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0296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闪光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闪光装置,该闪光装置具有闪光元件;与该闪光 元件不同的发光元件;以及用于反射来自闪光元件和发光元件的光的凹 状反射镜,特别涉及到能够完全独立地对来自闪光元件的光进行配光控 制和对来自发光元件的光进行配光控制的闪光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已经公知了具有闪光元件、与该闪光元件不同的发光元件以及 用于反射来自闪光元件和发光元件的光的凹状反射镜的闪光装置。该种 闪光装置的例子例如是日本特开2005-17814号公报的图4中记载的闪光 装置。
在日本特开2005-17814号公报中的图4中记载的闪光装置中,从作 为闪光元件的氙管放射出的光的一部分,被凹状反射镜的反射面反射, 并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
此夕卜,在日本特开2005-17814号公报中的图4中记载的闪光装置中, 从作为发光元件的发光二极管放射出的光,被凹状反射镜的反射面反射, 并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
然而,在日本特开2005-17814号公报中的图4中记载的闪光装置中, 用于反射来自闪光元件的光的反射面和用于反射来自发光元件的光的反 射面采用同一反射面。
由此,在日本特开2005-17814号公报中的图4中记载的闪光装置中, 来自闪光元件的光所形成的配光图案与来自发光元件的光所形成的配光 图案至少有一部分重复。
艮P,在日本特开2005-17814号公报中的图4中记载的闪光装置中, 对来自闪光元件的光进行配光控制和对来自发光元件的光进行配光控制不能完全地独立进行。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5-17814号公报的图4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所述问题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闪光装置,能 够完全独立地对来自闪光元件的光进行配光控制和对来自发光元件的光 进行配光控制。
根据第一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该闪光装置具有闪光元件;与该 闪光元件不同的发光元件;以及用于反射来自闪光元件和发光元件的光 的凹状反射镜,该闪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凹状反射镜上分别设有用于 反射来自闪光元件的光的闪光元件用反射面和用于反射来自发光元件的 光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闪光元件配置于凹状反射镜的内侧,发光元件 用反射面配置于与来自闪光元件的光的光路相偏离的位置,发光元件配 置于凹状反射镜的外侧,该闪光装置还设有导光构件,该导光构件用于 将来自发光元件的光引导至凹状反射镜内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
根据第二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在第一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的基础 上,其特征在于,发光元件和导光构件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下侧, 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上侧。
根据第三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在第一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的基础 上,其特征在于,发光元件、导光构件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配置于闪光 元件用反射面的上侧,在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下侧配置中间反射面,该 中间反射面用于将来自导光构件的光反射到发光元件用反射面。
根据第四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在第三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的基础 上,其特征在于,发光元件用反射面由大致阶梯状的多个平面构成,中 间反射面由大致阶梯状的多个平面构成。
根据第五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该闪光装置具有闪光元件;与该 闪光元件不同的第一发光元件;与该闪光元件不同的第二发光元件;以 及用于反射来自闪光元件、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的光的凹状反 射镜,该闪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凹状反射镜上分别设有用于反射来自闪光元件的光并使其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的闪光元件用反射
面;用于反射来自第一发光元件的光并使其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 的第一发光元件用反射面;和用于反射来自第二发光元件的光并使其向 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的第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闪光元件配置于凹 状反射镜的内侧,第一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上 侧且与来自闪光元件的光的光路相偏离的位置,第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 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下侧且与来自闪光元件的光的光路相偏离的 位置,第一发光元件配置于凹状反射镜的外侧且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上 侧,第二发光元件配置于凹状反射镜的外侧且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下侧, 在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上侧配置有第一导光构件,该第一导光构件用于 将来自第一发光元件的光引导至凹状反射镜内侧的第二发光元件用反射 面,在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下侧配置有第二导光构件,该第二导光构件 用于将来自第二发光元件的光引导至凹状反射镜内侧的第一发光元件用 反射面,来自第一发光元件的光,被第一导光构件引导至第二发光元件 用反射面,接着,来自第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的反射光被第一发光元件 用反射面反射而朝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来自第二发光元件的光, 被第二导光构件引导至第一发光元件用反射面,接着,来自第一发光元 件用反射面的反射光被第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反射而朝向闪光装置的照 射方向照射。
