.6561E-08C8--1.0850E-10C10=6.4207E-13表面数14有效直径H=6.11k=0C4=-9.0304E-07C6=-6.8311E-09C8=0.00E+00C10=O.OOE+00表面数18k=1C4=-9.1652E-06C6=,3.3073E-08C8=2.4437E-10C10=1.3217E-13[可变间距]WMTD7=32.9820.451.20D12=1.893.8410.08D16=12.2010.264.01Bf=37.7942.8669.35[条件表达式对应值](1):f2/fW=1.55(2):f3/fW=-2.04(8):|ASPd0.5|/(H/2)=0.0000373(9):|ASPdl.0|/(H/2)=0.000517(10):|ASPd0.5|/|ASPdl.0|=0.07278图46A和46B是分别示出在广角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图47是示出在中间焦距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的曲线图。图48A和48B是分别示出在摄远端状态下当在无限远处聚焦时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2的变焦透镜系统的各种像差,和校正旋转相机抖动时的彗差的曲线图。如从各曲线图中显而易见的,由于从广角端状态到摄远端状态对各种像差进行了良好校正,所以根据实施例12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显示出极好的光学性能。如上所述,每一个实施方式均使得能够提供一种具有能够校正由于相机抖动而在像平面上引起的像模糊的减振功能和优良光学性能、并保持高变焦比的优良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系统。虽然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每个实施例而示出四透镜组构造作为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透镜构造不限于此,而是能够被应用于其他透镜构造例如五透镜组构造。在根据本申请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为了从无限远物体到近距离物体进行聚焦,可以沿着光轴移动透镜组的一个部分、单个透镜组或者多个透镜组。聚焦透镜组(一个或多个)可适用于自动聚焦,并且适用于被马达例如超声波马达驱动。优选的是第一透镜组G1或者它的一个部分用作为聚焦透镜组。在以上示出的每个实施例中,虽然第三透镜组G3或者它的一个部分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作为减振透镜组而移动,但是可以使用另一透镜组或者它的一个部分,尤其是第二透镜组G2或者第四透镜组G4作为减振透镜组。79在根据本申请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中,构成根据本申请的高变焦比变焦透镜系统的任何透镜表面均可以是非球面表面。可以通过精细研磨工艺、利用模具将玻璃材料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玻璃模制工艺、或者在玻璃表面上将树脂材料形成为非球面形状的合成型工艺来制造非球面表面。在宽波长范围上具有高透射率的抗反射涂层可以被涂覆到根据本申请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每一个透镜表面,以减少耀光或者幻像,从而能够获得具有高反差的高光学性能。然后,说明根据本申请的具有减振功能的配备有变焦透镜系统的成像设备(单镜头反光相机)。图49是示出配备有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的成像设备(相机)的曲线图。在图49中,从物体(未示出)发出的光线被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11会聚,被快速复原反光镜12反射,并且被聚焦在聚焦屏幕13上。聚焦在聚焦屏幕13上的物像被五边形屋脊棱镜14反射多次,并且被摄影者通过目镜15观察为正像。通过半压释放按钮(未示出)而通过目镜15观察物像同时选定构图之后,摄影者完全按下释放按钮。当完全按下释放按钮时,快速复原反光镜12被弹起,通过成像器件16检测到来自物体的光线,并且摄影图像被捕捉并且被存储于存储器(未示出)中。当完全按下释放按钮时,相机10的倾斜被传感器17例如内置于相机10中的角度传感器检测到,并且被传送到CPU18。然后,旋转相机抖动量被CPU18检测到,用于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驱动减振透镜80组的透镜驱动器19被驱动,并且成像器件16上在发生相机抖动时的像模糊被校正。以此方式,构造出使用具有减振功能的变焦透镜系统ll的成像设备lO。上述每一个实施例仅示出了一个具体示例,并且本申请不限于上述构造或者配置,从而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作出适当的修改和改变。权利要求1.一种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孔径光阑被置于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每一个透镜组均被移动,使得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且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并且所述孔径光阑与所述第三透镜组一起被移动,并且下面的条件表达式得以满足1.20<f2/fw<2.50-2.10<f3/fw<-0.80其中f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w表示所述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状态下的焦距。2.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增大,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减小。3.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所述第三透镜组具有胶合透镜。4.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所述第四透镜组按照从像平面侧起的次序由胶合透镜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单透镜构成,所述胶合透镜由与正透镜胶合的负透镜构造。5.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中的每个透镜组具有至少一个胶合透镜。6.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所述第一透镜组首先被移动到像平面侧,然后被移动到物体侧。7.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下面的条件表达式得以满足-0.3<(dlw-dlt)/Ymax<0.17其中dlw表示在广角端状态下所述变焦透镜系统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到像平面之间沿着光轴的间距,dlt表示在摄远端状态下所述变焦透镜系统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到像平面之间沿着光轴的间距,并且Ymax表示最大像高。8.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所述变焦透镜系统的最像平面侧透镜表面具有面对像平面的凸形形状。9.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下面的条件表达式得以满足0.72<f2/(-f3)<1.5其中f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非球面表面。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作为减振透镜组而移动所述第三透镜组的至少一个部分。12.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所述减振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非球面表面。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所述第三透镜组中的所述至少一个非球面表面具有如下形状,所述形状使得与具有近轴曲率半径的球面表面相比,从光轴到周边,正折射光焦度变强或者负折射光焦度变弱,并且下面的条件表达式得以满足-0.00001<|ASPd0.5|/(H/2)<0.010.0001<|ASPdl.0|/(H/2)<0.01|ASPd0.5|/|ASPdl.0|<1其中H表示非球面透镜的有效直径,ASPd0.5表示非球面表面的有效直径的50%高度处的近轴曲率半径和非球面表面之间的差,并且ASPdl.O表示非球面表面的有效直径的100%高度处的近轴曲率半径与非球面表面之间的差。14.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胶合透镜。15.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由三个或更少透镜构成,并且所述第一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非球面表面。16.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最物体侧透镜是负透镜,所述负透镜的像平面侧表面形成有非球面表面。17.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所述第四透镜组由三个或更少透镜构成,并且所述第四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非球面表面。18.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所述第二透镜组到所述第四透镜组中的每个透镜组均包括至少一个胶合透镜。19.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最像平面侧透镜表面是面对像平面的凸形表面。20.—种成像设备,配备有根据权利要求1到19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21.