根据第六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该闪光装置具有闪光元件;与该 闪光元件不同的发光元件;以及用于反射来自闪光元件和发光元件的光 的凹状反射镜,该闪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凹状反射镜上分别设有用 于反射来自闪光元件的光并使其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的闪光元件 用反射面;和用于反射来自发光元件的光并使其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 照射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闪光元件配置于凹状反射镜的内侧,发光元 件用反射面配置于与来自闪光元件的光的光路相偏离的位置,并分割成 位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部分和位于闪光元 件用反射面下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部分,发光元件配置于凹状反 射镜的外侧且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后侧,导光构件用于将来自发光元件的光引导至凹状反射镜内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该导光构件分为向闪 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上侧延伸的导光构件上侧部分和向闪光元件用反射面 的下侧延伸的导光构件下侧部分,来自发光元件的光的一部分被导光构 件上侧部分引导至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部分,接着,来自发光元件用 反射面下侧部分的反射光被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部分反射并朝向闪光 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来自发光元件的光的一部分被导光构件下侧部分 引导至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部分,接着,来自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 部分的反射光被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部分反射并朝向闪光装置的照射 方向照射。
根据第七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在第六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的基础 上,其特征在于,导光构件形成为具有挠性。
在第一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用于反射来自闪光元件的光的闪光 元件用反射面和用于反射来自与闪光元件不同的发光元件的光的发光元 件用反射面,分别设于凹状反射镜上。此外,闪光元件配置于凹状反射 镜的内侧,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配置于与来自闪光元件的光的光路相偏离 的位置。
进而,在第一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发光元件配置于凹状反射镜 的外侧。此外,还设有用于将发光元件放射出的光引导到凹状反射镜内 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的导光构件。
由此,在第一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来自发光元件的光不入射到 闪光元件用反射面,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仅反射来自闪光元件的光,使来 自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反射光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此外,在第 一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来自闪光元件的光不入射到发光元件用反射 面,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仅反射来自发光元件的光,使来自发光元件用反 射面的反射光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
其结果是,根据第一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能够完全独立地对来自 闪光元件的光进行配光控制和对来自发光元件的光进行配光控制。
在第二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发光元件和导光构件配置于闪光元 件用反射面的下侧,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上侧。艮P,在第二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来自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 下侧的发光元件的光,被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的导光构件,引 导到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接着,被发光 元件用反射面反射,使其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
由此,根据第二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不会使闪光装置整体的左右 方向尺寸大型化,并且能够完全独立地对来自闪光元件的光进行配光控 制和对来自发光元件的光进行配光控制。
在第三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发光元件、导光构件和发光元件用 反射面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上侧。进而,用于将来自导光构件的 光反射到发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中间反射面,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 下侧。
艮P,在第三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来自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 上侧的发光元件的光,被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的导光构件,引 导至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的中间反射面,接着,被中间反射面 反射,接着,被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反射, 使其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
由此,与没有设置中间反射面的情况相比,根据第三方案所述的闪 光装置,能够抑制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上缘向上侧突 出来的量,同时使来自发光元件用反射面的反射光上下方向广角地照射。
在第四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用反射面由大致阶梯状的 多个平面构成。进而,中间反射面由大致阶梯状的多个平面构成。由此, 与发光元件用反射面由曲面构成、中间反射面由曲面构成的情况相比, 根据第四发明所述的闪光装置能够使反射镜整体的上下方向尺寸小型 化。
在第五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在凹状反射镜上分别设有用于反 射来自闪光元件的光的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用于反射来自与闪光元件不
同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光的第一发光元件用反射面;和用于反射来自与闪
光元件不同的第二发光元件的光的第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此外,闪光 元件配置于凹状反射镜的内侧,第一发光元件用反射面和第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配置于与来自闪光元件的光的光路相偏离的位置。
进而,在第五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 件配置于凹状反射镜的外侧。此外还设有用于将来自第一发光元件的 光引导至凹状反射镜内侧的第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的第一导光构件;和 用于将来自第二发光元件的光引导至凹状反射镜内侧的第一发光元件用 反射面的第二导光构件。
由此,在第五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来自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 光元件的光不入射到闪光元件用反射面,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仅反射来自 闪光元件的光,并且来自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反射光向闪光装置的照射 方向照射。此外,在第五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来自闪光元件的光不 入射到第一发光元件用反射面和第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第一发光元件 用反射面和第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仅反射来自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 元件的光,来自第一发光元件用反射面的反射光和来自第二发光元件用 反射面的反射光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
其结果是,根据第五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能够完全独立地对来自 闪光元件的光进行配光控制和对来自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的光 进行配光控制。
详细来说,在第五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第一发光元件、第一导 光构件和第一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上侧。此 外,第二发光元件、第二导光构件和第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配置于闪 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下侧。
艮口,在第五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来自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 上侧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光,被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的第一导光 构件,引导至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的第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 接着,被第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反射,接着,被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 面上侧的第一发光元件用反射面反射,使其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
此外,在第五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来自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 面下侧的第二发光元件的光,被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的第二导 光构件,引导至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的第一发光元件用反射面,接着,被第一发光元件用反射面反射,接着,被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 面下侧的第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反射,使其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
由此,根据第五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能够完全独立地对来自闪光 元件的光进行配光控制,以及对来自第一发光元件的光进行配光控制和 对来自第二发光元件的光进行配光控制。即,根据第五方案所述的闪光 装置,能够完全独立地对来自三个系统的光进行配光控制。
在第六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在凹状反射镜上分别设有用于反射 来自闪光元件的光的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用于反射来自发光元件的光的 发光元件用反射面。此外,闪光元件配置于凹状反射镜的内侧,发光元 件用反射面配置于与来自闪光元件的光的光路相偏离的位置。
进而,在第六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发光元件配置于凹状反射镜 的外侧。此外,该闪光装置设有导光构件,该导光构件用于将来自发光 元件的光引导至凹状反射镜内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
由此,在第六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来自发光元件的光不入射到 闪光元件用反射面,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仅反射来自闪光元件的光,来自 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反射光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此外,在第六 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来自闪光元件的光不入射到发光元件用反射面, 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仅反射来自发光元件的光,来自发光元件用反射面的 反射光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
其结果是,根据第六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能够完全独立地对来自 闪光元件的光进行配光控制和对来自发光元件的光进行配光控制。
详细来说,在第六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发光元件配置于闪光元 件用反射面的后侧。进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分割成闪光元件用反射面 上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部分和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的发光元件 用反射面下侧部分。此外,导光构件分为向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上侧延 伸的导光构件上侧部分和向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下侧延伸的导光构件下 侧部分。
艮P,在第六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来自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 后侧的发光元件的光的一部分,被向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延伸的导光构件上侧部分,引导至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 面下侧部分,接着,被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部分反射,接着,被配置 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部分反射,使其朝向 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
此外,在第六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来自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 面后侧的发光元件的光的一部分,被向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延伸的导 光构件下侧部分,引导至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的发光元件用反 射面上侧部分,接着,被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部分反射,接着,被配 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部分反射,使其朝 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