—种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孔径光阑被置于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每一个透镜组均被移动,使得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且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并且所述孔径光阑与所述第三透镜组一起被移动,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中的每个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胶合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组中的胶合透镜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相胶合的正透镜与负透镜,最像平面侧透镜表面为面对像平面的凸形形状,并且下面的条件表达式得以满足-0.3<(dlw國dlt)/Ymax<0.17其中dlw表示在广角端状态下所述变焦透镜系统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到像平面之间沿着光轴的间距,dlt表示在摄远端状态下所述变焦透镜系统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到像平面之间沿着光轴的间距,并且Ymax表示最大像高。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所述第一透镜组首先被移动到像侧,然后被移动到物体侧,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增大,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减小,并且所述孔径光阑与所述第三透镜组一起被移动。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中的每个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胶合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组中的胶合透镜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相胶合的正透镜与负透镜,并且所述变焦透镜系统的最像平面侧透镜表面为面对像平面的凸形形状。24.—种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并且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西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作为减振透镜组而移动所述第三透镜组或所述第三透镜组的一个部分,并且下面的条件表达式得以满足0.12<(r2+rl)/(r2-rl)<1.30其中rl表示所述减振透镜组的物体侧的曲率半径,并且r2表示所述减振透镜组的像侧的曲率半径。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增大,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减小。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下面的条件表达式得以满足-1.20<|fvr/fw|<3.30其中fvr表示所述减振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w表示所述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状态下的焦距。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下面的条件表达式得以满足0.50<|fvr/f2|<1.30其中fvr表示所述减振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所述第一透镜组沿着具有面对像平面的凸形形状的轨迹移动。29.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最像侧透镜表面为面对像平面的凸形形状。30.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所述第四透镜组按照从像侧起的次序包括负透镜、正透镜和正透镜。31.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所述第三透镜组包括胶合透镜。32.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所述第二透镜组到所述第四透镜组中的每个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胶合透镜。33.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一体地移动。34.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孔径光阑被置于所述第三透镜组的附近,并且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所述孔径光阑与所述第三透镜组一起被移动。3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孔径光阑被置于所述第二透镜组的附近,并且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所述孔径光阑与所述第二透镜组一起被移动。3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其中孔径光阑被置于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37.—种成像设备,配备有根据权利要求24到36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38.—种变焦透镜系统的变焦方法,所述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提供孔径光阑;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移动每一个透镜组,使得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第三透镜组一起移动孔径光阑;并且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1.20<f2/fw<2.50-2.10<f3/fw<-0.80其中f2表示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fi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并且fw表示所述变焦透镜系统在广角端状态下的焦距。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变焦透镜系统,还包括以下步骤作为减振透镜组而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平移所述第三透镜组的至少一个部分。40.—种变焦透镜系统的变焦方法,所述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提供孔径光阑;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移动每一个透镜组,使得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改变;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与所述第三透镜组一起移动所述孔径光阑;使所述第二透镜组、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中的每个透镜组包括至少一个胶合透镜;使所述第四透镜组中的胶合透镜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相胶合的正透镜与负透镜;使最像平面侧透镜表面为面对像平面的凸形形状;并且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0.3<(dlw-dlt)/Ymax<0.17其中dlw表示在广角端状态下所述变焦透镜系统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到像平面之间的间距,dlt表示在摄远端状态下所述变焦透镜系统的最物体侧透镜表面到像平面之间的间距,并且Ymax表示最大像高。41.一种变焦透镜系统的变焦方法,所述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从广角端状态变焦到摄远端状态时,改变所述第二透镜组和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距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组和所述第四透镜组之间的间距;作为减振透镜组而在与光轴垂直的方向上平移所述第三透镜组或所述第三透镜组的一个部分;并且满足下面的条件表达式0.12<(r2+rl)/(r2-rl)<其中rl表示所述减振透镜组的物体侧的曲率半径,并且r2表示所述减振透镜组的像侧的曲率半径。全文摘要一种具有高变焦比和优良光学性能的变焦透镜系统、成像设备和该变焦透镜系统的变焦方法。该变焦透镜系统按照从物体侧起的次序包括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具有负折射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和具有正折射光焦度的第四透镜组(G4)。该变焦透镜系统还具有孔径光阑(S),孔径光阑(S)被置于第二透镜组(G2)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当从广角端状态(W)变焦到摄远端状态(T)时,每一个透镜组均被移动,使得第二透镜组(G2)和第三透镜组(G3)之间的间距增大,第三透镜组(G3)和第四透镜组(G4)之间的间距减小,并且与第三透镜组(G3)一起移动孔径光阑(S)。该变焦透镜系统满足给定条件式。文档编号G02B15/20GK101490594SQ200780027520公开日2009年7月22日申请日期2007年7月12日优先权日2006年7月21日发明者山本浩史,柴田悟,铃木刚司申请人:株式会社尼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