由此,根据第六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不增加发光元件的个数,就 能够使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中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光的部分的面积 增加。
在第七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中,导光构件形成为具有挠性。由此, 与导光构件形成为刚性的情况相比,根据第七方案所述的闪光装置能够 提高发光元件的布局自由度。


图1是从右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从右侧观察第五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的边
界位置2ab以及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和中间反射面2c的边界位置2ac的图。
图4是从右侧观察第七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从右侧观察第八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从右侧观察第九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从右侧观察第十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la:闪光元件lb:发光元件 2:反射镜
2a:闪光元件用反射面 2b:发光元件用反射面 3:光导(导光透镜)
La、 Lb:光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闪光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从右 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的剖视图。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 中,如图1所示,例如氙管那样的闪光元件la放射出的光La的一部分, 被凹状反射镜2反射,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图1的左侧)照射。此 外,例如从LED那样的发光元件lb照射出的光Lb被作为导光构件的光 导(导光透镜)3引导至凹状反射镜2,接着,被凹状反射镜2反射,使 其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图l的左侧)照射。
详细来说,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如图l所示,在凹状反 射镜2上分别设有用于反射来自闪光元件la的光La的闪光元件用反射 面2a和用于反射来自发光元件lb的光Lb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此外, 闪光元件la配置于凹状反射镜2的内侧,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配置于 与来自闪光元件la的光La的光路相偏离的位置。
进而,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如图1所示,发光元件lb配 置于凹状反射镜2的外侧。此外,光导(导光透镜)3用于将来自发光元 件lb的光引导至凹状反射镜2内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该光导(导 光透镜)3设于与来自闪光元件la的光La的光路相偏离的位置。由此,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来自发光元件lb的光Lb不入射到闪光 元件用反射面2a,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仅反射来自闪光元件la的光La, 来自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的反射光La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图1的 左侧)照射。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来自闪光元件la的 光不入射到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仅反射来自发光元件lb的光,来自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的反射光Lb向闪光装置的照射
方向(图1的左侧)照射。
其结果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能够完全独立地对来自
闪光元件la的光La进行配光控制和对来自发光元件lb的光Lb进行配 光控制。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虽未详细图示,通过以例如 图1所示形状向闪光装置的左右方向扫描,形成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 即,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构成为例如抛物柱面。进而,在第一实施方式 的闪光装置中,如图1所示,发光元件lb和光导(导光透镜)3配置于 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的下侧,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配置于闪光元件用 反射面2a的上侧。
艮P,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来自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 2a下侧的发光元件lb的光Lb,被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下侧的光 导(导光透镜)3,引导至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上侧的发光元件 用反射面2b,接着,被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反射,使其向闪光装置的照 射方向(图1的左侧)照射。由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不 会使闪光装置整体的左右方向尺寸大型化,并且能够完全独立地对来自 闪光元件la的光La进行配光控制和对来自发光元件lb的光Lb进行配 光控制。
换言之,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目的在于使与光La (来自闪光元 件la)的光量、色调不同的光Lb (来自发光元件lb)向闪光装置的照射 方向(图1的左侧)照射。详细来说,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 如图l所示,在从发光元件lb照射出的光Lb被光导(导光透镜)3引导 并被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反射的过程中,控制适宜的光量、配光,向闪 光装置的照射方向(图1的左侧)照射。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如图1所示,光导(导光透镜)3 的上表面(出射面、照射面)例如由平面构成,而第二实施方式的闪光 装置中,也可以取而代之地使光导(导光透镜)3的上表面(出射面、照 射面)由凹状面或者凸状面构成。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由凹
状面构成,来自光导(导光透镜)3的上表面(出射面、照射面)的光 Lb以大致45。的入射角入射到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但是在第三实施方 式的闪光装置中,也可以取而代之地使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构成为例如 平面、抛物面等与如图1所示不同的形状的表面,或者使来自光导(导 光透镜)3的上表面(出射面、照射面)的光Lb以非45。的入射角入射 到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
进而,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从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向闪 光装置的照射方向(图l的左侧)照射的光Lb,采用例如相机的防止红 眼效果用、测定距离用发光以及连续发光等,在第四实施方式的闪光装 置中,也可以通过在仅使闪光元件la发光的第一模式、仅使发光元件lb 发光的第二模式之外,设置使闪光元件la和发光元件lb双方发光的第 三模式,从而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图1的左侧)照射与光La (来自 闪光元件la)的色调和光Lb (来自发光元件lb)的色调不同色调的光。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通过分别使用例如第一模式和第三模式, 可以应对光量、配光要求不同的远方摄像、近处摄像等的要求。
以下,对本发明的闪光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五实施方 式的闪光装置除了后述的方面,都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基 本相同。因此,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除了后述的方面,能够 得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大致相同的效果。
图2是从右侧观察第五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的剖视图。在第一实施 方式的闪光装置中,如图1所示,使来自光导(导光透镜)3的光直接入 射到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然而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如图2 所示,使来自光导(导光透镜)3的光入射到中间反射面2c,并使来自 中间反射面2c的反射光入射到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
详细来说,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如图2所示,将发光元 件lb、光导(导光透镜)3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配置于闪光元件用 反射面2a的上侧。进而,用于将来自光导(导光透镜)3的光反射到发 光元件用反射面2b的中间反射面2c,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的下侧。即,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来自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
2a上侧的发光元件lb的光,被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上侧的光导 (导光透镜)3,引导至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下侧的中间反射面 2c,接着,被中间反射面2c反射,接着被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 上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反射,使其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图2的 左侧)照射。
由此,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与没有设置中间反射面2c的 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相比,能够抑制发光元件用反射面 2b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上缘向上侧突出来的量,同时使来自发光元件 用反射面2b的反射光Lb上下方向广角地照射。
换言之,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如图2所示,能够使具有 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和中间反射面2c的反射镜 2的整体外形,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的仅有闪光元件用 反射面2a的外形接近。
此外,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如图2所示,来自光导(导 光透镜)3的光照射到中间反射面2c的后侧部分2c',并被中间反射面 2c的后侧部分2c,反射。进而,来自中间反射面2c的后侧部分2c'的反射 光的一部分,朝向闪光装置的上侧且后侧(图2的右侧)反射。此外, 来自中间反射面2c的后侧部分2c,的反射光的一部分,朝向闪光装置的 上侧且前侧(图2的左侧)反射。由此,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 闪光装置相比,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能够使发光元件用反射面 2b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变小,同时使来自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的反射光 Lb上下方向广角地照射。
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如图2所示,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 和中间反射面2c由例如抛物面构成,然而在第六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 取而代之地,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和中间反射面2c也可以由抛物面以 外的任意表面构成。
图3是用于说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的边 界位置2ab以及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和中间反射面2c的边界位置2ac的图。如图3所示,通过使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 的边界位置2ab以及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和中间反射面2c的边界位置 2ac,向闪光装置的后侧(图3的右侧)偏移,能够增加来自发光元件用 反射面2b的光量相对于来自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的光量的比例。另一 方面,通过使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的边界位置 2ab以及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和中间反射面2c的边界位置2ac,向闪光 装置的前侧(图3的左侧)偏移,能够减少来自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的 光量相对于来自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的光量的比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闪光装置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七实施方 式的闪光装置除了后述的方面,都与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基 本相同。因此,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除了后述的方面,能够 得到与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大致相同的效果。
图4是从右侧观察第七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的剖视图。在第五实施 方式的闪光装置中,如图2所示,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由连续的一个抛 物面构成,中间反射面2c由连续的一个抛物面构成,然而在第七实施方 式的闪光装置中,如图4所示,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由例如大致阶梯状 的四个平面2ba、 2bb、 2bc、 2bd构成,中间反射面2c由例如大致阶梯状 的四个平面2ca、 2cb、 2cc、 2cd构成。由此,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闪光 装置,与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由曲面构成、中间反射面2c也由曲面构 成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相比,能够使反射镜2的整体上下方向尺 寸小型化。
以下,对本发明的闪光装置的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5是从右 侧观察第八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的剖视图。在第八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 中,如图5所示,在凹状反射镜2上分别设有用于反射来自例如氙管 那样的闪光元件la的光La的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用于反射来自例如 LED那样的发光元件lbl的光Lbl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l;和用于反 射来自例如LED那样的发光元件lb2的光Lb2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2。 此外,闪光元件la配置于凹状反射镜2的内侧,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l、 2b2配置于与来自闪光元件la的光La的光路相偏离的位置。进而,在第八实施方式所述的闪光装置中,如图5所示,发光元件 lbl、 lb2配置于凹状反射镜2的外侧。此外,该闪光装置配置有..作为
导光构件的光导(导光透镜)3-1,其用于将来自发光元件lbl的光Lbl 引导至凹状反射镜2内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2;以及作为导光构件的 光导(导光透镜)3-2,其用于将来自发光元件lb2的光Lb2引导至凹状 反射镜2内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l 。
由此,在第八实施方式所述的闪光装置中,如图5所示,来自发光 元件lbl、 lb2的光Lbl、 Lb2不入射到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闪光元件 用反射面2a仅反射来自闪光元件la的光La,并且来自闪光元件用反射 面2a的反射光La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图5的左侧)照射。此外, 在第八实施方式所述的闪光装置中,来自闪光元件la的光La不入射到 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l、 2b2,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l、 2b2仅反射来自发 光元件lbl、 lb2的光Lbl、 Lb2,来自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l、 2b2的反 射光Lbl、 Lb2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图5的左侧)照射。
其结果是,根据第八实施方式所述的闪光装置,能够完全独立地对 来自闪光元件la的光La进行配光控制和对来自发光元件lbl、 lb2的光 Lbl、 Lb2进行配光控制。
详细来说,在第八实施方式所述的闪光装置中,如图5所示,发光 元件lbl、光导(导光透镜)3-l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l配置于闪光元 件用反射面2a的上侧。此外,发光元件lb2、光导(导光透镜)3-2和发 光元件用反射面2b2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的下侧。
艮口,在第八实施方式所述的闪光装置中,如图5所示,来自配置于 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上侧的发光元件lbl的光Lbl,被配置于闪光元件 用反射面2a上侧的光导(导光透镜)3-1,引导至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 面2a下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2,接着,被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2反 射,接着被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上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l反 射,使其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图5的左侧)照射。
此外,在第八实施方式所述的闪光装置中,如图5所示,来自配置 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下侧的发光元件lb2的光Lb2,被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下侧的光导(导光透镜)3-2,引导至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 射面2a上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l,接着被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l反 射,接着被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下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2反 射,使其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图5的左侧)照射。
由此,根据第八实施方式所述的闪光装置,能够完全独立地对来自 闪光元件la的光La进行配光控制、对来自发光元件lbl的光Lbl进行 配光控制和对来自发光元件lb2的光Lb2进行配光控制。即,根据第八 实施方式所述的闪光装置,能够完全独立地对来自三个系统的光La、Lbl、 Lb2进行配光控制。
以下,对本发明的闪光装置的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6是从右 侧观察第九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的剖视图。在第九实施方式所述的闪光 装置中,如图6所示,在凹状反射镜2上分别设有用于反射来自例如 氙管那样的闪光元件la的光La的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和用于反射来 自例如LED那样的发光元件lb的光Lba、Lbb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l、 2b2。此外,闪光元件2a配置于凹状反射镜2的内侧,发光元件用反射 面2bl、 2b2配置于与来自闪光元件la的光La的光路相偏离的位置。
进而,在第九实施方式所述的闪光装置中,如图6所示,发光元件 lb配置于凹状反射镜2的外侧。此外,该闪光装置设有用于将来自发光 元件lb的光Lba、Lbb引导至凹状反射镜2内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l、 2b2的作为导光构件的光导(导光透镜)3。
由此,在第九实施方式所述的闪光装置中,如图6所示,来自发光 元件lb的光Lba、 Lbb不入射到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闪光元件用反射 面2a仅反射来自闪光元件la的光La,来自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的反射 光La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图6的左侧)照射。此外,在第九实施方 式所述的闪光装置中,来自闪光元件la的光La不入射到发光元件用反 射面2bl、 2b2,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l、 2b2仅反射来自发光元件lb的 光Lba、 Lbb,来自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l、 2b2的反射光Lba、 Lbb向闪 光装置的照射方向(图6的左侧)照射。
其结果是,根据第九实施方式所述的闪光装置,能够完全独立地对来自闪光元件la的光La进行配光控制和对来自发光元件lb的光Lba、 Lbb进行配光控制。
详细来说,在第九实施方式所述的闪光装置中,如图6所示,发光 元件lb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的后侧(图6的右侧)。进而,发光 元件用反射面2bl、 2b2分割成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上侧的发光元件用 反射面上侧部分(2bl)和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下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 面下侧部分(2b2)。此外,光导(导光透镜)3分为向闪光元件用反射面 2a的上侧延伸的光导上侧部分3a和向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的下侧延伸 的光导下侧部分3b。
艮口,在第九实施方式所述的闪光装置中,如图6所示,来自配置于 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后侧(图6的右侧)的发光元件lb的光的一部分 (Lba),被向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上侧延伸的光导上侧部分3a,引导至 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下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部分(2b2), 接着,被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部分(2b2)反射,接着被发光元件用反 射面上侧部分(2bl)反射,朝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图6的左恻)照 射。
此外,在第九实施方式所述的闪光装置中,如图6所示,来自配置 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后侧(图6的右侧)的发光元件lb的光的一部 分(Lbb),被向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下侧延伸的光导下侧部分3b,弓|导 至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上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部分(2bl), 接着被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部分(2bl)反射,接着被发光元件用反射 面下侧部分(2b2)反射,朝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图6的左侧)照射。
由此,根据第九实施方式所述的闪光装置,不增加发光元件lb的个 数,就能够使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l、 2b2中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图 6的左侧)照射光的部分的面积增加。
以下,对本发明的闪光装置的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十实施方 式的闪光装置除了后述的方面,都与上述的第九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基 本相同。因此,根据第十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除了后述的方面,能够得 到与上述的第九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大致相同的效果。图7是从右侧观察第十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的剖视图。在第九实施
方式的闪光装置中,如图6所示,采用光导(导光透镜)3作为用于将来 自发光元件lb的光引导至凹状反射镜2内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l 、 2b2的导光构件,然而在第十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如图7所示,采用 光纤3'作为将来自发光元件lb的光引导至凹状反射镜2内侧的发光元件 用反射面2bl、 2b2的导光构件。
详细来说,在第十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如图7所示,发光元件 lb例如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的后侧(图7的右侧)。进而,发光 元件用反射面2bl、 2b2分割成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上侧的发光元件用 反射面上侧部分(2bl)和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下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 面下侧部分(2b2)。此外,光纤3,分为向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上侧延伸 的光纤上侧部分3a'和向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下侧延伸的光纤下侧部分 3b,。
艮P,在第十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如图7所示,来自例如配置于 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的后侧(图7的右侧)的发光元件lb的光的一部 分(Lba),被向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上侧延伸的光纤上侧部分3a',引 导至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下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部分
(2b2),接着,被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部分(2b2)反射,接着被配置 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上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部分(2bl)反射, 朝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图6的左侧)照射。详细来说,在第十实施 方式的闪光装置中,为了使从光纤上侧部分3a,的前侧(图7的左侧)端 部照射过来的光Lba指向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2,将光纤上侧部分3a,的 前侧(图7的左侧)端部,通过固定件4a固定于反射镜2上。
此外,在第十实施方式所述的闪光装置中,如图7所示,来自例如 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后侧(图7的右侧)的发光元件lb的光的 一部分(Lbb),被向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下侧延伸的光纤下侧部分3b', 引导至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上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部分
(2bl),接着,被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部分(2M)反射,接着被配置 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下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部分(2b2)反射,朝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图7的左侧)照射。详细来说,在第十实施 方式的闪光装置中,为了使从光纤下侧部分3b'的前侧(图7的左侧)端
部照射过来的光Lbb指向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l,将光纤下侧部分3b'的 前侧(图7的左侧)端部,通过固定件4b固定于反射镜2上。
由此,根据第十实施方式所述的闪光装置,不增加发光元件lb的个 数,就能够使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l、 2b2中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图 7的左侧)照射光的部分的面积增加。
进而,在第十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如图7所示,采用具有挠性 的光纤3'作为导光构件。由此,与釆用刚性的光导(导光透镜)3作为导 光构件的第九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相比,根据第十实施方式能够提高发 光元件lb的布局自由度。S卩,在第十实施方式的闪光装置中,可以将发 光元件lb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的前侧(图7的左侧)、上侧或者 下侧。
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可以对上述的第一到第十实施方式进行适当 的组合。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闪光装置可以应用于例如使用摄像元件的产品中采用的闪 光装置、数码相机用闪光装置、数码摄像机用闪光装置、便携电话用闪 光装置以及光信标用闪光装置等。
权利要求
1. 一种闪光装置,该闪光装置具有闪光元件;与该闪光元件不同的发光元件;以及用于反射来自闪光元件和发光元件的光的凹状反射镜,该闪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凹状反射镜上分别设有用于反射来自闪光元件的光的闪光元件用反射面和用于反射来自发光元件的光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闪光元件配置于凹状反射镜的内侧,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配置于与来自闪光元件的光的光路相偏离的位置,发光元件配置于凹状反射镜的外侧,该闪光装置还设有导光构件,该导光构件用于将来自发光元件的光引导至凹状反射镜内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发光元件和导光构件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下侧, 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上侧。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发光元件、导光构件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 的上侧,在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下侧配置中间反射面,该中间反射面用于将 来自导光构件的光反射到发光元件用反射面。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闪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发光元件用反射面由大致阶梯状的多个平面构成, 中间反射面由大致阶梯状的多个平面构成。
5. —种闪光装置,该闪光装置具有闪光元件;与该闪光元件不同 的第一发光元件;与该闪光元件不同的第二发光元件;以及用于反射来 自闪光元件、第一发光元件和第二发光元件的光的凹状反射镜,该闪光 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凹状反射镜上分别设有用于反射来自闪光元件的光并使其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的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用于反射来自第一发光元 件的光并使其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的第一发光元件用反射面;和 用于反射来自第二发光元件的光并使其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的第 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闪光元件配置于凹状反射镜的内侧,第一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上侧且与来自闪 光元件的光的光路相偏离的位置,第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配置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下侧且与来自闪 光元件的光的光路相偏离的位置,第一发光元件配置于凹状反射镜的外侧且位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 上侧,第二发光元件配置于凹状反射镜的外侧且位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 下侧,在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上侧配置有第一导光构件,该第一导光构件 用于将来自第一发光元件的光引导至凹状反射镜内侧的第二发光元件用 反射面,在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下侧配置有第二导光构件,该第二导光构件 用于将来自第二发光元件的光引导至凹状反射镜内侧的第一发光元件用 反射面,来自第一发光元件的光被第一导光构件引导至第二发光元件用反射 面,接着,来自第二发光元件用反射面的反射光被第一发光元件用反射 面反射而朝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来自第二发光元件的光被第二导光构件引导至第一发光元件用反射 面,接着,来自第一发光元件用反射面的反射光被第二发光元件用反射 面反射而朝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
6. —种闪光装置,该闪光装置具有闪光元件;与该闪光元件不同 的发光元件;以及用于反射来自闪光元件和发光元件的光的凹状反射镜, 该闪光装置的特征在于,在凹状反射镜上分别设有用于反射来自闪光元件的光并使其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的闪光元件用反射面;和用于反射来自发光元件的光并使其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闪光元件配置于凹状反射镜的内侧,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配置于与来自闪光元件的光的光路相偏离的位 置,并分割成位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部分 和位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部分,发光元件配置于凹状反射镜的外侧且位于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后导光构件用于将来自发光元件的光引导至凹状反射镜内侧的发光元 件用反射面,该导光构件分为向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上侧延伸的导光构 件上侧部分和向闪光元件用反射面的下侧延伸的导光构件下侧部分,来自发光元件的光的一部分被导光构件上侧部分引导至发光元件用 反射面下侧部分,接着,来自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部分的反射光被发 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部分反射并朝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来自发光元件的光的一部分被导光构件下侧部分引导至发光元件用 反射面上侧部分,接着,来自发光元件用反射面上侧部分的反射光被发 光元件用反射面下侧部分反射并朝向闪光装置的照射方向照射。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闪光装置,其特征在于, 导光构件形成为具有挠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闪光装置,能够完全独立地对来自闪光元件(1a)的光(La)进行配光控制和对来自发光元件(1b)的光(Lb)进行配光控制。该闪光装置具有闪光元件;与该闪光元件不同的发光元件;以及用于反射来自闪光元件和发光元件的光(La、Lb)的凹状反射镜(2),其中,在凹状反射镜上分别设有用于反射来自闪光元件的光的闪光元件用反射面(2a)和用于反射来自发光元件的光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2b),闪光元件配置于凹状反射镜内侧,发光元件用反射面配置于与来自闪光元件的光的光路相偏离的位置,发光元件配置于凹状反射镜外侧,并且还设有用于将来自发光元件的光引导至凹状反射镜内侧的发光元件用反射面的导光构件(3)。
文档编号G03B15/05GK101446741SQ20081017404
公开日2009年6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1月12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27日
发明者后藤辰也, 寺西正明, 杉本荣一, 高城英志 申请人: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